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7495203 上传时间:2022-02-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一14简答题(江南博哥)1.题目: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在10分钟之内;(2)要有感情地朗读;(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4)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的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教学过程】一、情境游戏,导入新课PPT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经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 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由此导入新课。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你们了解白居易吗?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教师补充。明确: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

3、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提问:对于本诗的体裁,你们了解多少?明确: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领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教师带领学生配乐朗读,自由朗读。4.要求:请学生

4、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三、深入研读,加深理解要求: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1.提问: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明确: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

5、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水、云、花、草一远景、静景。莺、树、燕、泥一近景、动景。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2.提问:颈联写的是什么?明确:“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远景。因为近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3.提问:这样写有何好处?要求:教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明确: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

6、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幅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4.提问:颌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换做“啼”“遮”?为什么?明确: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

7、,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5.提问: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 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五、小结课题,布置作业总结文章内容,请同

8、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板书设计:略15简答题1.题目:七年级上册咏雪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复述故事;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小组讨论,欣赏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3.通过对古代诗礼替缨之家和谐融洽、书香味浓郁的家庭氛围的感知陶冶情操,培养生活雅趣,学习古人智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达到当堂成诵

9、的效果;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的词语。教学重点: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冲动?引导同学说出:打雪仗、堆雪人等。同学们玩儿的兴致很高呀!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寒风凛冽固然让人心存畏惧,可严冬也有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地方,雪花这个飞舞的精灵给冬天增加了多少意趣和浪漫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诗礼书香之家,看看他们在下雪天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板书课题:咏雪)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认读;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3.学生

10、自由朗读,力争流畅;4.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示范朗读。并根据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复述故事。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1.提问: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要求:学生边读边写出词语。明确:融洽、欢快、轻松2.提问:想一想,议一议: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待?(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要求: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明确:言之有理即可。3.提问: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要求:学生朗读句子,小组讨论回答。明确:“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生动、传神。柳絮与雪花都是很轻盈的,形状又相似,柳絮因风而起,让人感受到的

11、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且以“柳絮”为喻,新颖别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因为柳絮飘飞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冰天雪地之中,让人感到融融春意,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以“梨花”比喻“雪花”有异曲同工之处,有优美的意境,激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撒盐空中”只有形似,缺少意蕴,更无法激起读者的想象力。把盐撒到空中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别说人们去玩赏了,恐怕只会避之而不及吧。4.教师补充:谢道韫因此获得了“咏絮之才”的雅称,后世又用“咏絮才”作为才女的别称。5.提问: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而对于侄子、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只是

12、“大笑乐”,耐人寻味。不答是雅量,不评是慈爱。一笑是儒雅,一笑是暗许。既暗许了谢道韫的才气,又保全了侄子胡儿的自尊,可见古人的智慧。6.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7.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表现世说新语语言特点:简洁隽永,也就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传达出非常丰富的意味的句子。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句子。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将论文义”;寥寥数语,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个与谢道韫有关的典故:林下风致。板书“林下风致”并讲述小故事。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

13、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提问:从中可以看出对谁的评价更高?要求:学生自由表述。明确:顾家妇不过是闺阁中秀出者,而王夫人即谢道韫虽巾帼,却有名士之风,有一种飘逸出尘的气质。“林下风致”是指魏晋时期士人们所崇尚的超尘脱俗、恬淡潇洒的人格美。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师生共同小结:学习了咏雪一文,我们除了欣赏赞叹谢家“儿女”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外,文中透露的生活雅趣和文化传承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在生活中培养一些雅情雅趣!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背诵文章。2.描摹事物练习:请你任选一样事物进行描写和比喻。板书

14、设计: 咏雪 撒盐空中(物象) 比喻 柳絮因风起(意象) 赞赏道韫的才气16简答题1.题目: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 试讲约10分钟;(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注意师生活动。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根据文章脉络理解“敬业”“乐业”,学习演讲的特色。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区分“举例子”和“讲道理”的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章的“敬业”和“乐业讨论的学习,激发学生用“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敬业”“乐业

15、”的内涵,初步学习演讲特色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论证方法的理解及区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精神领悟。【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激发情感通过课堂初始,教师发言: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梁启超及相关文体知识和课文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梁启超(1873-1

16、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课文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认清对象,确立主旨;思维清晰,节奏明快;感情充沛,例证动人;语言准确,形象生动。(二)解决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2.教师检查

17、反馈,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析字义,讲解重点词语。(三)明确论点,理清层次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回答。明确:“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提问: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明确:结构形式是“总一分一总”。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 敬业乐业”。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一)有业之必要提问: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求:学生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作出回答。明确: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

