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9363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6.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案.pdf(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4 教 案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内容一、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能引起分子之间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某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分子间的碰撞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二、活化分子和活化能1、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是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2、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3、有活化能为0的化学反应。如溶液中的自由离子间的反应,高空大气中自由离子间的反应,高空大气中自由原子之间的反应,因为这些反应的反应物分子在反应前已经成为自由离子或原子,不需要再破坏或减弱化学

2、键。三、催化剂(1)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前后本身的性质和质量都不再改变的物质(2)催化剂一降低活化能一提高活化分子数一提高有效碰撞频率一反应速率加快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吸热反应如大多数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反应,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距离增大,所以要吸收能量,虽然力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质都一样,就是形成作用力时要放出能量;破坏作用力时要吸收能量。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包含两个过程: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出能量,

3、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通常不相等;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通常不相等,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反应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3、我们对反应研究的对象是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我们把它们称为反应体系,而把除它们之外的物质称为环境,我们把反应体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用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作为“婚变”,用 符 号“表示,单位常采用k j/m ol 或 k jm ol-一、反应热熔变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始变 2、符号

4、:A H 3、单位:k j/m ol 或 k jm o4、反应热表示方法:H 为+或A H0时为吸热反应;H 为 一 或 H0时为放热反应。5、A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1)A H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一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2)A H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3)A H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二、热化学方程式2 口 口1 .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例:H z(g)+L(g)=1U1 Era2 H I (g);A H=-1 4.9 k j/m ol2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

5、压强不同时,其 不 同。中学化学中 所 用 的 的 数 据,一般都是在1 0 1 k P a 和 2 5 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通常气体用“g”、液体用“1”、固体用“s”、溶 液 用“a q”,且热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t”、“I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 也 不 同。3.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点击试题】已知在2 5,l O l k P a 下,l g C 8 H|8 (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 8.4

6、 0 k 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8H1 8(1)+y O2(g)=8 C O2(g)+9 H2O(g).A H=-4 8.4 0 k J/m ol2 5B.C8HI 8(1)+yO2(g)=8 C O2(g)+9 H2O(1).A H=-5 5 1 8 k J/m ol2 5C.C8Hi s()+O2(g)=8 C O2(g)+9 H2O(1).A H =+5 5 i 8 k J/m olD-2 C8H1 8(1)+2 5 O2(g)=1 6 C O2(g)+1 8 H2O(1):H =T 1 0 3 6 k J/n i ol 答案 B D【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

7、的疝定一、实验原理中和热的定义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 m ol H20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实验】实验2-3:在 5 0 m L 烧杯中加入0.5 0 m 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5 0 m L 0.5 5 m ol/L N a O 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数据处理:H=Q/n=c m t/n盐酸温度/N a O H 溶液温度/中和反应后温度/t(H C l)t(N a O H)t2其中:c=4.1 8 J/(g),n i 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七是盐酸温度与N a O H 溶液温度的平

8、均值,n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二、实验操作1、为了保证0.5 0 m ol的盐酸完全被N a O H 中和,采 用 0.5 5 m ol L-%a O H 溶液,使碱稍稍过量,因为过量的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2、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三、数据处理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仕2 七)=2、计算反应热:H=Q/n=c m Z t/n。其中:c=4.1 8 J/(g ),m=m i+m 2=1 0 0 g,At=(t2ti)=n=0.5 0 m ol L-1X5 0 m L X 1 0-

9、3=0.0 2 5 m olo AH=注意:单位换算 L=1 0 0 0 m L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放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发生 B、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2、已知(1)H2(g )+1/2 02(g )=H20 (g )A H I =a k j/m ol(2)2 H 2(g )+0,(g)=2 比0 (g )A H 2 =b k j/m ol(3)H2(g )+1/2 02(g )=I l20 (1 )A 1 1 3 =c k j/m ol(4)2 H

