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692720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学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邵武市水北小学 徐月娥 【内容摘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认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有效学习的最直截了当的动力,它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关键词】创新 民主 和谐 优化 人的创新认识不是天生的,是一种后天复杂的个性的质量,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古人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新欲望和创新认识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努力创设自由、平等、愉快、和谐的群体气氛,来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一、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质疑征询难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主途径,它在教学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潜心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气氛。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平安的教学气氛”。这观点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那种古板沉闷、压抑学生个性的教学气氛,而代之以民主、和谐、互相欣赏的新课堂教学。 1、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建立良好的关系,关键在于老师。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语言技巧,驾驭课堂的才能,还要明白得关爱、尊重

3、本人的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此才能在内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使学生尽可能的按照本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开展本人的创新才能。而且老师要努力营建宽松、平等的环境,同意学生提出异议,同意学生间有争论,由于异议和争论说明学生在考虑有创新;同意学生插嘴、大胆提征询、实话实说,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表达和老师不同的见解,养成大胆创新、独立考虑的良好行为适应,如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2、 做到征询题学生提 疑难师生同解答“提个征询题,胜于解答十个征询题。”这话尽管有些夸大,但却也说明了提出征询题的重要性。教学中,让学生本人提出征询题,做真

4、正的学习主人,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留意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舞并引导他们按照本人的想象和经历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加以分析归纳探究解疑,深化理解。为了培养学生质疑也确实是提征询题的适应,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作好记录找出本人不理解的征询题。我先让他们从最根底的如:字词句的质疑,再到课题质疑、从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直至思想观点质疑等等,要求学生每人备册,把不理解的征询题写在册上。课堂中,我对认真提征询题或提的征询题有考虑价值的给予确信、表扬甚至奖励,如此一来大大激发学生提征询的积极性。特别是如

5、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这更有利于让学生独立寻疑。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征询,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处理。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搜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征询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觉察征询题和提出征询题的才能。有疑则有征询,有征询则有学,有学则有知。“疑”是“万思之端”,在心理学上称为“疑心感。”李四光曾说过“不疑心不见真理。”疑心确实是对客观真理的探究。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当

6、学生的认识比拟模糊时,我不会一带而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比方在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征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不少学生说: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运用巧妙的方法就能成功。因而我及时追征询:假设田忌最好的马也比不上齐威王最差的马他还能取胜吗?学生豁然爽朗:假设如此即便方法再好也没有用。从而明白:只有从实际出发,运用巧妙的方法,事情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再比方说,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有的同学按照课题中的“借”提出了征询题,说用“骗箭”更恰当,由于“借”是要征求主人的同意,用后是要还的,而课文中诸葛亮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更没有计划要把箭还给曹操。这就不能说借了,学生

7、的说法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我抓住时机及时启发:诸葛亮后来又巧妙地把箭射回去了,获得了战斗的成功,他“借”的目的更是为了“还”,因而这“还”是“还击”是为打胜仗的。因而用“借”来表示,同时我也确信了学生所说的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借”的说法比拟轻松幽默,符合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因而“借箭”就比“骗箭”精确了。如此既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才能的幼苗不被扼杀,又能让他们解疑。二、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提供创新才能实践时机制造动机是直截了当推进人们从事制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制造行为起着导向、鼓舞和强化的作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有挑战性。老师要让学生从获得的学习成就

8、中体验欢乐,要让学生从答对一个征询题、完成一次作业、获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得到满足,因而我们对学生实行鼓舞教育,是启迪学生创新欲望到达创新目的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还要给学生创新才能提供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安排一定时间、征询题,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消灭这一课时一提示标题,有个学生忽然征询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消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舞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络本人平时所读、所闻和本人课前搜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征询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认识。接着

9、,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认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消灭”的不甘与可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如此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觉察征询题、提出征询题、分析征询题,多途径地处理征询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爽朗,创新认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课件进展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师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件的制造过

10、程是老师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过程,老师从课件制造中展示画面的美感、动感和整体的协调,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无疑能特别好地优化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把多媒体引入课堂,能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宽阔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大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多媒体课件的参与,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常爽朗,学生积极主动。如此一方面能把各种原来需要老师讲解、描绘而又难以表达明晰的现象、规律,通过计算机的模仿演示展如今学生面前,通过场景制造、变换,使学生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把各种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的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模仿仿真显示在学

11、生面前。所有这些都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宽阔性大大加强,思维定势摆脱束缚,进而改变对事物的认识、观念,提高知识的迁移才能。创新思维是一种多向的、多角度的,纵横交织的立体思维方式。它从另一个目的出发,沿着多个方向去探究、追求各种可能性,然后,在众多方案中寻找最正确。课堂教学要从这些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能不断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而这也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又以想象为根底。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够把学生的想象和假设方式显示出来,完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才能。如此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加强了学习的时机,从而到达陶冶学生的创新思想,锻炼学生的创

12、新才能的目的。例如在上小马过河时我利用课件协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河水到底是深仍然浅,教学完毕大概能够“一锤定音”:它们能否过河是由它们的身高来决定的。事物是原封不动的吗?该征询题打破思维定势,引出新的观点。这时候出示课件显示强刺激目的河面,并启发式提征询:以后的日子里,老牛、小马、松鼠再过这河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吗?学生思维一下“聚焦”于河面,他们特别快做出反映,得出新的观点:A、假设连日下暴雨,河水会漫上来,也会流得更急,小马就过不了河了,可能连老牛也会有危险了,小松鼠就更不用说了;B、假设长时间不下雨,那小河也许会浅得连小松鼠也能过,小牛、小马就更不用说了;、C、假设寒冬腊月河面结冰,谁都能特

13、别容易的过河了。由此推翻旧观点,树立新观点:老牛、小松鼠过河,身高不是唯一的条件,还与特定的自然条件河水的深浅有关。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综合气候变化要素、河水变化要素、身高特点要素,从而构成新的认识。四、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创新,确实是要唤起创新认识,使学生乐与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创新;提高创新才能使学生学会创新;体验创新欢乐使学生爱好创新。创新的培养是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辅助工具,贯穿于教学的不断,用创新的思想培养有创新素养的人才。【参考文献】1、罗杰斯专著80年代学习的自由。2、语文课程标准3、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4、孔子的论语 雍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