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37251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兼爱》--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兼爱》--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兼爱》--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兼爱》--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墨子兼兼爱爱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墨子子知人论世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了解墨子墨子墨子思想思想政治:政治:主主张“尚尚贤”与与“尚同尚同”。提出了。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和平,反对侵略的侵略的“非攻非攻”的

2、主的主张。经济:主主张“强本本节用用”,即重,即重视生生产,崇尚,崇尚节俭,人人参与,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量功分禄,以劳定定赏。伦理:理:主主张“兼兼爱”。为官的要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民的要相亲相相爱,交互得利。交互得利。教育:教育:主主张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救世济民。重民。重视教授生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和逻辑知知识。军事:事:主主张“有有备无患无患”,反,反对侵略侵略战争,主争,主张采取防御采取防御战术。主。主张外交上要外交上要“遍礼遍礼四四邻诸侯侯”,

3、争取国,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上的支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兼爱爱”“”“非攻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

4、危。背景背景扫描描预习检查n明确字音。譬(p)弗(f)恶(w)施不孝恶得不禁恶(w)而劝爱诵读课文,读懂文意l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l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兴起,于是/就/才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

5、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观点做了铺垫。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诵读课文,读懂文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

6、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l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使损失父亲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而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而自

7、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诵读课文,读懂文意l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l译文: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而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

8、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在这里罢了。文本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2.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诵读课文,读懂文意l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

9、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l译文:考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

10、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若其身视弟子与君:像看待自己一样看待弟弟、儿子和臣子文本探究【思考3】研读第三段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一部分内容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概括这一部分的论证特点。运用假设论证和反问的修辞。诵读课文,读懂文意l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l

11、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憎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论证思路思路 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的观点。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深入品读,感悟赏析l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明确】: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

12、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兼兼爱文本探究【思考】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是出于一种不切

13、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任务活动】合作探究,剖析特点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

14、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在如何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推崇仁爱,而墨子则提出了兼爱。下图是繁体写法的“仁”和“兼”,“仁”的字形采用了“人”和“二”,就是二人,它是个会意字,本意就表示有亲爱的意思;“兼”的字形是从“又”就是手,持两个“禾”,也是会意字,表示着“兼持二禾”,就是一支手同时抓握着两茎禾苗。一般来说儒家的仁爱有三个范畴:一是亲亲之爱,二是忠恕之道,三是恻隐之心。前两条是孔子提出来的,亲亲之爱就是对自己的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爱;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是孟子提出来的,这是“仁”的善端,又提

15、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仁爱它有一个由内向外的一种外推,有这样的一种差别,既分等级又有一个范围,而兼爱是无等差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没有范围兼爱是无等差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没有范围的,是不分等级不分高低贵贱的。的,是不分等级不分高低贵贱的。随堂练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焉能攻之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B必知疾之所自起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C若使天下兼相爱视人之家若其家D亏臣而自利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答案】BA项,第一个“焉”,兼词,于是,如此;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C项,第一

16、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或目的,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随堂练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窃以为过矣B恶施不孝交相恶则乱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视人国若其国,谁攻D不知乱之所自起起不相爱【答案】DA项,第一个“窃”,偷窃,第二个“窃”,私下里。B项,第一个“恶”相当于“何”,“怎么”,第二个“恶”,厌恶。C项,第一个“攻”,治疗,第二个“攻”,攻击。D项,两个“起”都译为“起源,兴起”。故选D。随堂练习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疾:病B故亏父而自利亏:使受损失C盗爱其室室:家D天下之乱物乱物:杂乱的物品【答案】DD项,“天下之乱物”意思是“天下的混乱之事”,“乱物”指纷乱之事,混乱之事。故选D。素材积累墨子名言1、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2、君子作满虽有阵,你里勇为本焉。3、是故君子自难你里易彼,众人自易你里难彼。4、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5、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