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史纲》书评.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70057004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国史纲》书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中国史纲》书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国史纲》书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史纲》书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国史纲书评 第一篇:中国史纲书评 中国史纲书评 “融哲史两方面,而独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著名学者熊十力曾这样评价张荫麟中国史纲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版,可见本书的独到之处:哲学与历史并重,融对历史全局的因果理解和哲学的思辨于深化浅出之中。著名学者张其昀认为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呕心沥血的著作,字字珠玑。本书使作者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却是与国史大纲钱穆、中国通史吕思勉并肩的史学经典。 在开篇自序中,作者就已自我定位“着眼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宏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秉着“文章要有作家的尊严,作为当时历史教材的中国史纲第一部,作者根据自己

2、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了中国社会的大事记,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特性和见解。 本书以商朝为动身点,前推有传闻记载的尧舜禹时期,后至东汉王莽改制与社会革命。书中表达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演化,并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历代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郊;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微小环节,并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帮助表达。 业界认为全书最富有学术价值的是其次章到第七章,正好关系到我国历史走向最早的两次大转折。张荫麟把读史比于登山,处于中国转折点的历史时期,固步自封,回顾过去。中国史纲不仅是他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整理与发扬,

3、更表达着他对社会现状和世界潮流的深刻视察和探讨。在第一章中,对于商代文化的速写已可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文字虽简短但涵盖的信息量很大。生动好玩、独具匠心,史实与图文表格相结合,材料丰富,清晰明白,易于读者理解。其次章周代的封建社会是作者对先秦历史文献多年潜心探讨心得的结晶,他通过九个角度的组合,绘声绘色地揭示出了周代社会的整风光貌。对奴隶社会的分析,没有显明的政治色调,而是真正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原来面目,正是是中国史学“求真原则的表达。作者并不是呆板地表达历史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以说故事的方式沉着道来,正反例互照,如古代“男女礼防之乱与“男女风纪之乱,

4、前后史例内在的贯穿一样性,使读者仿佛身处大师的课堂,领会大师的风采。身在书外,而意在书中。思想跟着大师的叙事脉络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探寻,采撷学问珍贝。中国史纲虽仅部分完成,但已显现出了作者严谨求证的精神、淹博专精的学问及观点的前瞻与全局性。书中不少的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国史纲不如它的流传之广、受众之多。但在思维的缜密度以及史实的客观性,特别是在制度考订梳理方面最具优势,精细而富独见,没有任何浅薄、空疏和浮夸,也正表达了先生一生恪守的格言“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 缺憾的是中国史纲只写到东汉止,但他的史学价值仍是值得确定的,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通史的

5、中国通史。书中所呈现的博大精深的史学见地,绝非一般通史著作所能相比,因此,这本真实、生动的中国史纲是值得一读的。 其次篇:中国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史纲有感 张荫麟先生,笔名素痴,他的中国史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正如许多人评价的,这是一部独具匠心的通史。因其始终不满当时的历史教化,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本书在形式上较为生动,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含情感与敬意

6、,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 本书文笔流畅秀丽,如“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且语言平实,虽其学识渊博但并不炫耀摆布以致文章晦涩难懂。时而引入史据而证其实,而非莫名叙出结论。通俗之处夹杂古言,二者互相衬托,慢慢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的气氛。正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张荫麟先生为编纂书籍而所做的准备,真是难以小量,值得我们敬佩。并且,作者总会在事务的尾处添一句自己的精到总结。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宏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多以笔墨述写重大事务,

7、虽少于微小环节,但作为一本教材却是恰到好处地增长了学生的学问见闻。有人形容这部历史课本是“好莱坞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费脑子。他甚至起先后悔,假如他的中学教材就是这本书的话,他或许就选择读文科了。我对于东汉之初比较有爱好,所以细致地阅读了王莽之“新朝的覆灭。据我个人所知,王莽所行之事乃属外戚干政,始终认为他是一个篡位奸臣。书中,“王莽之过绝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饰非夺是,辨能穷诘说士,威则震惧群下,又数阴中不快己者。然,治国非辩论,狡于口舌强于词理者,莫能胜任也。且非一人可导全国,王莽的破亡,在于其不知大体。其“自以通明贤呈,而谓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举措兴事,辄欲自信任,不愿与明习者通稀获其

8、成效焉。虽“嘉慕前圣诏却“欲事事效而不知,王莽只知道生搬硬套,不留意方法与时代环境的相相宜性,致使他的新朝覆灭。 没有什么方法是普适性的,正如书中王朝的更迭预示着一种思想于时代的不相宜性。王朝的背后总有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流派在支撑着,二者正如互相支持的铁轨两边,有交连却始终往前延长,直至一同断开。像王莽一般只知效仿前圣,而不考虑实际状况,不知变通相宜,最终只会毁灭了自己之前辛苦而得的成果。 第三篇:中国史纲读后感 刚刚翻开这本书,便感受到这本书与其他历史书的不同,在我的印象里,历史书都是呆板而无聊的,但这本书却像在讲解并描述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但从这些故事中,却能折射出历史的光彩。 凡是中学