10、 2 (g )+02(g )=2 H20 (1 )A H 4 =d k j/m ol则 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 C oA、a c d 0 C、2 a=b 03、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 H,。0.5 m ol C H.,完全燃烧生成C O?和也0 时,放 出 445 k J 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D)A、2cH M g )+402(g )=2C 02(g )+4&0(1)A H =+8 9 0 k j/m o lB、C H i+202=0)2+H Q A H =-8 9 0 k J/m o lC、C H“(g )+2 02(g )=C 02(g )+2 H20

11、(1)A H =-8 9 0 k j/m o lD、1/2C H 4(g )+O 2(g )=l/2C 02(g )+H20(1)A H =-8 9 0 k j/m o l4、已 知 I m o l I k 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 J 的能量;I m o l C k 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由H原子和C l 原子形成1 m o l H C 1 分子时释放431 k J 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C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比(g)+C L(g)=2H C 1(g)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 o l 氯化氢气体,反 应 的 A H=18

12、 3 k j/m o l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 o l 氯化氢气体,反 应 的 A H=-18 3 k j/m o l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l m o l 氯化氢气体,反 应 的 A11=18 3 k j/m o l解析:反应热=生成物的键能减反应物的键能=436k J?m o l T+243k J?m o l T-2X 431 k J?m o rI=-18 3k J?mOr1,故l m o l 氢气与l m o l 氯气反应时放出热量为18 3K J,A H=-18 3k J/m o l,故 C正确;第 二 节 燃烧热能源一、燃烧热反应热种类: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等1.应义:i 10

13、11P a时,l m o l 物 质*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注意:(1)在101 k P a时,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 完全燃烧应生成C 02(g),而生成C O(g)属于不完全燃烧。又如压燃烧生成液态f t O,而不是气态水蒸气。S 对应的是S O?等。(1)书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 o l 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常以分数表示。例:H2(g)|-02(g)=H zO(l);H=-28 5.8 k J/m o l【强调】燃烧热其*()22.有关燃烧热的计算【点击试题】例1、10 g 硫 磺 在 02中完全燃

14、烧生成气态地,放出的热量能使500 g H 2。温度由18 升至62.4,则 硫 磺 的 燃 烧 热 为,热化学方程式为,【讲解】10 g 硫磺燃烧共放出热量为:Q =mC(t 2-t 2)=500 g X 1 0 T x 4.i 8 J/(gC)(62.4T 8)=9 2.8 k J,则l m o l (32g)硫磺燃烧放热为就 吃 瞪 吆 尸=-29 7 k j/m o l,硫磺的燃烧热为29 7 k j/m o l,热化学方程式为:S(s)+02(g)=S O z(g);H=-29 7 k j/m o l二、能源1、定义: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

15、及柴草等。.2、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小结】燃烧热与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燃烧热中和热相同点能量变化都是放出热量 HA H=I I2+H3 A H2=A H)-A H3=-3 93.5 k J/mo l-(-2 83.O k J/mo l)=-1 1 0.5 k J/mo l即:C (s)+-1-02(g)=C 0 (g)的 H=-1 1 0.5 k J/mo l【投影】H2(g)+1o2(g)=Hpa)比飒 E g g/【点击试题】例 1、通过计算求的氢气的燃烧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如上图表:已知:H2(g)+-g-02(g)=H20 (g);H,=-2 4

16、1.8k J/mo l H20(g)=H20(l);A H2=-4 4.O k J/mo根据盖斯定律,则 H=4 HI+4 H 2=2 4 1.8k J/mo l+(-4 4.O k J/mo l)=-2 85.8k J/mo l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二)一-典型题专题题型一:已知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写出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例1、将 0.3 mo 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 zlh)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 9.5 k 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 又已知:H20 (g)=H20 (1);A H2=-4 4.O k J/mo l,则 1

