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李彤玥.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09803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李彤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李彤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李彤玥.pdf(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城市研究2017.09本期聚焦:韧性城市FOCUS: RESILIENT CITY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An Exploration of Comprehensive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silient Cities李彤 玥LI Tongyue文章编号:1009-6000(2017)09-0008-10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7.09.002作者简介:李彤 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摘 要:近年来弹性城市理论和方法兴起。通过对国内外弹性城市空间规

2、划和总体规划研究与实践的梳理,总结不足 :一方面目前“弹性”概念在规划中的运用缺乏明确的定义方式,而是一种通用的涵盖性术语 ;另一方面缺乏系统地从弹性城市理论层面出发的规划框架构建。基于弹性城市“多元化与创新、自学习、自组织、冗余性、人力和社会资本” 等特征原则,初步构建弹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尝试提出弹性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用地选择、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规划策略。关键词:弹性城市 ;空间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框架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ilient cities and resilient pl

3、anning have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urban studies and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resilient planning, especially the resilient spatial planning and resilient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nd finds that resilience is not used in an exact and defined way, but more as a versatile

4、 (and seemingly fashionable) umbrella term. Based on r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ing principles of resilient cities systematically which consist of diversification and innovation, self-learning, self-organization, redundancy,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this paper does an exploration of fram

5、ework of resilient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ncluding the contents of the goal of urba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land use and infrastructure.Key words: resilient city; spatial planning; urb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planning framework0 引言弹性城市(resil

6、ient cities)是指城市系统具备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即城市系统具备能够吸收干扰,同时维持同样基础结构和功能的能力(Wilbanks T,Sathaye J,2007 ;李彤 玥 ,牛品一,顾朝林,2014)。在城市研究领域侧重强调城市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全球温度增加、极端气候灾害、城市恐怖袭击等危机威胁的恢复力。弹性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为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建构和响应不确定性、脆弱性的新方式 ;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范式使得城市发展策略能够应对大尺度的社会、环境或者经济变化。城市规划运用弹

7、性概念的内涵,一方面能8万方数据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 李彤 玥够与自然和生态系统相关联,另一方面能够与社会和人的要素相关联,而二者都是城市规划工作关注的重点。本研究着眼于弹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urban comprehensive plan)理论与实践,系统梳理目前国内外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分析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 ;从弹性城市特征与构建原则等理论层面出发,试图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框架创新规划理论和方法,初步构建城市总体规划的弹性理论和方法框架。1 国外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进展目 前, 国 外 学 者 已 经 开 展“ 弹性(resi

8、lience)”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urban comprehensive plan)及相关内容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的弹性路径和方法论研究(Teig nullo dos Santos F,Partidrio M R,2011 ;Mitchell M,Griffith R,Ryan P,et al.,2014 ;Pizzo B,2015 ;Pickett S T A,Cadenasso M L,Grove J M,2004 ;Wilkinson C,2012 ;Liao K H,2012)、城市总体规划的弹性研究框架(Fleischhauer M,2008 ;Jabareen Y

9、,2013 ;Lu P,Stead D,2013 ;Schrenk M,Neuschmid J,Patti D,2011 ;Lloyd M G,Peel D,Duck R W,2013)、弹性理念下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Cowell M M,2013 ;Raco M,Street E,2012 ;Alam K,Shamsuddoha M,Tanner T,et al.,2011 ;Bonnet N,2010)、弹性理念下空间布局研究(土地利用、道路系统)(Albers M,Deppisch S,2013 ;Storch H,Downes N,Katzschner L,et al.,2011

10、;Douven W,Buurman J,Beevers L,et al.,2012)、弹性理念下城市总体规划评估(Fu X,Tang Z,2013)、弹性理念下相关案例研究(Saavedra C,Budd W W,2009 ;Jun H J,Conroy M M,2014 ;Khailani D K,Perera R,2013)。有研究指出,国外相关研究实践中,“弹性(resilience)”概念的运用缺乏定义明确的方式(Davoudi S,et al.,2012),而是一种通用的涵盖性术语,在很多情况下等同于“适应(adaptation)”或者“缓解(mitigation)”。本文从弹性理论

