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的感悟(3篇).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2024285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的感悟(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的感悟(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的感悟(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的感悟(3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的感悟(3篇)推举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一 我承受到的那些观点,有很多非议道德经的地方,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以下是我通读经-文后的一点感悟。 老子说: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的那些理论不一样。 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也的确有个名字,但不是一般的名字。 我用无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开头,我用有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来源。 所以,我常常提到无,那是想观看万物生成的微妙,原来没有,为啥却又产生? 我常常提起有,那是想观看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原来存在的东西,为啥却又消逝? 有和无,这两种现

2、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缘由。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转换。长和短相互呈现,高和低有比拟才显明。音和声相互协作,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实行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 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实在在把最仁义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 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一份。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勤勤恳恳地帮助万物的生长,

3、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收获的时候,更不据为己有。 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绩给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绩最大,因此他的收获也最多 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君王不爱珍宝贝,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偷窃。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只盼望把身体养好,多活几年。 由于常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望,即使有几个狡诈的人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采纳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使用的时候

4、并不显得多余。它隐藏深厚呀,似乎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非常隐藏,没有 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芒,犹如微尘。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它从哪里来,应当是比天帝产生的更早。 假如天地不仁义,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任凭折腾,天下一片萧条。 假如圣人假如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 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虽然空虚,却永久没有穷尽的时候,越是合理的使用,产出的效益也越多。实行了那么多的建议,国家还是这么穷,为什么不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让民众好好生产呢?天地之间,哺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元气是变化产粮的源泉。元气产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

5、,那里能连续不断的产生,似乎储存了很多很多,永久也用不完。 只要用来生产粮食,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粮多则国富。 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期?由于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 所以,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收获反而比别人多,总是不顾自己,反而身无损伤。不是由于他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似乎水一样: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啥也不争,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爱的地方,这样的品德和道很接近。 住处,选在大家都不争的地方;心胸,象深渊一样有修养;和人来往,到处友爱宽厚;说过的话,必定保持信誉;品德端正,擅长治理;做事情,能发挥大家的特长; 预备行动时,能看准时机。 只由于从来不和谁争

6、,所以没有怨恨。 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 财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来,就不行以长期保持着。金玉堆满屋子,没有谁能守祝富贵了又傲慢浪费,就给自己种下灾祸。 一件功业胜利了,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悄悄做下一件事,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让迷惑的本性回归到真理上来,能不再离开真理吗?一身正气,能到达婴儿那样的至柔程度吗?去除内心的杂念,能做到一尘不染吗?爱民治国,能不和民众争利益吗?制定的各项措施,能温柔一点吗?明白很多道理,能不用来欺诈民众吗? 有所生就要有所养,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长成了也不去参加安排。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变化神秘的品德。 推举老

7、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二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宏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作出了重要奉献,而且对我国20xx多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叙述了宇宙的根本,处处

8、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叙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叙述处世的方略,处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需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符合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惜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安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需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处,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符合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 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进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才智,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考。战斗频仍、社会动乱、生

9、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才智之学。 那道德经毕竟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由于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行言传的!其次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绽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唱歌得好啊:你问我究竟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究竟有多爱,而

10、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由于这种爱太肤浅,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美的词藻,在这肤浅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肤浅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好处。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真纯净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经其次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

11、好人施不好人的教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宠爱卑下之地,心灵喜爱深渊安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由于与世不争,所以就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12、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根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明白 守常才能包涵,能包涵才能公正,公正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消失困阻!这教育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能够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对自己的生命比对获得天下还疼惜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拟流行的话解释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3、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许多。比方其次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其次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行开;善结,无绳约而不行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其次点领悟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14、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根底,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缺乏,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会聚之所,是由于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说已经有了学问,还以为没有学问,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学问,这是有知的弊病。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虚心! 但处下并不是软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

15、友好和谐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拟低的姿势去应对生活。体此刻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转变和放下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简单多变而又布满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持续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持续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到达内心的安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转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处处下! 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

16、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以这样一种简洁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共性地提倡什么、鼓舞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意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约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悠闲放下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

17、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经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赶,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的确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打算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转变“求学

18、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苦痛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洁与感动。体会亲情的滋润,去观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赶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安静致远,淡泊名利好像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予我们无所栖息的灵

19、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犹如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犹如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犹如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推举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心得体会三 阿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学问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学问去弥补。”我们今日不去争论道德和学问谁更重要,但我信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学问者。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地。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行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

20、的根本准则。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假如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擅长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缺乏道,细小而缺乏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意培育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需留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依据效果去推断其善恶。要注意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留意实际行为的熬炼,在实践中增加道德情感、意志力。 提高我们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有:提高道德熟悉,陶冶道德情操;熬炼道德意志,坚

21、决道德信念;勤奋学习,擅长思索;积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独”;身体力行,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反身内省,故意养性。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间在消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立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盼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盼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绚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头,从自己开头,自觉地做道德的实践者和保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但丁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当追求学问和美德。”而我个人认为学学问的前提和根底便是高素养。就像我最喜爱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所说:“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节省。节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2、。而现在许多同学大量吃零食。这不仅仅有悖于节省的美德,还违反了校规校纪,还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一天节约一元钱,省下的钱还可以买到自己喜爱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学问面,两全其美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是干净。许多学生在个人的形象的干净度上做得很好,但对自己的劳动任务和学校的公共区域可谓“视而不见”。饮料瓶随处可见,包装袋,面巾只纸“漫天飘舞”。这不仅仅有损于学校的形象,还加重了清扫同学的负担。所以我提议:平常做到个人不破坏环境和公共财物,并同时做到顺手随捡,共同制造亭中美妙的明天。 一个缺乏根本素养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有所作为。一个一点素养都没有的人,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厌恶,人们避之生怕不及。很多犯了法的人,就是由于缺乏应有的素养而追悔莫及。而一个高素养的人,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无疑这样的人给别人的感觉是亲切友善,令人仰慕。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并进而做一个高素养的人,何乐而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