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十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55799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专题十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十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十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专题十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专题十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它)不但完成了皇帝对政务的独裁,而且从信息流通的角度将臣僚完全置于皇帝的监督和操纵之下。”这里的“它”指()A军机处B内阁C奏折制D文字狱2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金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据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B呈现了近代议会制的雏形C易于得到汉族官僚的支持D实际权力等同于明代内阁3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

2、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4宗人府是明清两朝专门管理皇室成员、皇室宗亲的内朝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管理皇室人口的户口档案、皇室成员及皇室远近支宗亲的具体杂物、皇室成员及皇室宗亲的刑罚和奖惩等等。宗人府的设立说明()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政治制度日趋僵化D宗法思想影响深远5据考证,雍正皇帝平均每天阅读奏折后批复八千字,每年只有在自己生日这天会休息一天。这一现象体现了()A皇帝心存百姓

3、B奏折制度形成C社会矛盾尖锐D君主专制加强6下表是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时期措施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A东北B台湾C西藏D新疆7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社会矛盾全面缓和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8如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内容简介天下沿海形势录记述中国沿

4、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东洋记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东南洋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南洋记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小西洋记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大西洋记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昆仑记南澳气记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B近代国人海权意识明显增强C有识之士渐渐关注海洋地理D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家出路9自雍正四年到雍正十三年,湘西地区的土家族人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民间习俗几乎发生了全面的变革,由以“杀牲饮血”的方式祭祀土王神灵转变为设家龛供奉本家祖先牌位,甚至连传统巫师“梯玛

5、”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教育的相对普及与提高B各级政府流官们的共同努力C汉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融合D清朝统治者摒弃了羁縻政策10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因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观察下面两幅图,清政府这一调整的本质意图是()A实施地方多级行政制度B考核省级官员职务效能C解决基层组织冗官问题D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11由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强令居民内迁以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郑氏反清势力勾结康熙十一年(1672年),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问治罪”乾隆年间(1736-1796年),规定“外商只许在

6、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A闭关锁国政策根绝了西方的骚扰B浙江沿海地区外贸额下降C导致中国根本上落后于世界潮流D郑氏是闭关锁国政策产生根源12清朝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入海;乾隆二十二年又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以下对“闭关自守”政策分析有误的是()A实质上是官方垄断贸易B外商在华贸易受到限制,民间贸易已被禁绝C力图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D给后人的启示是:“避免虚骄,顺应潮流”13如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八思巴文,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模仿汉字字形创制的蒙古文字B是成吉思汗命人创制的文字C是

7、书写蒙古秘史的文字D是汉字拼音化的最早尝试14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国家大一统格局形成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1519世纪初,英国建筑师托马斯阿洛姆根据当时来华西方人的介绍绘制了一百多幅关于中国的版画,并配有文字说明,在西方影响巨大。如图。田间播秧的苏州府农民“水稻产量虽高,但入不敷出、数米而炊的情况屡有发生.一旦遇到灾荒之年,穷人的日子更不好过。”判断此图:()A可以佐证清朝的衰落迹象B能反映殖民者的侵略图谋C没有可信的史料研究价值D可体现中国画的艺术风格二、材料分析题

8、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高产作物的推广徽商奏折制度康乾盛世红楼梦白莲教起义从材料中任选三幅图片,并依次说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材料二 在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在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

9、,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 22行省及西藏、内外蒙古、青海为中华民国领土。1912年8月13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就有关中国对东北、蒙藏的主权问题,向英国、俄国、日本的驻华临时外交代表,发表了声明:东北、蒙、藏地区是中国领土,主权归中华民国所有,这些地区不能擅自与外国签订条约;蒙、藏的分裂活动,外国势力不能支持。摘编自段金生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述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朝边疆立法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的边疆治理特点及其原因。三、论述题18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明洪武二十七年规定

10、:“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嵩,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明隆庆元年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清顺治二年清廷为解决国内铜斤短缺的困境,曾下令:“凡商贾有挟重资愿航海市铜者,关给符为信,听其出洋,往市于东南、日本诸夷。舟回,司关者按时值收之,以供官用。”清康熙二十三年规定:“外国贡船所带货物,停其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准其贸易,听所差部员照例收税。”贸易完成后,交易者不得久留内地,一并遣还,“贡船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清雍正初年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汀州五府地狭人稠,民生维艰

11、,闽浙总督高其倬奏请于厦门设立正口,准令商民开洋贩运茶叶、雨伞等物至暹罗等地,兑换燕窝、呢绒,“借贸易之盈余,以佐耕耘之不足”。清乾隆年间因琉球国地处偏僻,物产无多,为勉其向化之诚,“凡贡船只,准带土产货物银两,在闽贸易,建设柔远驿馆,抚恤安置”。根据如表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海禁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答案:1C2A3A4B5D6D7B8C9B10D11B12B13D14C15A16【示例 1】奏折制度、康乾盛世、白莲教起义奏折制度能使皇帝更广泛、直接的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2、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君主的高度专权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白莲教等农民起义频发。【示例 2】高产作物引进、徽商、红楼梦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在中国推广种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随着商业资本的聚集,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17(1)特色:中央集权与因俗而治相结合原因:清朝疆域广阔,治理难度大;古代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儒家伦理的悠久传承;新疆在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2)特点:重视边疆在国家主权中的特殊地位;边疆治理实际效果有限。原因:民国政府的政权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导致边疆危机不断;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8示例:论题(观点):明清“海禁”政策下,海上丝绸之路(或海外贸易)继续发展。阐述:明清时期,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实行了“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基本上在官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贸易受到政府限制,但民间海上经贸活动并未中断。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地区民众生活和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国家通过政策的调控与法律对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进行掌控,照顾了商人的利益及地方的发展需要。形成了国家、地方、个人有效的协调机制,使民间海上丝绸之路(或海外贸易)能够得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