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定风波.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12658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15 大小:77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定风波.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轼词定风波.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词定风波.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定风波.ppt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背景及解题二、作品及分析四、启示及思考三、总结及深化第1页/共15页写作背景本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作者经历乌台诗案、劫后余生,又逢风雨骤降、阴晴急转,作者面对自然及人生的暴风骤雨从容淡定,标志着苏轼的超脱旷达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首词既是黄州时期苏轼的代表作;亦集中体现出苏词的旷达之特色,被誉为“坦荡之怀,任天而动”;其中的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深为作者本人所喜爱,在晚年引入另一首诗作之中.第2页/共15页(10371103)。词牌解析 “定风波”本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令。该词牌传达出了和本的内容一致的思想任凭波涛汹涌,我自岿然不动,体现出抒情主人公非同凡

2、响的从容笃定。第3页/共15页 莫听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何妨何妨吟啸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轻胜马,胜马,谁谁怕?一怕?一蓑蓑烟雨烟雨任任平生。平生。料峭春风吹酒料峭春风吹酒醒醒,微,微冷冷,山,山头斜照头斜照却却相迎。回首向来相迎。回首向来萧瑟萧瑟处处,归去归去,也,也无风雨无晴无风雨无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定 风 波第4页/共15页道中遇雨雨具先去皆狼狈独已而遂晴?(时间短)(就)?不觉 第5页/共15页问题思考问题1、什么使得苏轼如此与众不同?问题2、饱受淋漓之苦却觉时间很短?是否先知先觉知道很快会放晴?问题3

3、、“不觉”又当有怎样不“狼狈”的表现?带着问题进入词作内容的学习。第6页/共15页莫听何妨1、莫听穿林打叶声吟啸且徐行2、莫听?雨声真的不堪入耳吗?风雨骤至,处变不惊.(一贯态度)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劫后余生从容笃定 浩然正气、宽厚待人、乐观坦荡、百邪不侵。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王禹偁竹楼听雨的雅兴,苏轼道中遇雨不萦怀的高致。3、莫怕?不妨吟诗长啸潇洒闲庭信步从容(雨中)雨声伴奏更宜吟啸雨:天籁之音人:逍遥自在不要听不能听 不必听?第7页/共15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 官吏奔忙骑马坐轿闲人野趣胜于轻行路轻便无官轻松心安轻快“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

4、”(苏轼)“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蓑 仰慕“青箬笠”的逍遥 自然风雨无蓑可挡江湖风雨从容担当烟雨隐逸江湖?戴罪之身!仕途险恶,一“蓑”无忧任平生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生性率真,不惯官场束缚,被贬后更常以“野人”“闲人”自居。就像陶诗中所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第8页/共15页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吹雨淋、酒醒后方觉寒意 雨中漫步实属醉态,醒后可悔?一个“却”却带喜悦?遇变不惊!自诩忘形?回首向来萧瑟处心有余悸仍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劫后余生大喜生死无常迷茫风雨骤至却能晴空乍现莫非1、归往何处?心灵归隐,充满了宁静的喜悦,从此既不惊恐,也不迷茫

5、。2、无所谓风雨就无所谓晴。?虚空一切皆在人心中,本来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所以既不必因雨而徒生烦恼,也不必遇晴而大喜过望。苏轼的睿智就表现在看破了得失、荣辱,世间诸多俗人的烦恼就不足萦怀了。相对性没有风雨就没有晴。第9页/共15页苏轼的人生态度的思辨过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人生空幻短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得失相对是非本空何时归去安享人生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

6、不答。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参透人生自在从容第10页/共15页关于苏轼的评价定位比较苏轼李白柳宗元佯狂买醉幽愤早衰任运从容才学思想,孰优难断王国维认为:苏轼的人格优于文才。王水照认为:苏轼的才智强于思辨。李泽厚认为:苏轼思想的影响更大 于其文学的影响。苏轼的人格思想、学识才华确实是后人望尘莫及的,但他超脱而又乐观、从容而又坚定的人生态度却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同是失意,别样情怀第11页/共15页苏轼给我们的启示借鉴苏轼给我们的启示:1、遇变不惊的从容笃定。2、活在当下的放任自在。3、参破得失的睿智旷达。4、清醒独立的人格精神。课后拓展:结合苏轼黄州期间所作的前赤壁赋中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和本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思考:如何借鉴苏轼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来应对生活的磨难、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第12页/共15页第13页/共15页第14页/共15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5页/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