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解读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8421405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2025解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制造2025解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2025解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2025解读ppt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2025解读岭南师范学院 苏财茂博士2017.7.6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

2、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背 景原材料、劳动密集型的基础加工服务,整机的加工和组装零部件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关键元器件等、高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品牌核心技术低端高端美国、德国等韩国、日本等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中国内地、越南、泰国、孟加拉国等各国在制造产业链中位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

3、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各国的战略计划工业工业4.04.0(德国,(德国,20122012)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2012,2012)工业工业20502050战略(英国战略(英国,2013,2013)科技工业联盟(日本,科

4、技工业联盟(日本,20152015)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2025(中国,(中国,20152015)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

5、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

6、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五大工程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

7、序。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五大工程二、智能制造工程二、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

8、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五大工程三、工业强基工程三、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

9、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四、绿色制造工程四、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

10、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五大工程五、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

1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五大工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

12、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开发安全

13、领域操作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十大领域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

14、、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十大领域三、航空航天装备三、航空航天装备 航空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时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

15、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十大领域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

16、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十大领域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十大领域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

17、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十大领域七、电力装备七、电力装备 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十大领域八、农机装备八、农机装备 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

18、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十大领域九、新材料九、新材料 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十大领域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

19、器械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十大领域宁波苏南城市群珠江西岸城市群六市一区具体包括: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肇庆成都长株潭武汉泉州示范城市长春沈阳青岛吴忠湖州郑洛新合肥赣州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当

20、前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情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两化融合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两化融合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面临困难和问题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基础薄弱法律体系滞后法律体系滞后政策缺乏合力政策缺乏合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措施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全

21、面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全面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强两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两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完善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完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完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全面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小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关系改善民生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提

22、高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加强财税扶持加强融资支持强化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营造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接轨大有可为大有可为:“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风向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风向近一亿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理念、规格、对象、质量、方法、途径、时空等诸多方面有所变革,乃至重构。从专业布局

23、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安排到素养提升,从人的发展到学校发展,“中国制造2025”必然会为职业教育增添新的发展动力,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接轨观念转轨观念转轨:“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2025”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1、人才观:创新型与复合型2、专业观:基于市场需求的纵向系列化与横向集群化设置产业微笑曲线 无形的职业道德教育依附于有形的工匠形象和职业行为之上3、德育观:基于工匠精神的学生职业道德熏陶服务型制造 优势价值创造 精细化分解(隔) 协同合作 协同效应4、能力观:基于全产业链的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协同培养“一分

24、(模块化)一合(融合趋势)”“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分”要求“专”,“合”则要求“广”。“专”是能力结构的核心,是从业人员“能从业”的基本资格;“广”是支撑核心部分的背景能力,是从业人员“从好业”的基本保障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接轨观念转轨观念转轨:“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2025”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5、教学观: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式教学“产业公地”(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加里皮萨诺等人)是指植根于企业、学校和其他组织之中的研发与制造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工艺开发能力、工程制造能力等6、战略观:基于产业公地的校企命运攸关体构建职业教育

25、教学必须在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锻炼的机会,营造“万众创新”的学生学习氛围。7、课程观:基于项目运作的“制造业+”融合式课程在保留原有制造业人才培养基本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将本行业与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相关元素相融合,开发前瞻性强的未来制造业课程。上述七种观念的转轨将带给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契机与动力。中国制造2025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就是把职业教育作为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动力。观念转轨只是职业教育服务制造业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趁早将观念转化为行动,实现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的统一。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在新常态下更好的服务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接轨结束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