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讲座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991614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病防治知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布病防治知识讲座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病防治知识讲座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病防治知识讲座ppt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概念布病概念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是由布鲁氏菌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氏菌属的发现布氏菌属的发现 1860年英国学者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并首次将其列为人类的一种独立传染病。1886年英

2、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氏杆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才对本病作正式报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氏菌属分型 20世纪80年代初,WHO布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l7、9)、猪种(生物型l5)及绵羊副睾种、沙林鼠种和犬种(各1个生物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

3、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疫情概况布病疫情概况 布病是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凡有牲畜的地区都有布病流行。据不完全统计,在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170个国家和地区(85)有布病发生,但其分布不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195019502008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曲线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曲线2008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

4、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走势1997199720082008年全国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曲线年全国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曲线2008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720072008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上升上升下降下降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020002008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 20

5、0020002001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1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2 2肺结核肺结核3 3痢疾痢疾4 4淋病淋病梅毒梅毒5 5麻疹麻疹梅毒梅毒淋病淋病麻疹麻疹6 6梅毒梅毒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麻疹麻疹淋病淋病7 7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梅毒梅毒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疟疾疟疾猩红热猩红热8 8出血热出血热疟疾疟疾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猩红热猩红热布布 病病9 9疟疾疟疾出血热出血热猩红热猩红热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疟疾疟疾1010猩红热猩红热出血热出血热布布 病病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

6、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部分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部分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排序排序大同大同锡林浩特锡林浩特齐齐哈尔齐齐哈尔1 1乙肝乙肝布病布病肺结核肺结核2 2肺结核肺结核乙肝乙肝乙肝乙肝3 3布病布病肺结核肺结核其它感染性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4 4其它感染性其它感染性腹泻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布病布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我国布病历史趋势报告发病数(例)报告发病率(1/10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52008年疫情2005年1966

7、4例,1.51/10万2006年20279例,1.55/10万2007年21295例,1.61/10万2008年27767例,2.10/10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8年布鲁氏菌病地区分布年布鲁氏菌病地区分布 24个省个省报告发病数报告发病数 27767例例报告发病率报告发病率 2.1/10万万,报告发病率上升报告发病率上升40.0%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52005年年-2008-2008年全国布病发病前年全国布病发病前1010位省份顺位位省份顺位2005年2006年200

8、7年2008年1内蒙古内蒙古内蒙古内蒙古2黑龙江省山西省山西省山西省3山西省黑龙江省河北省黑龙江省4河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5辽宁省 陕西省吉林省吉林省6吉林省吉林省 陕西省 陕西省7 陕西省辽宁省辽宁省河南省8新疆新疆河南省辽宁省9山东省河南省新疆新疆10河南省山东省山东省山东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7200720082008各省发病情况各省发病情况报告发病数(例)报告发病率(1/10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

9、站或本人删除。1999200520032008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波及县区逐年增加波及县区逐年增加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82008年布病人群分布年布病人群分布报告发病数(例)报告发病率(1/10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城镇居民患病增加城镇居民城镇居民 1999 4.7 2008 6.5学生的发病数上升学生的发病数上升 2004 344 2008 70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

10、或本人删除。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病牛 省份省份种型种型数量(株)数量(株)标标本本类类型型云南云南云南云南羊羊1 羊羊212人血人血标标本本人血人血标标本本山西山西羊羊33动动物血物血标标本本内蒙古内蒙古内蒙古内蒙古内蒙古内蒙古羊羊2牛牛3猪猪1256动动物血物血标标本本动动物物脏脏器器标标本本动动物物脏脏器器标标本本福建福建福建福建河北河北羊羊1羊羊2羊羊3111人血人血标标本本人血人血标标本本人血人血标标本本湖南湖南羊羊31人血人血标标本本广广东东羊羊39人血人血标标本本陕陕西西羊羊34人血人血标标本本浙江浙江羊羊32人血人血标标本本浙江浙江未定型未定型1人血人血标标本本新疆新疆牛牛31人血

11、人血标标本本新疆新疆牛牛31动动物血物血标标本本2008年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检定菌株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人间布病与畜牧业关系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人间布病发病率与畜间布病阳性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羊存栏数分布图羊存栏数分布图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冰山一角冰山一角布病自身的发病特点布病自身的发病特点非特异表现非特异表现隐性发病隐性发病需要实验室检测需要实验室检测 RBT

