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x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67436989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精选【5篇】高中历史教案(一)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一考点同步解读1.如何评价“冷战”积极作用:(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消极作用:(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

2、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3)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认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关系(1)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打上美苏两分天下的烙印。(2)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3)雅尔塔体系确

3、立的过程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也是冷战的发展过程,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尤其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许多的纷争和动荡。核心素养聚焦1.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2.利用课本中的图表等附件材料,论证文字资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3.通过对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4.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意识。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

4、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高中历史教案(二)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单元的第一课。作为开篇课程,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本课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其次,它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起点。美苏争霸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两极走向多级。【知识与能力】(1)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

5、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过程与】(1)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地图、图片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及表现【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课前准备(1)以资料呈现“

6、冷战”的形成背景、表现及发展情况,关注学生运用史料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2)以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入手,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历史,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导入新课】材料导入法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为什么凯南在全世界人民在憧憬和平的时候会这样预言,凯南所谓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指的是又是什么样战争?高中历史教案(三)岳麓版陆王心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7、;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研习,阅读教材学习陆王心学的主张,培养史料分析及历史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理学的历史影响,提高历史问题思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学的影响。难点:对“致良知”的理解。三、1.教师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3.史料研习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的: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

8、与友同静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惫。阳明持至七日,豁然顿悟,遂反其道而行之。那究竟王阳明是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环节二:新课教学(一)陆九渊的心学教师课件出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不同的观点主张。学生阅读教材,得出陆九渊的世界观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心即理也”,“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方法。(二)王阳明的心学(1)教师课件展示王阳明画像,简单介绍王阳明生平,并讲授: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

9、在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2)课件展示如下两则小故事,加深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故事一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继承陆九渊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故事二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

10、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要“致良知”。(三)理学的影响(1)师生共同归纳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回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教师课件展示如下:鲁迅的名言:吃人。(狂人)戴震:“人死于法犹有可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声名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求学生感受如上名言,并结合教材进行小组讨讨论:理学的影响如何?教师引导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理学。(3)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教师最终:消极:宋明理

11、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结过程宗教师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复习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作业:自主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六、板书设计陆王心学一、陆九渊心即理也

12、发明本心二、王阳明致良知三、对理学的评价积极、消极高中历史教案(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理解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选官、用官制度的时代性,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民族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的科举制及其影响。【难点】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趋势。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情境式导入法。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假设: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有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让家人过得更好,如果你是个读书人你

13、会选择什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做官,顺势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汉朝察举制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人才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先秦时代主要还是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秦朝时,各级官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官职不得世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时代都是在曲折向前发展的,到了汉朝,又采用了哪种选官制度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实行察举制,是一种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不下十几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

14、片,提问学生: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考查标准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官的标准是人的品行道德,不看门第和出身。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选官制度相比于之前,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总结得出: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学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学生回

15、答:九品中正制,还是以德行为考查标准。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课本自主理解九品中正制,并简单介绍: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教师多媒体播放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视频简介,并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后,大家思考一下,九品中正制后来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学生回答: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而且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三)隋唐时期首创并完善科举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并提问:诗中所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反映的是科举制,展示的

16、是中举后的欣喜之情。教师提问:有同学了解科举制吗?科举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得出: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考查才学的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教师强调重要的易混知识点: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促进科举制发展历程的人物图,包括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得出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

17、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科举制的流程以及相关名称,增强学生理解: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五分钟时间,思考并讨论:科举制在当时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从察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趋势?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使选士和育士相结合,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选拔人才更加公平和公正;形成刻苦勤奋读书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工具;不利于知

18、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总结其趋势:选官的基础在不断扩大,从贵族门阀扩大到庶族平民;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考查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构建知识框架体系。作业:请学生思考从今天的角度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应该抛弃?四、板书设计高中历史教案(五)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2、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重难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19、2、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三、教学过程导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词汇,引起学生的注意。分析中国社会如何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科技。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鸦片战争过程: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战争失败原因:1、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

20、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2、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南京条约的内容: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

21、态。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唯一一个赔款以“银元”为单位的不平等条约)。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南京条约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

22、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板书设计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一、中英南京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三、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