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550601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细品诗家之语,学写文学短评 第三单元写作任务学案【学习目标】1. 明确文学短评的定义与特点;2. 围绕第三单元诗歌,理清文学短评的写作思路;3. 尝试写作文学短评段落。【导学过程】导入:对比阅读,明确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区别材料一: 一首归园田居让我思绪万千,依稀看到一位老者踏着田陌缓缓而归,衣袂飞扬,两鬓繁霜,在官场沉浮蹉跎了半生,终于顺从了本性归问内心所向的草木丘山。开荒南野,方宅十亩,草屋八九,生活简朴清贫,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陶渊明就是那个人命危浅的时代里一只暮月的倦鸟,一尾孤独的游鱼,一棵高傲的青松,他勇敢地归于田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而我们呢?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浮华喧器的

2、时代里,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快节奏都市中,我们在其中挣扎着流浪,又到何处寻得灵魂的归宿呢? 材料二:声声慢最大的成功,在于叠字的巧用。篇首三句十四个字,连用叠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韵味十足。“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侧重写状态,是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的心态描写。“凄凄惨惨戚戚”着重描绘内心感觉,是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叠字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含意,突出强调词人的悲愁。材料三: 周郎,东坡心中的“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衬托手法的运用东坡游赤壁,于“如画”江山中怀古之“豪杰”

3、,创造出了周瑜这一“羽扇纶巾”的英雄形象;周瑜是东坡心中的“梦”,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东坡是如何塑造周郎这一艺术形象的?又是如何以周瑜抒发自身感怀的呢?我们探讨这两个问题。以壮景衬英雄。词上片写景,开篇“大江东去”与后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起”一起,构铸出一幅雄壮开阔的图景。“石”是“乱石”,表现山石的陡峭,一个“穿”字,写出山直插云霄的气势,给人以动感;“涛”是“惊涛”,拍击江岸,“卷”出“千堆雪”“千堆雪”,是以静写动,写出白浪花之巨大,突出“惊涛”之有力与“乱石”之屹立不倒。作者以雄劲之笔力,写“周郎赤壁”之壮丽,正是为了还原古战场之声势,突出动荡而劲健有力的“三国”时代。而

4、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空间中一泻千里的“大江”,更是写时间长河中冲刷“淘”洗下的“风流人物”“大江东去”的气势,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在历史舞台上尽展风姿与智慧的气势。周瑜就是在这陡峭山石与惊涛骇浪的“奇景”中登场作者以“奇景”衬“奇人”,以千古磅礴之江山衬名高累世之英雄:周瑜。以美人衬英雄。词的下片抒作者怀古幽情。一个“遥想”将我们带入那遥远的时代。“当年”“公瑾”怎样呢?“小乔初嫁了”周瑜刚刚结婚;结婚年龄,正是青春最美年华,周瑜确实“雄姿英发”。如此年华,正获大战胜利,爱情事业双丰收,这是怎样的一种志得意满?东坡在此,有意将24岁皖城之战的胜利与34岁赤壁之战

5、的胜利混而为一,以美貌如花之小乔衬托周瑜之年轻有为、风采过人。只有这样,“才子配佳人”婚姻幸福,事业有成,才能是苏轼眼中的“风流人物”此处之“风流”正与开篇之“风流”相映成趣,一指功业,一指爱情也让整首词在豪放刚健中不失柔情与蜜意,令人遐想、羡慕。以战争衬英雄。赤壁之战,它危及东吴政权,关系吴国生死,何其重要。然在苏轼笔下,周瑜不是披坚执锐、枕戈待旦的传统英雄形象,而是自带一种“仙气”,颇有出尘之感的“羽扇纶巾”形象;而且在“谈笑”神情之间,那强大的曹魏水军,便“灰飞烟灭”了大有战争烽烟中,我自不沾一丝硝烟气的神清气闲;不在意世间荣辱兴衰,却又掌握着休戚存亡的潇洒。东坡以形写神,周瑜成竹在胸的

6、自信、稳操胜券的从容、蔑视强敌的气概,就在这寥寥几笔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壮丽景物的渲染中,在娇艳美人的衬托下,在残酷战争的从容中,周瑜这一英雄被东坡塑造得栩栩如生。其实,东坡笔下的周瑜,就是他心中的自己苏轼“赤壁怀古”,就是以英雄衬自己的华发早生、壮志难酬。总结:材料一为_,特点为:_。材料二、三为_,特点为:_。一、 明确文学短评的定义文学: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短:篇幅短小精悍,评论角度小。评: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叙议结合,以议为主。文学短评是_。二、 理清思路,明确写作的思维路径再次阅读材料三,根据表格,梳理文学短评的写作思维路径。1. 绘制材料三

