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讲学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24604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讲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讲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讲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讲学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考纲解读考点考纲主要内容高考示例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2017 江苏单科,222016 江苏单科,92015 四川文综,52014 山东文综,182013 四川文综,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冯如;办报刊;电影2017 课标,282017

2、海南单科,82016 天津文综,52015 天津文综,52015 浙江文综,18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2017 海南单科,92017 课标,412016 课标,282016 江苏单科,82015 课标,29分析解读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就命题规律而言,有以下特点:(1)从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大量出现,属于高考热点章节。(2)从内容看,甲午战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等均是高考热点。(3)从考查角度看,甲午战争多考查其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民族工业的发展要关注本地域历史上一些重要的近代企业,很多高考试题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对

3、维新思想的考查主要站在社会变革的角度,多要求分析维新思想在当时社会引起的巨大震撼,强调维新思想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1)本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甲午战争,在其影响下,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复习时应以甲午战争为切入点,把本单元知识点联系起来。(2)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 握知识体系。2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2016 江苏单科,9,3 分)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 189469.496.2624.25 190062.9911.2025.

4、81 190555.7114.0430.25 191050.8916.1432.97 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A 2.(2015 四川文综,5,4 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3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3.(2014 山东文综,18,4 分)“

5、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 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 订了(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答案 D 4.(2013 四川文综,4,4 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 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

6、D 5.(2017 江苏单科,22,12 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 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 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 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 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

7、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 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9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1)道路 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教师用书专用 6.(2015 江苏单科,22,13 分)甲午之役,民

8、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 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 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 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 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 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4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

9、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 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 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 分) (3)结合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 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

10、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 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 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7 课标,28,4 分)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 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

11、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2.(2017 海南单科,8,2 分)1894 年,在中国的 25 个通商口岸有洋行 552 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 个国家是( )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 答案 D 3.(2016 天津文综,5,4 分)1899 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 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 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中国应用无

12、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世界市场的发展 A.B.C.D. 答案 C 4.(2015 天津文综,5,4 分)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 去春回。到 20 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 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 A 5.(2015 浙江文综,18

13、,4 分)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 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 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 D 6.(2014 大纲全国,16,4 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 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 A.19 世纪 70 年代B.19 世

14、纪 80 年代5C.19 世纪 90 年代D.20 世纪 20 年代 答案 C 7.(2013 江苏单科,6,3 分)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 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 C 8.(2015 重庆文综,13,14 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 1870 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 业。1896 年,他将

15、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 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 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 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材料二 1897 年 5 月 27 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 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 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

16、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 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年份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 他钱庄外国 洋行外国在 华银行合计1897 年底7014124100 1898 年底5111380100 1899 年底850150100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 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 款所起的作用,(4 分)指出该行在初

17、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 分) 答案 (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 权。 (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经营管理 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 教师用书专用 9.(2014 浙江文综,17,4 分)右图是 20 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答案 D610.(2013 浙江文综,18,4 分)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000 份

18、,一年后达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 C 11.(2014 天津文综,13,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 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 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

19、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 分)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 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 分)材料三 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 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

20、的 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 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 分) 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 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 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12.(2014 四川文综,14,

21、10 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图 2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 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图片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 分) 答案 (2)整理:材料二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 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

22、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 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 变化。(10 分)713.(2014 福建文综,38,20 分)(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 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

23、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 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 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 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 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

24、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 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 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 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 分) 答案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 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

25、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 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 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考点三 维新思想 1.(2017 海南单科,9,2 分)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 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 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 B 2.(2016 课标,28,4 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26、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 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3.(2016 江苏单科,8,3 分)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 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 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

27、省 答案 B 4.(2015 课标,29,4 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 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8答案 C 5.(2014 课标,29,4 分)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 6

28、.(2014 课标,28,4 分)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 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7.(2013 安徽文综,13,4 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 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

29、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8.(2017 课标,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 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 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 合) 答案 (仅供参考) 可以以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嬗变为论题,选择多个视角进行阐述,

30、如 19 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经济、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教师用书专用 9.(2013 北京文综,15,4 分)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 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 儒林外史孔子改制考 A.B.C.D. 答案 B 10.(2013 福建文综,18,4 分)1900 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 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

31、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答案 A 11.(2013 山东文综,28,8 分)(节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 19021904 年译书统计简表。国别译书 类别 英美日 其他 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 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9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 录52247387.1总 计5732321 123 533百分比10.7 6.0 60.2 23.1 100.0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1