18、,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二)敬业的重要性1. 提问: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求:学生朗读课文67自然段,同桌讨论。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 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

19、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2.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要求:学生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三)乐业的重要性1.提问: 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是什么?要求: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讨论交流。明确: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

20、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2.提问: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明确:论证方法是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作者说“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想,畅所欲言。明确: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

21、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搜集有关敬业和乐业的名言名句。2.准备一篇以“如何端正学习态度”为话题的演讲稿,下节课进行即兴演讲。板书设计:17简答题1.题目: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4) 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把叙

22、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起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

23、;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3.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4.理清思路,提问: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理解第一段的地点时间人物。要求:学生归纳明确: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朝暮景色四季景色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第二段风景画1.提问:朝暮景色有何特点?要求:朗读第二段明确:“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2.提问: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要求:学生回答。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提问:“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明确:“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第三段风俗画1.提问: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4、”?要求:学生朗读第三段明确: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2.提问: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要求:小组讨论。明确: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3.提问: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要求:学生用原句回答。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4.提问: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

25、人游”写得有声有色一有 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5.提问: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要求:学生找出句子并读一读。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第四段众人归1.提问:本段写了哪些乐?要求:学生读第四段。明确: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2.提问:太守、众宾为何而“乐”?要求:小组讨论。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26、。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太守之乐其乐” 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3.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并勾画句子。要求: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明确: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的句式。(2)表示肯定语气。(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5.提问: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27、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要求:学生自由表述。明确: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

28、绩。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师生共同小结: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确也得到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 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民同乐之中,“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背诵文章。2.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谢谢你的感受

29、。板书设计:醉翁亭记 欧阳修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写景与抒情结合 政治理想:与民乐 复杂情感:难排遣的郁闷18简答题1.题目: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有感情地朗读散文;(3)体会至爱亲情;(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朗读中体会至爱亲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散文,把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至爱亲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一、诗

30、歌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游子吟,学生背诵,教师引导: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一荷叶 母亲。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 和句读);3.配乐朗读。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1.提问: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要求:让一个学生,上黑板书写。明确:烦闷一不适意一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 感动2.提问:作者因何烦闷?要求:学生读文,然后自由说。

31、明确: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半夜,说明作者有心事,彻夜未眠:“繁杂, 作者心情不好,所以连雨声也听起来是繁杂的;” 浓阴的天,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所以,作者觉得烦闷。3.作者还因什么事烦闷?他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找出句子。明确:白莲: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莲凋谢了,“散飘”“只 突显了一种残败、萧瑟的情境,触动作者内心,更添烦恼。4.提问:此时的红莲出场了,它又是怎么样的呢?要求:学生读一读句子。明确:开满了,亭亭地立在绿叶间。红莲盛开,显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情境。5.提问:红莲的盛开,相较于白

32、莲,似乎是让人欣喜的一幕,它有没有缓解作者烦闷的心情呢?作者仍是不适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归纳。明确:环境: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无依无靠。此时,作者担心红莲的命运会和白莲一样。6.红莲的命运有没有出现转机?明确: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却不摇动了。7.此时的作者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要求:学生思考。明确:作者看到这一幕,想到了母亲就是那荷叶,而我就是那个躲在母亲身下的红莲。结合图片分析,荷叶本身是脆弱的,但是在保护红莲的时候,显示出了勇敢,正如母亲的身体是柔弱的,但是当她要保护自

33、己的孩子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雨点不住的打着,说明雨势很强,但是在荷叶的遮挡下,这个暴雨却成了 流转无力的水珠,可见,荷叶的护莲力量之大。由此想到,雨点就如那困难、挫折、磨难、烦恼等(心中的雨点),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教师补充:作者通过些荷叶来写母亲,借助这雨中的荷叶保护红莲的情景彰显母爱的伟大,赞颂母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种借助描写客观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法叫“借物抒情。8.提问: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世上至善至美的亲情,美丽的景和感人的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你认为哪句话写得美?找出来赏析一下。要求:学生

34、找出句子,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明确: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1)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飘在水面上。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花瓣漂浮的情态。)(2)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今晨却开满了,亭亭的在绿叶中间立着。( 开满”和“亭亭”写出花开得很精神抖擞的样子,富有生命力。)(3) 那朵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繁密写出雨下得急,” 欹斜”写出红莲不堪风雨侵袭楚楚可怜的样子。)(4)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取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荷叶为保护红莲而显示的勇敢坚强精神,也让

