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宗室述论.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802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越国宗室述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吴越国宗室述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越国宗室述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越国宗室述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6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 6期 吴越国宗室述论 何灿浩 (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 摘要: 吴越国宗室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宗室治州 , 控制地方上 , 钱氏宗室因此成为維护王权的重 要支柱。钱國倡导的儒学家风使宗室关系亲睦和洽宗室的自身变化表现为具有趋势意义的文人化钱 氏宗室的特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吴越国稳定政局与完成体制转换中 , 钱氏宗室起关键作 用 , 从而对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宗室治州 ; 儒学家风 ; 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 K243. 1; K24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1-4667(2004)

2、06-0106-09 五代十国时期是宗室政治影响力得到凸现的时期,这是因为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以宗室 为主体的王权争夺,也即宗室内争普遍地发生,成为一些政权特别是南方诸国主要的内争形式 。 而有的政权如吴越国,鉴于唐末方镇内部父子兄弟互相残杀的教训,特别重视并实际发挥了宗室在 稳定政治中的关键作用,从积极的方面充分体现了宗室在当时重要的政治影响。因此,探讨五代十 国时期的宗室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主要考察吴越国宗室的地位,宗室内部的关系,宗室的重要变 化及其对吴越国政治乃至唐宋政治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敬祈方家教正。 唐末乾符年间,钱镠以临安为基地,逐步扩大势力。在长期征战中,主要依靠八都

3、军将与内牙军 将。然而,十世纪初政治形势的变化使钱镠倚重的对象发生重要变化。天复二年 (902),武勇都发动 兵变,杭州被围 ,吴越危如累卵。天复三年 (903),兵变在温州发生,睦州剌史陈询也叛钱镠。天祐元 年 (9 4),又有衢州陈璋之乱,当时,睦、衢、婺、处、温五州被叛兵控制,形势再度危急。这些兵变内乱 对钱氏政权造成极大冲击,也对钱镠的政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钱镠由 此认识到军将对王权的威 胁,认识到武人政治的危害,因此,宗室取代军将成为钱镠的倚重对象。 钱镠重视宗室也因为他一贯的宗族意识,光启四年 (888)七月,壬寅,钱镠在临安九州山新修钱 氏九州庙 1(卷二七 ,九州 653),以

4、罗隐代为钱氏九州庙碑记,刊于石 2(卷一三 ,钱 #钱氏九州庙 碑记 :Kp. 13 2)。天祐二年( 9 6)十一月,唐 “ 敕命王本道建三代私庙 ”3( 卷 -,武肃王 天祐三年十一月 ,P. 40)。 收稿日期 : 2004-05-25 作者简介 :何灿浩 (1M4 ) ,男,浙江诸暨人,宁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参 见拙作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宗室内争的发生原因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 1期 )。 何勇强先生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 2年 4月)中对钱镠先世进行考辨,对钱铐诸子、钱元璀诸子的身份、 行第、职务、地位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述

5、,从而揭示了钱元瑾和钱弘佐继位之谜,分析了钱元球、钱元琬案及戴、阚之狱的原 因与性质,何勇强先生研究的着眼点是吴越宗室与政局的关系。其它专门论述钱氏宗室的论文甚少,蔡涉吴越钱氏世家初 考 M钱镠研究第四辑 )与姚礼群宋代钱氏家族人才简述 (钱锣研究第六辑 )等文主要论述钱氏世家与宋代的钱氏人才 等内容。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ki 2004年第 6期 107。 开平四年( 910),后梁敕追封钱氏三世, “ 敕建三世庙于安国衣锦军 ” 4

6、(卷 七 八 ,吴越二武肃王世家 下, P. 1 87)。开平五年 ( 911)四月,建钱镠生祠,梁敕翰林学士李琪为碑铭,碑文中也载录曾祖钱沛、祖父钱 宙、父钱宽这个 “ 积庆之家 ”3 C卷 一,武肃王 ,P.449)2(卷八四七,李琪吴越王钱公生祠堂碑, PP. 8902 8906)。乾 化五年 ( 915)八月,丙午,修钱氏大宗谱成,钱镠自为之序 2(卷 三 ,钱録大宗谱序 ,p.1301)。 戎马倥偬时期,钱镠对宗室的倚重首先表现在军事活动中以宗室领兵征战,虽然宗 领兵征战 最早开始于文德元年( 888),遣从弟钱銶讨徐钧于苏州,但其后宗室领兵只是偶而为之,以武勇都为 主的内牙军将与八