32、)据上表,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 分) 答案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 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 科学知识。(若从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年模拟A 组 20162018 年模拟基础题组 (满分 85 分 55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68 分) 1.(2018 安徽皖南八校一联,7)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

33、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 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 )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 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答案 D 2.(2018 湖北荆州一检,7)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 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 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答案 B

34、 3.(2018 河南八市一测,10)下表所示为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贸易比重情况,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比重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 时间1873 年1883 年1893 年 比重92%88%49%A.传统茶业竞争力减弱B.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 C.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D.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 答案 A 4.(2018 江苏无锡期中,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 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中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 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差异反映了( ) A.列强对华

35、侵略放松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答案 B 5.(2018 河南安阳一调,10)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 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答案 A 6.(2018 河南八市二测,7)1980 年,史学界经过对光绪脉案等清宫档案的仔细研究,普遍认为光绪是由于体虚病 久而自然死亡,并非死于谋杀;2008 年,史学家运用中子活化等实验方法对光绪头发进行检验,证明光绪系中毒 死亡。据此可推知(

36、 ) A.科技推动历史认知变化B.档案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C.历史事实因时代而改变D.史学家决定史学观点变迁 答案 A107.(人教必 1,12本课测评,变式)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 示所欲”。这表明( ) 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 B.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 B 8.(2017 湖南衡阳一联,26)在鸦片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其唯知奔走奉命,为 世人所不齿。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许多政界名流

37、都 争相与其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答案 A 9.(2017 河南八市二检,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 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 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者的妥协退让 答案 C

38、 10.(2017 河北石家庄一模,29)19 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在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 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有 2/3 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 10 个省、31 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 C 11.(2017 山东烟台 3 月,28)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各异。 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己(个人)”。这是

39、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 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一启蒙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 ) 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 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 C.19 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 D.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12.(2017 山东济宁 3 月,28)郑观应在 19 世纪 90 年代初写的盛世危言商战中,历数当时常见的日用洋货。 以洋手帕为例,1859 年由上海口岸进口约 9 万打,1869 年时增为 10 万打,1879 年更猛增至 35 万打,十年内增加 了 2.5 倍,到 1889 年又增至 40 万打。这客观上

40、反映出近代中国(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上海已经成为商业中心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D.民众消费观念有所变化 答案 D 13.(2017 山东泰安期中,13)民国乌青镇志载:“先有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 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民众生活习俗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11答案 C 14.(2016 安徽皖南八校三联,28)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 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

41、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答案 B 15.(2016 四川成都三诊,29)1898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 50 年;发 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 30 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 10 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答案 C 16.(2016 山西太原二模,28)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

42、的 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答案 D 17.(2016 四川成都三诊,28)1895 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 以前,以天下为公;嬴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 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 答案 B 二、非选

43、择题(共 17 分) 18.(2018 北京海淀期中,33)(节选)历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变化反映并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 1862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兼 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 1901 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19031905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

44、置。 19061911 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 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部下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的改革。 (3)以“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为视角,解读晚清时期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8 分) 答案 (3)解读: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扩张,“天朝上国”局面被打破(“朝贡体制”无法维持)。洋务运动期间,对 外交往日益扩大。清朝中央机构中设立近代外交机构并不断完善,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事物的引进。清末,西方近代制度传入,民族危机加深,社会改革呼声增强。清朝中央机构设置由传统体制逐渐向近代政 府部

45、门转变,有利于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形成民国时期的政府体制的基本格局。 晚清时期政府机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增强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19.(2016 北京东城期中,25)(节选)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 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 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

46、62 年 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 不负责。恭亲王奕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12国旗的诞生,是在 1888 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 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 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4 分)材料二 1843 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 1894 年通商

47、口岸共有 34 个。甲午战争 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 40 余处19 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 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 1898 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 30 多处(至此)可供外 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 110 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和主要城市。 摘编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5 分) 答案 (1)原因: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 因素:近代,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及

48、洋务派的推动,诞生了国旗。 (2)趋势: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由沿海到内地;从设立上看,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 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B 组 20162018 年模拟提升题组 (满分 85 分 55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72 分) 1.(2018 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15)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 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49、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答案 C 2.(2018 山东日照检测,10)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 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 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答案 B 3.(2018 清华大学能力测试,30)1896 年盛宣怀上折直言银行之便利,认为“英、法、德、俄之银行,流通一国之 财货,而得国家之保护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材料强调( ) A.华资银行可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