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790918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常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小学生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寻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 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 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2、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 什么都反应强烈。3、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儿童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

2、就 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向来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 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 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 改。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者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殊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 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这些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而且不是单独存在。(比如普通不会说一个学生他光是情 绪变化大,其他都好的,或者就是

3、好胜,其他都好的,这些表现都是存在的但平时不明显,哪一个方面稍 微强一点,那一个方面就变成为了心理问题) 那末,以上的心理特点普通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o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 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赋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 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末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 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者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交往问题目前

4、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往往 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 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 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 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浮现过重的恐怖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 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过度依赖问题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为了过度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

5、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 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他们遇到艰难时, 最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得到匡助时,他们就生成为了依赖感。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变成为了温室里的花 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就是说,发生不如意的事情 时,时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很恐怖。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失去了别人的关心爱护而导致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不理他了,往往形成自责倾向,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 挫伤了儿童自尊心

6、,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护,从而浮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 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再也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的对策 1、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匡助(1)团体辅导。老师跟同学一起讨论,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2)个案教育。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体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一、什么是健康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 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

7、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 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 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 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 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故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 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

8、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 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为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三、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身心健康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理健康又是主导方面。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与 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于是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时,就要充分注意心与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 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 影响着的。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者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 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者异常的心态变

9、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于是在任何 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 质就在于和谐。四、心理健康的标准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者不正常以什么为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正常或者不正常呢?这是任何一位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回 避、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十分艰难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 作;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10、 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规定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基本内容,于是认真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1、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经验性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 断。比如,个体基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智能活动、情感活动或者人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不 舒适、不适应,感到烦恼而又难以自我调节,于是意识到或者认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需要寻求他人的匡助。 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者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2、心理健康的医学标准医学标准是将心

11、理异常或者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 标准。医学标准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浮现异常,其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必 然存在着生理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未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化过程不存在。 随着现代科学和诊查技术的发展,必然能在更加精细的份子水平上发现这种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程度。医 学标准认为,人体这种生理病理性变化的存在,才是判断心理正常或者异常的可靠标准,于是医学标准十 分重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检查及心理上的测定。普通来说,医学标准对于大脑及其他躯体病变 导致的伴发性心理障碍及癫痫、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查十

12、分有效,而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 力。因为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通常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多种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单凭医学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判断标准相互印证。3、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 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末这个 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社

13、会适应性标准是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就 是说判断某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或者异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 现的常态,而不以有无病理性变化为依据,于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具体运用的 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 差异性及其影响。(2)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对社会的影响。(3)要注意细心观察。如果一个人的 心态和行为蓦地一反常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判断其正常或者异常并不艰难,然而如果这种变化是缓慢 的、不明显的、渐进性的,要

14、作出切当的判断就是相当艰难的,必须注意细心地观察。4、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者异常的标准。统 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事实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 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间状态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 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的范围。必须明确,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者异常也是相对的,在 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某些心理症 状,如抑郁、焦虑、恐怖、注意分散或者人格结构上的某些弱点或者

15、缺陷在居中的大多数正常人身上也可 能或者多或者少地存在着,未必就是病态,惟独偏离均值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一个半或者两个标准差以上 才是不正常的,并且偏离程度越大越不正常。尽管如此,也未必都有病理性变化,于是不可轻易作出心理 疾病的诊断,普通可表述为某项或者某几项症状偏高或者略显偏高。5、马斯洛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 准,即: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1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启己的情绪;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6、王效道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适应能力。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尽管人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在实践中能动 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毕竟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于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 基本条件,也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人的一辈子中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学习 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及个体心理的内部环境等都是动态变化着的,有时这种变化是相当急剧的,如 果不能适应

17、就有可能浮现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如焦虑不安、血压升高、心悸、睡眠障碍等。(2)耐受力,即对精神刺激或者心理压力的承受力或者抗御能力的统称。个体间心理上的耐受力是各不 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者耐受力强,对于来自环境变化和意外事故等各方面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 都能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地应对,从而保持正常心态。相反,心理健康水平低者相对来说其耐受力较弱, 而对强烈的或者频繁浮现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特殊是持续性的精神折魔难以承受,从而浮现异常,导致 人格改变,甚至发生心身疾病。控制力,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能够积极自觉、 恰如其分地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于是

18、思维敏捷,反应灵便,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变化能够对付自如,能 够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和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而心理健康水平差, 大脑皮层功能低下者,其自控能力就会降低,表现为情绪失控、易烦恼、易激动等。(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不同方面来量度,普通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临床则多以 意识的清晰度为指标,分为含糊、梦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层次。注意力时常性地不能集中往往是某种 严重精神疾病的先兆。如果一个人长时期地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费心地思量问题,时常分心,就要 引起重视。注意力不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观察、记忆和操作等智

19、能 活动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相互间成正比关系。相反,注意的稳定性过分增强,如强迫观念、强迫回顾等 注意固定状态即为心理障碍,亦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5)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维持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正常的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长期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就会浮现心理障碍,甚至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正常的社会交往应当是适度的,过分冷 漠、不加选择的广泛交往、过分热情均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康复力,指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康复能力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又一重要的判 断标准。在人的一辈子中难免遭受这

20、样或者那样的挫折、打击和委屈,由于个体间认识和评价水平不同, 阅历不同,知识经验不同,人格特点及其他条件不同,其心理创伤的程度、康复的时间和程度也不同。心 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能够很快康复,没有任何消极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低者则康复缓慢,有的甚至彻底不能 康复,心灵上的伤痕永难平复,于是对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7)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道德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称。道德 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愉快是指个体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心情,是道德感 的表现形态之一。尽管利他行为往往意味着精力、体力或者物质上的牺牲和付出,但行为者本人却

