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29138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 马说(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3 马说(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 马说(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 马说(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3马说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文中“伯乐” “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2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学习重难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 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 如下: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 折,尾湛(沉)M (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 解幺宁(苧麻织成的布)

2、衣以氟(覆盖)之。骥于是使(俯)而喷,仰而鸣,声达 于天,假设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二)作品介绍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 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 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 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 感叹。三、导读理解1 .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

3、手(同“祗(只)”,只、仅)(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二喂) (3)才美不外见(同现”) 2 . 一词多义(1)常千里马常有(常常,经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凡庸的) (2)以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3)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示修饰)(4)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5)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3 .古今异义(1)是马也

4、,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F艮“非”相对)】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 “怎么;今义:平安,平安)4 .词类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2)才美不外见(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5 .文言句式(1)倒装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2)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3)省略

5、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了宾语“之”自我检测1 .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槽杨()尽粟一石()骈死()才美不外见()执策()其真无马邪()2 .解释以下句中加粗的词。(1)策之不以其道()(2)才美不外见()(3) 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执策而临之()3 .写出以下各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 今义:4 .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是,代著名的 家、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并称为“韩柳”。(2)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宋代的“说”是一种文

6、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o5 .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一句话是:o(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o(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o6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以

7、下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对以下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以下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千里马,喻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喻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

8、的愤懑。(4)将以下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I! su pian xian ce ye2 .答案:(1)用马鞭驱赶(2)在外面(3)吃尽,吃完(4)行千里(5)辱没(6)面对3 .答案:(1)有时 或许(2) 一样 等待4.答案:(1)韩愈 唐 文学 思想 教育 柳宗元苏辙 欧阳修 王安石 曾苏辙 欧阳修 王安石 曾(2)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巩(3)记叙 议论 说明一个道理5.答案:(1)世有伯乐,5.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答案:(1) C(2) B (3) B(4)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谷子。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 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气氛, 给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解析:(1)正确的划分应为“才美/不外见”。(2),食,同,饲,喂。(3)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