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11233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4.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第 4 4 单元单元 文言文(文言文(2 2)1414 孔孟两章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

2、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微感言: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2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3、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一、作者视窗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

4、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当下,都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得以矫正。【注】 (1)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还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

5、人尊为“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论语现存 20 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3(2)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也被尊为儒

6、家的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孟子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写作背景(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

7、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2)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然后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

8、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4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颛臾( ) (2)社稷( ) (3)孝悌( )(4)庠序( ) (5)饿殍( ) (6)洿池( )(7)弃甲曳兵( ) (8)虎兕( ) (9)鸡豚狗彘( )(10)数罟( ) (11)相夫子( )答案 (1)zhun y (2)j (3)t (4)xin (5)pio(6)w (7)y (8)s (9)tn zh (10)c (11)xin2辨形组词(1) (2)柙 狎)稷 谡)(3) (4)椟 牍)洿 绔)(5) (6)粟 栗)既 即)答案 (1)木柙 狎昵 (2)社稷 马谡 (3)木椟连篇累牍 (4)洿池 纨

9、绔 (5)粟米 板栗 (6)既然立即3词义理解(1)是社稷之臣也: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3)相夫子: (4)而在萧墙之内也: (5)谨庠序之教: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7)数罟不入洿池: (8)斧斤以时入山林: (9)孝悌之义: 答案 (1)“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2)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3)动词,辅佐。(4)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5)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6)饿死的人。(7)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8)斧子。(9)敬爱兄长。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5(1)通

10、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答案 通“欤”,句末语气词。通“毋”,不要。通“斑”,头发花白。通“途”,道路。(2)一词多义是是社稷之臣也(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曹刿请见(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过是谁之过与( )

11、无乃尔是过与(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王然而不王者( ) 梁惠王曰( ))兵非我也,兵也(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草木皆兵( ))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驴不胜怒,蹄之(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答案 代词,此/判断词/正确 憎恨/疾病,毛病/快,迅速/疾劲,强大 不去/阻止,使止/只 谒见/看见/召见/通“现”,呈现 过错/责备/过分 统一天下,用作动词/君王,名词 兵器/军队/士兵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3)虚词归纳6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虎兕出于柙( ) 谋动干戈

12、于邦内(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而危而不持( ) 固而近于费( )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为何以伐为( ) 恐为操所先( ) 为其来也( ))以请以战喻( ) 可以无饥矣(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申之以孝悌之义( ))之填然鼓之( ) 王道之始也( ) 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 介词,引出对象/对/从/在/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 却,表转折/又,表并列/地,表修饰 wi,语气助词,呢/介词,被/wi,介词,在 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用 调整音节,起提顿作用的衬词/助词,“的”/代词,代百姓四、文白对译季氏将

13、伐颛臾季氏 将 伐颛臾。冉有、 季路见于孔子曰:“季 氏 季康子将要征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康子 将 有事于 颛臾。” 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 大夫。伐:征伐。颛臾(zhun y):)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季路:姓仲,名由,字Error!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 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周先王 以 为东蒙 主, 且 在邦 域之中矣, 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况且颛臾又在鲁国国境之内, 是 社稷之臣也。 何 以 伐 为?” 它的国君是国家的臣属。为

14、什么还要攻打它呢?”无乃 与: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句。过,责备,用作动词。昔者:7时间名词,从前。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用。为,做。东蒙: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且:连词,可译为“况且”。邦域之中:意为颛臾在鲁国境内。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Error!冉有曰: “夫 子欲 之, 吾 二臣者皆不欲 冉有说:“季康子想征伐它,我们两个人都不想 也。” (这样做)。”夫子:指季康子。当时对大夫、 老师和年长者都可称“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 曰: 陈力 孔子说:“求!周任说过这