7、都旧将仍在军事中发挥主要作用。天复、天祐年间的武坊都兵变与诸州之乱,以 及武勇都名将顾全武失利于淮南将陶雅,促成了事况的变化 3(卷一 ,武 肃王 3,pp.12 36), 自天祐四年 (907)之后,在征讨温、处、湖州,与淮南兵交战于苏、锡、常、虔州的军事活动中都由宗室子弟帅师, 宗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先后被遣征战的 宗室有钱镠从弟钱銶、钱镒、钱锯、弟钱镖、王子钱元琼、钱 元瑾、钱元瑛、钱元球等 3(卷一,武肃王,卯 .2855)。 钱氏宗室自十世纪初起,被任以重要军职,如王 子钱元瑛在天复二年 ( 902)八月的武勇都兵变中发悬门以御之,钱镠嘉其功 , 寻授钱元瑛为两浙副 大使 3(卷 -

8、, 钱元琪 附传: KP.SU, 贞明元年 ( 915)授钱元瑾镇海军节度使、土客诸军都指挥使、湖州刺 史 3(卷 二 ,贞明元年正月, P.3)。 钱元琦则于贞明三年 ( 917)兼任镇东军节度副大使 5(卷二三六九,苏州府二 十一 枚守 题名 ,PP. 18 19)。 吴越建国前,钱镠以军将为诸州制置使、刺史,唯一例外是天祐三年 ( 906)闰十一月,钱镠命弟 钱镖为婺州制置使,是以宗室治州之始。其后,据吴越备史、吴兴志、吴郡志、吴越将相大臣 年表、钱氏家乘等载,开平三年( 9 9)五月,钱元球镇明州 ,开平四年 ( 910)三月,钱镖刺湖州, 乾化元年 ( 911)秋,钱元琼牧睦州,乾化

9、三年 ( 912)八月,钱元琉改镇苏州,乾化四年 ( 914)钱传瑁知 越州。可见,自天祐末到乾化四年的十来年时间里,以杭、越为中心,及其周边诸州(婺、睦、湖、苏、 明 )都已由宗室镇治。吴越备史、五代十国方镇年表等表明,始于钱镠时期的宗室治州在吴越国 的整个统治时期一直得到实施,因此,宗室治州在吴越国已经形成制度。 钱氏宗室还在内牙军中担任军职,据吴越备史、九国志、资治通鉴、新五代史、十国春 秋、全唐文等,吴越国内牙军职见于记载者至少 65名,内牙军的实际职数肯定不止于此,史书未 载的当多为军将,不会是宗室。 65名中,宗室任牙职者 21名,可见,即使在内牙军职统计总数少于 .实际总数,军将

10、多有未载的情况下,宗室任牙职者仍是少数。而且,宗室任牙职 时年龄幼小的现象甚 为突出,天福六年( 941)前后,钱弘傢为衙内诸军副都指挥使,弘俱为衙内诸军左都知兵马使、弘俶 为衙内诸军左都知兵马使,弘亿为衙内诸军左右马步都虞侯,据钱氏家乘卷五武肃王年表,他 们分别是钱元瑾的七子、八子、九子、十子,都出生于 929年,均为十三岁。钱惟治则是 “ 八岁授两浙 牙内诸军指挥使 ” 4(卷八 三 , 惟治传 ,P.m2)。以未历战事的少年显然不能控制内牙军,这表明吴越任 宗室于内牙军,并非企图以宗室来控制内牙军,实际上体现的是王权对内牙军的重视,体现对内牙 军将实施一定制约的 政治意图,体现在内牙军中

11、并用宗室与军将的政策。 宗室任牙职的另一情况是,有的宗室任牙职的时间甚短,如钱弘佐,天福五年 ( 940)十二月为内 牙诸军都指挥使,天福六年 ( Ml)九月,即王位于仙居堂,任职才半年多。钱仁俊,开运元年( 944)十 一月,为内外马步都统军使 3(卷 三 , 忠献王开运元年十一月, p. 7),开运二年 ( 945)十一月,被贬 3(卷三, 忠献王开运二年十一月, P. 8),任内牙主要军职时间也仅为一年。 整个吴越国史中,宗室任内牙最高军职者很少,仅钱元璟、钱弘佐、钱惟治三人。史实表明,钱弘 侑、钱弘值其实没有担任过内牙军的最高军职 。 吴越备史卷一武肃王开平三年五月辛已条作 “ 元琳

