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4655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泛平原_水域古城_类型与特色研究_许继清.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泛平原 “水域古城 ”类型与特色研究 许继清 曹坤梓 摘要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遭受黄河泛滥影响最严重的黄泛平原为研究背景, 以该地域内具有内在联系与相 似形态特征的历史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构成城市空间格局的城墙(遗址)、环城湖(坑塘)和城堤(遗址) 三种要素相互关系分析,首次提出了黄泛平原 “水域古城 ”的城市类型,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的 城市历史理论 研究内容;通过对古城三要素的历史成 因、演进过程和当代价值分析,探究 了古城演变过程中潜藏的内在 规律,揭示了黄泛平原水域古城在黄河洪水与泥沙作用下的生成机制与演进 规律;按水体与古城的空间关 系将古城分为 “内坑塘型 ”、 “环城湖型 ”和 “

2、旧城湖型 ”等三种城市类型,突出了水域古城 “外圆内方 三位 一体 ”, “外高内地 城市盆地 ”的空间特色。研究认为水域古城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条件下黄河泛 滥引起生态环境改变与古代城市营建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该 类城市构建了学术研究框架。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古城正面临着空间格局备受破坏,水体 不断被蚕 食的尴尬境地。希望通过对水 域古城的历史成因、演进过程、空间格局、类型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能引起 社会各界对该类城市的关注, 重新发现并正确认识水域古城具有的历史遗产价值、文化景观价值和防洪减 灾价值,妥善处理古城保护与 当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化浪潮中为 水域古城

3、留出一片 “蓝天白云 ”,使人类这一宝 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传承后世! 关键词 :黄泛平原;水域古城;黄河变迁;城墙;城堤;环城湖 引 言 在中国广袤的黄淮平原大地,存在着一 种由大片圆形水体包围着方形城市遗存的城市景 观现象。这种城市景观呈现出与周边自然地貌明显不同的斑块特征(图 1),边界整齐,平 面形态规则,人工痕迹明显,这种奇特的城市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有着怎样的演进机制? 经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实地考察后发现,这种城市景观现象的形成与千百年来黄河的 发育演变密切相关,是黄河下游黄泛平原地区特有的人文景观,笔者对黄泛平原这一特殊城 市景观现象取名为 “水域古城 ”,即水体与

4、古城相互嵌套构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态。 1 “水域古城 ”的 区位与分布 1.1 黄泛平原自然环境 黄泛平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人文现象,是指黄河下游地区因黄河频繁决口、改 道及泥沙淤积形成的位于海河与淮河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其地域范围包括今河南省东部的 开封、商丘、周口地区(简称豫东)及山东省西北部的菏泽、聊城地区(简称鲁西),以及 江苏、安徽西北局部区域。该地域历史上受黄河决溢泛滥影响最大,形成了水文特征相似, 地形地貌相近的黄泛冲积平原地貌,地理学上称之为黄泛平原。 黄泛平原洪涝灾害的根源在于黄河的行水特性和黄河的泥沙特性,其灾害特点主要有 7957 虞城古城 聊城古城 淮阳古城 睢县

5、古城 商丘古城 图 1 典型 “水域古城 ”卫星图片 夏邑古城 三:其一黄河泥沙含量高,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其二黄河下游河道的悬河摆动特征,造成历 7958 史上黄河改道频繁;其三黄河携带大量泥沙,造成对泛滥流经区域古代城镇的毁坏与掩埋。 “黄河变迁影响城市兴衰,而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上的 城市 ”。邹逸麟先生在其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中明确道出了黄河变迁对该区域城市的 影响,也从历 史地理学的角度划分出了黄泛平原的地域范围。 翻开黄泛平原城镇地方史志书籍,每座城镇的建设史,都是一部应对黄河洪涝灾害的城 镇变迁史,每座城镇都有被黄河洪水冲决、淹没或被迫迁移的历史记录,当