17、1.2 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 J。解析:0.3 mo l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64 9.5 k J 热量,则 Imo l乙硼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mol x 649.5V 10.3mol=2 1 6 5 V 因 此 乙 硼 烷 燃 烧 的 热 化 学 反 应 方 程 式 为:%&+302(g)=8Q 3+3也。=-216SJ/mol。由 于 Imo l水汽化需吸热4 4 k J,则 3 mo l液态水全部汽化应吸热:3molx44kJ/mol=1 3 2 k J,所 以 i mo l乙硼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时放热:2165kJ-132kJ=2033k

18、J,则1 1.2 L (标 准 状 况)乙 硼 烷 完 全 燃 烧 产 生 气 态 水 放 出 热 量 是:0.5mol x 2033kJ/mol=1016.5kJ题型二:根据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的 热 量(或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或比较大小。例2、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H2(g)+1/2 02(g)=H20 (1)A=-2 85.8 k J mo l-C3H8(g)+5 0 2 (g)=3 C 02(g)+4 H20 (1)4-2 2 2 0.0 k J mo l-1实验测得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共5 mo l,完全燃烧时放热3 84 7k J,则混合气体中氢气

19、和丙烷的体积比是,两者放出的热量之比约为A 1:3 B、3:1 C、1:4 D、5:13解法一:十字交叉法解法二:估算排除法试题分析: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和 y,则根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 85.8x +2 2 2 0.0 y=3 84 70又 因 为 x+y=5,所以解得x =3.75 mo l y=l.2 5 mo l,又因为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是相应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3:-2 85.8 W 3 no/x 5 x-Q ;B 选项:反应物的状态不同,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即

20、。2、=、().1 7 m o L 所以 C3 1.O m o l/L(4)升高温度平衡后,A 的量减小,说明平衡右移,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答案:(1)0.0 1 3 (2)1 (3)(4)吸热第 三 节 化 学 平 衡(三)化学平衡常数 在 4 5 7.6 时,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的有关数据如下:起始时各物质的浓度(m o l L-1)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m o l L 1)平衡常数J(H/)C(H2)C(I2)H2I2H IH2I2H I1.1 9 7 X 1 0-26.944X1()T05.6 1 7 X 1 0-35.9 3 6 X 1 0-41.2 7 0 X 1 0-24 8.3 8

21、1.2 2 8 X 1 0 T9.9 6 4 X 1 0 T03.8 4 1 X 1()71.5 2 4 X 1 0-41.6 8 7 X 1 0-24 8.6 11.201X1()T8.4 0 3 X I O、04.5 8 0 X 1 0-39.7 3 3 X 1()71.4 8 6 X 1 0-24 9.5 4001.5 2 0 X 1()7L696X1()T1.6 9 6 X 1。-1.1 8 1 X 1()T4 8.4 8001.2 8 7 X 1 0-1.4 3 3 X 1 0-31.4 3 3 X 1 0-41.0 0 0 X 1 0-24 8.7 1003.777X 1()T4.

22、2 1 3 X 1 0-34.2 3 1 X 1。-2.9 3 4 X 1()74 8.8 1化学平衡常数平均值4 8.7 4例如,式黑6 K事玉明3 的注加K/(1.2 7 0 x 1 0-2)2表中数据算法如下:k=-r-=4 8.3 85.6 1 7 x 1 0 x 5.9 3 6 x K T4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幕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募之积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表示。计算平衡常数:结心达到平衡时除玛=舞畿(常数)起始时各物质的浓度/m o l L 1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m o l -L C(CC)2)C(

23、H2)C(CO)=c(I2)=0.0 1 6 m o l/L c(HI)=0.0 0 8 0 m o l/L答:C(H2)=C(I2)=0.0 1 6 m o l/L,c(HI)=0.0 0 8 0 m o l/L o【例2 在密闭容器中,将2.0 m o l C O与1 0 m o l H20混合加热到80 0 ,达到下列平衡C0(g)+H20(g)C02(g)+H2(g)K=l.0求C O转化为CO?的转化率。【解】设x为达到平衡时C O转化为CO 2的物质的量,V为容器容积。CO(g)+H2O(g)_ .C O2(g)+H2(g)起始浓度2.0V1 0V 9V V平衡浓度2.0-x1 0

