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行).doc

上传人:Gree****y90 文档编号:9310226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行).doc(6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深圳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指南(试行)(送审稿)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零一五年六月目 录1 总则12 总论42.1 项目背景42.2 项目概况42.3 结论与建议53 水文和气象63.1 流域概况63.2 气象63.3 水文基本资料63.4 径流及污水量63.5 洪水73.6 排水(涝)模数及流量73.7 泥沙73.8 潮水位83.9 水面蒸发83.10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84工程地质94.1概述94.2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94.3 城市堤岸工程地质94.4 闸、堰工程地质94.5 厂站工程地质104.6 截污、补水管线工程地质104.7 城市桥涵工程地质114.8

2、河道疏浚工程地质114.9 施工导截流建筑物工程地质114.10 天然建筑材料114.11 地下管线探测115 工程规模和方案135.1 现状分析和规划解读135.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145.3 河道整治工程155.4 水质改善工程165.5 生态修复工程176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方案196.1 设计依据196.2 工程等级和标准196.3 工程选址及选线196.4 工程总布置196.5 河道整治建筑物206.6 市政截污及水质净化处理建筑物206.7 补水建筑物216.8 生态修复设计216.9 挡水建筑物226.10 交通建筑物226.11 除险加固226.12 工程安全监测227 金

3、属结构及机电设备237.1 水力机械237.2 电气237.3 金属结构247.4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47.5 消防248 施工组织设计258.1 施工条件258.2 施工导流258.3 主体工程施工258.4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268.5 施工总进度269 建设征地与拆迁279.1 概述279.2 征地范围279.3 征地实物2710 环境影响评价2810.1 概述2810.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810.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810.4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2910.5 环境管理与监测2910.6 综合评价结论2911 水土保持3011.1 概述3011.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3011

4、.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3011.4 水土流失预测3011.5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总体布局3011.6 分区防治措施设计3111.7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3112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3212.1 危险与有害因素分析3212.2 劳动安全措施3212.3 工业卫生措施3212.4 安全卫生评价3313 节能评价3413.1 设计依据3413.2 能耗分析3413.3 节能措施3413.4 节能效果评价3414 工程管理3514.1 工程管理体制3514.2 工程运行管理3514.3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3514.4 管理设施与设备3515 投资估算3715.1 投资估算的文件组成3715

5、.2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包括的内容3715.3 建设项目总投资构成3815.4 投资估算工程量阶段性系数3916 经济评价4116.1 概述4116.2 费用估算4116.3 国民经济评价4116.4 财务分析4117 社会评价4317.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4317.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4317.3 社会风险分析4317.4 社会评价结论4318结论及建议4418.1 推荐方案总体描述4418.2 推荐方案优缺点描述4418.3 主要对比方案4418.4 问题及建议44附图、附表、附件、专题报告45(一)附表45(二)附图45(三)附件46(四)专题报告46附录 A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6、格式47附录 B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特性表格式48附录 C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量统计表521 总则1.0.1 为规范深圳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原则、工作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本指南。1.0.2 本指南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扩建的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不同类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根据其工程特点对本标准规定的编制内容有所取舍。1.0.3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为依据。直接开展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以批准的江河流域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或专业规划、专项规划为依据。1.0.4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遵照有关技术标准

7、,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和勘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比较,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和节水节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评价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重点论证工程规模、技术方案、征地拆迁、环境影响、投资和经济评价,对方案有重大影响的征地拆迁问题应进行专题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充分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1.0.5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论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确定综合整治工程的任务。2 确定主要水文参数和成果。3 查明影响方案比选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基本查明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查明影响方案比选的主要地下管线种类及位置

