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84887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下第一单元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作者对延安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体会信天游这种民歌体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导入新课。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二、阅读全文,体会题目“回”的表达效果。贺敬之,现

2、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形式写了这首诗。三、教学过程:一读诗整体感知(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二读诗品味语言(一)听录音,感受这首诗的特点:1.每节都押韵;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3.句式灵活多变;4.语言通俗热情饱满;

3、5.根据需要选择了最熟悉最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俗。6.引用了很多富于地方特色的场景和典故。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它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二)圈出你认为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1.预设:从用词的角度: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预设:“杜

4、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

5、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设计意图:品读语句,读思写相结合,分析诗作语言形式的特点,理解民歌的写作手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三读诗体味民俗特点设疑:这首诗除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之外,你还能看到哪些陕北特色?预设:陕北人的衣:白羊肚手巾红腰带陕北人的食: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陕北人的住: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陕北人的言:眼眶眶、树根根、白生生陕北人的情: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设计意图:“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文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因为年代和学生的知识贮备等原因,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解读。)四、小结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五、作业:1、课后背诵这首诗。2、完成课后练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