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4921485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形式使用教具授课章节名称故都的秋教学目的1.品读鉴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独特审美感受。3.探究交流,学习文章以情驭景、物我合一的特色。教学重点赏析五幅秋景图,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意蕴和情味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完成课后联系与练习册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第一教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

2、,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状写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了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何在?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跟随郁达夫去欣赏他笔下的故都的秋。“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二、检查预习,储备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槐树(hui) 落蕊(ru) 混沌(hn dn ) 平平仄仄(z)折去(sh) 潭柘(zh)寺 扫帚(so zhou) 著着单衣(zhu)颓废(tu) 一椽(chun) 馍馍(m

3、 mo) 廿(nin)四桥譬如(p)普陀(tu)驯鸽(xn) 椭圆(tu)2解释下列词语馍馍:馒头。 著着单衣:著,同“着”,穿(衣)。一椽:一间屋。平平仄仄:指推敲起字的韵律来。3填空(1)本文选自郁达夫文集,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

4、成一家。(2)陶然亭:名字取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出自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秋士:古时指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出自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欧阳子的秋声:指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三、朗读课文,梳理文本1朗读课文2梳理文本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总写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第1 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作者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全文

5、的中心句,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为了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表现了对故都的秋无限向往之情。第2 段,通过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进一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文章紧承第1 自然段“饱尝”二字,采用贬抑和排比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作者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在作者的心目中,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

6、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第二部分(311),描写故都秋的景物。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依次描写了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日胜果等五种景观,表现了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第3 段,写清晨静观。这是作者描绘的第一幅故都秋景图,这幅画的时间是早晨,主体是“一椽破屋”,屋的背景是“皇城人海”。这里有“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有“天下驯鸽的飞声”,有“日光”,还有“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秋“来得清,来得静”,全无“皇城人海”的喧嚣。这是作者眼中的秋;面对秋,作者的心也如秋一样的“静”,他手捧茶碗,眼观碧空,耳听驯鸽,“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7、,“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显得悠闲自在。“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属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紫黑色,虽然也属冷色,但带悲哀、绝望的情调,作者悲而不哀,失意而不绝望。红色是暖色,表现热烈激情,最不符合作者的心态。“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第4 段,写落蕊轻扫。写“落蕊”,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8、。花铺满地,视觉形象;脚踏花地,触觉感受。这里寂然无声,寂静无人,斯人徘徊,逍遥自在。写“扫帚的丝纹”,作者由“一条条”的丝纹发生一串串联想:“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为什么说由“落蕊”而产生的这些“遥想”是“深沉”的呢? 作者从秋槐的落蕊与扫帚的丝纹中感悟到“落寞”的人生之大情,这便是“深沉”。第5 自然段,写秋蝉残鸣。在北国,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随时随地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几声秋虫的哀鸣就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

9、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第610 段,写都市闲人。“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奇”“有味”“更像样”总括了北国秋雨的特征。近于口语的排比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忽而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太阳又露出脸来”,一句一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一层秋雨一层凉”,写出了北国的秋雨也就更像秋雨。然而,作者的重心不在雨,而在雨后斜桥的“都市闲人”。作者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写都市闲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片断,描写了他们的着装、行动、说话的语调,表现他们的悠闲,抒发他对这种田园般的都市闲人生活的向往之情。第

10、11段,写秋日胜果。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作者以枣子颜色的变化,来写季节特征,来表现这“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第三部分(1214),抒写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第12 段,通过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表现文人对秋的深沉、深情、深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说明悲秋是人类的共性。“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一个转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第13 段,既紧承上文,又呼应开头,进一步将南北之秋对比,形象地说明为什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1、。“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作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第14 段,直抒胸臆,收束全文。“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对故都的秋充满了感情,只要能留住故都的秋,即使寿命缩短到只有它应有的三分之一,也是心甘情愿的。既直抒并强调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又使笼罩淡淡的忧虑的心田平添一层“悲凉”的氤氲,从而深化了主题。四

12、、资料链接,补充知识作家作品郁达夫,原名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多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

13、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两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五、课后思考,延伸学习1想一想:“故都”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为什么作者不用“北平的秋”,而是用“故都的秋”做标题?2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不写

14、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且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极具北京秋景特色的画面也只是一笔带过?课文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赞秋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绘秋 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恋秋第二教时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主要领略了故都之秋的五幅图画。这一节课,我们还要深入课文,看看这些景物描写之中流露出了作者的那些主观感情。二、感知课文,合作研讨1课文的文眼是什么?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课文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写清晨院中所见,写槐树落蕊及其有关情况,写秋蝉的残声,写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写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3课文开头、结

15、尾两段采用对比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都重在写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之不同,通过对比,更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4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味之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突出北国秋味的醇厚、浓郁。5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

16、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6文章第1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段议论,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从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加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7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

17、清”“静”“悲凉”。8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三、回眸课文,归纳总结1课文主旨作者通过描绘故都北平的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与独特的审美意趣。2写作特色(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突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将自然之

18、景与主观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文中描绘的五幅图画,“清晨静观”,突出故都之秋的“清”;“落蕊轻扫”,突出故都秋的“静”;“秋蝉残鸣”,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都市闲人”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秋日胜果”,让故都之秋“悲”而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在景物的着色上特别偏爱冷色,如“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都与作者寂寞的感受有关。“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感出一点点

19、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等,表达了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并无华丽词藻。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细腻清新的描写,创造了无穷的诗意,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如描写秋雨的文字:“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段文字绘声绘色,有动有静,娓娓道来生活本貌,如话家常,字里行间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意味

20、,自然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思。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笔锋一转,来了一大段对“南国之秋”的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21、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1在文中划线处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B )A点缀 落叶 触觉 寂寞 B点缀 落蕊 触觉 落寞C装饰 落蕊 感觉 落寞 D装饰 落叶 感觉 寂寞2本段主要是描写了( )A北国的秋景 B秋天的槐树C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D北国秋天的槐树落蕊3本段描写渲染了诗一般的秋色,同时作者也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A淡淡的喜悦 B轻松、闲适C淡淡的悲凉 D悠然自得,乐在其中4对“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22、”的正确理解是( )A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B见叶落而心上流泪C梧桐落叶时,秋天就快到了 D看到梧桐树叶就能让人看到秋天的景象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特点是什么?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的秋景图?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依次描写了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日胜果等五幅秋景图。2品味下面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

23、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和“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

24、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4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作者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课文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赞秋 北国秋感 清、静、悲凉 眷念江南秋感 慢、润、淡绘秋 小院秋晨 色清静 悲凉秋槐落蕊 声清静 悲凉 忧思秋蝉残声 声 清静 悲凉闲话秋凉 味清静 悲凉秋果胜景 色 清静 悲凉恋秋 南国之秋 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孤独故都之秋 “我”减少寿命也要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