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蒋艳君.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35094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3.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蒋艳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蒋艳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蒋艳君.pdf(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 究 姓名:蒋艳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指导教师:侯春在 2009-04-24 I 摘 要 本文以 555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 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 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 1、本研究自编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问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 2、本研究中发现,硕士研究生来自各个维度心理压力感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危机、 自我评价、论文发表、经济压力、人际与情感压力。 硕士研究生在

2、总体心理压力感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存在专业差异,文史类 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高于理工类;存在城乡差异,来自农村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高于 来自城镇的硕士研究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心理压力感高于独生 子女。 3、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男女生在自责、求助和合 理化这三个因子上存在差异。 4、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存在城乡差异,来自农村的研究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来自 城镇的研究生;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高于独生子女。 5、硕士研究生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解决问 题和求助与心理压力感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

3、理化与心理压力感呈正相关。 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压力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中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自 责进入了回归方程,建立的回归方程为:心理压力感1.9761.810自责1.387解决问 题;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度进入了以心理压力感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建立的回归方 程为:心理压力感2.4300.109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心理压力感 应付方式 社会支持 II ABSTRSCT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survey on graduates stress feeling, coping styles an

4、d social support, then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stress feeling,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The survey is conducted among 555 graduates in 6 different college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has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Stress Feeling Questionn

5、aire of Graduate has a good relatively and validity. 2. The largest stress feeling of graduate came from employment crisis, followed was self-evaluation, papers, economic pressure and relationshi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about stress feeling. There was a sig

6、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major: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ents showed higher stress feeling th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rural student stress feeling was higher than urban students. The students who are non-only-child felt higher stress feeling comparing to the stud

7、ents who are one-child. Stress feeling of different grade had no difference. 3. Most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 use positive coping style when they faced the pressure. There were difference between girls and boys in self-blaming, seeking-help and rationalization. 4. The rura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w

8、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rban students. Non-only-child graduates had a higher social support comparing to one-child graduates.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ss feeling and coping styles. By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bout stress feeling and coping styles, problem solving

9、and self-blaming coping styles entered stress feeling equation, the equation is : stress feeling1.9761.810self-blaming1.387problem solv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ss feeling and social support. By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bout stress feeling and social support, utilization o

10、f social support entered stress feeling equation, the equation is : stress feeling2.4300.109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Keywords: graduates stress feeling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III前 言 一、选题缘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压力”一词在人们生活中的点击率越来 越高。压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时 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如躯体压力

11、、社会压力、文化压力以及心理压力。一定强度 的压力可以给人们以动力,增进工作和学习效果,然而过于强烈、持久的压力则是有害的, 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压力对我们的生活影响的增大,继而国内外学 术界关于压力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在压力的测量方面,编制了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生活 压力问卷、大学生压力问卷等;在对压力影响因素的众多研究中发现,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 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比较大。 应对在压力和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在面对相同的应激事件时, 不同的应对方式给个体带来的压力体验是不同的, 从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感也是不同的; 同样, 一定的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人们在面

12、对压力时也总会期望寻找支持以减 少压力给自己带来的烦恼。 国外学者对心理压力、 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国外学者对于三者所给予的重视和取得的研究进展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我国学者 也开始重视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编制了一些测量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问卷; 并以不同个体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企业职工的压力、青少年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 压力等。把压力具体到特定对象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压力不利的一面,如对大学 生进行的压力研究可以让我们及时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现状及其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 不利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

13、进行有效的干预,维护其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2001 年我国研究生开始扩 招, 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 20左右的速度增加, 从 2001年的 46万猛增到 2006年的 127.5 万。近两年报考人数增幅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人数还是在增加,2007 年报考人数为 128.2 万。2007 年,全国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了 150 万,规模仅此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随着 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不再像以前那么“物以稀为贵” ,他们那种天之骄子的优势也不 再像以前那么明显。所以,现在的研究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学业和就业都给当今 的研究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4、。 研究生因压力过大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它们影响着研究生的生 活、学习,甚至导致研究生自杀或者杀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前两年,仅新民晚报就报道了 两起上海某高校研究生因心理压力过大自杀跳楼的事件:该校一名 30 岁的历史系博士生因 为精神问题跳楼后,不到半个月,该校的一名研一的国政系硕士因情绪问题坠楼身亡。 2007 年,南京高校相继出现了研究生他杀和自杀事件。类似这样的事件已经屡提不鲜。 铁证的事实告诉我们,研究生这一高学历群体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相比大学生来 说,硕士研究生要成熟一些,但是还是很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本科生来说,他们 面对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如对感

