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任选课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章讲稿.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8411855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校任选课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章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全校任选课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章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校任选课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章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校任选课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章讲稿.ppt(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校任选课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章第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生态学的起源及发展生态学的起源及发展生态学的起源和分类1.起源:生物学Biology;2.分类:(1)按照生物学分类分支: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昆虫 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及兽类生态学等。(2)按研究对象的生物栖息场所:陆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水域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第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3)按研究的方法、交叉的学科:系统生态学:生态学和数学相结合,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研究种群生态系统 能量生态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相结合 功能生态学:用热力学第二

2、定律解释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生态学与化学相结合它对认识种群的信息调节机理,指 示种群与环境关系的本质有重大的意义。宇宙太空生态学:它是探讨太空生态因子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的一门科学。(4)按应用领域: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放射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及生态工程学等等。许多人甚至认为生态学已经不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而是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第三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5)按研究对象的等级单元分i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体为研究对象,研

3、究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环境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个体对环境所产生的反应。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相当。自然环境则包括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气候、土壤)和生物因子(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ii种群生态学(Populadonecology):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组合。在自然界中一般一个种总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必须从种群的特征及其增长的规律来探讨和分析。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存在率和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调节等。iii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所谓群落是指多种植物、动

4、物、微生物种群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群落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群落中各个种群的关系,群落的自我调节和演替等。iv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ecology):生态系统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活环境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然系统。生物群落从环境中取得能量和营养,形成自身的物质,这些物质由一个有机体按照食物链转移到另一个有机体,最后又返回到环境中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又转化成可以重新被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这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都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第五页,讲稿共四十

5、一页哦生态学的发展 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以前的生态学 生态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的生态学 生态学的初创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前半叶的生态学生态学的形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后叶以后的生态学生态学的发展阶段.第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生态学发展历程体现的三个特点:从定性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到定量研究;从个体生态系统到复合生态系统,由单一到综合,由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发展和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第七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海克尔在其动物学著作中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

6、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第一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公元前372前287)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均记述了素朴

7、的生态学观点。第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初创期初创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8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如R.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许多昆虫生态学方面的记述。瑞典博物学家C.von林奈首先把物候学、生态学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法国博物学家G.-L.de布丰强调生物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德国植物地理学家A.von洪堡(17691859)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来描述物种的分布规律。19世纪,生态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8、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确定了5为一般植物的发育起点温度,绘制了动物的温度发育曲线,提出了用光照时间与平均温度的乘积作为比较光化作用的“光时度”指标以及植物营养的最低量律和光谱结构对于动植物发育的效应等。另一方面,T.R.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一书造成了广泛的影响。P.-F.费尔许尔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描述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把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生态学。19世纪后期开展的对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经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1859年C.R.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引起了人们

9、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重视,更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人类所关心的农业、渔猎和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卫生等问题,推动了农业生态学(包括引进天敌防治害虫)、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和媒介昆虫传病行为的研究。由于当时组织的远洋考察中都重视了对生物资源的调查,从而也丰富了水生生物学和水域生态学的内容。第九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三阶段:20世纪前半叶的生态学生态学的形成阶段;是Warming,Schimper以后直至EPOdum(奥德姆)的生态学基础问世时期的生态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都已经形成,并在六个方面有了大的发展。第一,地植物学或植物群落学第一,地植物学或植物群落学的

10、理论、方法和学术派别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已经到了极成熟阶段,相继出现了诸如西欧大陆学派、俄罗斯学派、英美学派,并且在区域植物群落研究中也有了很多重大的进展。第二,动物生态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二,动物生态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动物行为学(如Pearl,1910)、水生生物学(如Forel,1901;Welch,1935)、动物种群生态学(如Lotka-Volterra,1925,1926)等都有大的发展,Allee等(1949)的动物生态学原理标志着动物生态学已进入成熟阶段。第三,提出了生态系统概论,第三,提出了生态系统概论,并在生态系统研究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生态学正在由植物群落研究向生态系统研究方向

11、迈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都有了最基本的发展,如Elton(1927)的能量金字塔、Lindeman(1942)的生物营养级及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仍然以观察为基本方法,但引用了综合分析的手段。第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第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Odum(1953)在生态学基础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第五,生态学分支学科的产生第五,生态学分支学科的产生。如德国的CTroll(1939)提出“景观生态学”并发表了一系列景观生态学的论文;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已经发展形成了人类生态学;通过RDMwkenzie和