8、,基本查明工程范围内其它主要地下管线的种类及位置。4 确定主要工程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5 选定工程建设场址(闸址、厂址、站址和线路)。6 确定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基本选定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的型式,以及相应地基处理、基坑开挖支护、管线迁移保护措施。7 基本选定机电和金属结构及其他主要机电设备的型式和布置。 初步确定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8 选定对外交通运输及交通疏解方案、施工导流方式及导流建筑物的布置,基本选定主体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总布置,明确弃渣方案,提出控制性工期和分期实施意见,基本确定施工总工期。9 确定工程建设征地的范围,查明征地实物,基本确定拆迁方案,估算征地拆迁补偿投资。

9、10 对主要环境要素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确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估算环境保护投资。11 对主体工程设计进行水土保持评价,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方案,估算水土保持投资。12 初步确定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设计方案,基本确定主要措施。13 明确工程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能源消耗指标、设计原则,基本确定节能措施。14 确定管理单位类别及性质、机构设置方案、管理范围和管理设施等,估算工程管理运行费用。15 编制投资估算。16 分析工程效益、费用,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分析主要经济评价指标,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 17 分析项目对所在地社会的影响,提出社会评价结论。1.0.6 可

10、行性研究报告章节安排应将“总论”列为第一章,以下章节应按本标准第3章第18章的编制要求依次编排,并增加“结论与建议”一章。报告文字应规范准确,内容应简明扼要,图纸应完整清晰。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格式见附录A。1.0.7 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包括以下附件:1 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及与工程有关的其他重要文件。2 相关专题论证、审查会议纪要和意见。3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地下管线探测报告。4 工程选址意见书及用地预审意见书。5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6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7 其他重大关键技术专题报告。1.0.8 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除应符合

11、本指南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总论2.1 项目背景2.1.1 说明项目名称、拟建地点,项目所在地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现状和自然、地理、资源情况。2.1.2 项目所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发展规划以及项目在城市开发建设与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2.1.3 前期工作概况和项目建议书的主要结论、审查审批意见。说明本阶段对审查审批意见的响应情况,以及本阶段在工程任务、规模、方案、用地及投资方面的变化及调整情况。2.1.4 说明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 项目概况2.2.1 水文应简述工程所在流域、地区的水文、气象概况,水文基本资料和主要水文计算成果。2.2.2

12、 工程地质应简述区域地质概况,工程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成果,工程区的地下管线探测成果,主要地质问题的评价结论以及主要地质参数、工程处理建议等。2.2.3 工程任务和规模应简述以下内容:1 工程任务及工程范围。 2 工程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2.2.4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工程场址(线路)和主要建筑物选型成果、工程布置方案、主要建筑物型式和布置,以及基坑开挖及地基处理措施和管线迁移保护措施等。2.2.5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应简述以下内容:1 主要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的选型、数量、主要参数和布置。2 接入电力系统、电气主接线、监控和通信方式。2.2.6 施工组织设计应简述以下

13、内容:1 施工导流标准和方案。2 施工总体布置及弃渣方案。3 工程控制性进度及总工期。2.2.7 建设征地与拆迁应简述以下内容:1 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原则、标准。2 主要实物调查的方法、内容、成果。2.2.8 工程管理应简述管理单位类别及性质、机构设置方案、人员编制、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主要管理设施、管理维护经费及来源等。2.2.9 投资估算应简述工程部分、管线迁移保护、交通疏解、征地与拆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投资估算的编制原则、依据和成果,以及与上阶段相比投资变化的情况和原因分析。2.2.10 经济评价应简述效益估算、国民经济评价、资金筹措方案的主要方法和评价结论。2.3 结论与建议结论和建

14、议应简述本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建议,并说明主要结论与项目建议书阶段审查审批意见的主要区别。3 水文和气象3.1 流域概况3.1.1 说明工程所在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概况。3.1.2 说明工程所在河流流域内已建、在建水务工程的位置以及各工程的主要任务。3.2 气象3.2.1 说明流域和工程临近地区气象站分布与观测情况。3.2.2 说明流域和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要素特征值。3.3 水文基本资料3.3.1 说明流域内水文测站分布情况,工程场址以及设计依据站和参证站的流域特征值。3.3.2 说明设计依据站、参证站的水文测验项目、测验年限、河段控制特性、高程系统,水位、流量