12、” 。今从十国春秋卷二武肃王世家下天宝二年五月辛已条作 “ 元 球 ” 。据资治通鉴卷二八一天福二年二月条及通鉴考异,可知元球即元球 限于篇幅,拟另撰文考证。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ki 108。 2004年第 6期 与宗室不同,军将在内牙军中任职者无疑是多数,而且通常情况下,尽管军将并未担任内牙军 统帅,但在内牙军握有实权的人物仍然是军将。比如,天福六年( 941)前后,任内牙军职的有钱弘佐、 钱弘侑、钱弘傢、钱弘谌、钱俶、钱弘亿 21

13、卷 A五九 ,P.9 8), 但内牙指挥使戴恽 “ 为元璀所亲任,悉以 军 事委之 ”6( 卷 二八二,天福六年八月, P.9227), 显然是内牙军中的实权人物 。又 如开运元年 ( 944)十一 月,钱弘佐命从兄钱仁俊为内外马步都统军使,但真正掌握内牙军实权的却是史称 “ 强戾 “ 专横 ” 6(卷二八三,天福八年七月, PP. 9251 9252) 的左统军使阚墦、右统军使胡进思。 史实表明:至少在钱弘佐年少继位到钱俶统治初期,由于王权相对较弱,而内牙军将又为资深 旧将,在此情况下,钱氏宗室根本没有可能控制内牙军。至于钱镂、钱元瑾时期与钱俶清除了胡进思 之党以后,比如钱镠时期,史谓 “

14、吴越开国诸将,隶麾下者多徇恂和雅,慕祭遵、羊祜之遗风 ” 丨 4(卷八 五, 吴越九列传论曰, P. 1243), “ 中外无所专命 4 (卷七九,吴越三文穆王世家, P. 1119), “ 宝正末年,左右皆附 ” 两军节度使钱元灌 4(卷八六,吴越十陆仁章传 ,P. 1249),可见,内牙军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不可忽 视的事实是 :真正控制内牙军的,其实是王权,而不是虽任职于内牙军却不具备能力控制的宗室,王 权并不希望宗室在控制地方的同时也控制内牙军的局面出现,王权显然更愿意由自己直接控驭内 牙军,尽管这种控驭在一定条件下,会经历风雨的冲击 因此,综上所述,钱氏宗室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治

15、州上,体现在对地方的控制上 。当然,钱 氏宗室没有控制内牙军,其实并不影响它成为吴越国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因为控制地方在吴越国 的政治中,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在吴越国政治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 :钱镠留下的遗训。钱镠在遗训中谓,少时 “ 稍有余暇, 温理春秋,兼读武 经 ”7( 卷六,武肃王遗训 ,P. _, 因此,影响钱镠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 他在青少年时代即受春秋的影响甚深,史谓 :钱镠十二岁受径山书院道人洪湮之劝而潜心攻书, 喜读春秋 二 十一 岁好读孙子兵法,兼温春秋 7(卷五,武肃王年表 ), P. 114)。 吴越备史卷 1 武肃王天祐三年二月丁酉闾丘方远附传亦云:闾丘方远 “

16、 初入谒王,谈庄老之义,逡巡而罢,退 而叹曰:彼英雄也,是不宜与谈玄虚之道者。翌日入谒,遂陈春秋,因延之尽日,由是王厚加礼遇 ” 。 钱镠感兴趣于春秋,是因为他特别关注社会秩序的拨乱反正,他在遗训中也这样强调:见 “ 唐室 之衰微 目击人情乖忤,心忧时事艰危 ”7( 卷六,武肃王遗训 ,P. 140),钱镠把 “ 人情乖忤 ” 与 “ 时事艰 危 ” 相提并论, 表明他认为 “ 时事艰危 ” 与 “ 人情乖忤 ” ,即道与秩序之间存在关联,在他看来,统治危 机背后潜伏的是道德危机,政治的紊乱是源于观念的紊乱,忠孝的沦丧。乱源既然在无道,治国当以 道制乱。遗训中有不少内容直接录自论语,如 “ 圣

17、人有言: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 录自论语 学而。 “ 又云,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此节录 自论语 阳货。 “ 又云, 惟孝友于兄弟 ” ,则录自论语 八傦。遗训的其它地方也是强调忠、 孝、仁、义、礼教,贯穿其中的是儒学思想,而且 ,内容涉及内政、外交、民政、治军、农桑、征收等各个 方面,因此,钱镠的遗训具有以儒治国的大纲的性质。 遗训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唐末以来的长期动乱,因此,吴越国的当务之急是由乱入治。遗 训中无论是宗室方面的 “ 孝友于兄弟 ” ,还是兵将方面的 “ 宽严相济 ” , “ 视万姓三军,并是一家之 体 ” ,还是爱