11、的核心原则出发,辨析和梳理相对定义明确的弹性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和实践成果。1.1 城市规划的弹性研究框架目前,国外城市总体规划弹性框架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荷兰等),多在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的框架下进行,空间规划通过影响城市结构在缓解多元灾害、降低城市脆弱性中扮演重要作用(Fleischhauer M,2008)。其中城市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1)物理 /环境结构 :城市环境的物理要素,例如建筑、基础设施、绿地系统网络等 ;2)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群体分布、收入分布、经济和社会一致程度等 ;3)制度结构 :制度层级结构、制度决策合法化、公众对制度的信任、体系人员的数量和质

12、量、负责任程度、体系之间的合作和协同程度(Schrenk M,Neuschmid J,Patti D,2011)。1.1.1 基于空间规划不同层面的弹性城市规划框架对空间规划的主要层面区域规划、地方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sectoral plans,包括水管理、景观规划、交通规划等)进行区分,并阐释不同层次规划的弹性原则(表 1)。1.1.2 基于多学科维度的弹性城市规划框架研究者提出 “脆弱性分析政府管制预防不确定性导向规划”弹性城市规划框架(Jabareen Y,2013)。首先进行脆弱性分析,识别城市中相对脆弱的人群和社区,评估城市非正式空间的规模及其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同时分析城市

13、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情景,进行空间分布表达。其次建立政府管制机制,将与弹性相关的多样化参与者纳入规划协作过程,考虑影响公平的社会要素,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制约行动。然后实施预防策略,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倡导替代性能源等。最后编制不确定性导向规划,运用土地利用管理、街区和建筑设计来调节灾害频发地区的发展,营造可持续的城市形态(Jabareen Y,2013)(图 1)。1.1.3 基于系统动力的弹性城市规划框架规划框架从适应性循环的角度思考城市弹性,关注系统的动力学过程(表 2)。1.2 弹性视角的城市发展战略1.2.1 战略规划提供允许持续调整的灵活框架Buffalo 城市战略规划经过几轮探

14、索,逐渐开始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方面,引导城市进行经济发展“重定向”。1970 年代,Buffalo 由于低成本资源和良好交通区位而具备的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优势开始衰退,失业显著。1978 年编制的 Buffalo Area Economic Adjustment Strategy 分析判断未来区域将有更少的表1 弹性城市原则及其在不同规划中运用的原则城市弹性原则 区域规划 地方土地利用规划 部门规划冗余性、多样性 多中心结构 用多元节点降低城市密度、物理结构 多元节点的物理结构力量 保护自然环境要素,吸收或降低灾害影 结构性防御措施;确保保护性基础 建设和保护基础设施响;确保保护性基础设施可

15、用性 设施空间的可用性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3。9万方数据现代城市研究2017.09本期聚焦:韧性城市FOCUS: RESILIENT CITY重工业企业、更多的高技术企业(非劳动密集型,较少接受本地支撑和控制),未来增长将出现在“小的轻工业、中等企业以及高技术企业”中,开始关注非制造业和服务部门。2010 年编制的Compreh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CEDS) 制定出先进制造业、生命科学、文化旅游等新的经济增长部门战略以应对结构性经济调整导致的失业、人口迁出以及贫困蔓延带来的挑战(Cowell M M,2013)。1.2.2 强化区域联系

16、香港 2030 战略规划提出通过强化区域联系实现城市的弹性未来(resilient future),使得地区将其自身整合进入一个更广的商业网络中,这个商业网络的外部作用强于其内部作用,因此生产系统的瓦解需要更多的输入(Beckouche P,1999)。对于战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香港而言,快速的制造业衰退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挑战。香港 2030 战略规划重新将香港定位为东亚区域的“控制点”,通过审视相邻地区(我国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认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毫无疑问成为香港长期持续增长的最佳优势,能够在衰退时期发挥作用。规划提出“与中国大陆省份和城市的合作,打开信息交换更深入的渠道,创建

