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化学 专题综合测评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3102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化学 专题综合测评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高中化学 专题综合测评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化学 专题综合测评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化学 专题综合测评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苏教版必修2.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综合测评专题综合测评( (一一) )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1下列是几种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B B 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 2 个;凡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电荷数一定要与核外电子总数相等,C 项中核内有 12 个质子,而核外有 13 个电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8。2下列微粒中:13Al3 F,其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 )ABCDC C 属于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此微粒核外电子

2、数为 10;核外有 10 个电子;属于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17118;F是 9 号元素,其离子核外电子数为 10。3. 铯是一种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13572042】A硫酸铯的化学式为 Cs2SO4B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C金属铯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D碳酸铯受热易分解成氧化铯和二氧化碳D D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中钠的性质,铯与钠同属于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其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铯和钠一样,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 价,所以硫酸铯的化学式为 Cs2SO4;氢氧化钠是强碱,而铯的金属性比钠

3、强,所以氢氧化铯也是一种强碱;由于金属铯的金属性比钠强,所以与水反应时更剧烈;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类比可推知碳酸铯受热也不易分解。4若把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号取消,由左到右按原顺序编为 18 列。如碱金属为第1 列,稀有气体为第 18 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 3 列元素种类最多,第 14 列元素的化合物种类最多B第 10 列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2C第 18 列元素单质全部是气体D只有第 2 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D D 第 3 列元素中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各有 15 种元素,所以种类最多,第 14 列元素中包括碳元素,碳元素可形成有机物,故化合物的种类最多,A 正

4、确;第 10 列为过渡金属,故 B 正确;第 18 列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单质全部为气体,故 C 正确;D 项,除第 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外,其他如 He、部分过渡金属元素最外层也是 2 个电子,错误。5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导学号:13572043】AHClOBBa(OH)2CNa2O2DArC C A 项,HClO 是共价化合物,且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和氯原子之间都为极性共价键;B 项,Ba(OH)2是含有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C 项,Na2O2是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6下列实验过程中,一定同时存在化学键的断

5、裂和形成的是( )C C C 项中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遇冷再重新化合为氯化铵,发生了两次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故 C 正确。7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13572044】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CP、S、Cl 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C C O 无最高正价,F 和稀有气体元素没有正价,A 错误;多电子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

6、运动,B 错误;P、S、Cl 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得电子能力与最高价含氧酸(H3PO4、H2SO4、HClO4)的酸性均依次增强,C 正确;过渡元素是指周期表中第 3 纵行到第 12 纵行的元素,包括了七个副族与第族,D 错误。8下列顺序排列不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H2OHFH2S3B原子半径:NaMgOC酸性:HClO4H2SO4H3PO4D非金属性:FClBrA A F 的非金属性最强,HF 最稳定。9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都是物质结构中微粒间不同的相互作用。下列物质含有上述各类相互作用中两种的有( )A石英B金刚石C食盐D烧碱D D A、B 中只含有共价键,C 中只含有离子键,

7、D 中含有共价键、离子键两种相互作用。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导学号:13572045】A离子化合物的熔点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高B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D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高B B 共价化合物可能是原子晶体,如 SiO2晶体,其熔点比离子晶体要高;金属晶体的熔点差别较大,有的很高,如金属钨(W),其熔点比某些原子晶体高。11下列电子式正确的是( )412a、b、c、d 是四种短周期元素,a、b、d 同周期,c、d 同主族,a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 与 c 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b3c,且 b、c 离子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比

8、较中,正确的是( ) 【导学号:13572046】A原子序数:abcB元素的非金属性:dacC原子半径:cad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dcaA A 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a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2,则 a 为 Si;由 b、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及 a、b、d 位于同周期,c、d 同主族,b、c 离子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 b 为 Na,c 为 N,d 为 P,则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结合元素周期律知,A 正确。13有人建议将氢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A 族。下列事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H 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实现最外电子层稳定结构;氢分子的结构式为 HH;与碱金属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分