6、地先民为应对这 种特殊的灾害环境,积累了一系列保护城镇防御黄河洪涝灾害的方法与措施,由此也形成了 古城独特的空间格局。 1.2“水域古城 ”的地域分布 通过实地调查和卫星地图搜索,在黄泛平原地区存在着二十多座水域特征明显的古代城 镇,其地 域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其位置大致分布在元、明两代黄河下游的决溢、改道频 繁的黄泛平原地区,尤以黄河故道为轴心两岸地域最为密集,即今黄河故道以南的河南东部 (豫东)和故道以北的山东西部(鲁西)以及安徽北部少数地区,在地图上呈 “ ”字形走势 (图 2)。主要包括河南省的开封、商丘、淮阳、睢县、夏邑、虞城、封丘、杞县,陈留、 太康、宁陵、鹿邑,山东省的聊城、菏

7、泽、曹县、成武、单县、高唐等,以及江苏、安徽西 北部局部地区的徐州、砀山、亳州等。这些城市虽位于不同省份跨越不同行政区划,但该地 域拥有相似的自然环境,曾 遭受黄河决溢泛滥影响较大,形成的地形地貌特征相似,具有一 定的类比性,因而将其列为同种城市类型加以比较研究(表 1)。 表 1 水域古城地域分布表 “水域古城 ”是指在黄河下游黄泛平原地区受黄河洪水淤积长期演变而 形成的特殊城市 类型,由古城的城墙(或遗址)、城湖(或坑塘)和护城提(或遗址)三种实体要素按照一 定规律组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在历史上曾作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在这一地 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历史城市(镇)。通过

8、对古城空间构成要素、构成方式与 构成规律的探讨,使我们能从防御洪水抵御自然灾害的角度对黄泛平原地区古代城市的空间 格局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与判断。 2 “水域古城 ”的形成与演进 2.1“水域古城 ”的构成要素 “水域古城 ”是在特定地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黄泛平原古城独特的 “水城 ”风貌是与黄河 洪泛、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过程长期作用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景观,是古人的生存艺术 。 因而,水域古城特指这一地域中的历史城市现象,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意义。仅有城市和水 体的历史城市并不能称之为水域古城,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形

9、成机制贯穿于古城的形成与演进 之中。古城的外表特征须与城 市特定的内在演变机制相结合,才能称之为具有地域特色和传 7959 区 域 豫东地区 鲁西南地区 皖西地区 苏北地区 典型城市 开封、陈留、商丘、夏邑、虞 城、太康、宁陵、鹿邑、淮阳、 杞县,柘城、睢县、封丘 聊城、菏泽、曹县、 定陶、成武、单县、 高唐县 砀山 徐州 1 2 统文化的水域古城。 2.2“水域古城 ”的形成机制 城墙(或遗址)、城湖(或坑塘)和护城提(或遗址)三种要素在水域古城空间格局中 承担着不同作用,但又相互关联存在着内在统一的演进机制。 2.2.1 城墙(遗址)的作用 城墙作为作为城市军事防御设施和城市 实体象征统治

10、中心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城市乃至 世界各地古城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义。本文中的城墙是指古城空间外围的城墙或遗址,是黄 泛平原水域古城空间形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则方形城市实体空间的外围边界,也是 界分城市与城外环形城湖水体的界限。对于黄泛平原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城墙还承载着另 一种重要功能 抵御黄河洪水侵袭的作用,正所谓 “邻黄河,所虞者不独寇也 ” 。早期发 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城,其城墙都具有明显防洪功能 。针对黄泛平原多洪水的地理特性, 许多城墙在城墙形制、构造措施及修筑技术上均有着独特 的防洪对策。 2.2.2 环城湖(坑塘)的形成 城湖是城墙外围护城河逐年扩大后形成环绕城墙四周大面积

11、的水体,主要是作为城市的 防洪功能存在,是城市排涝、蓄水、御洪功能的组成部分, “有城需有水,有水必成湖 ”,城 湖现象是黄泛平原地区古代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黄河泥沙的 “淤 ”,人 工取土时的 “挖 ”,建房筑城时的 “垫 ”三种行为共同作用而成 。 淤 泥沙围淤。由于黄河洪水带来的泥沙常年淤积在城堤以外,沙随水入,水退沙 留,造成护城堤内地势逐渐低洼,使位于城墙之内的古城成为洼地中的 “孤岛 ”,为减缓古城 内涝的发生,需不断从护城河周边取土垫高城池,便于城内洪水和积涝排出城外,于是在城 墙和城堤之间形成内低外高的低洼地貌,后来逐渐演变为围绕古城四周的环城湖,由环城湖 取

