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3256881 上传时间:2020-07-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简述公共关系学和研究内容。 答: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九个方面: (1)公共关系学的概念、范畴及其本质(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 (2)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说明公共关系的来龙去脉);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及其功能(说明谁在搞公关?搞什么?); (4)公众对象分析(说明与谁开展公关活动);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说明公共关系怎样做); (6)公共关系的媒介及其应用方法(说明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进行);(7)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说明:公共关系工作主要做些什么);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和研究的国情和特色。 二、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

2、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谈谈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答: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 (1)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沟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学习和运用公共关系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组织的行为。(2)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体制改革促进了横向联系的发展,使组织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给组织的关系状态(社会关系和舆论)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需要应用公共关系加强组

3、织的社会沟通和社会协调。 (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激烈和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组织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树立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沟通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公众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组织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运用公关手段来了解舆论,引导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5)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增强政府和公众之间

4、的双向沟通,增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谐的社会气氛。 三、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和区别,并请举例说明。答: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公共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人际关系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1)从工作内容上看,公众关系中包含了许多人际关系。(2)从工作方法看,公关工作需要运用人际沟通的手段,要求公关人员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良好的个人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个人;(2)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公众,人际

5、关系的对象是私人关系;(3)公共关系是组织的管理职能,人际关系是个人的交际技巧;(4)公共关系较强调运用大众传播,人际关系局限于人际传播。(举例说明略) 四、结合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只有类似于现代的公共关系? 答:公共关系产生于美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其一,就文化条件而言,经历了由理性向人性的转变。尊重人性的、尊重个人感情和尊严的,人文的,开放的文化,正是公共关系得以滋生及成长的土壤。其二,就政治条件而言,民主政治取代了专制政治。虽然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促使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为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又创

6、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其三,就经济条件而言,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公共关系观念和实务的发展。这是公共关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最后,就技术条件而言,大众传播超越了个体传播。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为人们进行大规模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与方法。正是由于本世纪初人性文化的勃兴,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和大众传播技术的日趋普及与提高等诸方面因素的滋生与促成,才使公共关系学这门崭新的科学脱颖而出。 反观中国古代社会,情形恰好相反,1840年以前的中国社会,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宗法

7、观念和关系仍深深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因此,人性文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中国没有产生的土壤。有的只是君权神(天)授。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观念。专制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所谓朕即国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浪潮有着天壤之别。在资本主义以前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其生产组织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元,一村一乡为活动界限,其社会联系其实是一种以家庭村落为支点的血缘、人缘、地缘关系。这种狭隘、固定、封闭的经济社会,落后的经济活动方式只能产生落后的传播沟通手段。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尚不具备产生公共关系的四个基本条件,因而在中国古代只有类似于现代的公共关系

8、。五、结合实际,说明应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 答: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是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新课题。要回答这个课题,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研究中国公共关系实践暴露出来的特殊问题,分析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总结经验,概括规律,再指导实践。研究国情,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先决前提。这里仅就公共关系成长所需的条件角度去分析国情。从文化心态来看,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帮本,平均平等及重情轻理等诸多方面,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公共在中国传播或正或负的种种影响。再从经济方式上看,迄今

9、为止的中国经济仍未达到充分的市场经济水平,而是计划经济,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混杂的结合体,最后一方面,则是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在开放浪潮中所涌现出来的市场经济。它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这是造成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先后快慢不一的主要原因。最后从管理体制上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仍是中国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尤其突出的是,我国现有的舆论一统,媒介垄断,极少民办报刊,其结果必然是媒介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传播体制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民意和舆论的社会作用不强。这将大大影响公关的社会效果。 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信息化等方面还有相当多不完善,不发达之处

10、,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公共关系的蓬勃发展是不可避免并不可阻挡的,公共关系中国化有着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的。六、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服务功能?请举例说明。 答: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其管理地位和日常业务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质。公共关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服务的质量来加以衡量。公共关系通过各种服务使组织内部运转得更加顺畅协调,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和谐、良好。首先,从内部来看,公共关系在组织管理体系中处于中介性的服务地位。它在组织内部不直接作决策,不直接控制人、财、物等资源,不直接生产和推销产品,但却利用其信息传播手段为各个部门