7、的思维导图(提示:论点需用陈述句表达)。2. 根据材料三的2段,完成表格。评论的焦点用“”在文中框出引用的诗句用“【】”在文中标出分析的内容用“_”在文中勾画评价的观点用“波浪线”在文中勾画文段的结构赏析与评论的概念、术语用“圆圈”在文中圈出总结:写作提示评焦选“小”手法、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语言风格。内容“夹叙夹议”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者引用。分析要“精”对作品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分析。评论贵“透”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评论的中心论点。结构宜“明”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清晰的评论逻辑。语言须“专”使用文学鉴赏与评论的概念、术语,增加理论色彩。常见错误:问题一:

8、面面俱到此诗为杜甫晚年代表作之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描摹细致,栩栩如生。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氛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便跃然纸上。【面面俱到。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上文的某一方面深入分析。】问题二:过度叙述,没有评论大弦浑宏悠长嘈

9、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婉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没有评论。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问题三:评论不透彻这段文字描写了整首琵琶曲的节奏,或快或慢,还运用了比喻的修

10、辞手法,将整首曲子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诗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蜻蜓点水。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其中的妙处,尚不能深入领会。】改:诗中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音乐。(观点)/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及后面的三句,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这样的喻体,把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变化、音色的清脆圆润都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灵活翻译诗句大意简要叙述)/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不仅得到听觉的享受,而且得到视觉的美感。(自己的分析评论)/问题四:曲解作品“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无声衬有声,写出了余音绕梁的音乐效果,同时也传递出诗人陶醉其中,被音乐震撼久久不能言地

11、愉悦的心理感受。【乐曲终了,天地间似乎徒留这浩渺的江水和一轮冷月,美妙乐声似乎还在耳旁缭绕,诗人沉浸在这无声的回味之中。但如此高超的演技并没有也不能使“秋月”染上明快的色彩,仍是“白”的秋月照射着寒冷的江心。“秋月白光”让人心冷,只能是加重了诗人郁闷感伤的情绪,而不会是“愉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诗歌语言形式意境主要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情感短歌行四言古诗沉郁悲凉慷慨激昂比兴用典欲扬先抑质朴刚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贤才能人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宏愿归园田居五言古诗淳朴宁静白描比喻平淡舒缓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七言为基调灵活运用四、五、六、九言不受诗律限制清幽

12、壮丽惊怖神奇想象夸张以虚衬实豪放飘逸对名山仙境的向往对不事权贵的抗争登高七言律诗慷慨激越对偶融情于景沉郁顿挫对老病孤愁的悲哀对身世飘零的感慨琵琶行七言长篇乐府诗苍凉凄清比喻记叙借景抒情浅易感伤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对自己无故被贬的悲愤对同病相怜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富于变化自由灵活雄浑苍凉境界宏阔用典、对比景、史、情融为一体雄浑苍凉对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富于变化自由灵活豪迈悲壮用典借古讽今豪迈悲壮对英雄的仰慕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声声慢词富于变化自由灵活婉转凄楚叠词融情于景朴素清新山河破碎、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三、 根据写作思维路径,写作文学短评第三单元学

13、习任务三(p69)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任务拆解一:填写下列表格。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可参考下列选题),绘制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写作思路的思维导图。参考选题: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以质朴的语言书写淳朴的田园归园田居的语言特点奇幻梦境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的浪漫

14、主义特色一联中含有八意谈登高情感的丰富性化抽象为具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技巧着意点染,尽得风流琵琶行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短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对比手法言简而意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艺术忧思思贤求贤我看短歌行11.误落开荒守拙我看归园田居(其一)12.胜境仙境至境我看梦游天姥吟留别13.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我看登高14.月亮从第三单元诗词看一个重要意象15. .整体构思:思维路径构思角度阅读选文:明确评论的文学作品。评焦选“小”选取的评论焦点要“小”:手法、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语言风格结构宜“明”整体结构采用“总分总”、“分总”等清晰的评论逻辑。思维导图:任务拆解二:在其中选择一个角

