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17897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认识“径、斜”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2 .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 出诗一般的境

2、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 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2 .(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 这首千古名句。3 .(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 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4 .释题:在山上行走。5 .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 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

3、称杜牧为“小杜”。二 初读诗歌,落实读通。1 .教师范读。2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3 .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4 .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 .自由朗读,读到朗朗上口为止。2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 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1 .先运用不同方法突破“远上” “斜” “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 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2 .指

4、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 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3 .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1 .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 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2 .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 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 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 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 所见,后两句那么是黄昏之景。(2)因为黄昏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 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黄昏,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 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

6、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 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 于”那么是春花所不能比较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1 .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 .指名朗读。3 .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4 .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四、 研究古诗,体会诗韵。1 .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 出来。(生提问)2 .生研究

7、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 .集体交流:(1)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2)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 看到了听到了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 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 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 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

8、诗人此时的心情“爱”。(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 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 “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 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 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 一生的追求吗?五、指导诵读诗句。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

9、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 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六、课外作业。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幅好画是美的,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 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板书设计山行远上I寒山II石径I斜,白云I生处”有I人家。停车I坐爱II枫林I晚,霜叶I红于II二月I花。教学反思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气氛,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 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

10、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 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但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 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 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开展。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 .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 .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 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X出示诗人、题目)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文IJ

11、,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3 .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 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 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 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二 图文结合,画中会意。(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开火车读,齐读。(二)学习前两句诗。1 .指名

12、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 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2 .指名说,板书:荷菊3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4. “荷”字的教学。(1)(课件出示)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 示)(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

13、荷叶 舒展的样子。(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5. “菊”字的教学。(1)(课件出示)菊花图。(板书:菊花图)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 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3)比照朗读。(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师:我们跟着诗人再

14、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1 .(课件出示)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 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 .齐读诗句。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 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3 .教师范读。4 .学生自由体会读。5 .个人比赛读。6 .男女生比赛读。7 .齐读。8 .指导背诵。(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

15、相王安石的赏识, 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 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 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 找出来读一读!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

16、一尺和一拳。每 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次比第1次写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赠刘盖菊残君橙)2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3 .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六 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花荷叶图菊花图橙黄橘绿图教后反思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 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 的难

17、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 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 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 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第三课时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 .说说自己美丽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 .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单独在外。一天黄昏,他 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

18、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 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3 .理解“书” “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4 .齐读题目,板书题目。二 指导看图,感知图意。(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屏幕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三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这首诗。2 .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 字词)3 .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放映第四张幻灯片, 指导读准节奏)4

19、 .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1 .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 .(放映第六张幻灯片,画面出现正确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 .有感情朗读。五 拓展阅读。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板书设计夜书所见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后反思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 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