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7438325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必修一雨巷片段教学3.基本要求:(1)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帮助学生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参考解析:教学目标:1.积累并理解诗歌中“彳亍”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意,理解诗歌中姑娘的形象,领会诗歌的韵律美。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品味诗歌内涵,感受诗歌的思想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对光明、理想、光明的政治前景的期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内涵,感受诗歌中呈现的姑娘的形象,感知雨巷寂寥、悠长等特点。教学

2、难点: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国家照1.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南方小巷的多姿多彩的场景图,请学生谈谈看完之后的感受如何。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通过图片,我们体会到了南方小巷的美景。接下来,让我们借助文字和想象来领略雨中小巷的另一番美好吧!由此引出课题一一雨巷。(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通读全诗1.教师播放名家范读音频,学生认真听。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教师点名请学生朗读课文,把每个词读正确,注意节奏划分,并给予反馈评价。(二)理解课文大意;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

3、间交流讨论。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词语。例如:彳亍一形容走走停停的样子。3.提问:本诗的作者是戴望舒,请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总结,进行汇总。教师明确:戴望舒,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朝安,小名海山。后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母爱。曾与友人一起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1:提问:诗歌中的丁香姑娘出现在什么的环境中?熟心要求:学生阅读,进行思考。教师总结:丁香姑娘出现在南方湿漉漉的雨巷。2.提问:为何将 雨巷”作为主人公的背景,可否将“雨巷”换成小巷”?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4、,进行回答。明确:不可以更换。 雨巷衬托出了当时的天气,凸显南方的特点,并奠定了整个环境的氛围基调,为下文描写姑娘的情绪状态做好铺垫。教师追问:那雨巷有什么特点呢?作者通过书写雨巷,意图是什么呢?要求:学生勾画重点字词。明确:雨巷的特点是:湿漉漉、悠长、寂寥。雨巷象征着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磨难重重。4.请再一次诵读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尝试体会作者对雨巷所赋予的悠长、寂寥等特点5.提问:姑娘是如何在雨巷中想走的呢?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并找到关键字词。明确:撑着油纸伞、哀怨、忧伤。教师追问:那作者为什么又拿丁香与雨巷姑娘做比较呢?要求:学生再次细读。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

5、香一样的忧愁片段, 自主回答问题。明确:展示了姑娘的高贵美好,是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想表达作者对什么的期待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1.作者期待爱情: 2.作者期待政治光明; 3.作者期待理想实现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教师进行相应地补充。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仿写一则关于雨天的小诗。2.收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并阅读。2 简答题1.题目:必修一大堰河一一 我的保姆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 朗读诗歌,读音、停顿准确,表现出作者的感情;(2)问题设计紧扣文本,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配合教学内

6、容适当板书;(4)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大堰河”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和大堰河以及大堰河所代表的劳动妇女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大堰河”在诗歌中的含义。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大堰河之于作者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

7、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提问:诗歌的第一部分写明了“我”和大堰河的不同身份以及我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部分310节,自由发言。明确:第二部分主要写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三、

8、研读诗歌,深入分析1.提问: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节。第三节主要写的是什么?要求:学生齐读第三节,回答问题。明确:写的是作者在狱中想起大堰河,想起了大堰河的坟墓和故乡。教师追问:大堰河的坟墓和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明确:坟墓被雪压着,故居的檐头长满了枯草,门前的石椅长满了青苔,一片荒凉的景象。2.提问:第三节中除了对环境的描写,你还找到了哪些认为写得有意味的地方?要求:学生自读,体会语言。明确:动词的使用“压”“关闭”“典押” 。教师追问:这些动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动词都含有强迫、逼迫之意。暗示大堰河生前居住的环境和去世后坟墓所在的环境都十分恶劣,表明了大堰河作为一名劳动妇女所遭受的压迫。