24、-xXXVVVVKC(CO2)C(H2)-c(CO)c(H?O)一x2=(2.0-x)(1 0-x)x2=2 0-1 2 x +x22 0 .x=1.6 61 2C O转化为CO 2的转化率为:x2.-.=1 02.0-x 1 0-xV vx l 0 0%=83%2.0答:C O转化为CC 2的转化率为8 3%。专题一、化学平衡移动定义:旧的化学平衡的破坏,新的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1、若条件改变,引起丫正刀逆,此时正反应占优势,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若条件变,引起V正 V 逆,此时逆反应占优势,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3、若条件改变,虽 V 正、

25、V 逆变化,但 V正、V 逆仍相等,则平衡没有移动。专题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勒夏特列原理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化学平衡向正向移动。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浓度改变是指气体浓度、溶液浓度的改变,固体或纯液体无法改变浓度;生产中往往增大成本低的原料浓度,提高成本高的原料的转化率并提高产量,【随堂练习】可逆反应H20(g)+C(s)-O(g)+Hz(g),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下列条件,能否引起平衡移动?1、增大水的浓度 2、加入更多的碳 3,增大H2 的浓度解析:1 增大水的浓度,平衡右移,因为平衡要向减少水浓度的方向移动。2不移

26、动,因为C 是固体,对平衡影响可以忽略3增大氏浓度,平衡左移,因为平衡要向减少出浓度的方向移动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对于体系有气体,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有变化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使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应,平衡不移动。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气体反应已达到平衡,充入一不反应的气体,平衡不移动。在容积可变的恒压容器中,充入一不反应气体,尽管总压不变,但浓度减小,相当于减小压强。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压强要想改变平衡,必须能改变浓度。【随堂练习】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压强增大

27、,平衡是否移动?若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1)2 N 0(g)+0 2(g)=2 N 02(g)(2)H20 (g)+C0(g)v=C02(g)+H2(g)(3)H20(g)+C(s)v=C0(g)+H2(g)(4)Ca C03(s)r Ca O(s)+C02(g)(5)H2S(g)-Hz(g)+S(s)解析:(1)向右移动。(2)不 移 动。(3)向左移动。(4)向左移动。(5)不移动。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降低温度,反应向放热方向进行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使用催化剂,V正、V逆同等程度的改变,丫萨中逆。所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是使用催化剂,能

28、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5、勒夏特列原理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小结】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仅适用于已达到平衡的体系,对所有动态平衡都适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使用催化剂,不使平衡发生移动。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不是消除外界条件的影响。【自我评价】1、对于可逆反应2 N0(g)+0 2(g)=2 N0 2(g),改变条件,平衡如何移动?(1)增加氧气的浓度(2)增大压强(3)增大密闭容器的体积(4)向密闭容器中充入N?解析:(1)向右移动。(2)向右移动。(3)因减小压强向左移动。(4)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气体反应已

29、达到平衡,充入一不反应的气体,平衡不移动。2、在化学反应2 A+B=2 C 达到平衡时,若升高温,C的含量增加,则以反应的正反应是(B )A、放热反应 B、是吸热反应 C、没有显著的热量变化 D、原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3、反应2 A (g)不=2B(g)+C (g)-Q,在未用催化剂的条件下己达平衡,现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c (B)减小,应采取的措施是B、D A.升温 B.增大反应器的体积 C.增大c (A)D.降温4、在碳酸钙悬浊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C a C ON固)=Ca,O V。欲使悬浊液中固体的量减少,可采取的措施 是(B D )。(A)加碳酸钠溶液(B)通入二氧化碳气体(C)加碳酸

30、氢钙溶液(D)加氯水专题三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1,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反应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一转化浓度 生成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2、反应物的转化率转 化 率=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体积或浓度)*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体积或浓度)3、产品的产率产 率=实际生产产物的物质的量,1-不 I(NJ/n理论上可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4、计算模式: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a A(g)+bB(g)Lc C (g)+d D (g)起始量mn0 0变化量 a xbxe x d x平衡量 m-a xn-bxe x d x各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转

