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答司马谏议书》-备战2023年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6837123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答司马谏议书》-备战2023年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6《答司马谏议书》-备战2023年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答司马谏议书》-备战2023年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答司马谏议书》-备战2023年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16 答司马谏议书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文言基础梳理】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下面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至于那么多(对我)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B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没有机会(与您)见面,不胜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C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译:抱怨老百姓,特别是朝廷上的士大夫更加如此罢了D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答案】C【解析】C.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句子可以翻译

2、为: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故选C。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虑,考虑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度”,考虑。故选D。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盘盘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C以兴利除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不为侵官 为天下理财【答案】C【解析】A.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无实意。B.所以:的理由,缘故

3、/用来的。C.以:目的连词,来/目的连词,来。D.为:是/介词,替。故选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3分)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答案】D【解析】A项,“而已”,古今意思相同,罢了。B项,“苟且”,古今意思相同,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C项,“邪说”,古今意思相同,有严重危害性的不正当的议论。D项,“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古义应为:回复,回信;现代汉语,“反复”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古今意思不

4、同。故选D。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答案】C【解析】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的意思是即使我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其中“强”,译为“勉强”。故选C。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3分)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B【解析】例句,“度义而后动”的意思是:考虑其理由是否正当,然后才去做某件事情。所以“度”的意思是“

5、考虑”。A.,“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所以“度”的意思是“渡过”。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的意思是: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所以“度”的意思是“考虑、揣度”。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的意思是: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所以“度”的意思是“量长短”。D.“因自度其曲”的意思是: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所以“度”的意思是“创作”。故选B。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驴不胜怒,蹄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答案】D【解析】A

6、项,事:名词作动词,做;B项,蹄:名词作动词,踢;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D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选D。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欲流之远者信者效其忠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则智者尽其谋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案】B【解析】A项,第一个“者”,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可不译;第二个“者”,代词,与“信”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诚信的人。B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第一个“其”,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代词,他们的。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故

7、选B。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臣闻求木之长者人君当神器之重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以膏泽斯民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欲强聒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B项,均为连词,来。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故选B。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以征典书檄典:掌管。B王器其直,无恨意器:器重。C诏征平治征:征伐。D以从其尚尚:崇尚,此处指意愿。【答案】C【解析】C项,“征”解释错误,根据语境,“征”指魏征。故选C。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8、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可忍,孰不可忍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以乱易整,不武【答案】C【解析】A.“为天下理财”的“为”是介词,替,给;“不为征利”的“为”是动词,算作,算是;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是动词,认为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是代词,这;C.都是代词,他的;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以乱易整,不武”的“以”是介词,用。故选C。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3分)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C于是入朝见威王D项伯即入见沛公【答

9、案】A【解析】A.“见”位于动词前,代称自己。其他三项中的“见”均是“拜见”的意思。故选A。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B于反复不宜卤莽C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D【解析】A.“学者”的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反复”的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翻悔;(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重复的情况;C.“上报”的古义: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D.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故选D。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

10、朝廷C得复见将军于此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答案】D【解析】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译为: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此句为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人主”是宾语,“于”是介词;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译为: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于”是介词,“朝廷”是宾语。所以此句是介宾后置句;C.“得复见将军于此”译为:能够在这里再见到将军。 它把地点状语放到句末,“于”是介词,“此”是宾语,所以此句是介宾后置句;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为: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是陈述句。故选D。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11、是(3分)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答案】A【解析】A项,“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文

12、本综合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文本一: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

13、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

14、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文本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

15、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B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C对宾客/辄指言之曰

16、/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D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即对尊长、贤者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文中表达苏轼对司马光的尊敬。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丧,此制度称为“丁忧”。C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D会晤,是指双方相见,会面晤谈。“无由会晤”,是古代书信中的套语,指无缘见面。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7、3分)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

18、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案】16A 17C 18C19(1)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缘故啊。【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辄指言之曰”,“辄指”作“言”的状语,故“辄指”与“言”不能断开,排除BD;“而惠卿叛安石”,“安石”是“叛”的宾语,“

19、上书”是另外一件事,“上书”前面断开,排除BC。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错。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义。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是指游乐,二者含义不相同。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王安石提出”错误。结合原文“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可知,给皇帝讲读的是吕惠卿,这些话是吕惠卿说的,不是王安石说的。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忠信”,忠诚守信;“当路”,当权;

20、“龃龉”,意见不合;“徐”,慢慢地。(2)“为”,因为;“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是”,认为对;“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参考译文:文本一: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为奉礼郎。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世。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

21、公前往巡视查看。公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

22、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

23、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公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公侍

24、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常摘引孟子的话说:“对君王责难这就叫做恭,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堵塞他的邪念这就叫做敬,认为君主不能行仁政这就叫做贼。”所以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文本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

25、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考点拓展训练】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神宗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问侍读孙固

26、曰:“安石可相?”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

27、,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议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

28、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B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C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D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知政事,古官职名,唐

29、时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宋代以其为当朝正宰相。B甲子,为干支之首;古代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文中的“甲子”是用来纪日的。C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号陶唐氏,传说他在主政其间曾派鲧治理水患。D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秩”在古代可指官吏的俸禄、官阶、品级等。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则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拘泥古法,不知变通,见解不切实际。B王安石获得了宋神宗的信任支持,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且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C在讨论推行新法时,王安石建议修订泉府之法,收回财物之权,认为变法不要为异议所惑,并下令

30、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D吕惠卿进入京都,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两人的很多看法比较一致,王安石趁机向宋神宗推荐了吕惠卿。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2)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24王安石在奏对时,认为当前的治国方案应以何为先?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20D 21A 22C23(1)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经术(或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 (2)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使宋神