9、3.提问:想起了大堰河之后作者开始回忆哪些与大堰河一起生活的日子,具体回忆了哪些场景?要求:学生齐读第四、五节,回答问题。.明确:作者回忆了寒冬大堰河辛勤操持家务,把“我”抱在怀里温暖“我”的场景;大堰河为儿子们补衣服、包扎伤口,为夫儿们掐虱子的场景。4.提问:作者在描写这些场景时,运用了八个“之后”的句式,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明确: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教师追问:这样幸福祥和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很久,后来作者就离开了大堰河,结合上文中我们知道作者和大堰河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想象一下作者与大堰

10、河分离之时是什么样的场景?要求: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5.提问:我们来看一下到了真正的分离时刻,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要求:学生自读第六节,教师点名回答。明确:第六节仅用了四行叙述“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教师追问:这里作者用一个疑问句仅写出了离别时大堰河的不舍,为什么不写自己的痛哭不舍呢?明确:作者通过写离别时刻大堰河的状态反映出大堰河对“我”即将离开她的痛苦和不舍之情,相同地,与大堰河有着深厚感情的“我”此时的痛苦心情也不言而喻了。6.提问: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说一说作者文中的大堰河仅仅是指作者的保

11、姆大堰河吗?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明确:不仅仅是指我的保姆大堰河,还指千千万万像大堰河一样勤劳、质朴、善良的劳动妇女。教师追问:结合16节,思考作者对于“大堰河”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明确:感激之情,大堰河养育了我;思念之情,大堰河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赞美之情,大堰河身上体现出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朴实;同情之情,大堰河作为一个出身低微的保姆,长期遭受压迫。7.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大堰河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和土地之间的感情。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诗配乐朗读,再次感受诗歌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然后教师

12、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请你去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素材,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板书设计:3 简答题1. 题目:登高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理解诗句大意,感悟作者的情感;(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杜甫的其他作品。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诗中所出现的多种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情感价值观与态度目标:学习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在反复朗读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诗人的多重情感。教学重点: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13、,即: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设身处地地感悟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杜甫的作品,并请人介绍诗圣杜甫。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圣杜甫一生漂泊,忧国忧民,写下千古诗史,有“白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之言,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国之情。晚年的诗圣苦恨艰难,今天我就一起走进暮年杜甫,走进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读通诗句,理解大意1.教师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晚年凄惨的生活现状要重点强调。2.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画出本首诗的句读。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4、和韵味。4.教师点名请学生朗读,给予反馈评价。5.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1.提问:在通读完全诗,了解诗歌大意之后,用一个字来概括整首诗带给自己的感觉。明确:“悲”。教师追问:诗人因为什么感到悲伤?又是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悲伤的?明确:诗人因所见感到悲伤,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2.提问:诗中都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意象?要求:再读诗歌,圈点勾画出诗中的意象。明确:诗人为我们展现了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等意象。3.提问:这些意象都有怎样的特点?对数情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这些意象都是悲伤凄凉的。作者在前两联写景,通过这些悲苦的

15、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派荒凉,悲伤的意境,做到了情景交融。4.提问:你们觉得颈联、尾联中的关键词有哪些?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要求:全班齐读诗的颈联,尾联,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关键词有“悲”“客”“病” “苦恨” “酒杯”等词语,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5.要求:请学生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6.提问:我们今天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都学会哪些赏?析古诗的方法?明确:朗读体会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诗圣杜甫的晚年

16、生活,领略了登高所带来的悲情。有人在分析之后说出本诗的颈联蕴含了八种不一样的“悲”,你们在学习完之后,可以看出几种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羁旅在外之悲,萧瑟秋景之悲,年老体衰之悲.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多次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诗歌。2.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板书设计:4 简答题1.题目:必修一包身工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 带领学生掌握“包身工”吃住情况;(2)有适当的板书设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4)试讲时间10分钟。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7、了解包身工的居住饮食的情况。2.通过小组讨论,感受本文语言特色。3.理解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和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侵略中国工人的罪行。教学重难点:了解包身工的居住饮食的情况,理解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和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侵略中国工人的罪行。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提问: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过渡: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篇文章,文章里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板书课题)二、初次朗