15、度,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段落。段落构思:观点句选取文章中的某一个小角度明确观点。阐释句对观点句进行分析阐释。分析句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者引用。赏析句围绕观点句对作品内容等进行分析。总结句总结段落的观点。【范文】浅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曲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以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法有:一是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

16、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诗人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诗人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诗人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

17、现得淋漓尽致。二是以声传情,声情交融。诗人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乐曲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她流露出的情感渐趋明朗。在对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的描写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不仅如此,音乐又将诗人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

18、,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弦,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地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亮点评析:亮点一:精心选点,以小见大。千古绝唱琵琶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诗人选点的精心独到。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段,是诗歌中的浓重一笔。“在白居易笔

19、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评论者通过这个小“点”充分展现了琵琶行中音乐描写各个层面的艺术魅力。亮点二:切口虽小,挖掘颇深。白居易以凄美的文字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慨。琵琶女的弹奏只是诗歌的一个情节,评论者却以此为切口,集中笔墨,深入挖掘。本文通过对琵琶行中音乐部分的剖析、评论,深挖了音乐描写对抒发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颇具文学短评的深刻性。亮点三:论据充分,评论深刻。本文在对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评论时,从诗歌中选取了大量的诗句作为观点的论据,如诗中大量形象贴切的比喻,做到了立足文本,论据充分。作者在对音乐描写部分进行解读

20、评论的同时,还将其与诗歌的思想情感、故事情节等方面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意义。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我看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一个时代往往催生一种文采,正如一个时代常会带来一个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动荡,这种成长的烙印不会变化,那就是灵魂深处的、最原初的呐喊。以三首歌为例,卷起这道文学的时代之门。以建安风骨著称的建安文学,以简为上,盛唐诗文则更多地采用长句。曹操的短歌行以四言为一句,从时间上来看,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尚未有新诗体的出现;从文化熏陶上来看,这种形式与诗经相近。曹操曾是个读书人,是汉臣,接受儒家文化的激荡。他不仅在内容上择思摘引,在形式与结构上使之相近简洁,两两相对,抑

21、扬顿挫。而这种简练刚健的文体,也恰好成就了他清俊通脱的笔风。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多以五言及以上长句起笔,这符合盛唐文学的多样开放,使得全诗起伏不定,错落有致,更能将李白在盛唐之时酒入豪肠后的瑰丽雄奇之想象,更加真切地呈现到人们眼前。顺带一提,其诗中也有一处引用了四言短句,使得语气短促有力,也算与前人强力直白的情感遥相呼应。建安多悲而冷,盛唐虽悲却有雄浑之气。曹操望着杯中美酒,拟想自己苍老的面容,欲悲先愁,提笔“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喝酒,高兴事,却也能喝出个悲来。再喝,听闻不少贤士郁郁不得志,又愁“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浪潮里飘泊,心总是连着海的。曹操亲眼看着蛀虫终于将朝廷的最后一

22、根顶梁柱腐蚀,一切破碎,天下无归。他是心焦,激切,渴望创造自己所理想的世界。这是那个时代教会有为的政治家的。所以他悲,悲贤人不助伟业,更怕他自己功业的倒塌。杜甫呢?杜甫写“无边落寞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亦是悲韶光易逝;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哀志业无成。两者的不同之处,一是在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没有最终倾倒,杜甫一颗报国心仍有归处;而是他见过盛唐花团锦簇、国泰民安的模样,这种壮阔的幸福之情,在他人生的大半辈子里都存在,他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诗中固有一份乐观,有一份豪迈。建安风骨因战乱而慷慨悲凉,盛唐气象因繁荣而浑厚蓬勃。乱者,分裂者,多见死亡者,行军急者,情感多凉

23、,起伏较大,以短季显心性。上一秒是笔墨飞舞,下一秒是兵戈交锋。若不加紧表达,只怕再无机会。盛者,太平者,多见和乐者,纵情山水者,纵使高傲,即使低沉,也不会放下心中的积极,因为对他们来说,已是习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站在更高的生产力上,反而更能共情盛唐有我有国的情感,热衷于高远广阔的胸怀了。所以,文学气派是时代的产物,文学韵味是时代的况味。此文甚好。分析两种文学现象时,都能够结合作品实际,也能够挖掘这些作品背后的时代因素及个人修为;层层剖析,娓娓道来,层次清晰,分析在理;语言总体上也很不错,自然表达中有不见刻意的精致,除掉若干句子,比如最后的“生产力“的说法略显突兀,显得不协调之外,大体上流畅妥帖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