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577610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准备学情分析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的三年期间,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段时间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饱含着作者对于秋天的体味和审美,为学生欣赏“悲凉美”提供了一次美丽的开头。此外,在写景状物方面,本文极为精彩,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情与景完美交融,值得学生体会和揣摩,更值得学生学习,模仿。教学工具学生为音乐班的学生,形象思维好,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强。在

2、第一节课中,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并分段,扫除了字音字形障碍,并且归纳总结出了五幅图画:小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佳果图。本节课尝试让学生分组讨论五幅图画选景、情感、以及景物描写方法,为学生写景物描写提供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郁达夫选取景物的独特之处,体会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在初中的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了解。2、感受郁达夫景物描写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与传统文人对秋天的审美情趣作比较。3、立德树人:鉴赏“悲凉美”。教学重难点1、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下课尝试用相同的方法对长沙岳麓山的秋景进行写作。2、比较理解文章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与审美特点。3、立

3、德树人:鉴赏“悲凉美”。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人生之悲凉 清 审美之悲凉 感官描写 静 社会之悲凉手法运用 悲凉 传统情趣之悲凉 色调选取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讲过,在郁达夫的笔下,秋天具有什么特点?清、静、悲凉。我们还总结了,郁达夫笔下刻画的北京的秋天,一共有几幅图景?五幅:小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佳果图。二、任务一:1、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图画,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与组员完成一幅图画的表格,抽取小组展示:图景意象表达情感写景技巧赏析小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佳果图参考:图景意象表达的情感写景技巧赏析小院秋景图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很

4、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田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破壁腰、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青草。破屋历史的沧桑感;浓茶苦中有回味之甘甜枯草欣赏生命的刷白,启示沉思的生命周期,逗起悲凉之感,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牵牛花,蓝色为佳,白色次之,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冷色调,淡雅的趣味。情感:悠闲、惬意,赏清、静、悲凉之景。1、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结合。2、色调的选取3、选取符合心境的景物秋槐落蕊图像花而又不像花的那一种落蕊,铺了满地,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只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丝纹。踩落蕊闲适、欣喜、落寞。1、视觉形象触觉感受。秋蝉残声图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处处全长着树,屋

5、子又低,秋蝉的嘶叫,和蟋蟀耗子、家虫低矮的房屋衰败之感衰弱的残声、嘶鸣秋蝉悲鸣,到了生命的尽头,静、悲凉1、听觉形象+视觉形象2、比喻手法秋雨话凉图秋雨、灰沉沉的天底下、凉风、西卷的云、青天、露脸的太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烟管、雨后的斜桥影里灰沉沉的天底下、凉风、西卷的云、青天、露脸的太阳、灰沉沉的景色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城市特色景致相互问答闲适、悲凉“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1、色调选取:冷色调2、意象选择3、语言描写,节奏美、韵律美。秋日佳果图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淡绿微黄的颜色、

6、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沙土灰尘、地点: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不起眼的小角落)细叶略带尖锐淡绿微黄的颜色暖色偏冷的色调西北风,沙土灰尘萧瑟由暖色调到冷色调,喜悦中带有萧瑟之感清净悲凉1、外形准确的刻画2、颜色的描述。任务一:2、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秋天的北京的景物除了清、静之外带有一股悲凉之意?【提示一】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字”。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

7、会现实,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最后又亲历抗日烽火,死于国外。【提示二】“悲兮,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林黛玉葬花词任务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选择与作者的心境息息相关,清、净、悲凉不仅仅是北京秋日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心境的体现。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悲凉之景来抒发自己的伤感之情。“时情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因情选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情,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官描写结合、修辞手法的使用、色调选取。任

8、务二:1、探究:请结合文章分析,郁达夫眼中对北京秋天的情感,与古代的诗人对秋天的情感有什么异同?“悲兮,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林黛玉葬花词“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郁达夫故都的秋【总结】同:和大多数人相同,郁达夫认为秋天是萧瑟的,悲凉的,古代诗人很多都将秋天当成是一种人生的悲苦来写,因此这是一种民族传统心理的继承。异: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是萧瑟的,也是充满生机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

9、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视这样一种萧瑟、悲凉之美。因此文中展示的,是冷色调的牵牛花,已经落在地上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带有衰败意味的景物。衰败也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美丽,因为郁达夫对着故都北京的情感,衰败也显得如此值得欣赏,值得品味。因此,如何对待人生的衰败与秋季,低谷与失落,是一蹶不振,还是坦然面对,甚至是欣赏,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任务三:作业布置习总书记曾说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我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欣赏老师拍摄的秋天的岳麓山的视频,欣赏之后,用今天上课讲过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色之中,写几句描绘长沙秋景的句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