12、代护城河是黄泛平原地区古城的普遍特征。 挖 筑城取土。在修筑城墙的同时开挖护城河是古代城市筑城的普遍做法,如夏邑、 聊城、商丘等古城皆有护城河因取土筑城而为的记载。此外,由于护城河和环堤河不断受到 黄河洪水泥沙淤积的影响需要经常疏浚、清淤,通常会结合城墙和护城堤的修缮同时进行, 为排泻城内积涝,需不断拓展环城河,再加上城内居 民建房围院常常就近取土,使最初的护 城河逐年扩大,最后在城外堤内形成连绵一体的环城湖。典型实例有聊城、商丘、淮阳、虞 城等多个古城挖土成湖的记录。 垫 垫高古城地势。择高而居是古代先人为避洪涝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生存之道,这 一原则在黄泛平原地区则显的尤为重要。因为,黄河洪水

13、泥沙沉积常造成黄河泛流经过的地 域地势淤高,而洪水未经之地则地势相对低洼,黄河年复一年不断改道泛滥,形成了黄泛平 原土地的叠压关系,古人为保护家园免受黄河洪水的灭顶之灾,常取土垫高城内地势,以 “择 高筑城 ”的方式避免水灾。由此造成城内 地势越 “长 ”越高,城外护城提随淤积情况也不断加 高,而二者之间的护城河则相对低洼形成环城湖。 上述三种方式共同作用是形成黄泛平原古城环城湖的主要原因,城内坑塘的形成原因也 与此相似,只不过位置不同,所承担的作用有些差别而已。有些城市因遭受黄河洪水冲淤受 灾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会有所差别,但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与黄河长期泛滥 “斗 争 ”的结果。 2

14、.2.3 护城堤(或遗址)的形成 护城堤是平原地区城市为应对洪水侵袭形成特有的防洪措施,是为抵御黄河漫流的洪 水,在城市护城河的外围一定距离用黄土围筑圆 形闭合的土墙,历史上黄泛平原古城几乎都 有城墙,有城墙必有护城堤,这是 “适于地域情况的淮河和黄河下游许多城市的地物特征 ”。 7960 3 4 5 6 城墙和城堤共同构成了古城的防御体系。 具有抵御洪水作用。黄泛平原护城堤主要是抵挡洪水的冲击,延缓和减少城墙的受水 时间。有了护城堤之后,在水位不及堤顶的时候,城堤以内的区域便相对安全。如曹县志 记载,明正德四年 (1509 年 ), 黄河决口,曹县城被水围,仅露数尺。六年,知县帅众人筑堤 护

15、城。 是年七至九月,黄河涨水四五次,均至堤而止。水沙离城渐远,使城内渐爽垲, 可定居也 。由此可见,护城堤的修筑有效缓解了城区的对外防洪问题。 具有阻挡泥沙作用。黄泛区黄河洪水泥沙含量高,在流速减缓后会造成大量泥沙沉积, 护城堤在抵御黄河洪水的同时还可将大量淤积泥沙阻挡在大堤之外,长此以往,堤外地势逐 渐淤高,会在城墙与护城堤之间形成低洼的缓冲区域。睢州志 记载, “大抵州城卑下, 堤外之地高于城内,不下数丈。堤溃则城必随之。此一城生灵 所关,不止庐舍盖藏而已 ”。 从方志中的记载中,护城堤在三重防洪基础设施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城无堤何以御之 ”、 “非堤不为功 ”、 “堤溃则城必随之

