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Ⅱ》课程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40240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176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理论Ⅱ》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自动控制理论Ⅱ》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理论Ⅱ》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Ⅱ》课程教学大纲.doc(17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4 版拔尖计划)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二二 一四年九月一四年九月目 录 自动控制理论(一) 课程教学大纲.1自动控制理论(二) 课程教学大纲.5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8电子技术基础(一) 课程教学大纲.15电子技术基础(二) 课程教学大纲.21控制系统与信号分析课程教学大纲.25控制系统数值计算课程教学大纲.29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2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大纲.37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42现代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教学大纲.47电路实验教学大纲.52电子实验 II课程教学大纲.55单片机课程作业课程教学大纲.57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作业课程教

2、学大纲.59电力电子课程作业课程教学大纲.61计算机控制课程作业课程教学大纲.67电子系统综合作业课程教学大纲.69控制系统综合作业课程教学大纲.75“工程师论坛”讲座(企业课堂) 课程教学大纲.78机器视觉运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80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教学大纲.83开关电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5校企联合培训课程教学大纲.87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0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4运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98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大纲.102模糊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05智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108系统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111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大纲.114模式识别导论课程教学大纲.117运筹学课程

3、教学大纲.12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24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128智能仪表的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32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6供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40新能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43MSP430 单片机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48开关电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52电子测量课程教学大纲.157电子线路设计教学大纲.161监控系统组态软件课程教学大纲.163CPLD 及电子 CAD课程教学大纲.1661自动控制理论(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课程中文名称:自动控制理论(一)课程英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Control Theory 课程编号:课程编号:C132

4、5应开课学期:应开课学期:5学学 时时 数:数:56(48+8)学学 分分 数:数:3.5适用专业:适用专业:自动化(拔尖计划)课程类型: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先修课程:先修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系统与信号分析、电机与拖动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拔尖计划)的专业核心课与学位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普遍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侧重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对自动控制系统从建模、分析、到设计应用的各种原理、思想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会分析和设计基本

5、的控制系统。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自动控制理论(一) 主要讲授经典控制理论。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掌握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及评价自动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综合的基本方法,能按所要求性能指标设计控制器;能使用 MATLAB 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和系统仿真。三、支撑的毕业要求三、支撑的毕业要

6、求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等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等毕业要求(3)掌握工程基础知 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 趋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达成途径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实例分析;专题讨论。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实验报告。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评估平时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 绩;评估实验报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毕业要求(4)具备设计

7、和实施 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 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 域分析) 、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达成途径: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实例分析;专题讨论;实验验证。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实验报告。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评估平时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 绩;评估实验报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 毕业要求(5)掌握基本的创新 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模

8、型建立、性能分析(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2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 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 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 理等制约因素。域分析) 、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达成途径: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图纸阅读;专题讨论;实验验证。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讨论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给出成绩;评估实验 报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 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2 学时)学时)重点难点: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1)了解自动控制理

9、论的发展及应用;理解自动控制基本概念(2)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3)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第二章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 学时)学时)重点难点:传递函数的概念与求取(1)理解动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初步知识(2)掌握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3)掌握传递函数概念及性质(4)掌握电气系统的数学建模(5)掌握方框图建立与化简(6)掌握信号流图与梅逊(Mason)公式(7)使用 MATLAB 建立数学模型及模型转换方法第三章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0 学时)学时)重点难点: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稳

10、态误差的计算,稳定性分析(1)掌握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2)掌握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3)了解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4)理解稳定性的定义,掌握稳定性的充要条件,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及其应用(5)理解稳态误差、系统型别的概念,掌握静态误差系数、稳态误差的计算(6)使用 MATLAB 求系统响应和计算系统性能指标第四章第四章 根轨迹法(根轨迹法(6 学时)学时)重点难点:根轨迹的条件及绘制,用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1)理解根轨迹的概念(2)掌握根轨迹的幅相条件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3)了解参数根轨迹和零度根轨迹(4)掌握利用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3(5)使用 MATLAB 绘制根轨迹图、