17、作为整体参与到全球市场中的城市区域”的优化发展路径(Raco M,Street E,2012)。表2 弹性城市框架特征 描述关注当前状况 了解和维持环境现状,对物理设施进行政策监控和评估关注趋势和未来的威胁 基于信息预测能力,运用模型科学预测情景,支持风险决策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边做边学”,将新的经验不断纳入,避免重复之前的状况设定目标的能力 根据远景预测设置相应气候变化等风险的多部门协作目标发起行动的能力 发起包括各类资源(专家、知识创造者、项目等)的正式和非正式力 量,具备政策制定的权威性发动公众的能力 加强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包括告知公众和响应公众需求等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2、24图

18、1 弹性城市规划框架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7。理论来看,区域合作网络的连通性越高表示网络越复杂,可能更具有弹性,研究者开展了相应的地方网络弹性水平评价研究,运用图论的方法研究企业合作网络连通性,以表征地方创新系统应对经济干扰的能力(Bonnet N,2010)。1.2.3 多元创新的产业定位和物质空间支撑香港 2030 战略规划整合多元创新的产业内容,以应对制造业快速衰退带来的严重经济社会挑战,将危机转变为变革发展的机遇。提出吸引创意工人阶层,并实施大量相关基础设施项目以吸引文化资本、创造容纳创意产业的物质空间营造(例如 Kowloon 的新文化区和 Harbour Front 地区的主要发展项

19、目),吸引创意人群的同时,不断创造出知识产业(Raco M,Street E,2012)。1.3 弹性视角的城市总体布局和基础设施规划(1)弹性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德国城市 Rostock,将“模块性”原则用于空间规划,强调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使城市的其他部分受到极端事件的影响,具备独立性的城市中心功能仍然能够继续运转(Albers M,Deppisch S,2013)。(2)弹性视角的绿地系统规划。德国城市 Rostock 和瑞典 Stockholm区域,将“多样性”原则用于空间规划,提出布局多样的绿地空间和公园,例如,居住区、绿地空间、公园、森林中的娱乐区域等(Albers M,Dep

20、pisch S,2013)。(3)弹性视角的道路交通规划。德国城市 Rostock 和瑞典 Stockholm区域,将“多样性”原则用于空间规划,提出强化不同类型的交通方式,例如,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私家车出行等。如果一种交通方式受到极端事件的影响,其他交通方式能够取代其他功能。例如,自行车替代公共交通 ;洪水影响地铁和10万方数据有轨电车,其他类型的交通方式能够替代这两种方式。将“灵活性和适应性”原则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以确定线路使用和开放时间(Albers M,Deppisch S,2013)。法国城市 Orl nulleans 在规划分析中,基于图论,以道路网络“冗余率”表征交通系

21、统 “吸收能力”(图 2)。(3)弹性视角的其他基础设施规划。荷兰 National Water Plan (2009) 提出维护并提升洪水相关设施标准,设定新的水安全目标,将水相关规划整合进入空间规划中,Rotterdam Climate Proof(2010)关注堤坝附近的多功能公园及停车区布局(Lu P,Stead D,2013)。新西兰城市 Chrischuch 在经历强震之后,当地规划研究者提出基础设施分布式网络的规划原则,以取代传统的分散式网络。分散式网络受到一个中心或者一个层级节点的控制,如果这个中心节点受到破坏,中心节点与二级节点的沟通、二级与三级节点的沟通将中断。而分布式网络

22、没有特定的层级结构,灵活、有效、坚固、富有弹性,更有利于应对冲击和破坏(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4)(图 3)。总体来看,国外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已相对成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框架与流程、城市经济及图2 道路冗余率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1。图3 分散式网络及分布式网络结构资料来源:参考文献8。产业弹性发展战略、弹性城市总体布局和基础设施弹性规划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涉及了区域、城市、社区等多个空间尺度,以及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多项规划内容。2 弹性理念下城市总体规划框架研究初探目前,国内弹性

