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7篇 陋室铭短文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76661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7篇 陋室铭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7篇 陋室铭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7篇 陋室铭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7篇 陋室铭短文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7篇 陋室铭短文教案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2、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解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

3、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

4、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

5、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

6、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

7、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

8、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

9、字音: 德馨 xn 苔痕 hn 鸿儒 r 案牍 d 西蜀sh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解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10、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小试牛刀: 1、 解释下列词语: 名:著名。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 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 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在劳动 九、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

11、了解其创作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一、巩固旧知: 1、解释下列疑难字词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根据自己的志趣造句) 不在 ,有 则 。 不在 ,有 则 。 二、明确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三、探究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

12、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讨论后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二) 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对比,写交

13、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提问: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引导学生分析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 提问:

14、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板书: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 四、思维拓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作品举例: 1、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白杨礼赞 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来赞美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

15、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大约100字左右。(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

16、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解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

17、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18、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解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

19、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

20、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

21、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

22、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

23、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

24、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

25、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

26、、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

27、,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28、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

29、子的话结束全文。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4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 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 3 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三、 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

30、所警戒。 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 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 (教师出示胶片) 五、 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 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 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

31、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 请学生自渎领会。 5、 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 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 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 B、 背诵全文。 C、 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5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

32、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

33、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

34、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

35、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36、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37、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

38、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

39、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

40、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

41、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

42、,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6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