12、/SAT RBT/SAT漏诊漏诊误诊误诊漏报漏报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传染病感染谱的冰山现象1医院报告病例医院报告病例 2医院漏报病例医院漏报病例 3不就诊病例不就诊病例4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 5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就诊、漏报布病就诊、漏报 调查地点调查地点总漏报率总漏报率(%)A59B57C55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的影响调查地点调查地点慢性现患慢性现患比例比例病程病程中位数中位数(年)(年)A6

13、62.1B322.0C741.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生命质量表测定乏力乏力91%、疼痛、疼痛79%、发热、发热49%因病卧床因病卧床19%走路困难走路困难41%影响工作影响工作44%影响经济影响经济41%规范治疗:规范治疗:500元元确诊前费用不少于确诊后确诊前费用不少于确诊后误诊,数千误诊,数千/数万元数万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报告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报告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2008 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天)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天)病例数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比例占全部病例比例%

14、10109484948432.21 32.21 111130307532753225.58 25.58 313190908238823827.98 27.98 9191180180274227429.31 9.31 181181144714474.91 4.9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感染途径知晓率总计问题答对答错正确率%吃未煮熟的肉358 257 58.2 喝生奶251 369 40.5 接触落胎446 172 72.2 接触牛羊皮毛435 184 70.3 与患者共用餐具337 263 56.2 与患者握手368 253 59.3 合

15、计2195 1498 59.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疫情趋势东北、华北、内蒙仍将在高位西北地区疫情报告病例将上升东南沿海地区散发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山西基本情况山西基本情况 山西虽然是一个能源大省,但在我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迅猛发展,牲畜交易活跃,家畜流动频繁,畜产品加工领域广阔,以及布病防治工作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布病疫情在我省回升和扩大蔓延,给布病防治工作带来新的、更大的挑战。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

16、网站或本人删除。山西布病疫情情况山西布病疫情情况(一)全省疫情概况(一)全省疫情概况 、历史流行情况、历史流行情况早在早在30年代就有布病流行的记载,解放后曾出现过三次流行高峰。年代就有布病流行的记载,解放后曾出现过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流行高峰第一次流行高峰:1963年,发病年,发病1068例,发病率为例,发病率为5.06/10万;万;第二次流行高峰第二次流行高峰:1970年,发病年,发病979例,发病率为例,发病率为4.64/10万;万;第三次流行高峰第三次流行高峰:2008年,发病年,发病4834例,发病率为例,发病率为14.25/10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

17、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1996-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年布病发病情况1996-2009年我省布病发病人数达30415人,发病率在1.0214.25/10万之间波动,2008年发病人数达4834例,创历史发病最高峰。2009发病人数4768例,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34%。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山西省布病疫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我省、我省1995-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与全国比较年布病发病情况与全国比较我省布病发病数从1996年2000年排在全国省份第一位,2004、20

18、05年黑龙江省布病发病率上升,发病数排在全国第二位,20062009年发病数我省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布病地区分布(二)布病地区分布1、发病范围、发病范围1995年有34个县发病,而后发病范围逐渐扩大,2009年,全省11个市都有布病发生,发病县增加到115个县(市、区),占全省总县数的96.64%,几乎波及全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各市布病发病情况、各市布病发病

19、情况 20012008年,大同市发病人数最多,为5721例,其次为晋中市,5010例,长治市1595例,朔州市2922例,忻州市2407例,吕梁市1474例,临汾市1176例,运城市848例,晋城市478例,阳泉市319例,太原市383例。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三)布病年龄分布布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在35-55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四)性别分布 20012008年共发病22612例,其中男性18433例,女性4179例,男女比例为4.41: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

20、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五)职业分布 布病病人以农民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82.36%,其次为牧民,占总发病人数的6.98%。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六)时间分布 布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6月份。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2009年全省共报告布病4768例,与去年同期相比(4834例),下降了1.37%,分布在11市115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区总数的96.63%。其中报告病例最多的是,大同市1193例,朔州市发病1