23、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发表成果主要包括翻译文章(廖桂贤,林贺佳,汪洋,2015 ;西明 达武迪,曹康,等,2015)、综述文章(李彤 玥 ,牛品一,顾朝林,2014 ;托马斯J坎帕内拉,等,2015 ;Boyd E,2015 ;Meerow S, et al.,2016 ;杨敏行,等,2016)及综述为主的启发讨论性文章(郑艳,等,2013 ;刘丹,华晨,2014 ;徐振强,等,2014 ;翟国方,等,2015 ;邵亦文,徐江,2015 ;翟国方,2016;李亚,等,2016;杨敏行,等,2016;景天奕,黄春晓,2016;欧阳虹彬,叶强,2016 ;王祥荣,等,2016)。研究共

24、同指出 :弹性城市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和规划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弹性规划的角度来提升规划作用具有紧迫性。其中,黄晓军、黄馨(2015)从“脆弱性分析与评价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城市管治弹性行动策略”四个维度构建了弹性城市规划的概念框架;部分学者针对城市安全战略(石婷婷,2016)、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地系统(吴浩田 , 翟国方,2016)的“弹性(柔性)结构”开展了讨论。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研究已指出弹性理念对空间研究、规划与管理等各方面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然而如何将此理念运用于实践工作尚缺乏有效抓手,应当实现从概念研究到规划基本范式的转变(彭 翀 ,等,2015 ;杨敏行,等,2016)。本文

25、在总结国外弹性理念下城市总体规划相关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弹性理论的阐释及我国城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 李彤 玥11万方数据现代城市研究2017.09本期聚焦:韧性城市FOCUS: RESILIENT CITY市总体规划的法定编制内容和要求,尝试初步形成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框架。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包括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分配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政府在一定规划期限内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纲领和法定蓝图,调控和统筹城市各项建设的重要平

26、台(赵民,郝晋伟,2012)。仇保兴(2009)在论述弹性城市规划强调要“提高城市规划对未来不可预见发展机遇和干扰的适应能力, 需要创造弹性、包容性强的规划结构”。研究框架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弹性城市理论的衔接切入,将弹性城市多元与创新、自学习能力、自组织、冗余性、人力和社会资本等特征机理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城市用地评价和发展方向的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规划等主要编制内容相关联,结合现有的相关规划研究和实践,建立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弹性研究框架。弹性城市特征机理及构建原则阐释如表 3 所示。弹性理念下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多元创新的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

27、城市发展规模、风险评估支撑城市规划用地选择、多中心性和模块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低脆弱性的土地利用布局、利于社区社会资本积累的居住用地规模和结构以及具备冗余和分布性特征的基础设施系统等内容(图 4)。通过弹性理论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框架系统构建,降低城市空间脆弱性、捕捉和激活城市系统要素之间的反馈约束动力关系及构建高连通性的管治网络目标,实现提升城市弹性的目标。2.1 基于经济多元化和创新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弹性理论认为,增长广泛快速并且具有经济多元化(diversification)和多元平衡部门的城市弹性较强(Minsky H P,Kaufman H,2008),相比于过分依赖小数量产业的区

28、域,更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外生经济冲击的影响(Berkes F,2007 ;Pike,et al.,2010),即经济多元化是确保城市应对经济波动和冲击的重要属性,民众能够用以实现生计的多元经济资源条件(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多样性确保城市系统存在冗余功能。相反的,经济基础“狭窄”的城市面对市场情况的变化脆弱性明显。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锁定(lock-in)”是“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关系配置随时间的逐渐僵化” (Grabher G,1993;Martin R,2012),形成路径依赖,依赖于之前的增长路径,并随着时间继续自我加强,不利于塑造适应性。经济弹性理论关注创新能力(innovation

29、),强调通过“去锁定”、“重定向”、“破坏式创新”等方式打破之前的路径依赖,借鉴社会 - 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开发保护释放重组”的理论架构,提出“抵抗恢复重定向更新”四个维度的城市区域经济弹性框架,实现城市经济弹性提升。因此,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可以弹性理论的“多元化”、“相互依赖性”和“创新能力”为原则,制定出城市更加深入地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以强化城市经济区域联系的有效途径,并引导形成多元创新的产业定位并提供空间支撑,为弹性城市主导产业的确定、城市职能的选择和城市性质的确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立动态的、不确定导向的、高灵活性的规划框架,允许持续的调整,不断将挑战转化为表3 弹性城