18、民方面的 “ 无厌征收 ” 等等无一不是为了达到关系和睦,秩序稳定。遗训的主旨无疑是 重建秩序。 钱氏宗室也有在中枢任相的,如钱弘傢、钱弘亿。但由于任相时间集中在开运四年( 947)到乾祐二年 ( 949)两年中,而且断断续 续,因此,实际作用不如宗室治州显著。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ki 2004年第 6期 109。 钱镠在致力于重建秩序中,十分重视宗室的作用,他曾多次强调家与国的关联。天成三年 (928)三月,壬申,钱镠投告龙简文于太

19、湖,文中云: “ 家国兴隆,子孙繁盛 ” 8(卷四 ,吴越投龙简文 ,p. 33),武肃王遗训中亦云: “ 余以化家为国 ”? (卷六,武肃王遗训 ,p. 140), 皮光业作吴越国武肃王庙 碑贝 U谓: “ 变家为国 ”4( 卷七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 p. 11。 7) 2(卷八九八,皮光业吴越国武肃王庙碑铭, p. 9372)0 钱镠在分析动乱原因时认为 “ 余自主军以来,见天下多少兴亡成败,孝于亲者十无一二,忠于君 者百无一二。 ”“ 吾见江西钟氏,养子不睦,自相图谋,亡败其家,星分瓦解又见河中王氏、幽州刘氏, 皆兄弟不顺不从,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遂皆绝种 ” 7(卷六 ,武肃王

20、八训 , p. S9) 唐末以来,因为父 子兄弟相互残杀而致败亡的许多史实使钱镠特别重视宗室关系,因此,遗训突出要解决的正是宗 室关系的问题。钱镠认识到宗室关系是治国的关键, “ 兄弟睦,家道和 ” 才能 “ 国治平 ” 。在遗训中 一再强调宗室子弟要 “ 心存忠孝 ” , “ 兄弟如手足,手足断,难再续 ” 。武犛王八训亦云 : 兄弟相同, 上下和睦。 ” m(卷 六 , 武肃王八训 , P.i39)显然,遗训旨在把钱氏宗室凝聚成为维护钱氏政权、重建稳 定秩序的中坚力量,而不是成为破坏王权的动乱因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形成钱氏家风就成为遗 训的核心。钱镠在勉励宗室子弟形成家风的基础上,又进一

21、步要求 “ 子孙绍续家风 ” ,认为这是 “ 长 享富贵之法 ” , “ 依我训言,世代可受荣光 ” 。对败坏家风的宗室子弟,钱镠更提出进行打击和清洗以 桿卫家风,如遗训所云: “ 倘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 。钱镠对子弟 “ 千叮万嘱 ” ,要求 “ 毋负吾训 ” 。钱氏家风的核心是仁孝、 友悌、礼教,这种家风倡导谦让,因为谦让有 利于关系和睦。钱镠晚年, “ 欲立嗣,召诸子使各论功,(皆 ) 请让于元瑾 ”9( 卷 一三三 ,钱元罐 传 ,p. 1?72), “ 及武肃寝疾,一日出玉带五,赐王兄弟,命王先择,乃取其狭小者 ” ,钱镠为此 “ 大悦,谓王曰: 吾

22、有汝,睽目无恨矣 ” 3(卷二, (4(卷八三,吴越七钱元懿传, p. 1195), 钱传璀 “ 性仁厚 ” 4 C卷八三,吴越七钱传蹟传, p. 1199 ),钱传 璟 “ 资忠履孝 4(卷八二,吴越七钱传球传, p.1201),钱弘惺 性 1孝,事母陈氏以恭勤闻 4(卷八三,吴越七 钱弘 #传 )心 12 7),仁孝家风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宗室关系和睦亲洽, “ 处兄弟不疑 ” 4(卷八三,吴越七钱 元瓒 传 ,P. 1201), “ 友爱甚至 ”4( 卷八三,吴越七钱弘僅传, p. 1207)。 钱元灌 “ 于兄弟甚厚 ” , “ 笃友悌之义 6 (卷二七 八 ,长兴四年七月, PP.9 8