12、REPark(1925),JamesAQuinn(1950)的发展,在Odum(1953)的生态学基础中,把生态系统定义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整体,说明了人类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第六,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一些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或团体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建立,例如,英国生态学会(1913)、美国生态学会(1915)。30年代末期建立的“地中海与阿尔卑斯山地植物学国际站(即SIGMA)”在地植物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一些有重要影响的生态学学术刊物也是在刃年代以前创办的。例如,Ecologi

13、calMonographs(1931,美),Ecology(1920,美),TheJournalofEcology(1913,英),EeologicalReviews(1935,日),Vegetation(1948,荷兰),Bioscience(1951,美),Oikos(1950,丹麦)等都是在50年代以前就创办的。第十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四阶段:20世纪后叶以后的生态学生态学的发展阶段第一,生态学从认识自然规律走向管理自然资源第一,生态学从认识自然规律走向管理自然资源,第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生态学得到空前发展第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生态学得到空前发展。(遥感技术、电子显微技术、计算机)

14、遥感技术、电子显微技术、计算机)第三,生态学重点发展学科的替代。第三,生态学重点发展学科的替代。第第四四,国国际际协协作作加加强强:国国际际生生物物学学计计划划、人人与与生生物物圈圈计计划划(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ne;MAB,1971)等等国国际际性性合合作项目。作项目。第五,学科大发展第五,学科大发展第十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二、生物圈二、生物圈 生生物物圈圈(ecosphere),是是指指地地球球上上有有生生命命活活动动的的领领域域及及其其居居住住环环境境的的整整体体,由由大大气气圈圈(atmosphere)的的下下层层、整整个个水水圈圈(hydrosphe

15、re)、土土壤壤岩岩石石圈圈(lithosphere),以以及及活活动动于其中的于其中的生物组成。生物组成。生物圈的存在需具备下列四个基本条件:生物圈的存在需具备下列四个基本条件:(1 1)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2 2)有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有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3 3)生物圈内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生物圈内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4 4)生物圈内提供了生命物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生物圈内提供了生命物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第十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三、生态系统三、生态系统 种群种群(population):一

16、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群落(群落(community):):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演变、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动态平不断演变、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动态

17、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即由生衡,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即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圈生物圈(ecosphere)第二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第十三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池塘生态系统第十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有光食物链太阳能黑暗食物链地热第十五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二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四、生态系统的组成四、生态系统的组成第十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五、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五、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 1.按生态类型不同:按生态类型不同: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

18、统 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按原动力和影响力:按原动力和影响力: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2.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1)开放性)开放性 (2)运动性)运动性 (3)自我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4)相关性与演化性)相关性与演化性第二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第十七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十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六、生态系统的结构六、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物结构生物结构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形态结构形态结构 垂直、水平、时间垂直、水平、时间 3.营养结构(功能结构)营养结构(功能结构)(1

19、)食物链()食物链(food chain):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小鱼小鱼大鱼大鱼鱼鹰鱼鹰 生产者生产者 消费者消费者 一级一级 二级二级 三级三级 顶级顶级第二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第十九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简化的温带落叶林中的食物网第二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2 2)食物网)食物网(food webs):第二十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二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节(3 3)营养级)营养级(trophic levels):生态金字塔图 生产率金字塔生产率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生物数目金字塔生物数目金字塔 10%10%率率(4)食物链的特点及调节功能(研究作用)食物链的特点及调节功能(

20、研究作用)a.食物链会产生变化,恢复难。b.能使环境污染中不能被代谢的有毒物质浓缩。c.有助于指导农、林、牧、渔业的发展。d.确定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第二十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二十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一、生物生产一、生物生产1 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过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过程 (植物性生产植物性生产)初级生产实质上是一个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积累过程初级生产实质上是一个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积累过程,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1 1)生产力()生产力(ProductivityProductivity)初级生产的产量与时间有关,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或体积)生产的产量,也称为生生产产量量(Prod

21、uctionProduction),常以kg/kg/(m m2 2a a)或()或(kJ/kJ/(m m2 2a a)表示。(2 2)现存量()现存量(standing cropstanding crop),指一特定观测时刻,一定面积上(或一定空间范围内)现有生物体的数量,常以kg/m2或kJ/m2或个/m2表示,它也称为生物量(生物量(biomassbiomass)。(3 3)总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总初级生产量是指在测定阶段,包括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中被消耗掉的有机物在内的总积累量

22、(有机物积累的速率),常用PG 表示。(4 4)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量则指在测定阶段,植物光合作用积累量中除去用于生产者自身呼吸所剩余的积累量,常用PN表示。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PGRa=PN 或 PG=PN+Ra 式中,Ra 为生产者自身用于呼吸的消耗量。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二十三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2 2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过程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过程 (动物性生产动物性生产)生态系统的次次级级生生产产是是指指消消费费者者和和