31、化量与计量数成比例时,转化量可以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或速率,但不能是质量例 1、某温度下,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 M(g)+N(g)2 E(g)若开始时只充入2 m o l E(g),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 2 0%,若开始时,只充入2 m o l M和 1 m o l N 的混合气体,则达到平衡时M 的转化率为解析:解:设充入2 m o lE 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了 2 x m o lE,根据方程式计算如下2 M(g)+N(g)2 E(g)始 0 0 2变 2 x x 2 x终 2 x x 2-2 x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混合气

32、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 2 0%,即物质的量变成原来的120%,即2 x+x+2-2 x=2*1 2 0%,解得x=0.4,所以平衡状态时含A物质的量为O 8 m o l,又因为开始时只充入2 m o l M和I m o l N的混合气体和原平衡形成完全等效的平衡状态,所以平衡状态时含M物质的量还是为0.8 m o l,所以M的转化率=(2-0.8)/2=6 0%专题四化学平衡中的图象问题一、速率一时间图此类图像定性提示了 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可用于:1、已知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判断反应是吸热或放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

33、的变化。2、已知反应,判断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例 1、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速率变化如图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A B )A、Z、W均为气体,X、Y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有气体【分析】由图可知VQV止,逆反应速率比正反应速率增大更多,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则气态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气态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答案A B 正确。例 2、下图是可逆反应A+2 B 2 C+3 D 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

34、化的情况。由图可推断正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若A、B是气体,则 C的状态是,口的状态是 o解析:由图像可知,降温后VEV逆,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加压后丫正川逆,所以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反应物气体系数大于生成物气体系数,所以D一定不可能是气体。答案:放热;气体;固体或纯液体二、浓度一时间图此类图像能说明各平衡体系(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此类图像要注意各物质曲线的转折点,即达到平衡的时刻例 3、某温度下,在体积为5 L的容器中,A、B、C三种物质物质的量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的转化率为 3解析:这类题目是讨论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

35、的变化量的比例关系,且要注意物质的量减少的为反应物,物质的量增多的为生成物。又因物质的量都不变时,反应物、生成物共存。答案:2 A -3 B+C ,5 0%例 4、今有反应x(g)+y(g)0 2 z(g)+热量,若反应开始经七秒后达到平衡,又 经 t z 秒后由于反应条件的改变使平衡破坏到t 3 时又过平衡(如图所示),试分析,从 t 2 到 t 3 曲线变化的原因是(D )A.增大了 x或 y的浓度 B.使用了催化剂C.增加了反应体系的压强D.升高了反应的温度解析:根据图像可知,从 t z f t 3 时,生成物Z的浓度逐渐降低,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增大,这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改变的条

36、件应该是升高温度,答案选D。点评:在分析有关图像时应该注意:一、v-t图 像 或 c-t图像:1.v-t图像:分清正逆反应,分清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二、平 衡 图 像 1.出现拐点的图像:分析依据“先拐先平”。在转化率一时间图像或物质的百分含量一时间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代表温度高或压强大或使用合适的催化剂等)。三、含量一时间图例 5、已知反应:3 A(g )+B(g )rC(s )+4 D(g )+Q下图中a、b表示一定条件下,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若要使曲线b变为曲线a,可采取的措施是(C D )A、增 大 B的浓度B、升高

37、反应温度 C、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D、加入催化剂D%.时 间t解析:根据图像可知,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和 a曲线比较,反应的平衡状态没有变化,但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的时间减少。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因此改变的条件只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或增大压强,答案选C D,点评: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一般是温度、浓度、压强等,在具体判断时一般遵循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1、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2、自发反应:在给定条件下,能自发地进行到显著程度的反应3、非自发反应:不能自发地进行,必须借助某种外力才能进行的反