11、服务,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这种内部公关服务做得越好,组织和整体效能就越高。其次,从外部来看,公共关系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公益等大众欢迎的服务,将公众利益,社会利益,社会责任与义务摆在首位,往往成为一个组织中社会性、公众性最强的部 门,成为最直接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工作部门,这种外部公关服务做得越好,组织就越得人心。越受公众的欢迎,社会形象就越好。(举例说明略) 七、试联系实际说明选择和应用传播的原则。答:在公共关系实施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恰当的媒介,使公关传播更有效和更经济。可根据以下原则来进行:1、联系目标原则。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来选择和使

12、用传播沟通媒介。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符合公关工作的性质和要求,以便充分发挥媒介的功能。2、适应对象原则。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来选择和使用传播沟通媒介。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手段,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 3、区别内容原则。即根据传播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来选择和使用传播沟通媒介。只有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才可能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优势。 4、合乎经济原则。即根据组织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沟通煤介。根据公关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并精打细算,争取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八、为什么说新闻媒介关系是一种传播性质

13、最强的关系?答:媒介关系即与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关系,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为敏感和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闻界人士又是需要争取的公众。这种特点决定了新闻界关系是一种传播性最强的关系,对公共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新闻界建立良好关系是为了争取新闻界对本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对本组织有利的舆论气氛,井通过新闻界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增强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首先,良好的媒介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很好的舆论环境。新闻传播机构及人士是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他们决定着社会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确定着公众舆论的中心议题,能够

14、赋予被传播者较重要的社会地位,具有确定议程和授予地位的功能。与把关人建立良好关系,能够使组织的有关信息较顺利地通过传播过程中的层层关口,从而有更多的传播机会,形成对组织有利的舆论环境。 其次,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大众传播媒介一般不是由组织内的公关人员直接掌握和控制的。公共关系对大众媒介的使用必须通过新闻界人士的协助。因此,与新闻界人士建立广泛、良好的关系,是成功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必要前提。 九、试比较分析语言交流方式与文字传播方式的特点。答: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方式一般指运用自然有声语言的口语方式,即言语,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即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使用

15、特定语言,表达特定的意思。这种言语沟通方式大多数存在于人际传播活动中,其主要特点是:直接性,随时性,双向性,反馈性,情感性和主观性。 文字是一种书面语言,是有声语言的符号形式,人们能够借助于它有效地记录和传递、交流信息。公共关系所使用的传播媒介中,运用文字的媒介占了绝大多数。因此,熟练地运用文字传播技巧重要。其主要特点是记录性、扩散性、渗透性和准确性。 十、谈谈如何运用政府公共关系手段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答: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构成部分。即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和传播机制,及时、广泛地了解舆情民意,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鼓励公众积极地参政、议政,实现

16、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操作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此,应努力做如下工作:(1)了解民意,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了解和反馈民意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信访渠道、民意测验、基层访问、典型调查。(2)政务活动分开,争取公众的了解。应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政府办事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3)拓宽社会沟通渠道,吸引公众参政议政。应大力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开展社会协商对话;其二,进行公众议政活动;其三,实行公众投票公决。只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参政议政,就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树立政府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学各章节重点第一章公共关

17、系的概念 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2、公共关系的定义:、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分析构成公

18、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组织 传播沟通公众(主体)(客体)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

19、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基础、结果)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否有现代的公共关系意识和科学的公关理论作指导。)8、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指导着公关实务工作的健

20、康发展,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9、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10、公众:是PR传播沟通的对象。11、传播沟通:是PR活动的过程和方式。的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等;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等。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1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1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

21、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1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15、与PR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人际关系: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群关系: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16、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区别: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也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区别从主体上看,公关的主体是组织,人际的主体是个人。从对象上看,公关的主体是公众,人际