15、情需要比本科生迫切,更羞于向家人开口要生活费,这给硕 士研究生感情和经济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读研期间一定的科研要求给硕士研究生带来 IV 了学习上的压力;毕业时的找工作难给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就业压力。 所以,对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感现状和影响因素有一个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是十 分必要的,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硕士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把握他们的 心理状况进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研究结果也能为当代研究生教 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选择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感、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为研 究内容,考察硕士研究生心理压

16、力感的现状、应付方式的特点以及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并 在此基础上探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所探讨的研究生心理压力感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 即关注研究生面对各种压力时 的主观感受,通过对他们在每一件日常生活烦扰上的心理压力感来考察他们总体心理压力 感,并对其与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鉴于所定研究目标,拟就以下内容展开研究: 1、查阅国内外关于心理压力感的研究,并分析整理成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的文献综述。 2、编制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 3、了解我国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的基本情况,并进行性别之间、年级之间、专业之 间、城乡之间、独生

17、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压力感水平的差异检验。 4、了解我国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特点。 5、探究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感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本研究中自编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可能存在着专业差异、城乡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 间的差异。 3、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成熟理智的应付方式,硕士研究生应 付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4、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存在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 异。 5、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且二者对心理压

18、力感具有 一定的解释和预测作用,可以建立关于应付方式与心理压力感的回归方程,建立社会支持与 心理压力感之间的回归方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根据随机原则,在南京、苏州和昆明六所高 校随机抽取 600 名硕士研究生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 555 份。用 spss11.0 for windows进行 数据统计与分析。 研究工具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V 四、研究过程 1、编制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问卷(见 4.1) 。 2、问卷施测 本研究以班级或者宿舍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 试,统一指导语。说明

19、研究目的,然后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要求被试填写 性别、年级、专业等统计性资料。问卷不记名。测试时间为 30 分钟左右。测试结束后当场 收回问卷。 3、数据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 spss11.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统 计分析。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 1、本研究自编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问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 2、本研究中发现,硕士研究生来自各个维度心理压力感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危机、 自我评价、论文发表、经济压力、人际与情感压力。 硕士研究生在总体心理压力感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存在专业差异,文史类 硕士研究生

20、心理压力感高于理工类;存在城乡差异,来自农村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感高于 来自城镇的硕士研究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心理压力感高于独生 子女。 3、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男女生在自责、求助和合 理化这三个因子上存在差异。 4、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存在城乡差异,来自农村的研究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来自 城镇的研究生;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高于独生子女。 5、硕士研究生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压力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解决问题和求 助与心理压力感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心理压力感呈正相关。 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压力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中

21、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自 责进入了回归方程,建立的回归方程为:心理压力感1.9761.810自责1.387解决问 题;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度进入了以心理压力感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建立的回归方 程为:心理压力感2.4300.109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22、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 期: 11研究综述 1.1 概念的界定 1.1.1压力(stress) 压力(stress)这个词已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点击率很高 的一个词。人们运用它,是觉得它通俗

23、易懂。然而,对于压力的科学内涵,却很少有人了解。 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 Hans Selye 最早将压力引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并将压力 定义为: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有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 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 1 他提出的“一般适应综合症”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学说,促进了压力在生物学反应方面的研究,从而有利于从生理系统的变化来揭示应 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丰富了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但是它忽视了压力的认知社会因素。 Spector(1998) 认为对压力是“引起消极情绪反应(如愤怒或焦虑)的情景” 。 Beeh

24、r 认为压力是某一情境使人产生特殊的生理或心理需要, 由此发生的不平常的或出 人意料的反应。 Phillip(2000) ,在对刺激取向和反应取向质疑的基础上,将压力定义为个体与环境的 交互作用。根据此观点,李金钊(2003)认为:环境事件的压力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 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事件。 因此, 对一个人有压力的情境, 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没有压力; 同一水平的压力,对不同的人的压力体验可能也不同。 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压力(stress)即应激,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 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 2 二十世纪 50、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Lazarus 强调认知因

25、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注 重对压力的过程进行研究,是现代压力的认知及应对研究领域的重要先驱。Lazarus 和 Folkman 共同提出了压力认知交互作用模型,认为压力是刺激反应的交互作用。也就是 说,压力是个人对某种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以及对自己应对压力源能力的评估。 3 一个人所 承受的压力和其自身感受的压力感是通过滋生的认知起作用的, 一个压力源对个人自身带来 的压力大小是在个体对压力源进行认知评价之后的结果。可见,认知在压力源与压力感之间 起中介作用。人们的认知不同,认知评价不同,相同压力源就可能造成不同的压力感,所以 相同的情境事件对于不同的人所造成的压力是不同的,对一个人造成压力困扰