23、5 9 86)。结果之二则是宗室对王权忠顺不贰,史谓钱元瑾 “ 事武肃孝敬小 心,未尝有懈 ” 3(卷二,文穆王, p. 13)。 钱元瑣 “ 处兄弟虽多守郡,军中未尝有相逆诈,待文穆王及 (忠 懿)王亦尽臣礼,如此上下和睦 ”M (卷四,钱元琰附传 ,P.21),钱元懿在文穆王继位后, “ 礼敬尤笃 ” 3 (卷 四 , 钱元懿附传 ,P.9), 长兴四年 ( 933)七月, “ 中吴、建武节度使元琼自苏州入见,元灌以家人礼事 之 . 元琼日: 先王择贤而王,是君臣位定,元琅知忠顺而已 ,因相与对泣。 ”6( 卷二七 A,长兴四年七 月, pp. 9085 9086) 考察钱氏宗室与王权的关

24、系,不能不涉及吴越国 “ 三案 ” 。所谓 “ 三案 ” ,即发生在天福二年 (937)三月的钱元球、钱元琬案,发生在天福六年 ( 941)八月的戴恽、钱弘侑案以及发生在开运二年 (945)十一月的阚墦、钱仁俊案。 其中,钱元球、钱元琬案的直接起因是: “ 恃恩骄横,增置兵仗 ” ,其性质只是擅自在内牙军扩充 势力,并不是谋反。所谓 元球遣亲信祷神,求主吴越,又为蜡丸与元琬议谋 ” ,元球至宫中, “ 有刃于 怀袖 ” 3(卷 二 , 文穆王 ,P.8)云云,皆为 “ 铜官庙吏 ” 、 “ 诸将吏 ” 、 “ 左右 ” 所告称,由于告称是在 “ 国人多 附 ” 元球, “ 元璀忌之 ” 的背景

25、下,因此,很可能是捕风捉影的不实之词。也即钱元球案的真正原因不 是谋反,而是因为钱元瑾 “ 使人讽元球(按,即元球)请输兵仗,出判温州,元球不从 ” 6(卷二八一 ,p.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ki 110 2004年第 6期 9171),妨碍了王权对内牙军的控制。至于明州刺史钱兀铜则是因其 “ 骄纵不法,每请事于王府不获, 辄上书悖慢。尝怒一吏,置铁床炙之,臭满城廓 ”6( 卷二七 /V.长兴四年十二月, p.9 98)。 钱元璀将其召

26、归钱 塘,幽于别第,是 “ 惩虐政也 ”3( 卷二,文穆王长兴四年, P. 7)。总之,钱元球、钱元垧案的性质实际上是维 护王权,控制内牙军的斗争,也是王权与个别骄横的宗室成员的较量,以捍卫钱氏家风的斗争。 戴恽、钱弘侑案的关键在:钱弘佐年少继位,而钱弘侑是 “ 宗人长者 ”4:, (卷七九,吴越三久 #王世家 , P. 1129),其身份使他成为王位的可能争夺者。内牙指挥使戴恽早在钱元璀去田願处做人质时即随侍 左右,为钱元瑾所亲任,曾 “ 悉以军事委之 ”6 (卷二八二,天 福六年八月, P. 9227),因此,是资深的宿将,内 牙军中的实权人物,而且,戴浑的妻属还与钱弘侑有姻亲关系。这就对

27、年少的新主钱弘佐构成严重 威胁,所以,戴恽、钱弘侑案实际上是内都监使章德安为了不负钱元灌病重时关于 “ 善辅 ” 钱弘佐之 嘱托 4(卷七九 ,吴越三文穆王世家, P. 1129), 出于巩固钱弘佐王位的政治需要而制造的一起大案 . 至于后来的阚墦 “ 谋奉仁俊作乱 ” ,更是诬告之词。十国春秋卷八三 ,P. 13912)。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一云: “ 两浙钱俶归朝,遣使收其书 籍,悉送馆阙。 ” 综观吴越宗室从戎服鞍马到执卷吟哦,从军将化到文人化,实具有趋势性演进的深刻意义,因 为它正是社会经历了长期动荡之后走向稳定,反映到社会风尚由尚武变为重文的重要表征,标示了 新的因素正在悄然萌

28、生。 四 吴越国宗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表现在 :镇治诸州的宗室的文人化体现了由武治转 向文治的历史变化,并作为地方政府与中央的丞相系统一起推进了文臣政治的形成 ;钱氏宗室普遍 “ 尤尚儒学 ” 3(卷 二 , 文穆王 ,P.13)以及礼教家风适应了由乱人治的需要,反映了儒学在政治中的作 用趋于重要 ;宗室治州以及与王权的一致则有利于集权政治的实现。因此,吴越国宗室从右文、尚 儒、集权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趋于成熟的特征,从而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趋 势,同时,又使吴越国在唐宋政治变革中具有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1.钱氏宗室在吴越国完成体制转换中起了关键作用 。五代十国时期,

