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15篇.docx

上传人:说****呢 文档编号:8865415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教案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陋室铭教案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陋室铭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教案15篇.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陋室铭教案15篇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类比写法。 2、理解“骈句”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美丽的语言,到达当堂成颂。 3、学习不慕名称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格,喜爱追求美妙安康的生活。 导学设想: 4、以启发式导学,突出学生主体,采纳媒体手段(自制课件)帮助教学。 5、教学以“读”为主线:扣住“初读认读精读创读”四个环节,以“读”贯穿始终。 6、巧设提问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开学生思路,进展学生智力。 7、导读过程注意突出语言表达力量训练、语言感悟力量训练、制造思维力量训练,以到达“教会学会会学”的目的。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 1、教师采访学生,由学生书房谈起,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自己的书房。 2、引出课题:以“陋室”作铭,而在我们的想象中陋室会陋成什么样子?谁能描绘一下你相象中的陋室? 3、者笔下的陋室毕竟是个什么样,是不是陋得一无全部? 4、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听教师范背课文,想一想你对课文哪些地方感受最深。 二、课文认读: 1、让学生复习有关资料了解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结合解释学习“铭”这一古代文体。 明确: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要领: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4、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解释疏通文

3、意,有质疑处请教教师。 三、课文详解: 1、文章开头两句比拟通俗,请学生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明确:名出名气;灵有灵异。 2、开篇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方什么? 明确:陋室。说明陋室也有“名”与“灵”的性质。 3、以“仙”、“龙”暗喻什么? 明确:德! 4、文章写出“山”、“水”、“仙”、“龙”其目的是引出什么内容?明确:惟吾德馨。 5、说明:由物及人的、由景及事的写法叫比兴。 引导:陋室狭小简陋,却很喜爱它,这肯定有其中的微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描述的。 6、学生齐读(苔痕上阶绿劳形) 指导:要讲究朗读节奏,依据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和句意来确定停立刻长。 骈句的特点:字数一样,意思相对。读骈

4、句要把握节奏特点,一般按句意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 7、文中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找出诗句,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室中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引导:青苔长上台阶使台阶变绿,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呈青。绿苔、青草,多么美的颜色!显得舒适、雅致,真使人看了悦目爽心,心旷神怡!这是诗的意境,画的情趣。 8、诗乃语言精品,“青”与“绿”是诗人笔下的爱物,我们学过很多含“青”与“绿”字眼的名句,请学生举出几句。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9、描绘了陋室舒适、雅致

5、的自然环境,还有比这更满意的精神寄予吗?请大家找出来。 明确:室中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室中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室仆人常同一些什么样的人交往? 明确:有学问的人(鸿儒) 11、室仆人的精神寄予是做些什么事? 明确:邀客谈笑,窗下抚琴,展卷读经,乐而忘忧,寻求超凡脱俗的真谛。 12、在室仆人的心目中陋室是否显得很陋呢? 引导:陋室之中有如此悦目之美景,又有很多可以畅怀大知音以及爽心的雅事,如此种种不俗,无他苦恼,哪有陋之感觉呢! 13、为了表白自己身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并同历代名人为鉴,谁可以谈这两位名人的故事? 明确: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人们所推宗仰慕

6、的诸葛亮、扬子云,以自己所居之室同两位名人居室“草庐”、“玄亭”媲美。可言是:蓬蒿之下有兰香,茅茨之屋有公王。 14、学生分组朗读(要求:注意语气和节奏,要读出感情。) 15、课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结。这是一个什么语气的句子?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强调什么? 明确:反问语气。用意是强调陋室不陋。 16、陋室不陋的根本是惟吾德馨,那么全文中起到统领作用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明确:德馨 17、本文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寸托、类比、比方等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非常讲究对仗和炼句炼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好文章我们要多读,下面请大家观赏地齐背课文。(要求:把稳节奏、读出感情)

7、四、课文创读: 18、文题扩展: (1)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后,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在当今物质较为丰富的现代生活中,你将如何去面对?(分小组争论,请英雄登场) (2)学生活动:每位学生写一到两句名言以指引生活航标。教师抽出有特色的句子自由地组成散文诗,当场诵读。激起学生学习热潮。 19、反应与调整:(实行小组抢答、小组接龙等形式) (1)、有一句诗曰:“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本文中与意思一样的句子是什么? (2)、能表达全文主旨意思的是哪一项? B、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世人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D、盼望自己象诸葛亮、扬子云一样居住简陋卧房,以