22、的主体是私人关系对象。从内容上看,公关是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和公众事务;人际处理的完全是私人事务。从方式上看,公关强调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而人际则局限于面对面、个人对个人的交流。17、公关与人群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人群关系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关系同时也是公关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公关也要借助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以科学的处理公众关系。区别:公关不局限于组织的内部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而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公关除了要管理面对面的群体和个人关系,还要关注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重视其变化和趋势。(人群关系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公共关

23、系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将人际关系的管理从组织内部扩大到组织外部。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1、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2、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早早问世的公共关系的理论书籍。3、 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是公共关系的发端,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4、 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便士报”运动,即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有些公司为了省下广告费,雇佣志人制造新闻来扩大影响,报纸为了迎合读者也乐于发表,这两样的配合就出现了报刊宣传活动。5、 1903年1912年,有20000多篇揭丑文

24、章发表,同时还有社论等,形成了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又称为“扒粪运动”、“揭丑运动”)6、 1903年艾维李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他也是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1906年他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他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及先驱者,提出的“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等论述,使PR的研究上升为带有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7、 1923年,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1928,舆论;1952年,公共关系学)他把公共关系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研究,使之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8、1947年,波士

25、顿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俩人出版了有效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在美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9、1998年,美公关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主持的“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课题研究接近尾声,涉及卓越传播的三个层次:传播核心层、知识核心层、文化核心层。(“普遍原则,特殊运用”、“放眼全球,立足本地”)10、1948年,美国全国公共关系协会(PRSA)成立,并制定了“公共关系人员职业规范守则”。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IPRA)在英国成立。1978年8月,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在墨西哥召开大会,定义了公共关系。11、80年代开始,美国博雅公共关系

26、公司、希尔诺顿公共关系公司、爱德曼公共关系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机构。1985年,深圳大学开设了PR专科,1994年,中山大学开设了本科。1986年,我国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在北京注册。1986年12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公共关系协会。1987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1999年12月,广东省举行了首次初级“公关员”职业上岗培训和考试,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关系已经正式步入职业化的阶段。2000年,全国推行了公关员的职业上岗考试,标志着我国的公共关系已开始走向职业化和行业化的道路。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1、 公

27、共关系的基本职责: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沟通协调、提供服务2、 收集的信息包括有:与组织有关的信息:产品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3、 辅助决策: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传播推广:创造舆论,告知公众强化舆论,扩大影响引导舆论,控制形象(传播推广是PR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其关键环节。)协调沟通: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协调沟通是PR的根本职责。)提供服务:在组织内部为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服务在组织外部提供社会服务与公共关系职能相关

28、的活动范畴:交际、宣传与新闻、广告、营销推广、公共事务、游说、开发、论题处理、危机处理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树立组织形象、协调组织的关系网络树立组织形象的原则:有效性原则、总体性原则、符号化原则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激励士气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组织社区环境。11协调关系的意义:协调内部关系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协调外部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协调内外关系,能够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组织形象提供条件。公共关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间接功能:提高个人素质和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个人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促使个人观念更新、有助于个人能力提高公共关系的

29、优化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社会互动环境: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社会心理环境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公关理论整合化公关实务专业化公关手段现代化公关教学层次化公关地位战略化公共关系职能应用的新趋势:市场公共关系的热潮金融公共关系的动态政府公共关系的焦点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全球性沟通与合作的大趋势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组织与人员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包括:组织内设的公关职能部门、专业的公关公司、独立的公关社团组织。公关机构在组织中的性质和地位:性质:从工作性质上看,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传播性及沟通性。从管理作用上看,公共关系部门扮演一种“边缘”“中介”的角色。地位:内部:介于管理子系统与其他非管理子

30、系统之间。外部:对外代表组织,对内代表公众。组织内设公关机构和名称和形式应用较多的名称:公共关系部、公共事务部、公共信息部、传播沟通部、公共与广告部等我国政府中的:“新闻办”“信访局”“交际处”“联络处”“对外宣传处”等等组织内部公关机构的模式:部门隶属型:归属于销售部门、归属于广告或是宣传部门、属于联络接待部门、属于办公室等部门并列型: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排列的地位。高层领导直属型:由高层直接领导公共关系委员会:公共关系部门的内部分工:对内关系、对外关系、专业技术制作内设PR部门的特点:了解内情、便于协调、效率较高、成本较低、难以做到客观公正1985年1月美国伟达公共关系公司在北京首先设立了办