35、人感到,在荷叶的保护下,红莲安全了。)作者借景抒情,景因情真而更美,情因景美而更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一副上联,大家凭借对课文的理解,齐心协力对出下联:要求:学生自由对。明确:上联:荷叶护红莲抗风抗雨勇敢慈怜下联:母亲爱儿女受苦受难无私奉献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师生共同小结:作者借赞美荷叶来赞美母亲,赞颂母爱,这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之一,我们通过他的一首小诗再次感受冰心作品中的母爱,体会借物抒情的妙处。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写写自己的新的体会。2.寻找自己喜欢的关于母爱主题的作品,并在主题班会分享交流。板书设计:荷叶母亲 冰心 烦闷一一不适意一一

36、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一 感动 心事 雨愈下愈大一一担心红莲与白莲一 样一一有 荷叶护莲一一想到母亲保护子女19简答题1.题目: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 试讲约10分钟;(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

37、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引导:杜甫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识读生字词1.播放录音,教师范读。2.学生范读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4.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5.质疑并复述课文。补充并做评价。三、研读课文,深入感知1.提问: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最终抓到人没有?要求:学生快速找出句子。明确:有吏夜捉人。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

38、吏凶狠无情,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2.提问: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明确:吏妇3.提问: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明确: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4.提问: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要求:同桌交流。明确:妇人致辞。5.提问: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要求:学生归纳明确: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9.提问: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明确: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10.提问: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要求:学生改编表演。明确:演的最突出的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

39、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要求:学生讨论。明确: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 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

40、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再次朗读诗歌。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明确:合理即可。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师生共同总结: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2.完成推荐阅读三吏、三别,说说感想。板书设计:石壕吏 唐.杜甫

4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愉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简答题1,试讲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内容:3.基本要求 :(1)解释学生提的问题,作者称别人的孩子为盗贼,称自己的孩子为娇儿,作者会把广厦分给天下寒士吗?(2)课堂中体现出尊重学生。4.答辩题目(1)怎么学好古诗词?(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心怀天下的句子。参考解析:暂无解析2简答题1.题

42、目: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指导学生朗读;(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4.答辩:(1) 渔家傲上阕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之景?(2) 你认为板书对课堂有什么用?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嶂、羌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想象画面,学生体会词的情感,提高对词的鉴赏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诗句中感受边塞的环境和戍边将士的复杂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词并背诵,掌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从词句中感受边塞的荒凉和将士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一、温故导

43、入,联系知识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边塞的诗歌,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盛唐的边塞诗中普遍带着昂扬的气魄和建功立业的雄心,那么宋代的边塞词又有怎样的情调,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读通诗句1.教师范读该词,学生认真听,生字标注拼音。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和节奏。3.教师邀请请学生朗读,给予反馈评价,尤其注意要读出词中上下阕之间的停顿。(二)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小组之间交流讨论。2.教

44、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句子和词语。如:千嶂:绵延而俊俏的山峰。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的声音。羌管:羌笛。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1.提问: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上阕,上阕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齐读上阕,自主发言。明确:深秋孤城落日图。教师再问:你是如何概括出来的?明确:作者在开头就点名、塞下秋来,描绘了秋天的北雁南飞之景,并写出落日孤城闭”的场景。2.提问:作者在上阕说到“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个“异”字该如何理解呢?要求:同桌思考讨论,并举手发言。明确:边塞秋景的“异”表现在:北雁南飞毫无留恋,城外都是号角、羌笛之声,狼烟不绝,孤城独守。3.提问:上阕全是景色描写,作者是

45、怎样写景的?要求: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明确: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词人看到了燕、长烟落日孤城之景;听到了四面边生。教师追问:作者在上阕写景有什么用意?明确:是为了下阙抒情作铺垫,写边塞清冷荒凉之景,以抒发作者悲情。4.提问:刚刚我们用“异” 来概括词的上阕,那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下阙?要求:学生齐读上阕,根据理解自主发言。明确:“泪”。教师追问:词人的 “泪”是因为什么呢?明确:是因为燕然未勒,战功还没有建立;离家万里,归期难定。5.提问:大家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词的下阙吗?要求:男女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词的雄浑壮阔之感。6.提问:通过对下阙的分析和朗读,大家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要求:学

46、生想象边塞画面并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明确:表达了成边将士厌战的情绪,战功未建的无奈,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期难定的痛苦等种种复杂情绪。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大家脑海中的戍边将士是怎样的形象?带着自己理解的情绪朗诵这首词。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明确:戍边将士是孤苦、无奈、凄凉的形象。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词。2:将这首词和王昌龄的出塞对比,看看有什么差异。板书设计:略3简答题1.题目: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鉴赏紫藤萝美好形象和品味文章优美语言;(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