31、宗的心意坚定下来,让他一心信任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24王安石认为应以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为先。因为社会风气不正。【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依据语法结构,“甚高”是对安石“文行”的评价,“甚”是“高”的状语,“甚”和“高”不能拆分,排除AC。“贤相”作“求”的宾语,两者不可拆分,排除B。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宋代以

32、其为当朝正宰相”错误。宋代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安石”“并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错误。结合“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分析,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是宋神宗,不是王安石。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竟”,最终;“知”,了解;“但”,只,仅,唯独;“晓”,明白。(2)“条析”,逐条辨析;“坚”,使动,使坚定;“俾”,使。24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分析,(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王安石认为应以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为先。结合“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分析,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为社会风气不正,所以需要先“变风俗,立法度”。参考译文:熙宁二年二月庚子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想要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推荐他,唐介

34、(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王安石喜爱学习却拘泥古法,不知变通,所以(他的)见解不切实际,如果让(他)处理政事,一定会有很多改变。”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宋神宗不认为(唐介和孙固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对他说:“人们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治理天下的理论,不明白(如何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治理天下的理论正是用来处理社会上的事务的。”宋神宗说

35、:“你所筹划的治国方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王安石回答说:“一个朝代的末期的社会风气,(是)贤良的人不能够实践道德、正义,品行不端的人(反而)有机会不行仁义,地位卑下的人不能够推行礼义,显贵的人(却)能够任意胡来。(因此)改变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宋神宗十分赞同这种判断。甲子日,讨论推行新法,王安石说:“周代设置泉府这一官职,通过专卖制度来抑制兼并,平衡贫富差距,使天下的财富得到调节和流通。如今想要管理财物, 就应当修订泉府之法,来收回掌管财物之权。”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提议。王安石又指出:“人才不容易得到,又不容易被了解。现在让十个人管理财物,或许其中有一

36、两个人办错事,可别有用心的议论就乘机而起。尧和众大臣共同选派一个人去治水,尚且不能避免发生失败,何况(如今)所选择使用的并不是一个人,哪里能够保证不出错?(关键)应当权衡利弊各有多少,不被别有用心的议论迷惑。”于是(宋神宗下令)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经营筹划国家大计,讨论改变旧有的法令制度,来使天下财利得到流通,命令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项工作。吕惠卿从真州推官任上任期届满入京,与王安石讨论经书的内容要旨,很多(看法)相一致,趁机对宋神宗说:“吕惠卿的才干,即使前代(杰出的)儒士也不容易胜过(他)。研究先王的治国之道而能效法运用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 于是((宋神宗)任命吕惠卿和苏辙共同担

37、任检详文字之职,政事不分大小,王安石一定要和吕惠卿商议。凡是(王安石)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大多是吕惠卿写的。(宋神宗)又任命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是(王安石)有奏请,而朝臣认为不妥善的, 曾布一定会上疏逐条辨析,来坚定宋神宗的心意,使之一心信用王安石,并以此来威胁朝臣,使(他们)不敢再上奏。由此王安石信任曾布,仅次于吕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各项措施,相继出台,总称为新法,颁布施行于全国。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

38、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

39、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

40、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

41、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B英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西汉。C尧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学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国。D参知政事,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简称为参政。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树。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C王安石得朋友赞许,朋友在还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许,有助于他将来被重用。D王安石得神宗认可,王安石与神宗论治国之策,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认同

42、。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2)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29神宗朝王安石毁誉参半,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25A 26B 27B28(1)曾巩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好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2)王安石对外显示自己的质朴,内心却藏着机巧伪诈,臣确实担心陛下因为喜欢他的口才而重用他。29曾公亮认为王安石有辅位大臣的才干。韩琦认为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做辅佐大臣。吕诲认为王安石是大奸之人,一旦得志祸乱就会产生。

43、【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本题中,“许献文求试馆职”,“求试馆职”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安石独不求试”,“试”作“求”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起源于西汉”错误。庙号始于商朝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错,原文“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是士大夫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无意仕途。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理

44、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所撰”,写的文章;“示”给看;“延誉”,宣扬好名声;“擢”,选拔;(2)“外”,对外;“朴野”,质朴;“巧诈”,机巧伪诈;“悦”,喜欢。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分析可知,曾公亮认为王安石有辅位大臣的才干。结合“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分析可知,韩琦认为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做辅佐大臣。结合“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分

45、析可知,吕诲认为王安石是大奸之人,一旦得志祸乱就会产生。参考译文: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被征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是临川人,喜好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着他写的文章来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就替王安石宣扬名声,王安石后来被选拔为第一等的进士,授职担任淮南判官。按旧例,做满一任官职后,允许官员向朝廷献诗文请求参加馆阁职位的考试,只有王安石不请求应试,调职担任鄞县知县。在鄞县任上,他修筑堤坝,开挖池塘,修造各种水利和陆上工程。他借粮谷给农民,(农民收获后)连本带利一起偿还,使官仓中的新米陈米能轮换交替,鄞县百姓对此感到十分便利。文彦博用淡泊谦退的品行来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能越级提拔任用他,

46、用这样的做法来洗涤士大夫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在此之前,馆阁职位的任命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推辞不赴任,士大夫由此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都只遗憾自己没能见过他一面;朝廷常常想要授给他清要显贵的职位,就只担心他不肯来就任罢了。到这个时候,王安石担任度支判官,听到消息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高兴的。王安石对自己的行事极为自信,于是上“万言书”,主旨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富民力一天天地陷入困境,毛病在于官员不明法令制度。借着天下的力量来为天下创造财富,拿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用度,毛病在于理财没有正确的方法罢了。陛下怎么能一直把上天的短暂眷顾当作是永久不变的,却毫无应对意外变故的忧思呢?”皇帝看过之后就搁在一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