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70600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大纲自动限制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70002063课程中文名称 自动限制理论 课程英文名称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课程类别 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总 学 时 64 学时,其中课内讲授 64 学时、试验 0 学时 总 学 分 4 开课模式 必修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高校物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基础课,系统地讲授了自动限制 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动限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限制系统数学模型、线

2、性限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控 课程简介 制系统的校正、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方法和非线性限制系统,是单列试验课程 自动限制理论 Matlab 仿真试验的理论基础课。建议教材 卢京潮. 自动限制原理(第 2 版).西安:西北工业高校出版社,2009 1 胡寿松. 自动限制原理(第 6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参考资料2 Richard C. Dorf, Robert H. Bishop 著,谢红卫等. 现代限制系统(第 12 版)北 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3 程鹏. 自动限制原理(第 2 版). 北京: 高等教化出版社,2010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3、. 相识自动限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和基本要求。2. 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问建立工业过程限制、飞行限制等困难工程限制系统数学模型。3. 能够运用频率特性响应试验法确定限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 能够分析典型一阶、二阶系统参数改变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计算线性系统的性能指标。5. 能够运用典型时域、复数域和频域方法,分析困难线性限制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性 能。6. 依据系统稳定性等性能要求,能够选择典型时域、复数域或频域方法设计系统参数。7. 依据困难工程问题的实际要求,选择串联校正方式,并设计串联校正参数和试验方案。8. 能够分析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9. 能够分析非线

4、性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稳定性和自激振荡。2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 内容 H/L标 1.工程学问:工程学问:能够 教学目标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 和专业学问用于解决自动控1.3 驾驭自动化专业学问,能够将其应用 于解决自动限制领域的困难工程问题。H1、2、3、 4、5、6、 制领域困难工程问题。7、8、9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 2.2 能够依据自动化专业所学基本原理分 教学目标 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 析自动限制领域的困难工程问题,探讨求 H4、5、6、 探讨分析自动限制领域的复 解过程。8、9 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

5、效结论。3.设计/ /开发解决方案:能够 设计针对自动限制领域困难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 足特定需求的自动限制系统, 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 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3.1 能够依据行业的特定需求,清楚描述 自动限制系统的设计任务,识别任务面临 的各项制约条件,完成系统综合性设计。L教学目标 6、7 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4.探讨:能够基于专业理论知 识,采纳科学方法对自动限制 领域的困难工程问题进行研4.1 能够运用自动化专业理论,采纳科学 方法对自动限制领域困难工程问题进行 试验方案设计。H教学目标 3、7究,能够依据问题设计试验,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信息综合得

6、到有效结论。4.2 能够运用自动化专业理论,对试验过程 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说明。L教学目标 3、7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学问 模块学问点 教学要求安排 学时支撑 教学目标 (1) 自动限制理论发展 学习限制理论的发展概况。0.5 学习自动限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限制 的任务;1 自动 限制(2) 自动限制系统的基 本概念及基本组成理解被控变量、被控对象、操纵变量、干 扰变量的概念;1.5 的一 教学目标 驾驭自动限制的基本概念、自动限制系统 组成结构和基本要素。1 般概念(4 学时)(3) 自动限制系统的分相识限制系统的分类方法; 理解按系统传输信号的性质分类、按系统 的数学模型分类按信号

7、的传递路径分类、 1.5 类及限制系统示例 按系统输入信号的改变规律分类; 驾驭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出系统方块图的 方法。3 (4) 对限制系统性能的 基本要求理解对限制系统稳、准、快的要求; 驾驭限制系统动态特性的类型、限制系统 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的意义。0.5 理解机理建模的步骤和非线性微分方程线(1) 限制系统的微分方 程性化的方法; 建立弹簧-质量-阻尼器、无源网络、有源网 络等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1 理解传递函数的性质和传递函数与微分方 制系 统数 学模 型(8(2) 限制系统的传递函 数 (3) 限制系统的结构图 及等效变换程之间的关系; 驾驭传递函数的概念和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的

8、表达式; 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学习结构图的定义、系统结构图建立的步 骤;理解限制系统结构图的意义; 利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 2 2 控 教学目标2 2学 时)(4) 限制系统的信号流 图学习信号流图的定义; 理解限制系统信号流图的意义; 利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2 理解系统总输出的意义;(5) 限制系统的传递函 数驾驭依据限制系统的结构图求取系统的开 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和误差传递函 数。1 学习典型外作用与典型外作用下系统输出 之间的关系和线性系统的重要特性; 理解阻尼比、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对系统(1) 一、二阶系统的时间 响应及性能指标性能的影响; 驾驭一阶系统和二