18、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教师进行范读,在黑板上强调一些易读错的生字。而明确:猪猡、弄堂等。3.提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关于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题材之一,是速写,特写等文学样式的总称,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样式。那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旧中国一群包身工生活的?明确:分别从吃和住两个方面描写。三、深入研读,加深体会1.提问:那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包身工的日常生活呢,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明确:(1)

19、吃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2)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的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2.提问:读到这些,你有什么体会?预设:人活得不像人,没有人的尊严,人权受到了侵犯。3.提问: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小.组合作讨论: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呢?明

20、确: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三个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追问:能够看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的这篇文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包身工的处境以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明确:同情、悲愤。四、巩固拓展,提升知识提问: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谈一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习这篇文章后你的感受。明确: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侵略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夜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我们学习包身工这篇文章,了解

21、了他们遭受的非人待遇,知道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更要珍视现在的美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2.作业:当我看到包身工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丰衣足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看到芦柴棒身患重病,仍遭到老板毒打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百般呵护,我感到了幸福。干请以“当我看到.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感到了幸福”为句式,写一段幸福感言。板书设计:5 简答题1.题目:必修三师说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3)通过文本分析掌握深层含义;(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参考解析:(一)了解文体及作者1.学生齐读课题,老

22、师邀请同学谈一谈对题目“师说”的理解。明确:“说”是古代散文中的-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2.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介绍作者,教师进行补充。明确: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二)解决生字词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2.学生自

23、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断句。3.教师检查反馈,提醒学生注意“句读j du、苌弘chng hng”等字音。(三)了解文章内容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2.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请学生翻译部分句子,教师选讲实词、虚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3.提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1提问:“古之学者必有师”包含哪些方面的含义?明确: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拜师的必要性

24、“人非生而知之者”;寻师的原则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提问: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三个方面的呢?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派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评价。明确:(1)“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对教师职责的准确归纳,既教授学问道理,也传达人生哲思,所以韩愈才会辨别真正的“师者”与只会传授“句读”的人的区别,后者不能称之为“师”。正如我们现今所提倡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教书”与“育人”缺一不可,同为教师的天职。韩愈希望世人认识到这一点,多一些人能发出如柳宗元一般的感慨“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里的“谁”指的是所有人,涵盖了在封建制度下的贵族特权阶级与普通贫民百

25、姓,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很有针对性。既有惑,便要解惑,而解惑向来是教师的职责,所以人人都要向老师学习的道理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不得不说,韩愈是一位逻辑强者。(3)既要向老师学习,便要去寻那值得向其学习的老师,就像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寻师的原则是是无稽之谈,寻师所学的是道理是知识,所以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朗读指导: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带入到朗读中,也可想象如果你是韩愈,在唐代不想向老师学习的贵族子弟面前,如何慷慨激昂地表明你的观点。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依据这一中心论点,请

26、同学们设想,如果让你去展开论述,你会从哪些方面,用怎样的素材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为一个单位,尝试阐述自己的论证过程。要求:学生同桌相互交流。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将本文的第一自然段改写成现代议论文,注意要使用标准的现代汉语进行表述。2.借助图书馆或者网络查找韩愈的其他议论性散文作品23篇,分析其中心论点,做好读书笔记。板书设计:略6 简答题1. 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背景;(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参考解析:【教学

27、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并理解文章重点字词,浏览、略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体现出作者缅怀奥斯维辛遇难者的相关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阅读课文,学习本篇新闻稿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赏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进而热爱和平,抵制暴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描写作者缅怀奥斯维辛遇难者的相关语句。教学难点: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进而热爱和平,抵制暴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片段,请学生谈谈看完之后的感受如何。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在和平年代茁壮成长的我们也能通过影视作品感受到