16、”,可见护城堤地位之重要。 具有临时避难作用。黄泛平原环形护城堤由黄土堆积夯筑而成,为求得坚固耐久, 常常修的堤高坝宽,其上可行车马。一旦出现洪水灌城时,可以成为灾民逃生避洪的临时避 难所。如开封、考城、东明、郓城等历史上均有类似的记载。 “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之 后,考城县治屡被黄水淹没,郊塌城坠,官民俱在堤上居住。堤内居民屡被灾侵,各易高处 居住 ”。从上述有据可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护城堤的临时避难作用。 3“水域古城 ”的类型与特色 3.1“水域古城 ”的城市类型 按古城与水体的空间结构关系划分,水域古城可分为内坑塘型、环城湖型和旧城湖型三 种类型(表 2)。 表 2 水域古城的

17、分类 3.1.1 内坑塘型 城内坑塘最初是在城内四角地势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年久积涝而成,城内的低洼地变成了 7961 类型 内坑塘型 环城湖型 旧城湖型 典 型 城市 开封、陈留、太康、宁陵、 鹿邑 、高唐县 商丘、淮阳、夏邑、虞城、 杞县,聊城、菏泽、曹县、 成武、单县、砀山、亳州 睢县、柘城 空 间 特征 多 位 于 城墙 内 的四 个 角 部,相对独立。大小、数 量参差不齐。 由护城河演变而来,绕城墙 四周,水面宽广。 水面较规整,宽阔。 典 型 城市 图示 太康县 虞城县 睢县 7 8 9 浅水 塘,后经人为取土开挖扩大形成蓄水坑塘,这在古老的黄泛平原是一种能有效抵御局部 洪涝灾害的防洪

18、措施,许多古村落、堡寨聚落现在还都保存有这种自然形成的蓄水坑塘,在 雨涝季节蓄水成塘,在干旱季节无雨为坑。这是平原地区缺雨少水情况下利用天然水资源解 决生存问题的有效策略。如开封、陈留镇、太康、曹县、成武、单县等城内坑塘至今仍发挥 蓄水作用,才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 3.1.2 环城湖型 环城湖是由早期的护城河演变而来,古代城市城墙与护城河往往相伴而生同时存在,对 于黄泛平原则逐渐演变成环绕古城大面积的水体,不同 城市外围水体规模和形态存在稍微差 别,其形态取决于外围城堤的形状和古城城堤的规模,多数呈圆环型围绕古城四周。这种类 型的水域古城最为典型,数量也最多。如河南的商丘、淮阳、夏邑、虞城、山

19、东的聊城、菏 泽等特征最为典型。有些古城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水面不断萎缩,有些湖水被填埋造地建 房,不管水体面积如何,但环城大堤以内的环形 区域还十分明显,如商丘古城近代环城湖水体锐 减,水面呈倒 “U”字形(图 2)。 3.1.3 旧城湖型 旧城湖也称水下城,是指原有城址被洪水淹 没在水下的城址类型,历史上由于黄河洪水围 堵 城墙,水退沙留,泥沙淤积城外,造成城内地势 相对低洼,城外周边土地普遍淤高的现象,一朝 洪水突破城墙,造成水灌城池,淹没城内房舍, 人们被迫迁徙附近较高地势重新筑城生活,而原 有旧城就沦为边界规则方整的水下城湖,水池的 边界就是昔日古城城墙的轮廓。这是黄泛平原地 图 2

20、 外圆内方的商丘古城平面( 2005 年) 区古代城市遭受水灾最为严重,变迁最为剧烈的 一种。由于淹没水下的城址面积较大,水体才能长期保留并延续至今。这类典型城池有河南 的睢县、柘城等。其中睢县县城为避洪水,曾先后三迁城址。 3.2“水域古城 ”的空间特色 黄泛平原古代城市是在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演变而成,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成机制和演 变规律,通过对典型古城空间格局的考察与分析,可将其概括为外圆内方 “三位一体 ” (图 4);外高内低 “城市盆地 ”两种突出的古城空间格局特征。 3.2.1 外圆内方 “三位一体 ” 外圆内方, “三位一体 ”准确而简炼地道 出了古城的构成要素和平面形态,高度概