15、、泥沙等的测验方法和测验精度,水文资料整编等情况。3.3.3 说明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料复核变动情况,对水文基本资料可靠性进行评价。3.4 径流及污水量3.4.1 概述河道径流补给方式,径流的地区来源,上游己建、在建水利工程对径流的影响。3.4.2 提出年径流计算成果,经合理性检查,确定径流计算成果。3.4.3 必要时,分析枯水径流特性,进行枯水(期、月、日)径流分析计算。3.4.4 必要时,通过测量分析并确定计算河流断面的污水量或径流。3.4.5 必要时,通过测量分析并确定河流两岸各排水口的污水量。3.4.6 必要时,预测流域内污水系统的污水量。3.5 洪水3.5.1 概述

16、流域暴雨特性、暴雨成因,常见暴雨中心位置,实测及调查大暴雨量级和重现期。3.5.2 说明历史洪水调查和复查情况,分析并确定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时段洪量以及重现期。3.5.3 概述上游已建或在建水务工程及流域内城市开发建设对洪水的影响。3.5.4 根据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设计暴雨及产汇流计算方法,检查其成果的合理性,确定设计洪水成果。3.5.5 说明入库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并确定入库设计洪水成果。3.5.6 根据施工设计要求,说明非汛期分期时段,分期洪水计算方法,基本确定分期设计洪水成果。3.5.7 说明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时采用的防洪控制断面位置,分析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规律和洪水遭遇情况,确定设计

17、洪水地区组成的计算成果。3.6 排水(涝)模数及流量3.6.1 说明排水区流域特征值、洪水资料或暴雨资料情况,计算公式和参数选择情况。3.6.2 提出计算成果并进行合理性检查,确定河流及其支流和排水口的设计排水(涝)模数及流量。3.7 泥沙3.7.1 说明泥沙来源以及上游水务工程拦沙影响、实测的泥沙系列,确定多年平均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3.7.2 泥沙问题严重的工程,应提出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平均或中值粒径,矿物成分。3.8 潮水位说明工程地区潮水规律及特征水位,分析潮水与洪水遭遇情况,对潮水位(年最高潮水位、年最低潮水位、年平均潮水位)资料的可靠性和系列的一致性、代表性进行评价,确定

18、设计潮水位及潮水位过程线。3.9 水面蒸发说明蒸发皿类型及观测情况,不同蒸发皿的蒸发换算系数,大水体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换算系数,实测与插补的蒸发量系列,基本确定湖泊及河道蓄水的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3.10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3.10.1 概述设计流域水文、气象现状以及站网和站点情况,实测资料情况,已建遥测站位置和通信组网方式。3.10.2 拟定水情预报方案、遥测站网范围、各类站点数量、通信方式、组网方案、土建工程和设备配置,估算投资。4工程地质4.1概述4.1.1 说明本阶段以前的勘察工作过程、主要成果与结论和审查评估意见。4.1.2 说明本阶段地质勘察依据的规范规程及文件。对建筑物密集、存

19、在不良地质条件及开挖较深的河岸及建筑物应提出专项的地质勘察方案。4.1.3 说明本阶段勘察工作内容、累计完成的主要工程量。4.2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4.2.1 简述区域地质条件。4.2.2 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提出地震动参数。4.3 城市堤岸工程地质4.3.1 简述各堤岸比选线路工程地质条件。4.3.2 评价各比选岸线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堤线比选的地质意见。4.3.3 基本确定主要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评价推荐堤岸线上主要建筑物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4.3.4 对推荐堤岸线路,评价不同堤岸型式对地质条件的适宜性,提出堤岸型式选择的地质意见。4.3.5 分段评价堤岸(基)存在的主