9、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都属于非极性键。ABCDA A H 与卤族元素得到一个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形成 X,它们单质的分子结构皆为 XX 型,故正确,而只要相同的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除外)就可以形成非极性键,故错。14为了确定 SbCl3、SbCl5、SnCl4是否为离子化合物,可以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合理、可靠的是( )选项方法或操作现象或结果结论A观察常温下的状态SbCl5是苍黄色液体,SnCl4为无色液体SbCl5和 SnCl4都是离子化合物B测定三者的熔点依次为 73.5 、2.8 、33 三者都不是离子化合物C将三者溶解于水中,滴入 HNO3酸化的 AgNO3溶都产生白色

10、沉淀三者都是离子化合物5液D测定三者水溶液的导电性都可以导电都是离子化合物B B 离子化合物熔、沸点较高,常温下呈固态,故 A 错,B 对;如果SbCl3、SbCl5、SnCl4是共价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在水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也可能有 C和 D 的现象和结论,故 C、D 也错。我们判定某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的常用方法是测定熔融状态下该化合物能否导电,若能导电则为离子化合物,若不能导电则为共价化合物。15如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关于 R、W、X、Y、Z 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 Z 单质的沸点最高BY、Z 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

11、R 原子的相同CW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 X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DY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 W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D D 由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 X 为氮,W 为磷,Y 为硫,Z 为溴,R 为氩。常温、常压下,磷、硫为固态而溴为液态,A 项错误;溴的阴离子有四个电子层,B 项错误;N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 P 元素强,故 NH3的稳定性强于 PH3,C 项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稀有气体除外),故 Y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 W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D 项正确。16已知均为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1

12、3572047】A原子半径:ABCDB原子序数:dcbaC离子半径:CDBAD单质还原性:ABDCC C aA2、bB、cC3、dD都是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不会超过 18,因而它们都是主族元素。由于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因而 C、D 位于 A、B 的上一周期,为非金属元素且原子序数dc,A、B 为金属元素,原子序数ab,因而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bdc,B 错;A、B 由于在 C、D 的下一周期,又是原子半径较大的金属元素,因而 A、B的原子半径肯定比 C、D 的原子半径大,由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知,r(B)r(A)r(C)r(D),A 错;电子层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13、故离子半径由大到小为6CDBA,故 C 对;单质中同周期的 A、B 为金属,A 原子序数大于 B,故还原性应为 BA,另一周期的 C、D 为非金属元素,C 的原子序数小于 D,C 的还原性应大于 D,D 错。(备选)如图,a、b、c、d、e 为元素周期表中前 4 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元素 b 位于A 族,有6、2 两种常见化合价B五种元素中,元素 e 的性质最稳定C元素 c 和 d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cdD元素 c 和 e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eD D 图中,a 为稀有气体氦,是五种元素中最稳定的;b 是氧元素,没有6 价;c 的非金属性比 d 弱

14、,因此 c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 d 弱;c 的非金属性比 e强,因此 c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 e 强。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52 分)17(7 分)如图所示,已知 A 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3 价,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含氧56.21%,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 1,试回答(均用具体的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 【导学号:13572048】(1)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A_,B_,C_,D_。(2)A、B、C、D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差的是_。(3)A、B、C 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4)A、B、C 三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解析】 A

15、 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3 价,则其最高正价为5 价,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R2O5,设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r,则有:56.21%,Ar31,即 A 为磷,B、C、D、E 分别为硫、氯、氧、硒。根据同16 5 2Ar16 5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可以推断出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关系。7【答案】 (1)P S Cl O (2)PH3 (3)ClH2SO4H3PO418(8 分)C60、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分别如下图所示(金刚石、石墨仅表示出部分结构):(1)等质量的 C60、金刚石和石墨三者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

16、物质的量_,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之间能否转化?_(填“能”或“不能”)。(2)固态时 C60、金刚石和石墨三者为分子晶体的是_。(3)石墨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可以滑动,其硬度比金刚石小很多的原因是_。【答案】 (1)相等 能 (2)C60 (3)石墨中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是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19(9 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族周期 AAAAAAA01A2EFHJ3BCDGI根据 AJ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_,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_。(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酸性最强的是_,呈两性的是

17、_。(3)A 分别与 E、F、G、H、I 形成的简单气态化合物中,最稳定的是_。8(4)在 B、C、D、G、I 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5)元素 C 与 I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解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 为 H,B 为 Na,C 为 Mg,D 为 Al,E 为C,F 为 N,G 为 S,H 为 F,I 为 Cl,J 为 Ne。(1)题给元素中稀有气体 Ne 最外层电子数为 8,化学性质最稳定;同周期元素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而同主族元素向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题给元素中 F 的非金属性最强,故 F2氧化性最强,Na 的金属性最强,其单质还原性最强。