23、分分解解者者利利用用初初级级生生产产物物质质进进行行同同化化作作用用建建造自身和繁衍后代的过程造自身和繁衍后代的过程。(1 1)次次级级生生产产量量:次级生产所形成的有机物(消费者体体重重增增长长和和后后代代繁繁衍衍)的量。是是异异养生物对初级生产物质的利用和再生产过程养生物对初级生产物质的利用和再生产过程。(2 2)消耗量:)消耗量:真正被食草动物摄食利用的这一部分。(3 3)同化量:)同化量:消耗量中被消化吸收部分。(4 4)粪尿量:)粪尿量:未被消化利用的剩余部分,经消化道排出体外。第二十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二、能量流动二、能量流动 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严格遵热力学定律。能量在生

24、态系统中的流动严格遵热力学定律。2.能量流动过程能量流动过程 (1)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 (2)呼吸的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呼吸的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 3.特点:特点:两个显著的特点:两个显著的特点:(1)能量只朝着单一方向流动,是非循环、不可逆的。)能量只朝着单一方向流动,是非循环、不可逆的。(2)能量在流动中沿着生产者和逐级消费者的顺序逐级减少。)能量在流动中沿着生产者和逐级消费者的顺序逐级减少。其他特点:其他特点:(3)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2%。(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

25、高。(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相平衡时,其结构和功能)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相平衡时,其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保持动态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二十五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二章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三、物质循环三、物质循环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又是生命活动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又是生命活动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自然界的自然界的100多种化学元素中,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约有多种化学元素中,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约有40多多种。种。大量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基本元素:基本元素:O、C、H、N、P(占全部原

26、生质的(占全部原生质的97%以上)以上)还有还有K、Na、Ca、Mg、S、Fe等等 微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Cl、Co、I、Mn、Mo、Zn等。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构成生命有机构成生命有机体的这些化学营养元素首先被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收利体的这些化学营养元素首先被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收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当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当动植物有机体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时,它们又以无机形式的矿动植物有机体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时,它们又以无机形式的矿质元素归还到环境中,

27、再次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质元素归还到环境中,再次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第二十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 1水循环水循环第二章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生物圈中的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2.气体循环气体循环 (1)碳的循环)碳的循环第二章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第二十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二章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2)氮的循环)氮的循环第二十九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内主要有四种途径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内主要有四种途径:生物固氮生物固氮 工业固氮工业固氮 岩浆固氮岩浆固氮 大气固氮大气固氮 氮循环过程中的四个作用:氮循环过程中的四个作用:N2被还原成被还原成NH3

28、和其他氮化物的过程称为和其他氮化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固氮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氨化作用;微生物将微生物将NH3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氧化氧化 亚硝酸菌亚硝酸菌 NH+4+2O2NO-3+H2O+2H+能量能量 硝酸菌硝酸菌 微生物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微生物还原硝酸盐,释放出N2和和N2O的过程称为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或脱氮作用。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2NO-2+6 H+(氢供体)(氢供体)N2+2H2O+2OH-2NO-3+10 H+(氢供体)(氢供

29、体)N2+4H2O+2OH-第二章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第三十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 磷循环磷循环第二章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3.沉积循环沉积循环第三十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三、信息传递三、信息传递 1.营养信息营养信息 2.化学信息化学信息 3.物理信息物理信息 4.行为信息行为信息第二章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节兔的食兔的食物增加物增加兔数量减少兔数量减少兔因饥兔因饥饿死亡饿死亡兔吃少兔吃少量植物量植物植物增加植物增加兔数量增加兔数量增加兔吃大兔吃大量植物量植物植物减少植物减少第三十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一、种群与生物群落一、种群与生物群落 1.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种群种群 种

30、群分布种群分布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根据生育年龄和其他各年龄段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根据生育年龄和其他各年龄段个体的多少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体的多少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2.种群增长种群增长影响因素:种群繁殖和迁移。影响因素:种群繁殖和迁移。3.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1)生态位)生态位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生态位(可分为环境生态位、营养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可分为环境生态位、营养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生态位)第三十三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2)多样性与稳定性)多样性与稳定性 复杂的食物链网的形成,有赖于群落中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复杂的食物链网的形成,有赖于群