20、要工程地质问题。初步评价堤身的填筑质量和存在问题。必要时,配合查明现状堤岸岸墙及桥梁的基础型式及埋深。针对桩式堤岸(或桩基加固的混合式堤岸)、圬工结构堤岸(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天然地基堤岸)、土堤岸等设计推荐型式分别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4.4 闸、堰工程地质4.4.1 简述各比选闸、堰址的工程地质条件。4.4.2 评价各比选闸、堰址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闸、堰等场址比选的地质意见。4.4.3 基本确定主要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评价推荐闸、堰址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建基标准和防渗范围,闸、堰基为基岩时应进行闸、堰基岩体质量初步分类。4.4.4 对于土基上的闸、堰址,除符合 4.3.3

21、条的规定外,还应评价基坑开挖及支护边坡稳定性、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提出地基承载力及基坑开挖及地基加固处理所需的相关地质参数。4.5 厂站工程地质4.5.1 简述各厂站工程地质条件。4.5.2 评价各比选方案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厂站址比选的地质意见。4.5.3 基本确定主要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评价推荐厂站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分析拟建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分析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对地基基础设计、建(构)筑物抗浮、地基处理、基坑开挖支护工程提出地质建议。4.6 截污、补水管线工程地质4.6.1 简述管涵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4.6.2 评价各比选方案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

22、问题,提出线路比选的地质意见。4.6.3 基本确定主要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评价推荐线路主要建筑物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当采用顶管、定向钻敷设管道时,应提供相应工法设计、施工所需参数。对拟采用明挖施工方案的深埋管道及工作竖井,应提供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及基坑支护设计参数。4.6.4 对推荐线路(段)的管道进行工程地质分段,并分段评价管道工程地质条件。重点对沿线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性质、发展趋势,分析其对管道设计及施工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建议。4.6.5 对于推荐线路(段)的隧洞(顶管)工程,评价进出口边坡及围岩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围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进行地下水影响评

23、价。4.7 城市桥涵工程地质4.7.1 简述各桥涵工程地质条件。4.7.2 评价各比选方案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桥涵选址比选地质意见。4.7.3 基本确定主要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评价推荐桥涵工程地质条件。重点评价地基稳定性、地基变形特征,对可能采用的地基方案进行比选分析;拟采用桩基时,分析备选桩端持力层的分布变化规律,提出桩型、施工方法的初步建议;有特殊性岩土时,评价其对桥涵工程的不利影响;分析评价周边环境与拟建桥涵工程的相互影响,提出防护措施初步建议。4.8 河道疏浚工程地质4.8.1 简述河道疏浚范围内基本地质条件。4.8.2 确定河道疏浚土级别(类别),提供河道滩地表层土承载力,对土的

24、疏浚、吹填特性做出评价。4.9 施工导截流建筑物工程地质4.9.1 简述导流建筑物和围堰的工程地质条件。4.9.2 评价围堰地基的稳定、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4.10 天然建筑材料4.10.1 说明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4.10.2 评价本工程开挖弃土(石)及拆除混凝土、石料等材料的可利用性。4.11 地下管线探测4.11.1 结合工程的特点、现场情况及已有的资料,确定地下管线探测的范围、任务及对象。管线探测前应首先对已埋设的地下管线进行资料收集,并分类整理,调绘编制现状调绘图。4.11.2 说明地下管线探测的方法、使用仪器及设备。应查明影响方案比选的管线的敷设现状及在地

25、面的投影位置、埋深、断面、根数、材质、附属物、管偏、载体特征等属性。4.11.3 说明管线探测的成果及结论,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5 工程规模和方案5.1 现状分析和规划解读5.1.1 概述工程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现状和自然、地理、资源情况。5.1.2工程建设现状分析,应说明以下内容:1 概述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2 概述流域水系和洪水特性、实测洪水涝水和历史洪水、洪涝灾害情况,分析防洪治涝和河道治理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概述本工程区域排水工程现状概况。说明现有污水、雨水系统现状,污水处理厂水量、水质及处理工艺设施的利用情况,水体污染情况,沿河排污口数量及水质水量情况。必要时,要对河