21、括 了古城的空间特色。 “外圆内方 ”是指古城的平面形态,由古 城最外围近似圆形护城堤围合形成的边界, 内方是指古城接近方形的城墙界面,二者之 间的开阔地域被围合形成环城湖水系,三种 要素保留齐全,组成类似古代铜钱形状,其 布局又暗合中国传统的 “天圆地 方 ”的风水 观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古城形态最 图 3 水域古城“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 7962 典型的代表。 “三位一体 ”是指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城墙、护城堤、环城湖为构成三要素的古城防御体 系。这三者相互依存按照一定的内在规律统 一在古城空间之中,共同构成古城完整的有机整 体,形成了至今仍清晰可辨的古城空间格局。这种 “城因水而存,

22、水为城而生 ”三位一体的古 城空间格局在国内外城市建设史上也较为罕见。 3.2.2 外高内低 “城市盆地 ” 古代城市在最初的选址营建之时,往往选择在地势相对高爽之处,但由于黄泛平原特殊 的地理环境和黄河泥沙的长期淤积,长此以往造成了后来多数古城外围四周地势被淤高,古 城城墙以内地势低洼的 “城市盆地 ”特征,也使城市向外排涝更为不利,内涝严重的古城导致 城市被迫迁移至地势较高处,这也是黄泛平原地区城址多迁移的 原因之一。如商丘古城的盆 地特征就较为明显,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其河山集(二集)中描述道 “(商丘古城) 城墙高度 8.16 米,时至今日,地势淤积严重,东门城墙低矮仅高 3.3

23、米,与始筑城时比较, 低了 5.68 米。城墙既然淤低,城门洞也相应低下,门闩还不到一人高。一出城门就上一条 高坡,坡上地平较之城内竟高出 5 米,这显然不是原来修城时的旧址地形,而是城外被淤高 的结果 ”。 4 “水域古城 ”的当代价值 黄泛平原水域古城作为独特的城市类型,其当代价值体现为多方位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具体可概括为历史遗产价值、文化景观价值和防洪减灾价值。 4.1“三位一体 ”的历史遗产价值 中国古代城市从城市规模到平面形态都有十分严格的形制要求,从都城到地方城市都具 有丰富的案例可供研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和不同的演 进过程,形成了古城不同的城市特

24、色和地方风貌 。黄泛平原水域古城则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地 域特点的古城类型,其城墙、城湖、 城堤 “三位一体 ”的古城空间格局全国罕见,尤其是古 城在应对洪涝自然灾害过程中形成的措施与策略,构成了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体 系。对我国古代城市类型而言,黄泛平原水域古城是研究黄泛平原古城防洪体系的典范,古 城的空间特色和历史地位决定古城的价值定位,而这些成就在当今中国历史城市研究史上还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黄泛平原水域古城是古城空间形态、筑城技术与防御功能完美结 合的典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遗产价值。 4.2 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价值 黄泛平原古城独特的 “水城 ”格局是与黄河洪

25、泛、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过程长期适应形成 的一种地域文化景观,是古人的生存艺术 。水域古城文化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地 域性特征,与这一地区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是区域历史与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的结 果。是一定条件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 种动态平衡的结果,是人类文化行为在大地 上的 “杰作 ”,展示着在当时条件下古城与自然环 境之间和谐共处的理念和生存之道。 城市形态的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紧密关系,如同为水城, 黄泛平原水城与江南地区水城,在水域格局、空间组织等方面大不相同。南方水城,以体现 对水体的利用为导向,将水域融入城市

26、的交通、生活、景观之中,形成水在城中,城水相依 7963 10 11 的空间格局。而对于黄泛平原水城,水则是作为城市的防御设施而存在,呈现出水体的尺度, 格局与江南水城明显的不同。 4.3 城市防洪减灾的生态安全价值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有着近 5000 年的防洪经验,历史上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和策略十分 丰富,吴庆洲先生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方略概括为 “防、导、蓄、高、坚、迁 ”六条策略 。 对古代城市防洪有着普遍指导意义。而空间格局独特的黄泛平原古城是黄泛区独有的城市类 型,防范黄河洪水、阻挡黄河泥沙对城市的威胁是其空间格局形成的直接动因。依据当时的 经济状况和技术水 平,所采取的防洪思想和措施,