11、分析系统性能第五章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频率特性法(12 学时)学时)重点难点:Bode 图,Nyquist 判据及应用,稳定裕度(1)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掌握 Bode 图的绘制(3)掌握 Nyquist 图的绘制(4)掌握 Nyquist 判据及其应用(5)掌握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6)了解闭环频率特性及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之间的关系(7)使用 MATLAB 绘制 Bode 图,Nyquist 图,分析系统性能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校正(6 学时)学时)重点难点:频域法超前、滞后校正(1)理解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基本概念及方式(2)掌握超前、滞后

12、校正装置的特性(3)掌握频域法超前校正、滞后校正(4)掌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滞后校正(5)了解滞后-超前校正(6)掌握 PID 控制算法及其参数整定方法(7)使用 MATLAB 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第七章第七章 离散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6 学时)学时)重点难点:脉冲传递函数,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1)理解信号采用与保持的原理(2)掌握 z 变换与 z 反变换(3)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求取(4)掌握差分方程及其求解(5)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6)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字校正(7)使用 MATLAB 对离散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分析、设计及仿真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五、课

13、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序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时数 1实验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 2实验实验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1 3实验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域法分析2 4实验实验四: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445平时作业1、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业 2、控制系统建模作业 3、控制系统时域分析作业 4、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作业 5、控制系统频域分析作业 6、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作业 7、离散控制系统作业0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作业和实验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教材:1. 邹伯敏主编. 自动控制理论(

14、第三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参考书:参考书:1. 绪方胜彦.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 胡寿松等.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 程鹏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学参考资源:教学参考资源: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网址为: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 (3)不低于 5000 字的设计说明书。答辩环节:答辩环节:在学生提

15、交合乎要求的成果后,由教师组成 3-5 名的答辩小组,评价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式评价,回答与设计有关的 10 个以上的问题。65序号序号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学时学时1集中理论授课:电力电子实验装置、测试仪器讲解与实验方案布置。4 学时2集中理论授课: 电力电子装置组成、参数计算,控制方案选择以及与 电能质量相关的行业标准教学。4 学时3学生自我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测试执行、 课程报告的撰写与答辩等工作24 学时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序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时数1独立自学及互助学 习通过分工自学不同电力电子技术仿真软件的特 点,了解其应用范围及局限性(

16、软件可以自选, 自行下载) ,学会使用至少一种仿真软件;学 习电力电子行业规范及政策法规;将学习的内 容教授给同组成员,通过相互分享提高学习效 率。02定期讨论汇报通过定期讨论汇报各自的工作情况,达到分工 协作的目的;锻炼学生的科技报告能力及口头 表达能力。03电力电子实验 设备的学习在学习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之后,通过课外学 习(选择实验室或者创新创业工作室等途径) , 认识并能够连接设计的电力电子线路,并利用 仪器仪表进行测试。04仿真或实物制作 (课外完成 1)根据完成电路的仿真或者制作实物。0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

17、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助。利用各种资源自学互学、计算机仿真、个别专题讨论、实物制作(团队合作形式) 、网络视频教学、综合设计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教材:1. 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第 5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参考书:参考书:1. 叶予光,王辉,王化冰等.电力电子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 林飞,杜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 MATLAB 仿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 洪乃刚.电力电子、电机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资源:教学参考资源: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

18、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网址为: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 (3)设计说明书一份。在学生提交合乎要求的成果后,由教师组成 3-5 名的答辩小组,评价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式评价,回答与设计有关的问题若干。74五、成绩评定方式五、成绩评定方式1.本课程的成绩评定标准与方法参照下表执行。考核内容考核内容考核等级考核等级评分评分 大大 项项分项分项优秀优秀良好良好一般一般不合格不合格单单 项项总总 分分团队 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 下的团队中承担个 体、团队成员以及 负责人的角色。在多学科背景 下的团队中完

19、成个体作为团 队成员的工作。在教师及团 队其他成员 的帮助下完 成个体工作。无法完成个 体工作,对 团队成果无 法体现个体 的作用10观察 与发 现能够基于工程相关 背景知识对课题进 行合理研究与分析, 发现课题内容所体 现出的科学规律, 及其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以及文 化的影响,并理解 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到课 题所涉及到的 自然科学或工 程问题,并通 过信息综合得 到合理有效的 结论。能说明个人 的观察工作 与发现的内 容,并能总 结出一些观 点。仅浅显地说 明了该课题 整体的目标 和内容,对 课题没有广 泛或深入的 认识15文献 的查 阅及 应用能够自主查阅与课 题相关的中英文文