26、道及排水口的水质水量进行监测取得相应资料。说明河道水体的水文情况(包括代表性流量、流速、水位和河床性质等),现状使用情况及当地环保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对水体的排放要求。4 概述本工程区域内河道内水质水量情况及水生态现状,河道两岸用地现状、城市开发现状,以及两岸交通设施现状、绿化现状景观文化资源分布及配套滨河休闲文化设施现状。5 与本工程相关的重要建设项目情况。5.1.3 概述工程所在河流的相关规划成果及相关内容:1 概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法定图则。2 说明防洪治涝规划、河道治理规划及要求,对通航河道,应阐明航运现状和有关规划。说明地区洪水组成、防洪治涝工程体系、主

27、要防洪治涝工程的作用及洪水调度运用原则。说明本工程在防洪治涝工程体系中的任务和作用。3 说明河道水体功能区划以及污水系统布局规划、排水专项规划、河道补水规划及再生水利用布局规划等内容。说明各规划对本工程的要求等相关内容。4 说明区域内法定图则、土地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生态建设规划情况。说明本工程与各规划相关的内容。5 阐明工程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要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近期、远期发展规划对工程建设的安排,以及工程在地区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及河道综合治理开发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5.1.4 说明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方案、成果和审批意见。5.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

28、务5.2.1 论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对河道整治工程,应阐明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洪水、涝水、风暴潮等灾害情况及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防洪(潮)工程及排涝工程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防洪(潮)及排涝能力的要求。分析本工程的防灾减灾作用与效益,及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2 对水质改善工程,应阐明河流排水口污染量、河流水质污染状况及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河流水污染治理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河流水体水质的要求。分析本工程的水质改善作用与效益,及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3 对生态修复工程,应阐明河流水生态现状、两岸休闲配套设

29、施状况及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河流水生态修复及两岸生态休闲配套的的要求。分析本工程的生态改善作用与效益,及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5.2.2 阐明本工程在保障社会和谐安定、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土开发等方面的作用与效益。5.2.3 对于未编制项目建议书,而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工程,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的有关内容,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深度要求,论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5.2.4 河道整治任务应根据流域规划或专业规划,应分析防洪、排涝、供水、航运、文化景观、生态环境、河势控制和岸线利用等各项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对河道综合整治的要求,确定河道整治的主要任务,协调各项

30、整治任务之间的关系,分析已有工程的功能、作用和存在问题,综合分析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5.3 河道整治工程5.3.1 论证河道整治工程规模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确定河道的整治范围。2 根据河道整治河段的重要性和上下游治理情况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合理确定整治标准。洪水整治标准应以所在河段的防洪或排涝标准作为设计标准,防洪治涝标准,应根据河道保护的范围及保护对象,以及两岸城市开发现状,考虑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对重要工程,必要时应进行不同防洪标准所可能减免的洪灾经济损失与所需的防洪费用的对比分析,合理确定;因河道两岸用地及建筑物受限扩挖难度大时,应避免较大的房屋拆迁,合

31、理选择洪水标准,必要时论证分期治理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并报市水务主管部门批准。有河势稳定要求的河道河段,中水整治标准应以所在河段的造床流量作为设计标准。枯水整治标准应以所在河段的通航、生态环境需水等任务要求作为设计标准。有通航任务的河段,枯水河槽整治应按批准的航运规划中确定的保证通航的最小航道尺寸进行设计。有生态环境需水要求的河段,枯水河槽整治应满足河道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的要求。3 计算确定造床流量,选定治理河段的设计水(潮)位、设计流量、设计河宽和设计河道断面。复核现状河道的行洪能力及现状跨河建筑物行洪能力及对行洪影响。4 综合分析岸线利用、防洪除险、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综合