31、事处,同年8月,美国博雅公司与中国新闻发展公司成立了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公共关系专业公司。按业务内部划分的公共关系公司类型:专项业务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某种单项服务专门业务服务公司:为特定行业提供服务综合服务咨询公司:多行业、多职能按经营方式划分的公共关系公司:合作型:与广告公司等合作经营独立型:体现独立经营公关公司的经营范围:咨询诊断、联络沟通、收集信息、新闻代理、广告代理、推介产品、会议服务、策划活动、礼宾服务、印刷制作、音像制作、培训服务等。专业公关公司服务的特点:客观公正。技术全面,专业性强。较灵活,适应性强。关系较疏远。运作成本较高。公共关系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联络会

32、员。B. 规范本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维护形象和声誉。C. 专业培训。D. 普及知识。E. 编辑出版刊物。14. 公关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A. 塑造形象的意识。(核心)B. 服务公众的意识。C. 真诚互惠的意识。(功利意识)D. 沟通交流的意识。E. 立足长远的意识。F. 创新审美的意识。15.公关人员的心理素质:A. 自信的心理。B. 热情的心理。C. 开放的心理。16.公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A. 基本理论知识B.基本实务知识基本能力:A. 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B. 良好的组织能力C. 健全的思维和谋划能力D. 敏锐的观察能力E. 自控和应变能力F. 善于与他人交往的

33、能力G. 掌握政策、理论的能力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对象1. 公众: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是公关对象的总称)2.公众的四项基本涵义:A. 公众是公关主体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B. 公众是相对特定组织而存在的。C. 公众是因共同的利益、问题等联结起来并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D. 公众是客观存在的。3.公众的基本特征:A. 整体性。B. 共同性。C. 相关性。D. 多样性。E. 变化性。4. 组织分类与公关目标和对象:A. 互益性组织:(各种党派团体、组织)重视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和目标。B. 营利性组织:(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与

34、其所有者(投资者)及顾客建立良好关系。C. 服务性组织:(公益学校、医院等非营利)服务对象及资助者保持稳定关系。D. 公益性组织:(政府部门、公安等)社会各界5.组织的分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竞争性与独占性。6.同一类组织有不同的公众:A. 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B. 目标公众或优先公众。C. 组织的具体目标公众对象。7.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沟通、传播的对象,包括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构成的公众群体。外部公众:指组织的外部沟通对象群体。8.同一类型公众有不同标准的分类:A. 按内外对象: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B. 按组织结构:个体公众:以个体形式与公关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组织公众:以

35、组织或团体形式与公关主体交往的公众对象集团。C. 按关系的重要程度:首要公众:决定组织生死及成败的公众。次要公众:对组织的生存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公众。D. 按稳定程度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E. 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顺意公众:持赞成、支持态度的公众对象。逆意公众:持否定及反对态度的公众。边缘公众:中间态度,观点不明确。F. 按价值取向:受欢迎的公众: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和沟通意向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对组织构成潜在或额外压力和负担的。被追求的公众:符合组织的需要,但对组织不感兴趣。G. 按公众发展的不同阶段:非公众:与组织无关,不对组织产生作用的。潜在公众:由于潜在问题而

36、形成的潜伏、隐患或未来公众。知晓公众:向组织提出有关权益要求的。行动公众:对组织构成压力,迫使组织采取行动的。H.按公众之间的决定性区别:消极公众:(非公众、潜在公众)被动接受组织信息,不对组织施加影响。积极公众:(分为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重要目标,知晓并关心组织。(赌金持有人:与某一组织联系在一起、与该组织有着相互影响关系的人。)9.目标公众分析:内部公众、社会区公众、顾客公众、媒介公众、政府公众、名流公众国际公众10.搞好内部公众关系的目的和意义:A. 组织要通过自身成员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强内聚力B. 组织要通过全员公关来增强外张力11.建立好社会公众关系的目的和意义:社区公众:组织所在地的