38、应。二、反应方向的皓判据。玲判据: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若 AH0,正向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逆向反应能自发进行。多数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也有不少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而且有一些吸热反应在室温条件下不能自发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则能自发进行,因此,反应婚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弱电解质的电离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发生微弱的(自偶)电离。1、H20 +H20-H30+OH-简写:H20 H+OH-2、H z O 的电离常数 K C(H+)C(OH )c(H+)c(Of T)=K 电 离 C OW)C(H,O

39、)3、常数K-与常数C O W)的积作为一新的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记作K”即 k c(H+)c(OH-)2 5 C 产 c(展)c(OH-)=1.0 X 1 0-1 4,影响因素:温度越高,K w越大,水的电离度越大。对于中性水,尽管K w,电离度增大,但仍是中性水,二、溶液的酸碱性1、溶液的酸碱性稀溶液中 2 5:K w=c(H+)c(OH-)=1 X 1 0*常温下:中性溶液:c(H+)=c(0 H-)=l X 1 0-mo l/L酸性溶液:c(H+)c(OH-),c(H+)l X 1 0_7mo l/L碱性溶液:c(H+)c(OH-),c(H+)c(OH-)pH 7

40、2、广泛p H 的范围:0-1 4。溶液的酸性越强,其 pH 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其 pH 越大。3、p H 的测定方法(1)试纸的使用:一般先把一小块的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再用标准比色卡与之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 值。不能用水浸湿,这样会溶液变稀,测定结果向p H=7 的方向靠近(2)酸碱指示剂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醐变色范围p H3.1-4.45-88-1 0溶液颜色红-橙-黄红-紫-蓝无色-浅红-红上述两种测定方法,都不是很精确,要想准确测定溶液的p H 应该使用p H 计4、p H 的 应 用:用 p 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是十分方便,掌握有关

41、的p H 计算是十分重要的。四、p H 的有关计算1、单一溶液的p H 计算(1)求强酸溶液的p H 例 1:求 1 X 1 0 mol/L H C l溶液的P H 解:P H=-lgl0 M(2).求强碱溶液的 p H 例 2、求 0.I mol/L N aO H 溶液的 P H 解:C(H*)=1 X 1 0%ol/L P H=-lglO 1 3=1 32.混合溶液的p H 计算(1)求强酸与强酸混合溶液的p H例 1、1 0 mL 0.I mol/L H C l与 2 0 mL 0.2 mol/L H C l混合,求该混合溶液的P H 值。C(H+)=(0.0 1 X 0.1+0.0 2

42、 X 0.2)mol/(0.0 1+0.0 2)L=0.1 7 mol/L P H=-lgl.7 X 1 0 =1-I gl.7(2)求强碱与强碱混合溶液的P H例 2、1 0 mL 0.I mol/L N aO H 与 2 0 mL 0.2 mol/L B a(O H)2 混合,求该混合溶液的 P H 值。解:C (0 H )=(0.0 1 X 0.1+0.0 2 X 0.2 X 2)mol/(0.0 1+0.0 2)L=0.3 mol/LC(H)=3 X 1 0 mol/L P H=-lg3 X 1 0 M=1 4-lg3(3)求强酸与强碱混合溶液的P H例 3、1 0 mL 0.I mo

43、l/L H C l 与 lO mL O.2 mol/L N aO H 混合,求该混合溶液的 P H 值。n(H)=lX 1 0 mol n(0 H)=0.0 0 2 mol余:C(O H )=O.O O lmol C(H*)=1 X 1 O mol/LP H=1 X 1 O =1 0当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时,若 p H 唆+p H *=1 4,溶液呈中性。p H 嗖+p H*W 1 4,则 射 或 O H 过量,则先求剩余C (H+)或 C (O H-),再求混合溶液的p H第 三 节 盐类的水解(一)一、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1、C H s C O O N a溶于水之后,完全电离