30、市核心特征及构建原则特性 含义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城市经济具备多元平衡部门,能够保护免受外生经济冲击的影响;土地利用模式、基础设施、人口结构的多样性确保城市 系统存在冗余功能创新能力(innovation) 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够通过“去锁定”、“重定向”、“破坏式创新”等方式打破随时间而僵化形成的路径依赖,实现 弹性提升;也包括城市规划和管理创新冗余性(redundancy) 基础设施等系统具备相似功能组件的可用性及跨越尺度的多样性和功能复制重叠,确保某一组件或某一层次能力受损后, 城市仍然能够依靠其他层次运转以防止全盘失效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群体

31、成员的关系网络、行为准则和社会互信等,使得受灾居民在灾后恢复期间可利用自身所嵌入的社会网络获得正式和非 正式的资源和支持,以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民众自身具备或通过培训得到的可以维持经济生产的能力,例如教育技能和信息渠道等自学习能力(self-learning) “边做边学”,从过去的干扰中吸取经验,及时实现物理性和制度性的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灾害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市民和公共管理者能够立即行动起来实现局部修复,而无需等待相对滞后的来自于中央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援助,外部的援 助往往不够及时,即“源于小尺度的大尺度模式或者属性的出

32、现”及城市系统的分布式特征独立性(independence) 自力更生,使得系统在受到干扰影响时能够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保持最小化功能运转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y) 确保系统作为综合集成网络的一部分,获得其他网络系统的支持鲁棒性(robustness) 系统能够抵挡内部和外部冲击,确保主要功能不受损伤智慧性(resourcefulness) 城市规划和决策者能够使用资源,准备、响应和从可能的破坏中恢复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文献10、13-15、22、32、35整理12万方数据机遇,借助冲击及衰退的契机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重新定位,以增强弹性。2.2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城市发展规

33、模目前许多城市规模过大,已逼近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阈值,加剧了城镇化、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盲目“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超出了城市的实际需求,也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以至于引发自然灾害及空气污染、交通拥挤等“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弹 性 城 市 理 论 强 调 冗 余 性(redundancy),即通过一定程度的功能重叠以防止系统的全盘失效,存在重复和图4 弹性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框架备用资源与设施。弹性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确定应基于承载力分析,采用“资源超载度”和“资源宽松度”(赵建世,等,2008)、“因灾超载度”(高晓路,等,2010)等表征

34、城市规模针对资源约束阈值的冗余性特征指标,基于不同资源环境风险(地震、水污染等)影响下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变化情景,确定可供参考的城市适度规模。弹性城市适度规模能够确保城市建设用地、用水两大可能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相对于城市规模而言存在一定的缓冲,消除城市规模超过承载力极限对城市未来空间拓展可能造成的威胁。针对承载力弱、地质灾害复杂、易发地区,需要建立“承载力评价发展安全评价用地条件评价”为一体的用地规模控制体系。结合城市建设用地选址和生态保育防护措施进一步对城市发展规模提出比较明确的环境限制,使城市的发展规模控制在城市本身的承载范围之内。2.3 基于空间脆弱性降低的城市建设用地选址和土地利用布

35、局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人口和经济活动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市景观日趋致密,在短期目标驱使下,建设活动及生产活动向超载的自然空间无序扩张,突破了城市建设的安全底线,甚至在灾害高风险区过度扩张、建设新区;城市活动导致的湿地消失、堤坝系统维护缺失等一系列缓慢的变化不断加剧灾害风险,城市的脆弱性也在加大,增加了城市受到灾害破坏后恢复的成本。目前,灾害学和地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了对城市空间脆弱性较为成熟的理论建构和评价方法,然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灾害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将相关学科成果恰当借鉴和纳入建设用地选址、总体布局和土地利用布局等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诱发灾害多种因素的空间特征考虑不全面,导