28、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对战争的讲解,也有对战后情况的描述,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通全文1.教师播放名家范读音频,学生认真听。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教师点名请学生朗读课文,把每个词读正确,读响亮,并给予反馈评价。(二)理解课文大意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2.提问:本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奥斯维辛新闻稿,你对奥斯维辛有什么了解呢?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总结,进行汇总。明确: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

29、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德国人曾在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修建了集中营和众多的” 杀人工厂,这里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 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奥斯维辛的集中营等建筑,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1.提问:本文开篇一句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何还要完成本篇报道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进行思考。教师总结:是为了完成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教师追问:对谁的使命呢?要求:学生略读课文,找出答案。明确:是对曾经在这里的遇难者的使命。2.提问:此时到达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的人是什么心情状态呢

30、?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进行回答。明确:安静地、默默地、很快望一眼步履慢了下来。教师追问:游客们先是“很快,后又“慢了下来”,为何?要求:学生细读本段,思考并回答。明确:当游客想到这里曾经用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来屠杀无辜群众的时候,心情很是沉重,于是慢下来脚步,表达对牺牲者的悲痛之情。3.提问: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段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并找到关键字词。明确:本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屠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与生机勃勃的菊花放到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追问:作者为何要

31、对比呢?要求:学生讨论,教师点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纳粹残酷暴行的讽刺,无论其用怎样恶劣的手段都阻止不了生命的怒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最美好的顽强生命的赞叹,对和平的歌颂。4.请再次朗读这段话,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对纳粹残酷暴行的讽刺,以及对人世间最美好的顽强生命的赞叹,对和平的歌颂。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继续播放视频资料,请同学对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给出自己的解读。要求:学生自由发言。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教师进行相应的补充。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写一则300字的小作文:战争中的无辜牺牲者,我想对你说2.收集二

32、战中的感人故事,并进行分享。板书设计:7 简答题1.题目:必修三蜀道难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教师范读诗歌;(3)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学习文中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蜀道之难”,体会诗人仕途的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仕途的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教学

33、过程】一、作者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请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介绍李白生平及代表作品,教师点评补充,由此导入新课。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题,说一说对题目“蜀道难”的理解。明确:“蜀道难”,古乐府旧题。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很浓。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4.教师检查反馈,提醒学生注意“凫(f)、扪参(mn shn)”等字音。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1.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同桌相互交流讨论,理解诗歌大意。2.提问:这

34、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提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几次?是否重复,有什么作用?要求:同桌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发言。明确:三次。不重复,一唱三叹,分别道出蜀道“难”。开头写蜀道来历,叹蜀道之高,写出蜀道开辟难。中间写环境凄清、山水险恶,叹蜀道之险,写出蜀道攀登难。结尾写蜀道剑阁险要、杀人惨景,叹蜀道之乱,写出蜀道安家难,告诫友人早还家。4.提问: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派小组代表回答。明确:(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流之回川。运用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2)“黄鹤不得飞渡、猿

35、猱愁于攀缘。”通过对动物的虚写从侧面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运用想象、夸张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 ,搞地方割据。如果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的惨景。5.朗读指导:教师多媒体呈现蜀道相关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蜀道之

36、难”。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你觉得李白写此诗仅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吗?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创作主旨的?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谈一谈。明确: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课下收集李白其他的诗,读一读,下节课分享交流。七、板书设计8 简答题1.题目: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2)讲解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朗读体现作者感情;(3)根据讲解适当板书。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目

37、标:把握诗歌的情景关系,品味诗歌意境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从诗句中感受诗人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情感美,体会诗人深刻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联系知识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如春夜喜雨望岳春望,回忆杜甫诗歌的风格。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不拘一格的,有沉郁顿挫的、轻松缠绵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传世名作,看看我们能否再次了解杜甫,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蜀相。(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读通诗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诗歌,注