8、便受世人景仰。 五、发散练习: 20、课文说明了陋室不陋的结论,这是一种反向立意写法文中不直接写陋室如何“陋”,而是用“德馨”将此“陋”作了彻底否认。这种构思很精妙,下面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搜集素材,以“傻哥不傻”为题写一400字作文。 陋室铭教案2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奇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奇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反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

9、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解题,提醒目标:铭文体的初步熟悉,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留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留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解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相互争论。 时间:5分钟。(教师巡察,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终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

10、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爱?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比照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予、传达的某种感情、理想和志趣。 (3)齐读,体会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学生相互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习 陋室铭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奇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争论,教师启发。

1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奇构思的分析 【课前预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反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解题,提醒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熟悉,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留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留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12、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解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相互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察,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终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爱? 四、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比照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13、“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予、传达的某种感情、理想和志趣。 4、齐读,体会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体背诵。 学生相互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反思: 陋室铭教案4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熟悉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

14、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需说许多违反良心的话,做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特别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假如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竟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信任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简介,观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15、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学问。(.课件12) 6、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安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究竟是些什么人呢?(鸿

16、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仆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说明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其次课时

17、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知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顾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照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到达“不陋“的最完善的境地,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说明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四、文言学问归纳。(.课件16)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

18、5 教学目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存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行和情操。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赞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致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仆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感知背景 1了解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

19、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屡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进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谈论表达屋仆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忙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

20、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知名,出名)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尝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仆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详细表现

21、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仆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仆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仆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好像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纳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示意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仆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理想和志趣。 4文章起笔

22、写山水好像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奇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仆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缓缓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缘由,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安静和宠辱不惊的舒适坦然,可推举学生

23、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例如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共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例如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加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特别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沟通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设喻引题山 水 陋室 仙 龙 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幽静 交往风雅

24、 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第2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荷花也称莲花,它始终是中国画家们宠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熟识文体 1了解。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

25、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表达事物,也可以谈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类积存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 蕃(fn) 淤(y) 濯(zhu) 涟(lin) 亵(xi) 鲜(xin)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直立;今义:种植) (2)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构造助词,的)

2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远远地) 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亮)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文言句式 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推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推断) 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在看来,莲花有什么得意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答复。 明确:莲花的得意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27、而不行亵玩焉”。 2上述得意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之所以爱莲,不仅由于莲花的姿势漂亮,更是由于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行。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鄙视、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鄙视、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谈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谈论呢?请找出直接谈论莲的

28、句子。 明确:其次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说明爱憎。直接谈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其次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行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对追名逐利的肮脏世风的鄙弃。 8“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

29、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慨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9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长,共性表达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拟两者的异同。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一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一文流露的则是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一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一文则采纳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

30、“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纳了描写、抒情、谈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一文对“莲”进展人格化的描写,陋室铭一文则通过详细描写“陋室”舒适、雅致的环境和仆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三、板书设计 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托物言志) 可取之处在学习方式上,注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敏捷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表达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问题的设计上,表达了小梯度。板书设计简要概括,对文章的重难点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缺乏之处没有检查、催促学生对课文进展预习,因此局部学生完成得不够到位,影响了课堂

31、教学进度。 陋室铭教案6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把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悄悄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假如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32、( ) 得意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发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得意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

33、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现 组内沟通展现,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仆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毕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依据课文说说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现,突破难点,教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美丽,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应】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得意

34、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其次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

35、不染”的名贵品质,实则是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以下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说明中心的句子是: 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说明了自己_的愿望和_的

36、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纳了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 陋室铭教案7 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把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存文言词句; 2、领悟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争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日就来参观一下 二、

37、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屡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来宾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戒备自己的文字,后来进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解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

38、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依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详细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由于我品德

39、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陋室铭教案8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根底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根底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的人生志

40、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到达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日,假如谁告知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日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闻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翻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解释,了解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屡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来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