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教案[001].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424791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上渔者》教案[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江上渔者》教案[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上渔者》教案[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上渔者》教案[00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江上渔者教案10篇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漂亮风光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育学生读诗句绽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依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漂亮风光。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怜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学会依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风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简介 (二)理解全诗 1.提醒诗题初识诗意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忆上首古诗学

2、习方法 (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 (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风波里”的人,多指什么人 3.熟读全诗,体会感情 (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 (2)感情朗读这首诗,仔细思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练习背诵 (三)稳固练习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 江上()_ ()鲈鱼美_ ()风波里_ 江上渔者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熟悉多音字“没”。 2、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

3、的经受。发觉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忙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受。发觉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寻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熟悉?(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日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

4、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 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爱到各地去巡游,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5、2、指名反应,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许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赞扬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赞扬呢?指名生反应。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赞扬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观察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6、指名生反应,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急,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急,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

7、句话?请你肯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急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呈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急,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急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赞扬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急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呈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

8、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习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 观看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 文中相应的句子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 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 简笔画 出没风波里 胜利之处: 重难点突破较为胜利。我用最生动,直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何为浪尖,何为浪谷,然后,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体会一下,你站在船上,一会被卷上浪尖,一会被打入浪谷是何种感受。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学

9、习方法突破了重难点,所以到文章的最终,要理解渔民捕鱼的艰辛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学古诗,这一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后,我发觉确实很适合文包诗这样的课文。由于,学生对整篇课文了解后,也就是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再回过头来学诗,只用文诗对比就能逐句理解诗意了。 缺乏之处: 1、三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必需保证510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这点很重要,哪怕课文没有理解,哪怕文章没有读出感情,只要时间到了,就得停下教授课文,进展识字写字的教学。而在我的这节课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2、句子是表达一个意思的最小单位,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把一句话给分开,进展分角色来读。这样,对学生在理解句意

10、上会造成一些影响。 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自己选一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江上渔者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依据诗句,绽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风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情感,培育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信任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教师想知道你

11、为什么要这样读?)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不要读作“p”。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教师这

12、里还要提示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留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情愿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忙听听,假如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忙指出来,假如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诗句,依据下面的解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 同学商议,固然也可以找身边的教师请教。 解释:往来:来来往往。

13、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沟通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危险啊! 4、齐读古诗。 三、绽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想一下吗?学生猜想。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观察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

14、的客人,他们不住地赞扬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沟通:观察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赞扬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沟通:客人许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知大家吗?学生读 假如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沟通: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

15、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消失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沟通: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漂浮,时隐时现,场面危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沟通:(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

16、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 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知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沟通: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受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攻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急,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夫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

17、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假如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确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沟通。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许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表达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怜悯。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18、。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讨论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观赏古诗的美。详细来说采纳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根底上进展书写练习;其次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视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纳字字疏通,句句领悟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根底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由于小学

19、生身心进展的特点,打算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存语言,增加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悟。 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 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受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熟悉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

20、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协作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根底。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展,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其次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状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根底上,通过与悯农

21、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根底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呈现。 江上渔者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依据诗句,绽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风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情感,培育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信任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教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

22、样读?)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不要读作“p”。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教师这里还要提示

23、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留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情愿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忙听听,假如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忙指出来,假如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诗句,依据下面的解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议,固然也可以找身边的教师请教。 解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

24、: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沟通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危险啊! 4、齐读古诗。 三、绽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想一下吗?学生猜想。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观察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

25、地赞扬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沟通:观察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赞扬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沟通:客人许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知大家吗?学生读 假如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沟通: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

26、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消失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沟通: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漂浮,时隐时现,场面危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沟通:(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

27、”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知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沟通: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受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攻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急,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夫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

28、、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假如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确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沟通。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许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表达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怜悯。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

29、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讨论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观赏古诗的美。详细来说采纳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根底上进展书写练习;其次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视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纳字字疏通,句句领悟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根底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由于小学生身心进展的特点,打算

30、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存语言,增加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悟。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受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熟悉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

31、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协作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根底。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展,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其次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状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根底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

32、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根底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呈现。 江上渔者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受。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看生活的根底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规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

33、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看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很多感受。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日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相互检查读生字的状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留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

34、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看。 重点指导 “酒”留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索: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

35、子。 3、四人小组沟通、争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赞扬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急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急。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怜悯。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看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

36、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方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方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江上渔者教案6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漂亮风光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育通过诗句绽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力量。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依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漂亮风光。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出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

37、学预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很多光芒的诗篇。很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参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很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指出缺乏,赐予订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

38、“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夜间在船上所观察的风光。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索: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在夜间观察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出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

39、火虫似的,悄悄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晰,那么光明。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聚拢、分散,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很多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争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绽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风光变化。由“静”到“

40、动”的奇妙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看认真,擅长捕获刹那间的风光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方。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奇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奇妙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分。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

41、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分用法。 板书设计 其次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江上渔者的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很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指出缺乏,赐予订正。 二

42、、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索: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漂浮,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危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