38、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3.教师点名请学生朗读,给予反馈评价,注意律诗的起承转合和停顿。(二)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句子和词语。如:锦官城成都。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1.提问:我们先来看诗歌的标题。蜀相指的是谁?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主发言。明确:诸葛亮。2.提问: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全诗的表达,大家会用哪个字?明确:“寻”。3.提问: 寻”又体现在哪里呢?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小组讨论。明确:“寻”体现在首联,也就是祠堂的地点一锦官城外。教师追问:祠堂的环境如何呢?明确:柏树茂盛,有绿草入眼,黄鹂

39、鸣叫。4.本诗的颔联是对祠堂环境的描绘,能否具体说说祠堂的环境如何?明确:环境清幽。从“碧草” 黄鹂”可以看出。教师追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哪两个字与意境关联最密切?将讲颔联的情感变幽静为凄凉。5.作者寻”到了祠堂,他对蜀相诸葛亮有怎样的评价呢?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明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功绩,在三顾茅庐后计安天下,辅佐两朝,忠心耿耿。6.提问:我们知道,历史上诸葛亮并未能够完成刘备的遗愿,而是出师未捷。这样的结局,杜甫是怎样评价的呢?明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认为诸葛亮是值得英雄悲叹的,因为他

40、事业未竟便身死,为了先主,以天下为己任,留给人们无限的哀悼。7.提问:请大家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想象作者面对蜀相祠堂时有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闭眼想象诗歌画面,自由发言.明确:诗人通过对蜀相祠堂的寻找和景物的描绘,追忆了诸葛亮的功绩,并对其 出师未捷身先死表达了哀悼和遗憾。但其实作者写蜀相也是写自己,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大家对于诸葛亮又有怎样的评价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忠心耿耿、足智多谋。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收集关于诸葛亮的其他诗歌。板书设计:9 简答题1.题目:必修一再别康

41、桥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 朗读课文,表现出作者的感情;(2)问题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感知本诗意境。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感受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浓浓不舍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本诗意境,了解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浓浓不舍之情。【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课堂初始,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并用语言渲染。

4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作者徐志摩,指名回答。明确: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他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 当之无愧。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2.正音断句学生自由朗读诗作,教师范读指导,明确诗歌节

43、奏划分,并标明韵脚。3.了解内容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写了诗人在与康桥分别时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一)绘画美提问:自古离别诗作非常多,本诗与以往的离别诗有何不同?要求:学生朗读诗歌,小组交流,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对象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迎面而来的是一派清新飘逸的图景。另外,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挥一 挥,使每一幅画都有流动的美,给人以立体感。(二)音乐美1.提问:对比阅读第一节和最

44、后一节,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要求:学生朗读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小组讨论进行比较,教师点评。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2.提问:雨巷 是一韵到底,这首诗压韵了吗?韵脚都有哪些?这样写能达到什么效果?要求:学生朗读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小组讨论进行比较,教师点评。明确:韵脚来,彩。每一小节的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1.提问:这首诗每一节有几行?每一行的字

45、数有何特点?这么写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朗读诗歌,同桌交流讨论。明确:一共七节,每一节有四行,显得很匀称。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2.提问:阅读诗歌最后一节,思考第一节中“作别西天的云彩”与最后一节“不带走一片云彩”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首尾呼应。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酒脱和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提问:挑选喜欢的片段,改写成一小段散文。要求:

46、自由编写,举手分享。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要求:学生谈收获,教师补充。明确: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虽然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想想离别母校会是怎样的心情,仿照再别康桥尝试写一首小诗。2.尝试写现代诗歌故乡的_,表达对故乡、童年的怀念之情。板书设计:10 简答题1.题目:必修五滕王阁序片段教学2.内容:3.基本要求(1)朗读作品,表现出作者的感情;(2)问题设计紧扣文本;(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参考解析:【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词义。2.引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