32、比较,选定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局、重要河段控制节点位置和挡水(潮)堤线,以及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措施。挡水(潮)堤线选择应满足总体整治要求。确定河道及河口堤线时,要充分论证河道及河口的行洪纳潮以及河道冲淤变化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方案比较和论证。当水流、潮流形态复杂或整治工程对河势影响较大时,应进行专题研究和河工模型试验。新开分洪河道或拓宽河道的线路、新建堤防的堤线布置和河宽等要根据河道形态、行洪要求、截污工程布置、河岸空间综合利用、两岸占地及建筑物保护、环境影响等情况,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选定。5 基本选定堤防和河岸建设的规模和主要参数。6 研究河道主槽和滩地行洪方式及规模,基本确定滩地防护措施。

33、7 基本确定河道清淤清障的范围、清理对象和措施。8 确定河口挡洪(潮)闸等工程规模和主要参数。9 分析河道疏浚、堤防建设对跨河及穿堤建筑物的影响,基本选定建筑物改造方案。对市政桥涵改造,应征询交通部门的意见。10 对现状岸墙的除险加固工程,应说明工程原设计规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近期安全检测鉴定结论,根据现行工况复核工程原设计安全性,论证对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的必要性,基本确定建设内容;对改建、扩建工程,应说明工程原设计规模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论证工程进行改建、扩建的必要性、效益及对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基本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11 对感潮河段,应分析潮位对行洪的影响。对河口挡洪(潮)闸,应分析河

34、道径流、闸下水(潮) 流与河势条件及建闸前后河口的泥沙冲淤特性,研究防淤措施和调度运行方式,提出冲淤水量要求。5.3.2 论证蓄滞洪区工程规模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说明蓄滞洪区的任务、范围、启用标准和控制运用条件。2 确定蓄滞洪区的面积、设计水位、库容、分洪水位和流量。3 确定蓄滞洪区挡水、进水、退水及连接工程的总体布局。4制定蓄滞洪区调度运用的原则和方式,进行调洪计算,提出各控制断面水位。5初步确定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工程管理规划方案。5.4 水质改善工程5.4.1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流域环境保护治理的要求,结合排水设施现状,确定河道整治工程水体的水质改善目标及指标。5.4.2根

35、据确定的水质目标要求,通过经济技术综合比较,论证不同方案的合理性及先进性,选定水质达标工程的总体布局及主要建设内容。5.4.3 基本选定截污、调蓄及处理工程的标准、规模及主要工艺参数。沿河截污的截流方式和截流标准应根据河道及两岸的城市定位、河道水体水文水力特征及流域内排水系统建设状况综合确定。应说明沿河截污系统与已建污水系统的关系,并提出沿河截污系统与已建污水系统的衔接方案。对截流的雨季合流污水有调蓄处理要求的,应对调蓄的规模、处理标准及尾水排放出路进行论证。5.4.4 基本选定补水工程及水质净化设施的规模、标准及工艺参数。河道补水应优先考虑已有河道清洁基流的利用及流域内水库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6、5.4.5 基本选定底泥处置规模、处置方式及工艺参数。5.4.6 基本选定水力控导工程规模及参数,并提出水力调度及运行方案。5.4.7 对截污、调蓄及处理工程,应研究以下内容:1 研究其防淤、减淤及清淤维护措施及调度运行方式。2 研究其接入的水量水质对现有污水系统运行的影响,提出减少影响的措施。3 研究其对河道行洪及两岸雨水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或消减影响的措施。5.4.8 对水力控导工程,应研究防淤清淤措施和调度运行方式,提出冲淤水量要求。5.4.9 对较大的蓄水水体及感潮河段的水质保障目标及方案,有必要通过水质水动力模型进行专题研究。5.5 生态修复工程5.5.1 根据河道两岸城市建设现状