21、能作出 自我肯定的评价,体验到满足、愉快和欢跃。道德愉快是个体与社会矛盾统一的结果,是生物属性和社 会属性统一的结果,而道德痛苦则是个体与社会矛盾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矛盾对抗、不可调和的结果。 道德痛苦往往比其他任何心灵上的痛苦都深刻、都剧烈。当一个人陷入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他就体验 不到任何真正的快乐,它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使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甚至轻生。 道德愉快具有减轻和消除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形 成的坚实基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能超越道德痛苦而使道德愉快常居主导地位。道德愉快能够拯救道 德痛苦的心灵而保持健康的心态。7、林

22、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者活动作 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一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 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 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 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 在六个方面。(

23、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 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 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每一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 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怖。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

24、调节。(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量,按时完成作业,时常 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 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 康表现在五个方面。(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 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

25、好恶强加于人,而是 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惟独尊重和关心别人,才干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惟独 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干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4)诚心地赞叹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惟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 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牵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匡助其改正。(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 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保持自

26、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抛却自己的原则和人格, 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3 .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 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时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 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 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摆布,能够一 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

27、的人。(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时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 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 心地;批评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3)及时正确地归因。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者工作成果通常反 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者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 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

28、悦纳新的自我。(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 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 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忿,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五、素质、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说到底是个体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行为规范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也是个体身心发 展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良好的、个性化的素质结构是内在的、和谐的,于是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 养的。所谓素质教育

29、,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六、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心理素质既是中小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 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其中心理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心理结构包括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其功能的良好程度。任何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劳动 技能教育等,都必须过个体心理结构的筛选、认同和内化,才干成为其心理结构的内容并促进其心理发展。由此

30、可见,个体心理结构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 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 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八、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

31、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材为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 点:小(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 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九、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 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

32、效性和主动性,匡助学生 树立在浮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 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1、满足合理需要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 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 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

33、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 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 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 接受不健康或者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 必须充分注意。2、提供指导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浮现 的或者可能浮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然或者可能面 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3、及时调治从事小学生心理

34、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 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 地赋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 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匡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 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者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 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匡助学生掌握普通的心理

35、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 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2)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 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浮现的问题赋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 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 门。(3)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通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 际环境、心理环境。寻觅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

36、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 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 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 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 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 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干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

37、的心理健 康水平。十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 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 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 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示和调

38、动学 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 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预相结合;助人 与自助相结合。据此,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 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2、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

39、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 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惟有为 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才干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都是毫无意义的。3、参预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预为条件的。参预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 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惟有通过参预才干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 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干收到理想的效果。任何健康心理都只能在参预活动的过

40、程中才干形成 和发展起来,所以重在参预,参预的几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大小。4、民主性原则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一切居高临 下的说教、一切形式的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 行。5、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普通来说同一年龄段 的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者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群 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 差异性,要求我

41、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 龄段或者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6、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由小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 定的。为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 的,富有启示性、感染性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便多样的,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以求最大限度照应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 理健康水平。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

42、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 面提高心理素质,于是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惟独坚持预防和促进 发展,才干大面积、有效地匡助小学生在其自身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 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对少 数小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浮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赋予匡助和调 节,对于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赋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对浮现心理障碍或者患有心 理疾病的小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

43、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赋 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十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 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预,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如做游戏、示 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4)行为改变法,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 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模范示范

44、和游戏性的奖励和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 成和强化之目的;(5)自我调控法,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如 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味、感受等。2、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1 )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我们 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啊、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春游秋游啊等等,惟独这样,才干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 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 接触

45、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学会放松。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可以分散注意, 调节心情。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 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 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学习写日记或者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 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匡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 的允许。

46、否则日记本身就变成为了心理负担。小学生也不用过分耽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 坦然地对人与对己。(3)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觅支持的意识寻求匡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觅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匡助和指导, 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求得匡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 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味。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 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一个人惟独一 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彻底可以改变和提高。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

47、教育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更注重体验与感悟的一种活动形式,班主任 要上好心育课,需要遵从这个规律,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班主任上心育活动课的优势。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多,更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需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心 理活动课,针对学生、班集体的特点进行引导、针对日常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疏导会更加便利。二、班主任上心育活动课的劣势。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需要转换班主任角色。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给班主任这个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谈真实感受的机 会,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对教育、教学工作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然而

48、, 有些班主任对上课产生了困惑,其中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平时一贯严肃、不苟言笑的班主任转到 有说有笑的心理老师很不适应,而且还耽心因此会降低班主任的威信。基于这样的认识,要末上心理课时, 草率从事,要末干脆把心理课和文化课一样上,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不会得到学生的配合,进而激不 起他们的同感,那末收效也甚微。怎样才干保证班主任上心育活动课的质量呢?1.要做自我形象健康的班主任。我们懂得“信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班主任要自爱、自信、自尊,它是成功人生的基础。2.班主任本身心理要健康。班主任要形成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3 .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助人自助”是心理活动课的 意义所在;“助人助己”却是班主任转换角色上的收获。三、明确心理活动课与德育活动课的区别:1 从目标设置来看,德育活动课更多的是希翼学生在诸如规范行为、端正态度等方面有所认识,以便 于达到辅助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的目的;而心理活动课则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的 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 下二者间的区别:德育活动课像一把尺子,告诉了学生方圆长短;心理活动课如一股清泉,会使学生的个 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