26、的压力源,可 能对另一个人就没有压力可言。 在 Lazarus这个定义中把人作为了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考虑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从 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了压力的定义。所以,本研究决定从该定义出发对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感进 行研究。 1.1.2心理压力感(stress felling) 1Selye , H. 1936 A syndrome produced by diverse nocuous agents.Nature,138,32 2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Lazarus,R.S.,Folkman,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27、. New York Springer,1984 2 心理学方面关于压力的定义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 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对应激过程的影响。认为压力是个体对所面临或经历的威胁的一种主观评价。所以,在心理 学上对压力的定义就相当于压力感的定义。 我国台湾著名心理学教授张春兴先生对压力感进行了初步的界定。 “压力(stress)一词在 心理学上有三种解释:(1)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性刺激;(2)指具有威胁性的刺 激引起的一种反应组型;(3)指刺激与反映的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 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压力感多数指第三种解释。 黄希庭对压

28、力感进行了界定: “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 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指由威胁 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即压力感。压力有持久性和暂时性之分,当压力变成 一种持续性存在的感受时,就叫做生活压力。 1 心理压力感实质上就是个体对所承受的威胁时的一种主观的感受, 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 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发事件或者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 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2 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 会损害人的学习和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这一涉及健康

29、和生命的 重要课题,要求我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和解决。 3 为了对研究生心理压力感现状进行量化, 本研究将对心理压力感的定义进行以下操作性 描述。心理压力感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体验、慢 性紧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等)等压力源的数量与这些压力源给个体造成心理 紧张状态的程度之积。 4 从这个研究的定义,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感现状进行量化研究, 研究生所面临的压力源数量和由这些压力源所引发的负性情绪及体验 的强度。 1.1.3应付和应付方式(coping) 应付,其英文单词为“coping” ,又被译为应对。对于它的定义

30、目前并没有统一。 Haan(1977) ,认为应付是寻求对现实保护的任何努力。 Lazarus 和 Folkman(1980) ,认为应付是所有认知和行为上对要求掌握、减少和容忍 的努力。 Billings(1983) ,认为应付是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环境或由该环境引起 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 5Monent 92:119-133 3 围的特定的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 Baran(1988) ,认为应付是个体面对问题时所反映的整体人格,旨在减少面对挫折的压 力。 陈盛伏,陈演红(1998) ,认为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或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 衡状态

31、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曾吉雄(2001) ,认为应付是对压力的反应,当个体与情境产生冲突时,为避免发生威 胁、焦虑所采取的处理和解决方法的行为方式。 由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应付是以压力为前提的,应付的研究和压力的研究是密 不可分的。对应付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或者改变压力以及降低压力给个体造成的危害。 应付是有目的的针对问题做出的努力,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个体对压力情境和反应 的认知评价和再认知评价,以及为疏解紧张、焦虑,保持身心动态平衡所使用和不断改变的 行为操作。应付是处理事件,而非控制或掌握,因而除了试图对环境加以控制外,还包括减 弱、回避和接受应激条件等。 (肖计划,1

32、996)应对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有效、无效之分。 (李金钊,2003) 本研究中将“应付”理解为,个体面对应激情境和压力事件时,对环境要求进行认知评 价后,调动各方面资源,从而采取减少威胁、平衡自身心理状态的一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 施和方法就是应对方式或者策略。它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个体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具有跨时 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即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压力情境时,可能会采用同一种应对方式。 肖计划认为,应付方式是在应付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付活动。 根据这种活动的有形还是无形,可分为动作性应付方式和意念性应付方式;根据这种活动的 针对性,可分为针对问题的应付方式和针对情绪的应付

33、方式;根据活动的目的,又可分为解 决问题的应付方式和改变自我认知的应付方式。这种分类方式总体上看,它是应付方式的一 个类别,独立的看又是一种具体的应付方式。 1关于应付方式的类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特质应对论的观点,认为应付是个 体面对应激情境时,人格特质的体现。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应付也具有跨情境的 稳定性(Watson D, etal.,1996) 。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将应付方式分为选择注意选择 性忽略型应对(Kahneman,1973) 、压抑敏感型应对(Bell11:213-218 2杨得森主编,行为医学。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0:285287 3张明园主编,精神科定量表手册。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55159 4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 3436 5程利娜,吴筱玫,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 :1719 6陈江波、吴明君,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因子探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3503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