31、落中较高的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稳定性稳定性(stability)的概念有两层含义:)的概念有两层含义:抵抗力抵抗力(resistance):系统抵御外界干扰使自身不致受到:系统抵御外界干扰使自身不致受到伤害的缓冲能力伤害的缓冲能力,抵抗力越强则系统越不容易出现伤害或崩溃现抵抗力越强则系统越不容易出现伤害或崩溃现象。象。恢复力恢复力(resilience):当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致使系统受损后迅速当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致使系统受损后迅速修复还原自己的能力修复还原自己的能力,恢复力越强则系统恢复到正常的时间越短。恢复力越强则系统恢复到正常的时间越短。两者难以兼得两者难以兼

32、得,恢复力强则抵抗力弱恢复力强则抵抗力弱,反之亦然。反之亦然。相对稳定可以是具有高的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可以是在外界干扰后相对稳定可以是具有高的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可以是在外界干扰后迅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多样性有助于增强群落的抵抗力,却不利于提迅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多样性有助于增强群落的抵抗力,却不利于提高群落的恢复力。高群落的恢复力。第二章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节第三十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生态系统总稳定性生态系统总稳定性(抵抗力与恢复力抵抗力与恢复力)关系示意图关系示意图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功功能能时时 间间干扰干扰抵抵抗抗力力的的量量度度:当当一一次次干干扰扰的的强强度度和和作作用用时时间间一一定

33、定时时,此此区区域域的的面面积积越越大大(轨轨迹迹偏偏离离正正常常范范围围越越晚晚和和幅幅度度越越小小),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抵抵抗力越强抗力越强功能轨迹曲线功能轨迹曲线正常作用范围正常作用范围第二章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节第三十五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生态系统总稳定性生态系统总稳定性(抵抗力与恢复力抵抗力与恢复力)关系示意图关系示意图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功功能能时时 间间干扰干扰恢恢复复力力的的量量度度:当当一一次次干干扰扰的的强强度度和和作作用用时时间间一一定定时时,此此区区域域的的面面积积越越大大(轨轨迹迹回回复复到到正正常常范范围围越越早早),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恢复力越强的恢复力越强功能轨迹曲线功

34、能轨迹曲线正常作用范围正常作用范围第二章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节第三十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3)种间相互关系)种间相互关系a.竞争竞争(competition):是物种内或物种间为争夺生存资:是物种内或物种间为争夺生存资源和空间而源和空间而相互抑制相互抑制的现象。的现象。紫茎泽兰紫茎泽兰b.共生共生(symbiosis):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在生活中密切: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在生活中密切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获利彼此获利的一种物种间相互的一种物种间相互作用方式。固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作用方式。固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c.寄生寄生(parasitism):对寄主有害,但一般不伤及其生对

35、寄主有害,但一般不伤及其生命命。虱子、绦虫。虱子、绦虫 d.共栖共栖(commensalism):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也无利。小鱼。小鱼 e.捕食捕食(predation):是一种生物攻击或捕杀另一种生物并:是一种生物攻击或捕杀另一种生物并以其为食的现象。以其为食的现象。一方获益、一方死亡一方获益、一方死亡。草。草羚羊羚羊狮狮子子第二章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节第三十七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4.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按照开始时环境条件的状况可分为按照开始时环境条件的状况可分为 (1)原生演替)原生演替 (2)次生演替)次生

36、演替按照演替发展的方向可分为按照演替发展的方向可分为 (3)顺行演替)顺行演替 (4)逆行演替)逆行演替总结:总结:第二章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节生命有机体在受到环生命有机体在受到环境影响、控制的同时,境影响、控制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施加也反过来对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当有机一定的影响。当有机体侵入到一处原来没体侵入到一处原来没有生命的领域内,便有生命的领域内,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发展。随着有下逐步发展。随着有机体的发展,对环境机体的发展,对环境施加的影响力也逐渐施加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大,甚至大到使环加大,甚至大到使环境改变得不利于原有境改变得不利于原有机体的生存,而有利机体的

37、生存,而有利于另一些有机体生存,于另一些有机体生存,从而原来的群落组成从而原来的群落组成与结构被新的群落组与结构被新的群落组成与结构所替代,这成与结构所替代,这一现象称之为生态演一现象称之为生态演替。替。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有方向、有次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有方向、有次序的发展过程,并且是可以预测的。序的发展过程,并且是可以预测的。演替是生态系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演替是生态系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是可控制的。的结果,因而是可控制的。演替的自然趋势是增加系统的稳定演替的自然趋势是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和尊重生态系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和尊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追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应充分考在追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内在调节能力,而不必追求系统虑系统的内在调节能力,而不必追求系统的复杂性。的复杂性。第三十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三十九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四十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第四十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