29、尽管各国政权都有丞相 系统,然而,真正形成文臣政治的,只有吴越国和南唐。为什么?因素诚然很多,但仅就政治势力而 论,对吴越国文臣政治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宗室。因为形成文臣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安 定,而动乱显然有利于军将的崛兴。比如马楚,以天策府十八学士代表的文臣势力在宗室内争中被 扼杀,在内争中形成的朗州籍集团则完全是一个军将集团,又如王闽,形成于内争后期的留从效、陈 洪进漳、泉政权也一样是武人政权。可见内争的结果只能是武人政治的延续。其次 ,动乱的情况下, 其它势力也可能乘时而起,比如南汉,宗室内争激烈, “ 宗室勋旧,诛戮殆尽 ” 6(卷二八九,乾祐三年十二 月, P. 9449)南汉

30、国主委政宦官, “ 军国之务,一出于(龚)澄枢 ”4( 卷六六,龚澄枢传 ),p. 922),以致 “ 台省官 仅充员而已,机密事多不与 ”4( 卷六 ,南汉三后主本纪 ,p. 871, p. 861)。而吴越国正是由于宗室治州、宗 室内部关系的亲睦以及与王权的一致,因此,政局稳定,从而排除了文臣与宗室之外的各种势力乘 乱而兴的可能 。而且 ,镇治外州的钱氏宗室对中央的军将是 一种遏制,而对代表王权的丞相系统文 臣政治却是有力的支持,再则,宗室文人化又使其本身成为文臣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文臣政治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地方的非军事化。如地方为军将所控制,文臣就不可能在政 局中居主导地位,因此,

31、不让军将控制地方是文臣政治形成的一个关键。五代十国初期,一些地区仍 处在武人政治的状态,史言: “ 时江淮初定,守令皆武夫,专事军旅 ” 16(本纪第一 ,p.D, “ 率以兵戈为 急务 ”1 2(卷九 ,P. 87), “ 至有位居侯伯而目不识点画,手不能捉笔者 ”17 (P.),而吴越国大体上从武 勇都兵变和诸州叛乱之后,吴越国军将由倚重对象变为控制对象,宗室取代军将镇治诸州,112。 2004年第 6期 在地方失去势力。钱氏宗室好文尚儒,遵行钱镠遗训,以阜民为务,行宽缓之政,从而使地方政治大 为改观。所以,吴越国宗室治州并且文人化,彻底改变了过去地方军事化的局面,促成了武人政治向 文臣政

32、治的重要演变。 2. 钱氏宗室在吴越国形成集权政治中同样起关键作用。治州的宗室对诸王 “ 皆尽臣礼 ”4( 卷八 三,钱元琰传 ,P. 1201),听命于中央 。唐 代 “ 专恣一方 ” , 逢时攘扰 , 1 S(卷 一 五 六 曰 、 史 臣 曰 , p. 44i)的骄悼 藩帅与各自为政的骄藩在吴越国已不复存在,天复年间,睦州刺史陈询 “ 遂不听命 ” 4(卷八久,陈询 传 ,P, 1275),诸州 “ 威于 ” 钱镂, 4(卷七七,武肃王世家上 ,p, 1063), 叛附淮南的现象也不再发生。 节度使、剌史的子嗣问题,可以说是衡量政治集权状况的重要尺度。唐代某些方镇节度使的父 死子袭在唐末

33、余风犹存。睦州刺史陈晟 “ 在州十八载而卒,子绍权嗣 ” (卷 八 陈询传 ,P.1275), 乾宁 三年 (896)十一月戊子湖州刺史李师悦卒,子继徽嗣 ”3( 卷 -,武肃王 ,P 23),“ 及湖州李彦徽弃郡 奔淮南 ” ,钱锊以郡付高彦,天祐三年 ( 906)“ 冬十一月乙丑 , 湖州刺史髙 彦 3(矜一 .武 肃王 天 福 三 年 十 一 月 乙 丑 , P. 40),其子高遭嗣父职 6(卷二六五,昭宣帝天祐三年十一月, P. 8664)。 天生 ;二年 ( 909)四月丁已,明 州刺史黄嵐 “ 在任十八年,卒,时天宝二年也,遗疏不请子为嗣 ” (卷八五,黄晨传 ,P. 1235),