9、学生情愿读到一本最好的而有爱好的中国史,请先读此书,凡是已经度过了中国史,盼望对中国史得一新而正确的俯视者,也应先读此书。 1.吕不韦与嬴政,故事从吕不韦奇货可居,救子楚于赵国之中,关心子楚成为邯郸的王太孙起先写起,讲解并描述了嬴政的诞生,和逐客令的来源。嬴政出身的家庭是子楚与吕不韦的爱妾构成的家庭,嬴政即王位以后,吕不韦的权势可想而知。那么从历史上嬴政独霸王权的本性来看,明显嬴政不能容忍吕不韦与他争夺皇位,让它成为皇家傀儡,所以嬴政夺其权,削其族,以至于后来秦人始终对这种非我族人的种族充溢卑视,最终导致秦国赶走了全部的外籍游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个是秦王的霸权,这个不必多言,历史上许

10、多事情皆可以说明这一点,比方说焚书坑儒等等,秦王因为一个争夺皇位的势力的出现,否认了全部的外籍游士,生怕自己的皇权遭到威胁,这凸显了嬴政即位伊始就有的剧烈的皇权意识,也可以说为其后所做的暴行有了一个铺垫。其次个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清朝我们闭关锁国的事情,不是批判我们的民族文化,但是从这两件事情中能够明显的看出我们存在的缺乏,秦王嬴政因为吕不韦夺政和郑国渠两件事情断交了全部与外籍的往来。清朝因为物满天下而闭关锁国,我认为这都是统治者狭隘心态的一种表现。他们意识不到互通有无是一件互利共享的事情。不行否认,他们确实定也有一些国家平安,政治稳定方面的因素,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照旧认为这两个确定并不

11、是明智的。 2.从荆轲刺秦王与陈胜之起义,这两篇都是对秦王朝的攻击,但是着眼点却不尽相同,而这两篇都作为文言文被选入中学教材,我想其中确定有他的意义。首先是荆轲刺秦王这一篇,有人曾指责太子的鲁莽,也有人曾赞扬荆轲的威猛。我最欣赏的,还是荆轲对于民族的剧烈酷爱。我想,这个课程之所以让我们读这本书的一个缘由也应当是感受那些历史中英雄人物所具有的民族情怀吧。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景象。燕国是唯一一个曾抗拒过秦国的国家,虽然荆轲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却恒久被记录在史册中。陈胜起义,与荆轲刺秦不同,这是民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一次抗拒。我们曾说,每一次历史的大进步都是由

12、下而上的改革。秦王朝的暴政,百姓无法忍受就必将引起一场起义。从中,我认为可以映射出民族文化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统治阶级的,秦王的勤于政务我们有目共睹,但是他的暴政更加令人担忧,我们知道秦王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这些都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这是作为统治阶级有生而来的民族荣誉感,也是他们的民族使命感,我特别庆幸中国可以开创这样一个时代,但是同时,秦王的许多主见也是不合情理的,比方焚书坑儒阻断了文化的传承,比方兴建长城动用壮丁,孟姜女哭长城的事情至今流传,所以,在那个年头,是不是应当更多的关注人道主义呢.所以秦王朝迎来了起义,以陈胜吴广为代表队的农夫阶级,打响了抗拒秦王朝的斗争。我们不能说

13、因为他们起义所以他们不爱国,不具有民族精神,相反,我认为正是他们爱国的精神促进他们不能对国家的*视之不顾,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抗拒精神的存在,也正是像陈胜吴广这样的引领者号召着历史一步步向前。 这种抗拒精神不屈从的精神也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民族血脉之中,引领者历史的变革,引领者时代的进步,引领者我们的国家文化一步步饱满。我们的人民,恒久是国家最有力的后盾,只要我们的人民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我们的人民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具有剧烈认同感的,我们的国家就恒久不会坍塌。 第四篇: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历史中国史纲读书有感 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阅历,诗

14、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整个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 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 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化局邀请写当时中学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进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那是一个华蜜的年头,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熬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

15、撞,擦出才智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绚烂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化,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建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乱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舞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听从而罔知何从。 但是,尽管个人的命运飘忽难以捉摸,国家的前途飘摇,古训有言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荫麟