36、致概率性灾害事件的频繁爆发。脆弱性与弹性紧密相关,脆弱性的反面即为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 李彤 玥13万方数据现代城市研究2017.09本期聚焦:韧性城市FOCUS: RESILIENT CITY弹性,是对弹性现状的表征,脆弱性越强则弹性越弱。脆弱性一般由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方面构成,共同表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应对能力(Cutter S L,1992;方创琳,王岩,2015)。其中,暴露度是指对扰动等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指人类社群与压力和扰动接近的程度;敏感性为系统遭受内外扰动的容易程度,表征暴露单位受压力和扰动影

37、响而改变的容易程度;适应能力是指系统和暴露单位处理和抵抗不利影响,并从不利影响中恢复的能力(Adger W N,2006)。目前较为成熟的脆弱性“暴露敏感适应”研究框架包含了弹性规划需要应对的压力(stressors)和扰动(disturbances)要素,也包含了弹性城市规划目标塑造的“防御能力”、“恢复和适应能力”、“转换和自学习能力”等方面,能够为弹性城市规划提供有力依据。弹性理念下的城市空间布局,应考虑危险源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在城市规划的最初阶段降低安全隐患,对城市面临的环境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及脆弱性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进行识别和测度,选择安全、恢复力强的城市发展方向和

38、土地利用方案。首先,以灾害危险性和城市用地暴露性评估支撑城市规划用地选址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确保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远离灾害源,将灾害风险和危险性评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性研究内容。其次,调整灾害脆弱地区的土地利用:(1)禁止居住、商业、工业用地和城市生命线系统布局在高暴露性(灾害高发)地区,减缓人口和经济活动暴露在灾害风险的范围和程度,以道路、绿地与广场、地下空间等为载体,构建城市安全防护隔离带;(2)降低高敏感性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及土地开发比例和强度,避免大规模居住用地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布局,增加绿地避险空间和医疗恢复资源的供给;(3)提高低适应性地区市政基础设

39、施布局的空间均衡性,加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布局,提升教育资源的空间分配质量,低适应地区往往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这些地区现存较多城中村及流动人口,由于非正规性等因素,无法获得可靠的灾后恢复援助,并且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人口弹性社会资本积累相对匮乏;(4)工业用地本身可能作为危险源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张,城市建设与工业危险源之间的隔离带被填充,工业生产可能引发的爆炸、火灾及污染等安全隐患逐步增加),弹性城市规划应当从用地布局上预防工业安全事件对城市生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可能成为危险源的工业用地在城市发展地区的继续布局,同时严格控制安全距离,设置安全隔离区(绿化、道路、水系等)以

40、减轻工业生产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2.4 基于社区社会资本积累和管治网络培育的城市居住用地布局规划目前的弹性城市研究已经指出社会资本对城市及社区弹性的核心影响作用。在城市弹性的相关文献中,社会资本是指民众能够支撑和促进区域合作和群体互利的社会自组织的特征,例如关系网络、行为准则和社会互信等(邵亦文,徐江,2015),研究共同强调“网络、规范和信任(或认可)”三维度的社会资本对于社区恢复力的核心影响作用,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群体和社区弹性强(Adger W N,2000)。因为,城市在受到灾害冲击而被破坏的情况下,如果市民和基层社区组织能够立即行动起来避免损伤,而无需等待来自于中央政府或其他外部

41、机构的援助,相比于依赖往往存在滞后性的外部援助,这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局部修复功能能够使系统迅速、有效地重组。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应当在弹性目标的导向下,注重培育基于社区社会资本的社区自组织能力,形成具有多中心性、透明性、责任性、灵活的、包容性等特点的网络式社区管治网络。社区物质空间特征(规模、区位和空间类型等)对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存在显著影响(方亚琴,夏建中,2014;杨贵庆,2006;邓卫,2001;徐苗,杨震,2010),主要体现在:(1)社区规模影响社区居民交往的互动交往频率,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和结构产生影响:150200人的城市“一条街”尺度社区内,居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见面