15、样一句话:能施展才能 就 列, 不能 者 止。 则 居 其 位,否 则 就 不 要 去(当那个官)。周任:古代的 一位史官。)Error!危 而不持, (盲人)摇晃着要倒下,颠 而不扶, 则 将 焉用 彼相矣? 且 (辅助者)不去搀扶,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况且 尔言 过矣, 虎 兕 出于柙, 你的话是错误的,(试问)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 龟 玉毁于椟 中, 是谁之过与?” 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危:摇晃,站不稳。颠:跌倒。扶:搀扶。则:那么。焉: 何。彼:那。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过:错误。兕(s):独角)Error!冉有曰: “今夫颛臾,

16、 固而 近于费。 今 不 取,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费。现在不攻取它, 后世必 为 子孙 忧。” 后世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今夫:语气词,用于句 首,表示停顿。固:坚)Error!孔子曰:“求!君 子 疾 夫 舍 孔子说:“求!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 曰 欲 之而必 为之 辞。 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不 说。辞:托词,借口。 丘也 闻 有国有家者,不患 寡而 患 不 均, 我孔丘也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 不患 贫 而患 不安。盖 均 不担忧人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 无贫, 和 无 寡, 安无

17、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 倾。 夫 如是, 故 远 人 (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能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8不服, 则修文 德 以 仍然不臣服,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 来 之。 既 来 之, 则 安之。 人前来(归顺)。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丘:孔子名丘,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患:忧虑,担心。寡:)少。盖: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倾:倾覆。如是:像这样。故:仍然。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服:臣服。文德: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以:连词,Error!今 由与 求

18、 也, 相夫子, 远 现在仲由与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别国人不 服, 而不能 来也; 的人不肯归附我国,而又不能(通过施行教化德政)使他们归附; 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 而谋 动干戈于 邦内。 国家四分五裂,而又不能守业;现在又想在国内挑起战争。 吾恐季孙 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而在鲁国内部啊。”相(xin):辅佐。邦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当时鲁国 不统一,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势力强大的贵族分割,而且)Error!Error!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河内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尽了心啦。

19、河内遇到 凶, 则 移其 民 于河东,移其 粟 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 于河内。河东 凶 亦然。 察 邻国 之政,无 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 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 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 加多,何 也?” 更多,这是为什么呢?”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 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耳矣:都是句末语气词,重叠使用以加重语气。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在今河南济源一带。凶: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

20、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其:代指河内。其:代9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Error!孟子对曰: “王 好 战, 请 以战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拿战争打个 喻。填 然鼓 之, 兵 刃 既 接, 弃甲 比方吧。咚咚地敲着战鼓,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 曳 兵而走。 或 百步而后止, 或 五十 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 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 笑 百步, 步才停下来。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 则 何 如?” 那么怎样呢?”好(ho)战:喜欢战争。请:请允许我。以:

21、用。 喻:打比方,作说明。填然:形容鼓声,象声词。)Error!Error!曰: “不可; 直不 百步 耳, 是亦 (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 走 也。” 也是逃跑呀。” 曰: “王 如 知 此, 则 无 望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 民之多于邻国也。 百姓比邻国多了。如:如果。则:连词,就。无:通 “毋”,不要。望:希望。于:比。 “不 违 农 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不入洿池,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 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鱼鳖就吃不完;按照(树木生长的)季节砍伐树木,木

22、材就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 民 养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便使百姓对生养 丧死无 憾 也。 养生丧死无 憾, 王道 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于生养死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 之始也。 的开端。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时:时节,季节。 谷:粮食的统称。胜:尽。数(c)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w):洼地积水,也指池塘。斤:斧子。以时:按照(树木生长的)季节。养生:供(n)养活着的人。Error!“五亩 之 宅, 树 之 以 桑, 五十者 “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栽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 可以衣 帛矣。 鸡豚狗 彘之畜,勿失 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23、鸡猪狗的喂养,不错过 其 时, 七十者 可以 食 肉矣。百亩 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10之田,勿夺 其 时, 数口之 家 可 大的土地,不错过农业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 以无 饥 矣。 谨庠 序之 教,申 之以孝悌 以不饿肚子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 之 义, 颁 白 者 不 负 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上背着、 戴于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了。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 寒, 然 而 不 王者, 未之有也。 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树:栽种,用作动词。衣