34、 钱 II因此 叹其忠顺,可见,父职子嗣在钱镠早期仍为通常惯例。然而,这种情况在实施宗室治州中却有了很大 的变化。继钱弘谌之后任湖州刺史的钱信为钱弘谌之兄 ,非子嗣。继钱弘儇为温州刺史的钱仁俊系 钱元琿长子 7(卷五,武肃王年表 ,P. 114),钱仁俊后继任刺史的钱昱则是忠献王钱弘佐的长子。考分治 诸州的宗室出现子嗣的仅二例,一为苏州刺史钱元琼,天福七年 ( 942)三月乙丑,卒 , “ 子文奉嗣 ”3 (卷三,忠献王天福七年三月乙丑, P.2), 为娶州束丨 J史钱元懿,广顺元年 ( 951)六月丙午卒,“ 以其子仁倣 嗣 3 (卷四,广顺元年六月丙午 ,P. 8),显然,这两例是特殊情况

35、,原因除了上述钱元琢、钱元懿地位特殊 外,与钱元琦是当时在位的忠献王钱弘佐的世父,而钱元懿则是当时在位的忠懿王钱俶的世父可能 很有关系。治州的宗室多非子嗣,除了反映王权的强大,也表明宗室对王权的忠贞,而这种忠贞恰是 集权的重要保证。 唐末以来,军将一直是破坏集权的主要力量。吴越国以宗室取代军将,因而大大削弱了军将的 力量,特别是军将在地方的势力丧失殆尽。个别内牙军将虽则强戾骄横,其实十分脆弱。史谓, 左统军使阚瑶 “ 强戾,排斥异已,弘佐不能制 ” 6(卷二八三,齐王天福八年七月 , p. 9251 ), 忠献王钱弘佐设计 玟拢程昭悦、胡进思,离间程昭悦与阚墦的关系,使程昭悦积极参与倒阚行动。

36、先是出阚墦为明州 刺史,后又以 “ 谋奉仁俊作乱 ” 的罪名, “ 下狱锻炼成之 ” ,于是,阚瑶受诛。这说明,事实上,强戾者不 一定就是支配者。王权翦除骄横的内牙军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王权与内牙军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矛盾冲突,这完全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哪种力量能真正支 配政治。天福十二年 ( 947)十二月庚戌,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发动兵变,起因是忠逊王钱弘棕多次责辱 胡进思,与谋逐胡进思之事外泄,兵变后胡进思处心积虑要杀钱弘傢,却由于忠懿王钱俶的坚决保 护而未能得逞,这就表明,能支配吴越国政治的并不是强戾的内牙军将,而是王权。 特别重要的是,内牙军将在与王权的对抗中 之所以每每归于失败,其

37、关键原因正是在于:钱氏 宗室控制了地方。因为宗室控制地方,一方面使内牙军将由于失去了地方势力的支持而变得孤弱, 另一方面也使王权能够集中力量遏制骄横的内牙军将。因此,宗室显然是王权遏制军将,维护集权 政治的关键。 3. 钱氏宗室在实施儒学政治中同样起了关键作用。正如钱镠在遗训中所说 :论语等儒学经 典为钱氏子弟 “ 少年所读 ” ,因此,他们普遍都好学尚儒,钱元玑 “ 多尚儒释,不喜奢侈 ” U(卷八三, 钱元玑传 ),P. 1194),钱传琪, “ 颇敦儒学,聚书数千卷 ”4( 卷八三,钱传瑛传 ,p. im), 钱弘仰也 “ 通儒术 ” 4(卷八三 ,钱弘仰传 ,P.12G7), 对于 “

38、 圣人有言 ” ,钱氏子弟确实 “ 常存于心 ” ,他们忠实贯彻了钱锊 “ 千 叮万嘱 ” 的遗训,形成了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学家风。在宗室中形成的这种儒学家风 ,必然会全面渗 透于吴越国政治的各个时段和所有空间,比如,他们 “ 爱兵恤民 ” ,在所治之州,多宽厚得民, “ 均徭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ki 2004年第 6期 113。 役,罢淫祀,尽放所畜声伎 ” 4(卷八 三 , 钱弘儇 传 ,P. 1203), “ 颇著善政,凡一切科率

39、旧制悉除之 ” 4(卷八 三 ,钱弘 亿传 :Kp.l2 5), “ 政尚宽惠,民悦慕之 ” ,以至移任时,百姓 “ 有携家 从之者 ,号 随使户, 19(卷八,名宦, p. 40)。 文臣政治、集权政治和儒学政治的实施体现了吴越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换,它表明:吴越国在 唐宋之际的重大变革中,是最早开始变化的地区。同时,吴越国在五代十闰时期各政权屮又是最稳 定的政权,钱氏宗室在这两个方面都起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政局稳定与政治变革,体现的是历史发 展的要求,反映的是历史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钱氏宗室在其中的作用无疑是对历史的重要贡献。 此外,吴越国宗室的历史重要性,除了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作用外

