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1740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doc(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孔孟两章孔孟两章 第 14 课 孔孟两章 第 15 课 劝学(节选) 第 16 课 过秦论 第 17 课 师说 第 18 课 晏子治东阿 第 19 课 谏太宗十思 疏2第 14 课 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 712 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

2、,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至圣”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亚

3、圣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 ,孟子被尊为“亚圣”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二、背景回放循循善诱,反对征伐3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筹划。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

4、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行不通的“仁政”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三十五年(前 334),孟子被“招贤” ,应邀来到魏国,魏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梁惠王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而孟子反对“霸道” “虐政” ,主张施行“仁政” ,用仁义治天下。本文记载的只是孟子在魏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相关知识1 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 论语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

5、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后人把论语和大学 、 中庸 、 孟子合称为“四书” 。 2 孟子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 “王道” ,主张德治。3文化常识1 “社稷” ,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代指国家。2 “庠” “序”都是指学校。商(殷)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不要3鸡豚狗彘之畜,勿

6、失其时 “勿”通“毋” ,不要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路上二、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古义:让担任。 今义:认为。 3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 不安定,不安宁;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三、一词多义1相Error!2过Error!3是Error!4发Error!5数Error!6为Error!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填然鼓之 鼓:敲起战鼓王无罪岁 罪:归罪(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忧患(的事)

7、养生丧死无憾生:活着的人 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 安:使安定(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也,也”表判断)5(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何以伐为(现代汉语语序:以何伐为)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2状语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现代汉语语序:季氏将于颛臾有事)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现代汉语语序:而于邦内谋动干戈)虎兕出于柙(现代汉语语序:虎兕于柙出)申之以孝悌之义(现代汉语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三)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宾语)盖(财)均(则

8、)无贫,(上下)和(则)无寡,(上下)安(则)(国)无倾(省略主语)可以(之)无饥矣(省略宾语)明大意1 季氏将伐颛臾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2 寡人之于国也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理脉络6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 ,回答问题。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示孔子认为“攻打颛臾错误”的一组是( )是社

9、稷之臣也 颛臾,固而近于费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且在邦域之中矣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A BC D解析:选 C 是冉有的话,是孔子批评冉有的话。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 。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与?”C 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显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他善

10、于文过饰非和狡辩。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解析:选 D 从文中看,对话主要在孔子与冉有之间展开,孔子对冉有的责备大于子路。可以推断,孔子认为冉有的责任更大。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 ,回答问题。3下列各句内容都符合孟子主张的一组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斧斤以时入山林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 BC D解析:选 C 是孟子反对的做法。7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

11、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B孟子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与百姓而自得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C针对梁惠王渴望使民加多的心理,孟子解决了梁惠王的认识问题后,很自然地转入了对施行仁政的阐述。D孟子在最后直接批评了梁惠王的虐政,从正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全文结构严谨,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辩的气势。解析:选 D D 项,孟子在最后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但并不直接针对梁惠王。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 伐 颛臾。冉有、季路见于 孔子曰:“季氏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谒见孔子

12、说:“季康子将有 事于颛臾。” 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季氏: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伐:征伐。颛臾 zhun y :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冉有:名求,字子有。他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见:拜见,谒见。有事:这里指有军事行动。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 过 与? 夫颛臾, 昔者 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 先王 以为东蒙 主, 且 在邦域 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况且颛臾又在鲁国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 以 伐 为?” 的境内,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13、要讨伐它呢?”无乃与: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宾语前置句,“过尔”,责备你。过,责备,用作动词。夫 f :语气词,可译为“那”。昔 者:时间词,从前。先王:先代的国君。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用。为,做。东蒙:山名,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南。主:主管祭祀的人。且:连词,可译为“况且”。社稷之臣:国家的臣属。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何以为:表示反问语气。冉有曰:“夫 子欲 之,吾 二臣者皆不欲 也。” 冉有说:“季康子想征伐它,我们两个人都不想 这样做 。”孔子曰:“求!周任 有 言 曰: 陈 力 就 列, 孔子说:“求!