24、(y):穿,用作动词。帛(b):丝 织品。豚(tn):小猪。彘(zh):大猪。畜(x):喂养。)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n)序: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育。申:反复(告诉)。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负。戴:顶在头上。Error!“狗彘食人 食 而不知检, (如今富贵人家的)狗猪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 涂 有饿 殍 而不 知 发; 人死, 则曰,非我 路上有饿死的人了,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 也, 岁 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

25、和杀死了人却说, 非 我 也, 兵 也。 王 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只要)大王 无 罪 岁,斯 天下 之 民 至 焉。” 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到你这里来了。”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饿殍(pio):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Error!一、文本助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通过和弟子冉有、季路的谈话,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记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孟子以作

26、战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增多,11而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能够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受到教化,这样做,就可以“王天下”。这种养民、教民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词类活用(1)无乃尔是过与: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填然鼓之: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树之以桑: (6)然而不王者: (7)王无罪岁: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0)既来之,则安之: (11)既来之,则安之: (12)谨庠序之教: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责备 (2)名词用作

27、动词,憎恨12(3)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4)名词用作动词,穿 (5)名词用作动词,栽种 (6)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7)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8)名词用作动词,埋葬 (9)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归顺) (1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2)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2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 今义:有事情(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 今义:泛指河流的东面(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5)然而不王者古义: 今义: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答案 (1)这

28、里指有军事行动 (2)黄河以东的地方 (3)供养活着的人 (4)可以凭借 (5)这样(做)却3特殊句式(1)是社稷之臣也: (2)何以伐为: (3)无乃尔是过与: (4)未之有也: (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6)申之以孝悌之义: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3答案 (1)判断句 (2)(4)宾语前置句 (5)(7)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 (2)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译文: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

29、文: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 答案 (1)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2)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费。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3)如果能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仍然不臣服,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人前来(归顺)。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4)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而在鲁国内部啊。(5)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6)有的人跑一百

30、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才停下来。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7)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了。14(8)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三、师生探究(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答: 答案 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出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

31、臣的冉有和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国,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第三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的?答: 答案 (1)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2)用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先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其次也把冉有和季路看作虎兕的看管人。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正义性,同时也是对自己学生

32、失职的严肃批评。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 答案 孔子说这句话是针对冉有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一观点的。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直接地批评了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做了铺垫。(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4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15答: 答案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孟子以战争作喻,启发对方思

33、考。他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是一样的。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实行仁政,行王道。5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答: 答案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

34、比喻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作比喻,批评了治理不好国家而为推卸责任找借口的做法,既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三种措施和四种主张时,全用排偶,音调铿锵,气势充沛。一、阅读延伸孔子的洒脱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了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

35、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16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

36、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

37、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

38、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兴奋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儿不洒脱呢?【赏析】 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敢于打破前人评价孔子的樊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的孔子,令人耳目一新。文章综合采用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把自己的见解阐述得透彻而令人信服。二、写法迁移17善用比喻孔子在谈话中引用周任的话,认为冉有不是称职之臣。用“虎兕出”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用“龟玉毁”比喻颛臾将要遭灾。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善用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鲜明有力;从

39、而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并且饶有趣味。【我来练笔】请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运用比喻修辞的话语,分别对小王及其母亲进行劝说。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下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 16 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1)对小王,你这样说: (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 答案 (示例)(1)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

40、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飞到九霄云外去。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答案 B解析 A 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前一个代“五亩之宅”,后一个代“百姓”。B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C 项前一个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后一个表判断语气。D 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用”,后一个意思是“按”。18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诸侯封地B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

41、忧虑,担心C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D直不百步耳 直:简直答案 D解析 直:只是。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移其粟于河内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 B解析 A 项“以为”在句中的意思是“让它作为”;今义“认为”。C 项“河”在句中的意思是“黄河”;今义“河流”。D 项“然”在句中的意思是“这样”,“而”在句中是表顺承的连词;今义“然而”连用,表转折。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