20、 献,文献内容有一 定的广度和深度, 并可通过文献研究 分析复杂工程问题, 获得有效结论能阅读有一定 广度和深度的 参考文献,从 而对复杂工程 问题进行分析, 获得有效结论在指导教师 的帮助下对 指定的文献 进行阅读, 并获得与课 题相关的一 些结论仅浅显地阅 读了一些文 献,对课题 相关的文献 和研究现状 没有广泛或 深入的认识10成功 或失 败的 原因结果表达简洁和清 楚,讨论详细,对 分析中的任何局限 性都做了说明,充 分理解并能做出结 论,根据当前存在 的局限性进行了展 望结果简洁和清 楚,能够全面 的讨论工作, 对课题的成果 或失败有明确 的想法及解释有一定的结 果,对课题 成果或失

21、败 进行了讨论, 对课题如何 继续进行有 一定的想法对结果总结 不充分,讨 论结果有局 限性,对课 题未来的改 进讨论不够 充分全面10解决 复杂 工程 问题 的能 力能够运用深入的工 程原理,使用现代 工具,完成连续的、 高质量的仿真计算 或实验流程,经过 数据分析,准确地 解释和分析所有数 据,并得到合理的 结果能够开发、选 择与使用恰当 的技术、资源、 现代工程工具 和信息技术工 具,包括对复 杂工程问题的 预测与模拟, 独立地分析数 据,且具有逻 辑性能在指导教 师的帮助下, 解决课题中 所涉及到的 自然科学或 工程问题, 完成具体的 工作,并有 合理的数据 分析不能解决课 题所提出的

22、 各类问题, 且对获得的 数据缺乏理 解15学 术 论 文 ( 说 明 书)写作 能力语言清晰流畅,没 有拼写错误,让人有一些偶尔的 小错误,但不语言的描述 并不影响对需要反复阅 读语句,有107075在第一次阅读时就 能完全理解其逻辑 结构,阅读起来非 常舒服;数据一致、 准确、能增加对文 本的理解,图表清 晰恰当;优美的排 版布局;有广度和 深度的参考文献会对良好的阅 读产生明显的 影响;数据清 晰、准确。文 章段落之间、 图表和文字之 间衔接流畅, 参加文献较为 合适项目的理解; 数据和图表 理解容易, 实现了对文 字的补充, 参考文献涵 盖了所使用 的信息明显的拼写 错误,含义 模棱两

23、可, 数据、图表 和文字组合 和排版随意, 参考文献不 完整理解 课题 的背 景、 目的 和将 来的 工作很好地理解与课题 所有相关的方面, 包括项目的主要及 次要内容很好地理解了 与该课题相关 的主要内容知道为什么 做这个课题不能清楚地 描述课题整 体目标和内 容,对课题 的理解缺乏 深度和广度10理解 分析 方法 或实 验方 法对分析方法或实验 方法有全面的理解, 能解释为何在课题 中采用该方法,能 详细地描述分析的 程序步骤或实验的 设置方案及流程对课题中用到 的主要方法有 一个很好的理 解对课题中用 到的主要方 法有一定的 理解对课题中的 主要方法不 能详细充分 的描述,且 理解是表面

24、 上的。10结 题 答 辩支撑 论点 的数 据分 析能 力展现了对课题所涉 及到的数据有全面 的理解,能综合各 种数据支撑论文结 论中的论点能用逻辑的方 式解释课题数 据,并支持主 要的结论充分地理解 数据分析步 骤,以及如 何得到主要 结论不能对数据 进行分析和 解释10302.评分表考评环节由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设计成果(70 分)、结题答辩(30 分)评定总成绩.评分项及各项所占分值如下表:综合(课程)作业名称电子系统综合作业 课题名称 学生姓名专业学号 团队中 的角色团队其他成员指导老师 考核内容考核内容 大项大项分项分项分值分值/项项得分得分总分总分个体与团队精神10