16、仍奔波四方,操劳竭力,呕心沥血著写中国史纲,日夜不辍地写书立说。试想在那个炮火纷飞,命若草芥的年头,一个青年,在废墟和火光的背景下矗立,在轰鸣和咆哮的伴奏之中深思,在枪炮和刀剑的威胁下游走,只为中学生们拼凑出一个完好的过往,我不禁纳问,何也?何解?何为? 读罢中国史纲,辅之王家范先生写的长篇序言与张荫麟先生自己写的三次自序,我想我有了答案。 一则是为启蒙。联想王家范先生曾说“泱泱大国数千年,多少人事,多少典故,通史不行能细大不捐,无奇不有的写进去。张先生自己也说:“写通史恒久是一种冒险。况且写一本给中学生当作教材的通史,则是难上加难。这么一项困难的,冒险的事,却在张先生眼中变得不得不为,究其缘

17、由,皆为启蒙二字。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是处于其朝气蓬勃,乐于接受簇新事物,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年纪,正若一株刚刚蜷平叶片的树,要经过细心的浇灌,耐性的扶持,正确的引导,才能中通外直,长成参天巨擘。而学习历史,则是其中去除侧枝侧桠,使之周正之必需途径。 中国社会从远古持续至今,千古风流多少事,万古长青多少人,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自己的留白。读史,明兴衰交替,懂得国家之争弱肉强食;读史,品世态炎凉,晓魑魅魍魉,尸位素餐之人多若浩海,但终究只有浩然正气,傲骨长存之辈才可清史流芳,遗香万年。写一本给中学生的历史教材,将自己的思想蕴寓其中,不仅教会他们残酷的国家法则,更向他们传达一种坚持奋斗,努力进

18、取,像夏商周秦汉的祖先们一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却不放弃的精神。再者张先生文笔简洁秀丽,说理平易生动,青年读者绽开书,一股久违的醇香就会迎面扑来。但举一例:在讲到夏商之间时,曾有短短一段:在讲解并描述商朝灭亡的经过之前,让我们来回溯商朝所继承的历史线索。简洁的陈述,平和的语调,似说书先生般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地面带微笑的引诱着你。这样平稳过渡的语句数不胜数,读上去便让人思维清晰,明白结构。更为宝贵的是,张先生不仅将书写的浅显易懂,条理明晰,更是能将读者带入其中,阐发思索。如之言及周朝,先说这是最终一个封建制度国家,开宗明义,让人的思绪连绵欲以究其所缘。 二是为团结。国人本没有汉民族之意识,明末清初

19、,中原沦陷,方有民族之说,是为提振汉人归属感,团结一样,共抗满清;而说到中华民族,则是清末列强瓜分中华,紧急存亡之关头,文学界众人力推中华民族之说,上溯尧舜三皇五帝,浩浩汤汤五千余年,是为团结各个民族,团结一样,共抗外贼。而这些民族意识的基础,就是史书。张先生编撰通史,上溯夏商,将其社会架构,宗教,民俗,贵族,战事详尽道来,让人人皆知祖先之故事,让人皆识我华夏神州人民同根同源,学问,文化,传统皆有其来路,皆有其道统与传承,不是无根之萍可抛之弃之;土地风情,皆承自祖上,皆是祖先们乘风破浪,开山拓路,卓绝苦战而来,得之不易。张荫麟写一本通史,写给迷惘的国人看,写给热血的学生看,写给踌躇的同胞看,用

20、以唤起同根同源的共识,唤起保卫中华,耀我华夏的豪情,用以团结一切,共同应对汹涌澎湃的时代转变。 三则是为传承。孔子曾言,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常说自己述而不作。可见文化的传承对于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样的,即使历史再怎么演进,社会再怎么进展,学问分子对于文化的传承的忧心是不会变更的。博学鸿儒的大家们,以继承传播奇妙的传统,学问,文化为己任,忧心生根发芽于黄河流域的汉家文化在自己的时代变了味,失了真,特别是近代这个文化冲突极其常见的时代。西方人战无不胜的坚船利炮似乎向我们证明他们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中华文化面领着信仰缺失,信念缺乏,被全盘否认乃至吞并消亡的危险。张荫麟平地响雷,出版中

21、国通史,掷地有声,勾画出中华民族先民在险恶紧急的环境下奋斗出一个个王朝,开创出独特的文化的宏图伟景,这不正是给当时处于危难的中华同胞一剂强心剂,使得人们瞻仰祖先,心怀胜利的信念与坚韧拼搏的精神,更是传承这千年的道统,将历史记录在书册之中,编撰在时间之上,使得不管时间怎么流转,书上的文字永久的镌刻在那,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是一种高傲,在那战火纷飞的年头特有的文化高傲,张荫麟向世界宣告,就算中国如今正遭受着莫大的苦难,中国人也不会停下其对于自身文化历史的追寻,不会辍笔不耕,而是会照旧的记录自身的过去,反思仰慕,而后信任着民族的光明的明天。 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荫麟先生