14、周任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不能 者 止。 否则就不要去 当那个官 。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危 而 不 持, 颠盲人 摇晃着要倒下, 辅助者 不去搀扶,跌倒8而不 扶, 则将 焉 用彼 相矣? 且 尔言 了却不去扶持,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况且你的话过 矣, 虎 兕 出 于 柙, 是错误的, 试问 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 占卜用的 龟 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 与?” 龟甲、 祭祀用的 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则:那么。焉:何。彼:那。相 xing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15、兕 s :独角犀牛。龟:占卜用的龟甲。玉:祭祀用的玉器。过:错误。柙:关猛兽的木笼子。椟:木匣子。冉有曰:“今 夫颛臾, 固而 近于费。 今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又靠近费。现在不 取, 后世必 为 子孙忧。”如果 不攻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季氏子孙忧患 的事 。”今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停顿。固:坚固。文中指颛臾的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季氏的封地。为:成为。忧:祸患,忧患。孔子曰:“求!君 子 疾夫 舍曰 欲 之 孔子说:“求!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 而 必 为之辞。 却偏要编造借口 来搪塞的态度 。疾:憎恨。舍曰:不说。辞:托词,借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

16、 不均,不 患 我听说国君和大夫,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而 患 不 安。 盖 均 无 贫, 人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财物 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 人和 无 寡, 安 无 与人 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 国家 就没有倾。夫如 是, 故 远 人不 服, 倾覆的危险。如果能做到这样,所以本国以外的人不臣服,则修 文 德 以 来之。 就加强 礼乐等 文教和 施行 德政以吸引远方的人前来 归顺 。既来 之, 则 安 之。 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丘:孔子名丘,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患:忧虑,担心。寡:少。倾:倾覆。如是:像

17、这样。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服:臣服。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以:连词,用法同“而”。来:使动用法,使来。今 由与求也, 现在仲由与冉求相夫子, 远 人不 服, 而 不能你们两个人 ,辅佐季康子,外国人不肯归附我国,而又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通过施行教化德政使他们归附;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守业;而 谋动 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 孙之 忧, 不在颛 反而想在国内挑起战争。我担心季氏子孙的忧患,不在颛9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臾这个小国,而在鲁国内部啊。”相 xing :辅佐。分崩离析:指割地自据,使国家四分五裂。当时鲁国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谋:谋划。动干戈:发动战争。于:

18、介词,在。邦内:指鲁国境内。恐:担心。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借以暗指鲁国内部。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河内 凶,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则 移其 民 于河东, 移其 粟 于 河内。 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 凶 亦然。 察 邻国之 政, 无 如寡人之 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者。邻国之民 不 加 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 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加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加多,何 也?” 这是为什么呢?”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 ,所以又称

19、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于:对于。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以加重语气。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在今河南济源一带。凶: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其:代指河内。其:代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样。察:考察。政:当权者。加少:更少。加,更加。何也:为什么呢?孟子对 曰:“王 好 战, 请 以战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来作喻。填 然 鼓 之, 兵 刃 既 接, 弃 甲 曳 比喻。咚咚地敲起战鼓,战斗开始了, 士兵 抛弃铠甲、拖着兵 而走。或 百 步 而 后止,或 五十步 兵器逃跑。有的士兵跑一

20、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而后止。 以 五十步 笑 百步, 然后停下来。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则 何 如?” 那么怎样呢?”好 ho 战:喜欢战争。请:请允许我。以:用。喻:打比方,作比喻。填然:形容鼓声,象声词。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兵:兵器、武器。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拖着。走:逃跑。或:有的人。以:用,凭,拿。则:连词,那么。何如:怎么样。曰:“不可; 直 不 百步耳 , 是 梁惠王说:“不行; 那些人 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亦 走 也。” 也是逃跑呀。”直:只是。是:代词,这

21、,代指上文“五十步而后止”。曰:“王 如 知 此, 则 无 望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10民之多于邻国也。 百姓比邻国多了。如:如果。则:连词,就。无:通“毋”,不要。望:指望。于:比。“不 违 农 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网眼细密的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 山林, 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就吃不完,木材就用不完,这样使 民 养 生 丧 死无 憾也。 便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于养 生

22、丧 死 无 憾, 王道之始也。 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时:季节。谷:粮食的统称。胜 shn :尽。数 c :密。罟 :网。洿 w :洼地积水,也指池塘。斤:斧子。养生:供 n 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始:开端。“五亩 之宅, 树 之 以 桑, 五十 “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 那么, 五十岁的者 可以衣 帛 矣。 鸡豚狗彘 之 畜, 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一类的家畜,勿 失 其 时, 七十 者 可以食 肉矣。 百亩 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之田, 勿 夺 其 时,

