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知识点.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6573613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知识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知识点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子规”点出时节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声凄美哀怨,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的气氛。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气氛,以

2、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次北固山下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潮水上涨,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愈显开阔。船只顺风行驶,春风吹拂着高高悬挂着的船帆。2、理解颈联。用“生”“入”二字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这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3、尾联表达了诗人

3、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鸿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天净沙秋思1、“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二、注释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三、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问题探究1、咏雪一文中“寒雪”“内集”“

5、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答案】“融洽”“欢快”“和睦”。2、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答案】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示例一:“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示例二:“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学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3、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答案】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6、。陈太丘与友期行一、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注释 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至:到。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年纪。戏:玩耍。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顾:回头看。三、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

7、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年龄为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很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在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走入家门,连头也不回。四、问题探究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答案】“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称自己的父亲,谦辞。2、文中的友人是一个怎样

8、的人?请简要概括。【答案】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知错能改、较为诚恳。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懂礼识仪、为人方正、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答案】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5、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答案】我认为“不失礼”,因为: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

9、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我认为“失礼”,因为: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当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江南逢李龟年1、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不仅点明暮春时令,更是暗含国运衰微,盛时不再的社会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由此感

10、慨个人命运的沉沦。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见思乡之切。“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其中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诗人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第15课 诫子书一、原文夫君子之行,

1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注释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

12、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三、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理

13、解性默写(1)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五、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案】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

14、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2、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答案】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3、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 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4、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答案】这两句话是“非

15、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第18课狼一、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二、注释屠:屠户。止:仅,只。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16、缀,连接、紧跟。行,走。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并驱:一起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窘:处境困迫,为难。敌:攻击。顾:看,视。积薪:堆积柴草。苫蔽:覆盖、遮盖。少时:一会儿。径:径直。去:离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倚:靠。弛:解除,卸下。前:上前。眈眈: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径:径直。去:离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暴:突然。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尻:屁股。 股:大腿。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黠:狡猾。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耳:罢了。二、

17、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处境困迫,恐怕前后都遭受它们的攻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

18、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 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他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三、问题探究1、情节梳理:遇狼(开端)惧狼(发展)御狼(高潮)杀狼(结局)议狼2、写出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我认为:对待像

19、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4、“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 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代和作者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2、请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处。“排”字写出了飞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

20、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夜雨寄北1、 请结合想象,说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情景。诗人想象自己与妻子家人团聚,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追述他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心情和对亲人的相思之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潼关1、诗歌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了怎样的意境?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前句写出了河流奔腾壮阔、不可阻挡的气势;后一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第22课 寓言四则穿

21、井得一人 一、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注释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待,等到。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三、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因此)经常(要有)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

22、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并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寻求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四、问题探究1、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样做?启示: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不要产生歧义。怎么做: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

23、更不能以讹传讹。杞人忧天一、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ng)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s)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步跐(c)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sh)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二、注释亡(w):无,没有。晓:告知,开导。积气:聚积的气体。若:你。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只使:纵使,即使。

24、中伤:伤害,受伤。 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三、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担忧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没有地方依托,(而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于是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地方没有气体。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体在天中活动,为何担忧天坠落下来呢?”那个人说:“如果天果真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有什么伤害。”四、问题探究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寓意: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没有必要的担心。启示:在生活中,我们不要自寻不必要的烦恼,要学会放开,笑着对待生活的一切。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