40、,也还体现在历史的 比照之中。 历代宗室就其政治方面而言,在史书的记载中似乎更多的是他们的内争、王权 的冲突以 及腐败,然而吴越国的钱氏宗室却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曾经作为历史功臣的一面。同样 .非常值得深 思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宗室与其它政权的宗室分别扮演了两种找然不同的历史角色,前者 是建设秩序的角色,后者则是破坏秩序的角色,而这些竟然都发生在同 一个历 史时期。正是这样一 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比照,使我们对钱氏宗室,不能不给以特别的关注和肯定,更使我们感到,十分 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作出深刻的思考。 钱氏宗室通过治州、儒学家风与文人化有效地解决了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地方军事化以及由 此产生的地

41、方失控、政局动乱的突 出问题,从而成功地推进了政治体制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秩序的 重建。因此,它也启示我们:一、推进历史发展,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适时地解决了阻滞历史发展 的症结。二、社会秩序呼唤文化与道德,而文化与道德必定催生稳定的新秩序。 如进一步把吴越国与其它南方诸国进行比较,我们又发现 :马楚、王闽虽然也以宗室治州,但宗 室内争不断,南唐虽也实行文臣政治 ,但党争激烈 其原因在 :它们关注的仅仅是自身的权位,而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吴越国之所以重视对宗室的训导,形成儒学家风,倡行文人化,原因则在:它 汲汲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强调 “ 化家为国 ” 7(卷六,武 肃王遗 训 ,p. 140),

42、而以国家为至上。由此可见,从 根本上决定国家命运与社会状况的是,重视秩序与国家的具有战略性的大局观,上述的解决社会痼 疾、崇尚文化与道德,实际上无不由此而衍生。关注秩序,注重凝聚成 “ 一家之体 ”, 强调 “ 化家为国 ” , 不仅改变了吴越国社会,而且,也使钱氏宗室成为卓立于历史的先驱与英雄。 参考文献: 1 (清)陈璘,等 .民国杭州府志 A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辑 M.上海 :上海书店, 1993. 2 (清)董诰,等 .全唐文 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 (宋)范垌,林禹 吴越备史 A.四部丛刊续编:十五 M.上海:上海书店 , 1984. 4 (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

43、 M.北京:中华书局 , 1983. 5 (明)解缙 ,姚广孝 .永乐大典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6 (宋)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7 钱文选 .钱氏家乘 M.上海:上海书店, 1996. 8 (清)阮元 .两浙金石志 M清浙江书局刻本 . 9 (宋 )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 M.北京:中华书局, 1976. 10 (清 )王士慎,郑方坤 .五代诗话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1 (宋 )佚名 .宣和书谱 A.丛书集成初编 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2 (宋)释文莹 .玉壶清话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天福七年

44、(料 2),南唐李异下诏: “ 前朝失御,强梗崛起 自今宜举用儒者,以补不逮。 ”( 马令 :南唐书卷一先主书) 史谓: “ 马氏诸子恣纵奢僭,文武之道未常留意 ”( 十国春秋卷六九恭孝王世家引荆湖近事), “ 兄弟寻戈 ,自相 鱼肉 ”(资 治通鉴卷二九广顺元年十一月)。南唐宋齐丘为操纵朝政 /委任群小,政事不治 ” (马令 :南唐书卷二十宋齐丘传)。南 唐士人之间尖锐对立,彼此倾轧,长期困扰南唐政治。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ki 11

45、4。 2004年第 6期 13 (元 )脱脱,等 .宋史 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4 (宋 )欧阳修 .归田录 M.台北 :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986. 15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 M.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6 (宋 )陆游 .南唐书 M.四部丛刊续编 :十五 M.上海 :上海书店, 1984. 17 (宋 )佚名 .钓矶立谈 A.丛书集成初编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8 (后晋 )刘 .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9 (明)王瓒,蔡芳 .弘治温州府志 A.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三二 M.上海 :上海古籍书 店,1

46、981. A Study on the Imperial dan of Wuyue State He Canhao (College of Literature, Ningbo L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e Qian clan, tie imperial clan of Wuyue State, was critical to defend tie sovereignty for tie Emperors by controlling the local states. Emperor Qian Liao encouraged and developed the Confucian moral to make the imperial clan harmonious and intimate, and the family members bec:ame literati which showed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historical trend. The Qian cl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