23、 数 口之 家 可 大的土地,不错过农业生产季节, 那么, 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无饥 矣。 谨 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 悌 以不饿肚子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之 义, 颁 白 者 不 负戴于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道路 矣。 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 不 寒, 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然而 不 王者,未之有也。做到 这样可是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树:动词,栽种。衣 y :动词,穿。帛 b :丝织品。豚 tn :小猪。彘 zh :大猪。畜 x :喂养。无:通“毋”,不要。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

24、从事。庠 xin 、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 殷 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 告诉 。孝悌 t :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百姓。衣 y 、食:动词,穿、吃。然而:这样可是。王 wn :统一天下,用作动词。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检, 涂有 “ 诸侯贵族家 猪狗吃人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 殍 而不知 发; 人 死, 则曰,非 我 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11也, 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 我 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

25、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也, 兵 也。 王 无 罪 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只要 大王不要归咎岁,斯 天下之民 至 焉。” 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收成。兵:兵器。罪:归罪。斯:则,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季氏将伐颛臾1善于在对话中刻画人物的神态气质。通篇虽无人物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但我们读后,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心理特征如在眼前。如对冉有,孔子三次直呼“求” ,语气急促,紧张严肃,孔子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跃然纸上。2善于使用反问语句来加强语气,再现

26、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四个反诘句,如暴风急雨,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寡人之于国也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

27、,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语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12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 ,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28、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 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

29、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妄。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 ,乃是僵化小人的

30、行径(“硁硁然小人哉”)。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 ,只是孔子并不13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能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佳作赏析 写孔子的文章很多,本文角度独特,从“洒脱”这个角度写孔子,让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应是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有真才实学,不沽名钓誉;对生活有一份恬淡悠闲的心境,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言行脱俗;通情达理,遇事灵活变通。(时间:40 分钟 分值:56 分

31、)一、文言基础专练(25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 直:只是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不要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谋:阴谋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解析:选 C C 项,谋:谋划。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则修文德以来之解析:选 D D 项, “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其余均为名词作动词。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选 C A 项, “颁”通“斑”

32、 ;B 项, “过”意为“责备” ;D 项, “或”意为“有的人” 。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且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是亦走也 虎兕出于柙 王道之始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何以伐为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BC D14解析:选 C C 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的倒装句。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的文章虽然不相连属,但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B 寡人之于国也在论述中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破立结合,并将自己的主张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来。C 寡人之于国也结尾一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

33、性。D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以养民,又要重视庠序以教民,才是王道实现的根本。解析:选 C 细细品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结尾一段是事实,而非假设。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无乃尔是过与?(3 分)译文: (2)先王以为东蒙主。(3 分)译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 分)译文: 参考答案:(1)恐怕应该责备你吧?(2)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3)(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二、阅读理解专练(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

34、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15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

35、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注 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羖:公羊。累绁:用绳索捆绑。粥:卖。多学一点1 “其先宋人”中的“先”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解释为祖先。2 “孔丘,圣

36、人之后”是判断句,意思是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3 “虽不当世,必有达者”的意思是(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4 “吾即没,若必师之”中的“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师。5 “与语三日,授之以政”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6 “男女行者别于涂”中“涂”通“途” ,解释为道路。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C秦/国虽小/其志

37、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解析:选 B “国虽小”与“处虽辟” , “其志大”与“行中正”句式相近,意思贯通,因此“小” “大” “辟” “正”后应有停顿,可排除 C、D 项。从句式角度以及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来看, “秦”与“国”之间有停顿,故排除 A 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子十六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 “名”由长辈称呼,“字”则为同辈间尊称。

38、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16称。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D摄:古代官员升官有“擢” “拔” “迁” “加”之称,降官则有“谪” “贬” “左迁”“罢” “黜”之说;而“摄”既不属升官,亦不为降官,专指临时代行某职。解析:选 C C 项, “鲁定公十四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

39、向他学习。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解析:选 C C 项, “没有得到善待”错,原文为得到了善待。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5 分)译文: (2)“高山仰止,

40、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5 分)译文: 参考答案:(1)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2)“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

41、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17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鲁昭公二十年(前 522),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

42、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再用你了。 ”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前 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

43、少正卯杀了。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四月的己丑日。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三、语言表达专练(12 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 ,二是社会幸福重

44、于个人幸福。孔子是个对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他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 ,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而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来说, 。答: 18 参考答案: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 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 是一种补充12以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的“爱民”思想为话题。依照示例中的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6 分)屈原流落汨罗江畔,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孟子 参考答案:奔走天下,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