37、及规划,确定河道生态修复的用地范围。用地范围超出河道蓝线的,应说明其必要性。5.5.2对自然现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在城市整体空间架构的基础上,确定河道水体功能、河岸空间综合利用及两岸滨水区功能分区、风格特色以及总体布局。5.5.3 结合河道整治、水质改善工程建设,初步拟定河道形态、水体形态、岸坡生态改造等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规模及主要参数,初步确定配套的闸堰等蓄水挡水建筑物的规模及主要参数。5.5.4 综合河道整治、截污工程建设,亲水休闲、维护运行、生态保护等河岸空间多功能集成利用要求,初步选定各河段河道及河岸断面型式。有条件的河段宜设亲水平台,平台的高程设置应充分考虑水文水力特征,保证亲水安全

38、,并对河道内亲水空间提出安全管理要求。5.5.5 充分论证确定两岸滨水区功能分区及用地特性,重要节点及广场、文化景观建设、植物布局的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并论证其必要性。对重要河段,有必要考虑文化景观建设要求,提升文化景观价值。工程建设范围内应贯彻“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滞蓄洪区及湿地湖泊等工程,应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5.5.6 初步确定河道两岸交通系统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5.5.7初步确定配套的供水、排水、电气照明等布局。5.5.8 汇总生态修复工程工程量及主要技术指标。6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方案6.1 设计依据6.1.1 简述项目建议书的审查审批主要意见和结论。6.1.2 说明工程选址、工

39、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设计所需的相关专业基本资料。6.1.3 说明设计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6.2 工程等级和标准6.2.1 说明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内容、建筑物组成,经分析论证,确定工程等级、建筑物级别和相应洪水标准。6.2.2 确定地震动参数设计采用值及相应抗震设计烈度。6.2.3 说明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定的主要设计允许值。6.3 工程选址及选线6.3.1 说明比选原则,在项目建议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工程场址或线路比较方案。6.3.2 对河道岸线各比较方案进行综合论证比较,选定河道的岸线。6.3.3 对截污工程线路的各比较方案进行综合论证比较,选定截污工程线路。6.3.4 对补水线

40、路的各比较方案进行综合论证比较,选定补水工程线路。6.3.5 对闸(堰)址、站址、厂址等的各比较方案进行综合论证比较,选定工程场址。6.4 工程总布置6.4.1 根据河道整治工程现状及两岸开发建设现状,相关的防洪、排涝、航运和岸线利用等要求,经综合论证比较,基本选定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的型式及布置。6.4.2 经综合论证比较,基本选定水质改善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的型式和布置。6.4.3 经综合论证比较,基本选定生态修复工程总布置及附属建筑物的型式和布置。6.4.4 根据河岸空间及建筑物现状,相关防洪、截污、河岸空间利用、滨水休闲、维护检修及施工等集成利用等要求,进行河岸堤防、

41、截污管涵及补水管的综合布置方案论证,选定经济合理、可行的综合布置方案。6.4.5 根据选定的工程场址及主要建筑物型式,经综合论证比较,基本选定水闸、泵站等工程总布置。6.4.6 初步选定工程区各类主要建筑物建筑造型、建筑环境设计方案。6.5 河道整治建筑物6.5.1 基本选定堤防及护岸的结构型式和穿(跨)堤建筑物布置、结构型式、控制高程,汇总穿(跨)堤建筑物数量和控制指标。提出堤防和穿 (跨)堤建筑物抗滑稳定、抗倾稳定、应力、沉降变形和渗流、 渗透稳定初步计算成果。6.5.2 对堤防应初步选定筑堤材料、填筑标准及断面设计。6.5.3 初步选定堤防护岸防护工程防护范围和型式。6.5.4 初步选定