37、区域关系对象,包括管理部门、地方团体及周边居民。A. 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环境B. 影响着组织的公众形象12.建立良好顾客公众有目的和意义:顾客公众:购买、使用本组织产品的个人或组织。A. 能够为组织带来直接的利益B. 体现组织正确的经营观念和行为13.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和意义:A. 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B. 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14.与政府公众保持良好沟通的意义和目的:A. 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B. 能够为组织形成有利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管理环境15.与名流公众保持良好的目的和意义:A. 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B

38、. 借助于社会名流的关系网络C. 借助于他们的社会声望16.发展良好国际公众的目标及意义:A. 为对外开放服务B. 运用跨文化传播手段,促进组织形象的国际化第六章 公众心理分析 1.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2.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偏见。3.知觉的选择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的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4.知觉选择性受客观及主观因素所制约:客观因素:A.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B.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C. 对象的组合主观因素:A. 需要和动机B. 兴趣C. 性格D. 气质E. 经验

39、知识5.知觉的偏见: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6.产生偏见的几个方面:A.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B.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C. 晕轮效应:一种片面的知觉。D. 定型作用:(刻板印象)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7.需要: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8.1943年,(美)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在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9.需要的五个层级:A. 生理的需要B. 安全需要C. 社交的需要D. 自尊的需要E. 自我实现的需要10.优势需要决定行为:在同一时

40、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当优势需要获得满足后,它的动力作用随之减弱,高一级的需要才处于优势地位。)11.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影响,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等。12.态度的结构:认知(态度形成的基础) 情感(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意图(态度的外显因素)(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13.态度的特性:A. 态度的社会性B. 态度的针对性C. 协调性D. 稳定性E. 两极性F. 间接性14.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分为两种:一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量的改变)二是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质的改变)A. 社会因素

41、B. 团体因素C. 宣传因素D. 个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心理特征E. 态度系统特征因素(总之,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上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结果。客观因素是外因,以社会因素为主,主观因素是内因,以思维和个性倾性因素为主。)15.霍夫兰的说服模式:他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16.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指许多人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方式在短期内随处可见,从而导致连锁性的感染。17.流行三方面的涵义:A. 是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涉及范围广。B. 相当多的人去随从。C. 在一定时期内的,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18.流行的特点

42、:新奇性、时效性、周期性、两极性19.人们追求流行的五种类型:先驱者、早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落伍者20.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A. 从众与模仿B. 求新欲望C. 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D. 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21.流言:是无任何确切根据,而在人群当中相互传播的和种特定的虚假信息。22.流言的类型:愿望流言、恐怖流言、攻击流言23.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A. 一般性:将内容压缩到具体细节,流失许多信息,使人感到一般化。B. 强调:突出其具体细节。C. 同化:接受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理解其内容,将其认为合乎罗辑的接受下来。24.流言的制止:A. 建立流言研究机构B. 及时制止25.舆论:是公众

43、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四个因素:A. 必须有一个问题B. 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C. 意见中有某种一致性D. 这种一致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舆论的特征:A. 作为一种公众意见,是被多数人赞成的。B. 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等问题。C. 本身含有合理性D. 是有效的。E. 不是政府的意见,是民众的呼声。26.舆论的结构(三要素):A. 舆论对象:大家关心的,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件。(两个特点:功利性、新异性;四种形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运动)B. 舆论主体:公众(特点:有共同话题; 参与议论过程;自发性与松散性;

44、层序性。)C. 舆论本身:意见(包含三种成份: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27.舆论的作用:A. 制约与监督的作用B. 舆论的鼓动作用C. 指导作用28.价值观: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29.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因素:A. 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B. 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历。C. 周围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D. 对目标的接近程度。30.从众心理: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客观原因是外来的影响和压力。)31.逆反心理: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的脱离习惯的思维,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32.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A. 对自由的期望B. 对自由剥夺的威胁C. 自由的重要性程度D. 是否会影响到其它自由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过程 1.公共关系管理: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2. 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A. 增强PR工作的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