22、编撰中国史纲,确实是到达了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读罢,虽然我为仅写到东汉扼腕,但是也不得不赞美张先生的才学。他将一个个晦涩专业的概念,表达的清晰直白,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思索的空间,不仅告知你历史是什么,而且启发你历史为什么。再联系他所处之时代,我深感张先生所说的“如今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进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进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我想战乱时期的中学生们,即使战事连绵,看着这本写着中华千年传承的通史,也不会再对祖国的将来有太多的心虚了。故言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些人,指引出路,更需要一些人,回顾往昔,给出历史的建议。作为青年的诸君与我,尽管生逢盛世,但是通晓历史,居安思危,以史

23、为鉴正自己作为是应做之事,再者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持续更该视为每个人的应尽的义务,以期中华之通史,永无结束的一天。 第五篇: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我们告辞20世纪还缺乏10年。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曾有过在那个世纪或长或短的生活阅历,都是从那个世纪走过来的。但是,百年岁月是如此漫长,历史内容是如此丰富,社会变革是如此急剧,以致仅凭个人的切身体验,要深刻了解20世纪历史进展的全貌,实在是难乎其难。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金冲及同志以历史学家的目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好的进展过程

24、来考察和探讨,告知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进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化理解和科学相识供应了重要关心。假如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特长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历史场景的鲜活复原 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首先必需根据牢靠的历史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看法进行探讨,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能随便曲解。在这方面,史纲的看法是特别严谨的。该书全部的历史表达,都以经过细致辨析、严格考证的资料为根据。书中引用的资料极为丰富,特别是大量引用了过去尚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资

25、料。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可信度,也极大地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社会现象是特别困难的。假如只是胡乱抽出个别事实、排列一般例子,不仅不能反映历史真相,有时还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列宁强调,必需“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驾驭事实。史纲留意历史事务之间的联系,努力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缘由,这就大大提高了在揭示历史真相方面的深度。 客观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史学著作在描述历史时,假如不是从历史实际动身,而是从概念动身,仅仅依靠一些范畴和定义来编织历史,抽去了历史进展的具体过程、具体情节,历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史纲在订正这种弊端方面,作了宝贵的努力和尝试。对于譬如中国共产党怎样从无

26、趣一步步走向成熟等一些重大问题,史纲不依靠繁琐的概念堆砌、简洁的规律推演,作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一件件历史事实的描绘,为读者勾画出一条清晰的演化线索。 历史现象的理性评析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谈到什么样的史学著作可以称得上是“实录即真实的记录时,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是叙事要质朴、精确,即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其二是评论要客观、公允,即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假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褒贬失当、好恶随便,即使讲确实有其事,也会远离历史的真实。史纲在这个方面做得怎样呢? 简洁化是史学探讨的大敌,因为历史现象是极其困难的。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历史事务的成败得失,往往存在多重的甚至是互相冲突的表现和影响

27、,在两种对立的不同质的事物之间也常常有着多种中间的层次。任何简洁化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困难性和多样性。史纲对此赐予了足够的留意。比方,在谈到孙中山思想的进展时,指出:“一个人的思想常常不是直线进展的,需要经过某些迂回和曲折,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产生,尤其是这样。这样一种对待历史的辩证看法,贯穿在全书的各个方面。 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才能不为外表现象所迷惑,不受某些假象的欺瞒。比方,对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人认为国会有了,约法有了,“责任内阁也有了,西方国家那一套政治体制已经移植了过来,中国已经向民主政治跨进了一大步。其实,那些被称作民意代表的国会议员们,只不过是被军阀们玩弄于股掌之上

28、的工具,同民主政治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正如史纲所说:“那些说起来很好听的东西,在西方国家或许取得过一些成效,假如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中来,却全然变样。 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 回顾既往,不是为了怀旧,不是由于伤逝,更不是痴迷于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历史中获得才智、吸取力气,以便深刻地了解如今,正确地走向将来。因此,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但要真实地描述历史、客观地评析历史,而且要努力去揭示历史进展的规律。所谓规律,实际是指历史现象中本质的必定的联系,历史进展过程的一种主导趋势。史纲的最终一章着重探讨了20世纪中国历史进展进程中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特别发人深省的问题,这就抓住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

29、本质特征,有助于人们从纷繁困难的历史现象中逐步驾驭其规律。 比方,史纲强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气,是20世纪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结果。事实证明,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的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亲热的联系,在前进中擅长总结阅历、慎重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途。正因为这些缘由,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当我们在新的世纪,从新的历史起点动身踏上新的宏大征程时,重温刚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的峥嵘岁月,将会得到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历史启示。这也是史纲在今日出版的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