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77857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包含的重要信息。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http:/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

2、尖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

3、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强聒(gu)胥怨(x)难(nn)壬(rn)人游处(ch)不恤(x)国事度(du)义后动膏(go)泽重念(chng)读准字音:答司马谏议书分析原因书信常规的结尾交代写信的缘由驳斥谬论整体感知:针锋相对态度坚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

4、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某某:古人在信稿上用:古人在信稿上用“某某”,代替自己的名。,代替自己的名。启启:陈述陈述窃:窃:我私下,谦词。我私下,谦词。游处相好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每:每:往往,常常。往往,常常。术: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强聒:强聒:强作解说。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见察:见察:谅谅解解 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重:重:

5、又。又。反覆:反覆:指书信指书信往来。往来。具道所以: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见恕:见恕:原原谅我。谅我。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交代写信的缘由。王安石与司马光共事多年,私交不错,只是政

6、见每每不合。这篇文章既要照顾到友情又要摆明事实,因而作者采用了寓柔于刚的表达方法,措辞委婉,但在变法原则上寸步不让,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据理力驳而不失委婉,于平和中显出夺人的气势。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盖:盖:原来,原本。原来,原本。名实:名实:名义和实际。名义和实际。儒者:儒者:这里指读这里指读书人。书人。侵官:侵官:侵犯官员

7、的职权。侵犯官员的职权。征利:征利:与民争利。与民争利。以以致:致:因而招致。因而招致。修之于朝廷: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在朝廷上讨论修改。举:举:施行,推行。施行,推行。辟:辟:驳斥,抨击。驳斥,抨击。难:难:责难。责难。壬人:壬人:善以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巧言献媚的人。壬:“佞佞”的假借字。的假借字。固前知:固前知:本来事本来事先就知道。先就知道。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

8、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本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1、2句):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第二层(3句):

9、摆出下文要驳斥的观点司马光所提的“五大弊端”。第三层(4、5句):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逐一反驳司马光所提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弊端。第四层(6句):“怨诽”不值一提,无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生事侵官征利拒谏度而修之于朝廷度而修之于朝廷举先王之政以兴利为天下理财辟邪说天下怨谤难壬人众汹汹然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民也

10、,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义而后动,是而不见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恤:恤:忧虑,顾念。忧虑,顾念。汹汹然: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大吵大闹的样子。胥:胥:相相与。与。特:特:仅仅。仅仅。度:度:计划。计划。度度(dudu):估计,考虑。估计,考虑。是:是:认定做得对。认定做得对。膏泽斯民: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事事事:事:做事。前一做事。前一“事事”字是动词,后一字是动词,后一“事事”字是名字是名词。词。守:守:墨守。墨守。知:知:领教。领教。人

11、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

12、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本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1、2句):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第二层(3、4句)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第三层(5句)决绝而委婉的表明实施新法的决心和态度。http:/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提示:提示:(1 1)人)人“习于苟且习于苟且”(2 2)士大夫)士大夫“不恤国事不恤国事”“同同俗自媚于众俗自媚于众”(3)上)上“欲变此欲变此”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

13、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天下“怨谤”;众“汹汹然”。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根本原因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http:/按土地多少收税按土地多少收税内容内容目的目的青苗法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免役法免役法以钱代役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措施措施市易法市易法设市易务稳定市场设市易务稳定市场均输法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就贱就近采购物资“理财为方今先急

14、”“理财以农事为先”富国之法:1 1、为了改变、为了改变积贫局面积贫局面2 2、调整国家、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地主与农民的关系,的关系,3 3、发展生产、发展生产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来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没有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15、书信常规的结束语: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本文主旨: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本文寓刚于柔的特点。本文观点鲜明,态度决绝,但措辞委婉得体,具有寓刚于柔的特色。如第二段中,“至于怨谤之多”,先用“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接住,是退;然后“人习于苟且”数句对这种怨谤作出深刻的剖析,是进。一退一进之间形成跌宕,也就形成了全文的委婉文气,但委婉中又含有刚气,含有锋芒。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拓展延伸拓展延伸:http:/本

16、文艺术特色: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第二,论证方法多样。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冠以“生事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2王安石对司马光在

17、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冠以“征利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3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冠以“拒谏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4、_,_,有迅雷不及掩,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6、_,_,_,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

18、说便不攻自破。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9“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

19、谏。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不恤国事不恤国事”中的中的“恤恤”字,其意思字,其意思是:是:()A)忧愁

20、忧愁B)顾念顾念C)怜悯怜悯D)单薄单薄B2.2.下列各项中下列各项中“度度”字的读音与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中相同的有:()()A)A)以己度人以己度人 B)B)审时度势审时度势 C)C)豁达大度豁达大度 D)D)置之度外置之度外 A、B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确的一项是:()A A、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致:招致 B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以谓:认为。C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举:列举。D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

21、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特:仅仅。C4.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则则固固前知其如此也前知其如此也上上乃乃欲变此欲变此斯斯固固百世之遇也百世之遇也天下胜者众矣,而霸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者乃乃五五A、两个、两个“固固”字相同,两个字相同,两个“乃乃”字也相同字也相同B两个两个“固固”字不同,两个字不同,两个“乃乃”字也不同字也不同C两个两个“固固”字相同,两个字相同,两个“乃乃”字不同字不同D两个两个“固固”字不同,两个字不同,两个“乃乃”字相同字相同B5.下列句中加点的下列句中加点的“见见”字意思与其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今君实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见教者者B、冀君实或、冀君实或见恕见恕也也C、终必不蒙、终必不蒙见察见察D、是而、是而不见不见可悔故也可悔故也D6.6.选出与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中“某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A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乃翁翁 B B、更、更若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役,复若赋,则何如 C C、尔尔其无忘其无忘乃乃父之志父之志DD、盖、盖余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D再见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