18、(2)题给元素中,Na 的金属性最强,则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NaOH 的碱性最强,F 元素没有含氧酸,高氯酸的酸性最强,题给元素中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只有 Al(OH)3为两性。(3)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C、N、S、F、Cl 中 F 的非金属性最强,故 HF最稳定。(4)原子半径 NaMgAlSCl。(5)元素 C 与 I 形成的化合物为 MgCl2,其电子式为。 【答案】 (1)Ne F2 Na(2)NaOH HClO4 Al(OH)3(3)HF(4)Na(5) 20(8 分)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导学号:13572049】(1)元素

19、A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2)用电子式表示 D2G 的形式过程:_,其所含化学键类型为_。(3)C2、D、G2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填离子符号)。(4)C、G 的简单氢化物中,沸点较低的是_(填化学式),原因是_。两种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C_G(填“”或“O2Na。(4)H2O 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水的沸点高于 H2S;非金属性 OS,所以 H2O 的稳定性强于 H2S。【答案】 (1)第 2 周期A 族(2) 离子键 (3)S2O2Na (4)H2S 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21(10 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验证元素周期律。 【导学号:13572050】.甲同学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

20、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并将其通入氢硫酸中。(1)过氧化氢的电子式为_。10(2)从图 1 中选择氧气的制备装置:_(填“A”或“B”),反应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3)该实验如何证明 O 的非金属性强于 S?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乙同学利用图 3 所示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已知 A 是一种强酸溶液,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 是难溶性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可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沉淀生成。(4)写出所选物质或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A_,B_,C_。【解析】 .(1)过氧化氢的电子式为。(2)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反应物分别为液体和固体,且不需要加热

21、,所以应该选择 A 装置;实验之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一般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氧气能氧化硫化氢生成 S,说明O 的非金属性强于 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22H2S=2S2H2O。【答案】 .(1) (2)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O22H2S=2S2H2O.(4)HNO3 CaCO3 Na2SiO3(答案合理即可)22(10 分)A、B、C、D、E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原子半径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如下图 1。E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 4 倍,D 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 C2相同。图 1 图 2试回答:(1)元素 E 在元素

22、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2)与元素 D 的简单离子所含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的微粒是_(用化学式作答,下同)。(3)B 和 E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较弱的为_。若用上图 2 中装置验证这两种酸的酸性强弱,则在装置中加入的试剂分别为:_,_,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11(4)由以上五种元素组成的中学常见的物质,其组成和结构信息如下表: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a含有 A、C、D 的盐bC、D 组成的化合物,且原子个数之比为 11c化学组成为 AC2a 含有的化学键有_;b 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解析】 A、B、C、D、E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E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D 原

23、子最外层电子数的 4 倍,则 D 处于A 族,E 处于A 族,E 与 A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者同主族,且 E 的原子半径较大,故 A 为 C 元素、E 为 Si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CB4,且二者原子半径小于碳原子,故 B、C 处于第 2 周期,C 可形成离子 C2,故 C 为 O元素,则 B 为 N 元素;D 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 O2相同,且 D 处于A 族,故 D 为Na。(1)E 为 Si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3 周期A 族。(2)D 的简单离子为 Na,与 Na所含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的微粒是 NH或 H3O。 4(3)B 和 E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 H

24、NO3、H2SiO3,酸性较弱的为 H2SiO3,若验证这两种酸的酸性强弱,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知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 HNO3溶液,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 Na2SiO3溶液,发生反应:2HNO3Na2SiO3=H2SiO32NaNO3,现象为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4)a 是含有 C、O、Na 的盐,则 a 为 Na2CO3,c 的化学组成为 AC2,则 c 为 CO2,b 是由O、Na 组成的化合物,且原子个数之比为 11,则 b 为 Na2O2。Na2CO3中含有离子键、共价键,b 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答案】 (1)第 3 周期A 族(2)NH(或 H3O) 4(3)H2SiO3 HNO3 Na2SiO3 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4)离子键、共价键 2Na2O22CO2=2Na2CO3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