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怎么写.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70618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怎么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怎么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怎么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怎么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怎么写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求两个正整数最大公约数的算法以及割圆术的算法; (2)通过对“更相减损之术”及“割圆术”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将要解决的问题“算法化” 的思维方法,并注意理解推导“割圆术”的操作步骤。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改变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将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为具体的步骤化的思维方法,提高逻 辑思维能力; (2)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 3. 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 (2)

2、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更相减损之术”及“割圆术”的算法。 难点:体会算法案例中蕴含的算法思想,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典型实例,使学生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 结构,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算法,并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创造了整数,分数,小数,正负数及其计算,以及无限逼近任一实数的方法,在代数学,几何学方面,我国在宋,元之前也都处于世界的前

3、列。我们在小学,中学学到的算术,代数,从记数到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的求根方法,都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最先创造的。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也就是“寓理于算”,即把解决的问题“算法化”。本章的内容是算法,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很多算法案例,我们来看一下并且进一步体会“算法”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小学初中时所学算术代数知识,共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对以往所学数学知识的回顾,使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并且向学生指明,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寓理于算”,不同于西方数学,在今天看仍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阅读课本

4、探究新知 1. 求两个正整数最大公约数的算法 学生通常会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1:求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 (1) 利用辗转相除法 步骤: 计算出78 36的余数6,再将前面的除数36作为新的被除数,36 6=6,余数为0,则此时的除数即为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 理论依据: ,得 与 有相同的公约数 (2) 更相减损之术 指导阅读课本P -P ,总结步骤 步骤: 以两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即78-36=42;以差数42和较小的数36构成新的一对数,对这一对数再用大数减去小数,即42-36=6,再以差数6和较小的数36构成新的一对数,对这一对数再用大数减去小数,即36-

5、6=30,继续这一过程,直到产生一对相等的数,这个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即,理论依据:由 ,得 与 有相同的公约数 算法: 输入两个正数 ; 如果 ,则执行 ,否则转到 ; 将 的值赋予 ; 若 ,则把 赋予 ,把 赋予 ,否则把 赋予 ,重新执行 ; 输出最大公约数 程序: a=input(“a=”) b=input(“b=”) while a一、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

6、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7、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与的和差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与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的任意等距离的

8、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24、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0)是等比数列,则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6、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7、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28、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29、倒序相加法求和: 30

9、、求数列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an+1-an= 如an= -2n2+29n-3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31、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以上就是高二数学学习:高二数学数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3 一、目标要求 1.深入钻练教材,在借鉴她校课件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生实际,确定好每节课所教内容,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 2.本期还要帮助学生搞好数学必修内容的复习,一是为

10、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作准备,二是为高三复习打基础。 3.本期的专题选讲务求实效。 4.继续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教学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5.本期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整理、类比、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等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二、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位老师都要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集体备课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下一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在星期一的集合备课中,主要是对上周备课中的情况作补充。每次备课都要用一定的时间交流一下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进度

11、、学生掌握情况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是高中数学新新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星期五发给学生带回家完成,星期一交,老师要进行批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好安排时间讲评。试题量控制为10道选择题(4旧6新)、4道填空题(1旧3新)、4道解答题。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本学期第二课堂与数学竞赛准备班继续分开进行辅导。平常意义上的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主要是以兴趣班的形式,以复习巩固课堂教学的同步内容为主,一般只选用常规题为例题和练

12、习,难度低于高考接近高考,用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开展辅导工作。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所以每位老师必须重视搞好辅导工作。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总结:以上就是下学期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4 (1)知识目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数形

13、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3.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 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 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

14、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 y2=16(y0) 将x=2.7代入,得 .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 的圆的方程? 答:x2 y2=r2 2.如果圆心在 ,半径为 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 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 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把式两边平

15、方,得(xa)2 (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 ,半径为 ; (3)经过点 ,圆心在点 .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 ; (2) .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1.求以 为圆心,并且和直线 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 ,求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

16、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 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 ,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的方程是: .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 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17、 3.求圆x2 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 ,求过点 的切线方程.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1)圆心为C(a,b),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为: (2) 求圆的方程的方法:找出圆心和半径;待定系数法 (3) 已知圆的方程是 ,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的方程是: (4) 求解应用问题的一般方法 2.分层作业:(A)巩固型作业:课本P81-82:(习题7.6)1.2.4 (B)思维拓展型作业: 试推导过圆 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 的曲线是什么图

18、形? 教学设计说明 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线,初中平面几何对圆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用解析法研究圆的标准方程及其简单应用。.首先,在已有圆的定义和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获得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利用圆的标准方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并通过圆的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引例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

19、产生有意注意,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设计了五个环节,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教师的指导下把探究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高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5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湘教版数学(必修三)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二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

20、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

21、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

22、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 七、教学过程 问 题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在直线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应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顾,并回答。然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满足的关系式。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

23、知。 2、直线 经过点 ,且斜率为 。设点 是直线 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 与 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 时, ,即 (1) 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3、(1)过点 ,斜率是 的直线 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 ,斜率为 的直线 上吗?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然后教师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

24、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由。 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5、(1) 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2)经过点 且平行于 轴(即垂直于 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3)经过点 且平行于 轴(即垂直于 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6、例2、例4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应已知那些条件?题目那些条

25、件已经直接给予,那些条件还有待已去求。在坐标平面内,要画一条直线可以怎样去画。 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楚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一个定点;(2)有斜率。同时掌握已知直线方程画直线的方法。 7、例3的教学。 求经过点 ,斜率为 的直线 的方程。 学生独立求出直线 的方程: (2)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截距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方程(2)由哪两个条件确定,让学生理解斜截式方程概念的内涵。 引入斜截式方程,让学生懂得斜截式方程源于点斜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 8、观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深入理解和掌握斜截式方程的特点

26、? 9、直线 在 轴上的截距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 使学生理解“截距”与“距离”两个概念的区别。 10、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中 和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你能说出一次函数 图象的特点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评价、归纳概括。 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1、课堂练习第65页练习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 巩固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2、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1)本节课我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13、布置作业:第77页第5题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巩固深化 八、教学反思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 本节课的基本题形: 1、已知直线上一点及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方程并作图; 2、已知直线上两点,求直线的方程并作图。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明确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训练学生求直线方程的书写格式及直线的规范作图。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