42、堤防护岸地基处理及开挖支护措施,以及管线迁移保护措施。 6.5.5 初步选定清淤疏浚工程的清淤、运输处置方式和弃置场地。6.6 市政截污及水质净化处理建筑物6.6.1 基本选定截流口(井)工程、截污管涵工程、交水衔接工程、调蓄处理工程的工艺流程及布置。6.6.2 基本选定截流口(井)、截污管涵、交叉(含倒虹)、交水衔接、调蓄处理、控制、维护管理、管涵附属等建筑物的结构型式、控制高程、主要尺寸。对截污管道应进行论证比较,基本选定管道管材及主要指标。必要时,对穿越复杂及软弱地层及地下管线复杂地层的开挖埋管、顶管、隧洞等输水建筑物型式进行研究论证。支流及雨水截流口对雨水排放的影响应进行复核并采取相应

43、措施减少或消除对排水口的影响。6.6.3 对污水处理及水质净化设施,应按照流程顺序说明各构筑物的方案比选或选型、工艺布置、主要设计数据、尺寸、构造材料及其所需要的设备选型、台数与性能。汇总各类建筑物的数量、主要控制指标。6.6.4 说明截污系统建筑物的流量推算条件和方法,以及水位、水力坡降线等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初步计算成果。6.6.5 提出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及支护开挖措施,以及管线迁移保护措施。6.6.6 提出防污防淤(污)冲淤、防渗等工程措施。6.7 补水建筑物6.7.1 基本选定补水水源工程(如水质净化设施等)、输水方式及输水建筑物的布置。6.7.2 基本选定取水、输水、控制、交叉

44、、管道附属等建筑物的结构型式、控制高程、主要尺寸。汇总各类建筑物的数量、主要控制指标。对补水管道应进行论证比较,基本选定管道管材。必要时,对穿越复杂及软弱地层及地下管线复杂地层的开挖埋管、顶管等输水建筑物进行研究论证。6.7.3 说明补水系统建筑物的流量推算条件和方法,以及水位、水力坡降线等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初步计算成果。6.7.4 提出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及支护开挖措施,以及管线迁移保护措施。6.8 生态修复设计6.8.1 基本确定营造水体形态的闸堰建筑物的型式及布置。6.8.2 基本确定河岸亲水设施的布置及结构型式。6.8.3 基本确定节点的布置方案。6.8.4 结合沿河巡河道路的建

45、设,基本确定交通系统布置及路面结构型式。6.8.5 初步选定乔木、地被植物配置及草坪的布局、种植形式。6.8.6 初步选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及型式。6.8.7 初步确定给水、排水及电气照明设施的布置。6.9 挡水建筑物6.9.1 基本选定挡水建筑物的工程布置、主要控制高程、结构型式、主要结构尺寸、与岸坡或其他建筑物的连接方式,初步进行构造设计。6.9.2 初步确定建筑物地基开挖及支护要求、防渗及加固处理措施,应包括不良地质条件地基的处理措施。6.9.3 说明建筑物及地基的稳定、应力、变形、渗透及渗流稳定等的计算条件、物理力学特性指标、荷载及其组合、计算方法和初步计算成果。6.10 交通建筑物6

46、.10.1 基本确定工程区的车行人行交通布置及交通道路级别。初步选定线路设计和路基、路面、铺装的标准与型式;6.10.2 初步选定新建、重建及改扩建桥(涵)的桥(涵)位、桥(涵)型、跨径、桥(涵)长及荷载标准和基础型式。6.11 除险加固6.11.1 说明除险加固工程安全鉴定主要结论,以及原有建筑物的主要检测结论。对加固的堤防及岸墙,说明历年险情、稳定及渗流计算成果。6.11.2 经必要的复核和方案比选,基本选定工程除险加固设计方案。6.11.3 初步选定建筑物地基处理或围岩处理措施,以及新老结构连接处理措施。6.12 工程安全监测6.12.1 初步选定安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说明工程监测布置原则、范围及监测项目布置型式。6.12.2 初步选定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断面和测点仪器的布置和选型。6.12.3 提出安全监测的自动化要求。7 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7.1 水力机械7.1.1 水泵及其附属设备选择应包括以下内容:1 经方案比较论证,基本选定特征扬程、水泵型式、装机台数、单机流量及电动机功率等基本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环境保护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