44、。(因为C H:O O N a是强电解质。)C H:C O O N a-C H3C 0 0 +N a-.(1)H20-H +O H.(2)2、C H O O H 是一种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然存在C H aC O C T 和 H,根据,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共存,那么就一定有C lhC O O H。C H 3 C O O +H*-*C H3C 0 0 H.3、把式联立,可得到水解方程式:C H s C O O N a+H20 m=C H:(C O O H +N aO H4、把上述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C H 3 C O O +H 2 O -C H 3 C O O H +0

45、 H5、醋酸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醋酸钠电离出的醋酸根离子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的过程。总结: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但强酸强碱盐不会发生水解。因为强酸强碱盐所电离出来的离子都不会和水电离出来的1 或 0 1 发生反应,比如N aC l,电离出来的N a,和 C 1 都不会与水电离出来的K或 0 H 反应。弱酸弱碱盐:双水解,水解程度增大。1、盐类水解: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 0 1 T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中和、2、盐类水解的实质: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酸+碱 一 盐+水水解3、盐类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

46、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盐的水解可看作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过程。(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2)组成盐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3)同浓度的正盐与其酸式盐相比,正盐的水解程度比酸式盐的水解程度大。(4)弱酸酸式盐的酸碱性要看酸式酸根电离和水解的相对强弱。H C 0 J,H S-,H P 0 产在溶液中以水解为主,其溶液显碱性;H S O jH J O J 在溶液中以电离为主,其溶液显酸性4、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标“t”和“I ”。(2)盐类水解不写=,而用 J=”(3)写法:谁弱写谁,都弱都写;阳离子水解

47、生成父,阴离子水解生成O f ;阴阳离子都水解,生成弱酸和弱碱。(4)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以第一步水解为主;而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较复(5)水和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不能写成相应的离子。(6)多元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如:C032-+H20 H C 03-K)H-H CO 3-+H202cO3+O H-(7)多元碱的盐也是分步水解的,由于中间过程复杂,可写成一步,如:Cu +2 H 2。-Cu(O H)z +2 H*Al +3 H20 =A1 (O H)3+3 H*5、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弱酸弱碱盐中阴、阳离子相互促进水解,我们称之为双水解。能相互促进水解的两离子

48、,如果其一含有氢元素,写离子方程式时在反应物端不写40 ,如果促进水解的两离子都不含氢元素,写离子方程式时反应物端必须写压0 ,有“=”和 t ”和“I ”例 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符合按P H 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C)A、N a 2 c。3、N a H CO s,N a Cl、N H4C1 C、(N H 3 so 1、N H 1、N a N O;、N a 2 sB、N a 0 3、N a H CO s、N Fh CK N a Cl D、N H 1、(N H。2 s0 、N a?S、N a N 03【规律小结】水解造成的酸性没有弱酸的酸性强,水解造成的碱性不如弱碱的碱性强;盐所

49、对应的酸越弱水解造成的碱性越强;盐所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生成的酸的酸性越强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二)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1、内因:盐本身的性质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或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就越大。另外还受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的影响2、外因:(1)温度:升温促进水解(2)浓度:稀释促进水解(3)外加酸碱三、盐类水解的应用盐类水解的程度一般很微弱,通常不考虑它的影响,但遇到下列情况时,必须考虑水解。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或PH 范围)要考虑水解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氨水和盐酸混合后,因为完全反应生成强酸弱碱盐N H 4CL 所以P H 3 c(P0;-例

50、 2 在 0.I mo l/L N a 2 c O 3 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C032-)c (O H-)c (H C03-)3、配制易水解的盐溶液时,需考虑抑制盐的水解(1)配制强酸弱碱溶液时,需滴几滴相应的强酸,可使水解平衡向左移动,抑制弱碱阳离子的水解,如配制 F e C h、S n C L 溶液时,因其阳离子发生诸如F e3+3 H20 w,F e(0 H)3+3 H+的水解而呈浑浊状,若先将F e C h 溶于稀HC 1 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可使溶液始终澄清。同样配制C u S O,溶液,可先将C u S O,溶于稀H2s 0,中,然后加水稀释。(2)配制强碱弱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