25、 问题分析与研究15 使用现代工具10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10成果及设计报告 (说明书) (70 分)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576写作能力10 理解课题及解决方案对社会、环境的影 响,理解职业规范并能恰当表达。10理解分析方法或实验方法并能恰当表达10结题答辩 (30 分) 支撑论点的数据分析能力并能恰当表达10 总成绩 (100 分)等级评定小组 签名课程负责人 签章 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参考书:参考书: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立华改编. 模拟电子技术(英文版)(英语)平装。电子工业出版社

26、,2008.6.13.唐纳德 A.尼曼(Donald A. Neamen).模拟电子技术(清华版双语教学用书)(第 3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邱关源.电路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毕满清 .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赵全利,秦春斌 编. EDA 技术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教学参考资源:教学参考资源: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网址为: 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1&courseId=

27、163&ZZWLOOKINGFOR=G大纲修订人: 赵胜会修订日期:2014-06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2014-06主管院长:77控制系统综合作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课程中文名称:控制系统综合作业课程英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Synthetic Project of Control Systems课程编号:课程编号:C1359应开课学期:应开课学期:6学学 时时 数:数: 4W 学学 分分 数:数:4适用专业:适用专业:自动化 (拔尖计划)课程类型:课程类型:专业拓展课/选修先修课程:先修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目的与

28、任务控制系统综合作业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之一,也是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本课程采用分组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应用自动控制理论、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基础知识完成对指定课题的设计、仿真、制作及测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课程共 4W 学时,4 学分,单独考核,平时成绩占 40%,课程报告占 30%,课程答辩成绩占 30%。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控制系统及其控制设计的理解,培养学生及运用自动化专业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完成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在分析

29、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并具备运用控制系统设计知识进行简单工业设计的能力。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1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2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三、支撑的毕业要求三、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等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等毕业要求 4. 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 力,并

30、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 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达成途径:达成途径:实验。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课程报告;答辩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报告内容,给出成绩;根据 答辩情况,给出成绩。 毕业要求 7.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 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 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 会的影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 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 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达成途径:达成途

31、径:课程报告;答辩。78评价依据:评价依据:根据课程报告内容,给出成绩;根据 答辩情况,给出成绩。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课后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 绩;设计图纸的正确性与规范性,给出成绩;设 计报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毕业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 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 作用的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 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达成途径:达成途径:组成团队;分担角色及任务。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实验、课程报告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平时参与过程的角色表现,给出成绩; 课程报告内容的完成度,给出成绩。 四、学

32、时分配四、学时分配序号实践项目学时1集中布置任务:工业企业自动化的概念以及控制系统基本构成和 实现手段,以及与相关行业的标准教学2集中方案讨论: 学生针对所选课题,给出设计方案,针对方案的 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讨论论证。3学生自我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系统方案设计、实验测 试执行、课程报告的撰写与答辩等工作4W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1、集中理论授课,主要讲解工厂控制系统的概念以及控制系统基本构成和实现手段,以及与相关行业的标准,从而使学生了解工业自动化的设计过程与标准,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工业要求的控制系统。2、学生自我实践,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性课题,在教

33、师的指导下,自我组队、分工,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系统实现,调试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最终完成设计任务。该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处理及评估能力。3、学生成果提交与答辩,主要是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参加结题答辩,从而锻炼学生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六、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六、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1. 成绩组成成绩组成序号成 绩 组 成比例1平时成绩40%2课程报告30%3课程答辩30%总计100%792.评分标准考核形式分值考核细则1.平时成绩40根据团队进入研讨教室进行研讨,以及请求教师答疑次数为 评分标准,每次计 5 分,8 次封顶2.课程报告30根据报告完整度、规范度及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优、良、中、 及格进行评分;其中优为 27-30 分,良为 24-27 分,中为 21- 24 分,及格为 18-21 分3.课程答辩30根据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及熟练程度进行优、良、中、及格进 行评分;其中优为 27-30 分,良为 24-27 分,中为 21-24 分, 及格为 18-21 分大纲修订人: 黄雄峰修订日期:2014-6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2014-6主管院长:80“工程师论坛”讲座(企业课堂)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师论坛”讲座(企业课堂)课程英文名称:课程英文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