42、后“点头之交”的问候并成为朋友,这对应我国北方城市的“胡同”、南方一些城市的“弄堂”;5001500 人的“步行区”尺度社区内,居民能够基于合理的步行通勤范围形成对邻里和谐具有特殊意义的社区公共空间;20005500人的“邻里单位”尺度社区内,人群能够确保直接联系,社区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控制作用。人们在社会心理方面所能承受的居住人口密度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低于这一范围将会产生“孤独”的心理反映,过低的人口密度将不利于居民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也就不利于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2)城市传统社区相比于新建社区可能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本: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社区互动和交往形成了较为牢固和紧密的社会纽带,同

43、时在代际之间传递和强化。城市居住用地的位置、用地规模、功能等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居住用地规划需要确定规划居住用地的分类及空间布局方案,将对城市未来社区物质空间特征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城市空间的再开发和重组导致城市旧城区中大量传统街坊式社区瓦解,以传统社区为依托的集体性社会资本也被破坏殆尽,将居住小区模式应用于旧城改造,违反了“小规模、连续性、渐进式、分散型和局部地”的基本范式,这种盛行的大规模重建式的改造模式,在一14万方数据定程度上造成了以邻里资本瓦解、公共交流空间丧失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流失。因此,弹性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中的居住用地规划,应以社区社会资本积累和社区

44、自组织管治网络培育为基本出发点,注意保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例如旧城地区)形成的城市传统社会网络,避免对此类型居住区粗暴、大规模的拆建;适当选择多样化的居住区等级结构,从“合理邻里尺度”和不同社区规模对社区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考虑出发,进行居住区规模和人口密度控制,避免大规模超级街区和门禁社区的布局,促进良好的社区互动和社区社会纽带的形成以及社区活力公共空间的营造,同时注重居住区社会参与组织架构的培育。2.5 基于冗余性和多样性的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人口和功能高度集聚、城市土地过度开发,为之配套的支撑体系不堪重负,市政管网的建设标准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滞后加

45、剧灾害风险。弹性理念下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加强基于“冗余性”及多样性、分布式网络的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工作,科学支撑规划方案。包括:(1)运用 GIS 空间分析、位置分配模型(LA)和设施服务能力冗余率测度方法,评估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和绿地系统的服务能力冗余率(redundancy ratio)性能;(2)运用图论和复杂网络拓扑分析方法,评估城市交通系统网络的冗余特征;(3)运用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城市灾害应急及恢复系统布局进行模拟验证,例如假定某一灾害(地震或洪涝)发生的情景,模拟不同设施和网络冗余水平下城市应急设施的可达性。规划方案

46、的制定方面:(1)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均衡且具有合理层级结构和平灾转换能力的绿地、广场、学校等避险场地布局规划,城市道路广场的建设和布局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都应考虑灾害发生时人群疏散、临时避灾、紧急救援的需要;(2)综合设置多种类型的防灾疏散通道,应考虑除城市公路体系以外的多样化途径,如空中、地下等;每个城市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应保证有两条防灾疏散通道;(3)必须布局在灾害高危险区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应适当提高其设防标准,加大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在遭受灾害时,城市生命线工程基本运转正常,能够基本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3 总结与讨论弹性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目

47、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存在“弹性”定义不明确及系统性不足等问题,规划研究方法也未涉及深入。本文在梳理弹性理念下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对弹性城市理论的系统辨析,提炼可运用于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的弹性城市特征机理及构建原则,并将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进行衔接,初步提出城市总体规划中弹性研究的初步框架思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弹性导向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改进对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意义,深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弹性创新,促进城市发展应对不确定性能力的持续提升。注释: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原是物理量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极

48、限)负荷。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参考文献:1 Adger W N.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re they related?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 24(3): 347-364.2 Adger W N. Vulnerabilit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3): 268-281.3 Alam K, Shamsuddo

49、ha M, Tanner T, et a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limate resili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BangladeshJ. IDS Bulletin, 2011, 42(3): 52-61.4 Albers M, Deppisch S. Resilience in the light of climate change: Useful approach or empty phrase for spatial planning?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21(10): 1598-1610.5 Beckouche P. De lindustrie lindustry. nulllargir lacception de lindustrie dans la gographie frannullaiseJ. Gographie, c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