21、162例,占到全省发病例数的48.64,其次是,晋中市619例,忻州市552例,临汾市408例,吕梁市265例,运城市247例,长治市180例,晋城市72例,太原市55例,阳泉市15例,不详1例。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8与2009布病发病比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009年布病地区分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年龄分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

22、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性别分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职业分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时间分布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疫情上升主要原因疫情上升主要原因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检、免、淘落后的养殖方式庭院散养-放牧混养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危险因素布病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间布病防治能力不足群众防病意识与知识不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

23、本人删除。四、布病的危害四、布病的危害 (一)影响人体的健康 (二)阻碍畜牧业的发展 (三)经济损失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流行病学布病流行病学 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氏杆菌的宿主。与人类密切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病羊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4、传染源 各型布氏杆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型菌可转移到牛、猪,或相反。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患者可从粪、尿、乳向外排菌,1991年有学者报道了实验工作人员受染后传染了配偶,均说明人传人也有可能。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传播途径 1、经皮肤 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口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染病动物的生乳及未熟的肉、内脏均

25、可引起传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传播途径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布氏杆菌为生物战剂、向牧区或战区喷洒气溶胶,危害人类和牲畜,是值得警惕的。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4、其它。如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苍蝇携带、蜱叮咬均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近年有职业性疾病发展为食物媒介传染病的趋势。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氏杆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

26、而获免疫。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繁殖季节为多。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爆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布病的流行强度受布氏杆菌菌型、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管理情况有关。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流行特征 但近年牧畜贸易增加,人们食品结构改变及皮毛需求的激增导致牧区布病向农区和城市转移。流行特征变为点状散在发病。职

27、业向学生、儿童迁移,性别差异也小。国外报道某些流行区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可达40%,妇女在同年龄组高于男性这种流行特点是值得注意的动向。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其长短与侵入机体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如布氏菌菌量大,毒力强、而机体抵抗力又弱,则潜伏期较短,反之潜伏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为13周,平均为2周。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主要表现有:高热,疲乏无

28、力,出汗,肌肉或大关节酸痛、头痛,失眠,肝脾肿大等,临床上分期为:急性期,3 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6个月;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残余期,期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往往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而加重。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慢性期 由急性期发展而来,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呈多种多样表现。慢性期活动型者,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状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酪肌肉持

29、续不定的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的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诊 断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人布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1、诊断依据(l)流行病学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初筛:平板凝集试验(PA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或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或可疑。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十十)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十十)及以上,或对半

30、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l:100(十十)及以上,过2一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氏菌。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4)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1)、(2)和(3)中任一项阳性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3)或(3)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隐性感染:符合(1)和(3)或(3)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但不具备(2)者。2、实验室检查阳性判定标准(l)病原分离 检出布氏菌。(2)试管凝集试验 1:100(十十)及以上。(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血清0.03

31、ml,出现可见凝集。(6)平板凝集试验 0.02(十十)及以上。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治疗主要用:链霉素、四环素类、强力霉素、利福平等。慢性病用中药治疗效果好。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如:喹诺酮类、头抱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妇女在怀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时都可以引起胎儿死亡,因此更要给予及时的妥善治疗。首选药物是利福平,如果利福平无效,只给四环素。禁忌用链霉素。()对症治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疗效判定 治疗布病

32、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病人临床症状,使体力和劳动能力得到恢复,防止复发。因此,在评价治疗效果时不仅要看到近期疗效,还应特别注意远期效果,试行疗效判定标准如下:1、近期疗效的判定(1)治愈 (2)基本治愈(3)好转 (4)无效 2、远期(1年以上)疗效判定(l)治愈 (2)基本治愈 (3)好转 (4)无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防控措施布病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布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突出政府行为,部门协作,依靠科学,动员全社会参与,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布病的目的。文档仅供参考,不能

33、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 2、从实际出发,制定布病防治规划 3、落实部门和机构的责任 4、加强部门协作,搞好地区联防 5、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6、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7、开展人、畜间布病监测 8、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实施科学防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布病防控措施布病防控措施(二)健康教育(三)家畜检疫:家畜检疫包括疫区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和港口检疫。(四)控制传染源 现疑似布病病畜后,隔离扑杀;(五)切断传播途径(七)疫情报告(八)疫区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