27、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而言是看似 “低技 术 ”、低成本的原始方法,正是这些低技术的原始防洪措施,由于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帮助古人躲过了一次次的天灾,正是这些看似低成本的防洪策略,蕴含着古人丰富的哲学理 念和实践经验,能够使古代城市历经百年而不衰。由此可见,一种城市现象的形成总是遵循 着自身内在的演变规律,黄泛平原古城空间格局记录了黄泛时代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集城墙、 城堤、城湖为一体使古代城池免遭洪水侵袭的防御措施,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减缓灾 害损失,保护古城生存的有效途径。 解放以后黄河的泛滥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未再发生过重大决口和改道,使黄河威胁人类 的洪涝灾害问题不再突出,昔日的城墙

28、、护城堤、城湖、坑塘防洪容涝功能和作用逐渐被人 们淡忘。古城的城墙和城堤等防洪要素在现代城市建设浪潮中正遭到拆毁或夷为平地,坑塘 水体被大量填埋,因而 “黄泛平原古城独特的洪涝适应性景观正在被迅速破坏以致消失 ”。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城市防洪减灾似乎可以通过先进的防洪设施和技术手段得以很 好解决,从而忽视了对古代防洪策略与经验的借鉴,认为那些措施是低级、原始的 “幼稚 ” 之举。然而,高科 技并不排斥低技术,后期高投入的补救并不一定优于前期低成本的防范, 现代化设施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的民间技术,防患于未然,在洪水、内涝、地震、海啸等极 端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古人简单易行的防御策略能够替

29、代后期高昂的救灾成本,这种原生 态、低成本的城市安全防范措施往往被现代城市建设所忽视。因而,研究与总结黄泛平原古 城防洪策略对当今城市建设和生态安全防范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5 结 语 黄泛平原水域古 城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古城适应自然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古城在演 进过程中形成的空间格局和防御洪涝灾害的筑城策略,构成了古城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充 分了解水域古城的形成过程与演进机制,才能深刻理解水域古城空间格局的内涵和意义,才 能重新认识和定位水域古城的当代价值,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水域古城的特色与精华,也才能 对水域古城提出卓有成效的保护与发展策略。面对当前快速城市化浪潮,水域古城独特

30、的景 观格局正在遭受破坏,一些坑塘水体正被蚕食,宝贵的城市遗产正面临湮废乃至消失的境地。 希望通过对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的历史成因 、演进过程、空间格局、类型特色等方面的研究, 能引起学术界对该类城市的关注,引起相关领导对古城历史成因和当代价值的重视,以便采 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为水 域古城留出一片 “蓝天白云 ”,使人类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并传承后 世 ! 7964 12 13 注释 1 邹逸麟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P379. 2 俞孔坚,张 蕾 .黄泛平原区适应性 “水城 ”景观

31、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 J 水利学报, 2008( 06) . 3 刘德昌等纂 修 .商丘县志:卷三 城池 M. 石印本 .长沙:黄正忠, 1932(民国二十一年) . 4 吴庆洲 .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5 参见 :俞孔坚 ,张蕾 .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 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05) P88. 6 章生道城市的形治与结构研究 M /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 译,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 京:中华书局, 2000, 84-111. 7 曹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曹县志 .p70-71. 8 马世英纂修 .睢州志 M 刻本 1693

32、(清康熙 32 年) 9 兰考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兰考县志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 P134. 10 史念海 .河山集(二集) 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1 P66. 11 俞孔坚,张蕾 .黄泛平原区适应性 “水城 ”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 J.水利学报, 2008( 06) . 12 吴庆洲 .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上) J 城市规划 , 2002 (4),P84- 92. 参考文献 1 邹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 史念海 .河山集(二集) 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1 3 吴庆

33、洲 .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4 郑连第 .古代城市水利 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 5 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 译,陈桥驿校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M.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6 史念海 .河山集(二集) 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1 7 陈曦河南商丘地区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研究 (硕士论文)导师:俞孔坚,北京:北京大学, 2008 8 各地地方史志 . 作者简介 许继清( 1965),男,博士,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高级规划师。 曹坤梓( 1979),男,硕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注册规划师、讲师。 79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