9、阶欠阻尼系统动态性能 指标的计算;33 控分析系统特征参数与系统动态性能指标之 间的关系。制系 了解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估算方法; 统的 理解闭环零点、极点分布与系统性能之间时域 分析 法(2) 增加零极点对二阶 系统响应的影响的联系; 驾驭主导极点的概念; 分析增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1教学目标 4、6 响。(10 理解稳定性的定义和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学 驾驭系统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影响系 时)统稳定性的因素; 利用劳斯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3) 系统稳定性分析 2 相识减小、消退稳态误差的措施;(4) 反馈限制系统的稳 态误差理解误差和稳态误差的定义和影响稳态误 差的因素; 驾

10、驭一般方法和静态误差系数法计算稳态 误差和静态误差系数法适用的条件。3 4 (5) 线性系统时域校正理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的作用; 驾驭利用这些手段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1 理解根轨迹、根轨迹方程的有关概念; (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驾驭开环传递函数的几种表达形式; 根轨迹方程及相角条件、 相识开环增益、根迹增益的概念; 2 模(幅)值条件 重点驾驭根轨迹方程,绘制根轨迹的幅值 条件及幅角条件。轨迹 法(8 学(2) 绘制常规根轨迹的基 本规则学习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驾驭利用根轨迹定性分析系统性能随参数 改变的趋势。相识正反馈系统根轨迹绘制规则、非最小 相位系统根轨迹绘制规则; 理解参数根

11、轨迹和零度根轨迹的有关概教学目标 5、6 2 4 根 时)(3) 广义根轨迹 念; 2 驾驭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 念和以非开环增益为参变量的系统根轨迹 的绘制。(4) 利用根轨迹定性分析 系统性能相识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驾驭系统闭环特征根的分布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25 线 性系 统的 频域 分析 法 (10 学(1) 频率响应及频率特 性。(2)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 图形表示 (3)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及其驾驭频率特性的概念,微分方程、传递函 数、频率特性三种数学模型的关系; 理解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相识极坐标图和波德图的意义; 熟识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12、的特点; 驾驭绘制开环幅相特性、开环对数频率特 性的方法; 驾驭由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确定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理解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原理; 驾驭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判 据判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2 4 4教学目标 3、5、6应用 时)(4) 稳定裕度的概念及计相识相对稳定性的意义; 理解稳定裕度的概念及意义; 2 算 驾驭计算稳定裕度的方法。6 线 (1)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与 理解三频段的概念; 性系 系统稳态性能、动态性能 1 驾驭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与系统稳态性、动 态特性之间的关系。统的 的关系 校正 方法 (8 (2) 开环频域指标(稳定 裕度)、闭环频率特性的 特

13、征量与时域指标之间理解开环频域指标(稳定裕度)、闭环频率 特性的特征量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 系。1教学目标 7 学 的关系 5 相识超前、迟后网络的特性; 时)(3) 频率法串联(超前, 理解串联(超前、迟后、迟后超前)校正设 迟后,迟后-超前和 PID)6 计的原理;驾驭依据详细状况确定合适的串联校正形 校正的作用及方法。式和频率法串联校正的步骤及方法。相识采样周期的选择。(1) 离散系统、信号的采 样与保持理解采样过程及其数学描述和保持器的作 用;驾驭采样定理和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2数。7 线 相识采样系统差分方程的形式和差分方程 性离 的求解; 散控 驾驭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和系统脉冲传递

14、 制系 统(8 学(2)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3) 离散系统稳定性分析 及稳定误差计算函数的建立。相识离散限制系统的瞬态响应; 驾驭离散限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 差的求取。2教学目标 8 2 时)相识采样系统动态性能估算的一般方法和 (4)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 析采样周期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理解闭环极点分布与系统动态响应之间的 关系。2(1) 非线性限制系统概述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和探讨非线性系统 的意义;驾驭探讨非线性系统的方法。1 相识描述函数的求取,多重非线性的描述 函数的求取;8 非 线性(2) 描述函数法理解描述函数的概念和典型非线性特性的 描述函数;3系统 理论驾驭用描

15、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 性、自振分析以及自振参数的计算。相识相平面法适用的系统和相轨迹的概 教学目标 9 (8 念; 学 (3) 相平面法 理解奇点与极限环的概念、分类; 3 时)理解相轨迹与系统时域响应特征的关系; 驾驭相轨迹的绘制方法。(4)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 的措施及非线性特性的 应用相识改造非线性特性的和利用非线性特性 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1 五、试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6六、考核要求及考核方式 1. 考核要求 (1)课程考核内容应能够切实考核是否达成各项课程目标; (2)考核内容至少覆盖本课程学问点的 60%; (3)同一学期试卷中(A、B)试题重复率不超过 20%,近三个学年试卷试题重复率不超过 20%; (4)考核难度:基本难度题约 60%,中等难度题约 30%,高等难度题约 10%。2、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 权重(%)备注 期末考试 80 闭卷考试平 时 考核作业 10% 作业等 出勤 5% 课堂表现 5% 课堂小测验、课堂回答问题等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