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7179460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 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抓住机遇,科学制定和实施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促进清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向全面实现小康宏伟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综合性、宏观性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宏伟蓝图,是未来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2、为此,纲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清镇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清镇市实际进行编制。纲要规划期为五年(20112015),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展望到2020年。纲要全面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力求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阐述中共清镇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发展战略意图,把握好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特色,统筹兼顾

3、、适度超前、明确重点任务,发展目标、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确保纲要顺利实施。纲要编制按照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统筹兼顾与发展重点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操作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相结合,一是委托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贵州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十二个重点课题研究;二是对市政府各部门牵头做的二十三个专项规划进行了有机整合,与贵阳市规划纲要进行了充分衔接,在市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网、清镇市电视台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并组织专家对纲要(草案)进行了评估论证,充分体现依法规划、科学规划、民主规划。纲要由前言和十三个方面内容组成。整个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

4、福为主线,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为主战略,以“三路一区三园”为主战场,以项目建设为主阵地,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指导思想。第一篇 总纲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面对百年不遇的凝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纵深推进。(一)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经济总量实现翻番。2010

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1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预计为18382元,折合2768美元,比2005年增长96.1%,年均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02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比2005年增长63.2%,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完成9.94亿元,比2005年增长74.4%,年均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4%,年均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33.8%,“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年均增长19.1%。

6、 201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3:50:37变为11:48:41。非公经济比重上升到55%。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全市冶金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现代药业、绿色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初步形成,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建材、医药食品以及物流五大支柱产业初见端倪,产值过亿的企业达20户,比2005年增加7户。畜禽、果品蔬菜、奶制品三大农业优势产业呈规模化发展。(二)以交通水利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职教园区和城市新区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已

7、全面启动。二是清镇至金阳新区市政干道和清镇至织金铁路已动工。三是村级公路网基本形成,总投资2.92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117条641公里,改造危桥2座、新建桥梁3座,建设农村客运站(场)10个,建设渡口码头8个。四是投资1.4亿元完成水利设施项目331个,治理病险水库7座,解决了乡(镇)、办事处14.22万人的饮水安全。五是完成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扩建改造和乡(镇)卫生院改造。六是完善市东郊水厂设施,建成供水管道135公里,同时启动了乡镇供水设施建设。七是市区和部分厂矿实现煤气化配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40%。(三)强化“两湖”保护,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生

8、态环境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投入资金11.6亿元用于 “两湖”(红枫湖、百花湖)保护和生态治理,组建了“两湖”管理机构和环保法庭,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以大力实施工程性措施为载体,强化监管手段,全力遏制“两湖”周边污染源,“两湖”周边工业企业废水基本实现循环利用或超低排放,“两湖”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达到类标准;建成朱家河、百花、站街3个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道42公里,建成东门河污水治理工程一期和260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退耕还林1.63万亩,完成簸箩、龙井、高堡、王庄、流长、站街6条小流域治理,面积113.7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3.66万亩;建设环城林带1.10万亩、环湖林带0.7

9、万亩;整治矿山土地项目25个,面积2.57万亩;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环境污染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全社会环保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财政体制进一步深化,以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成绩,采取“划分税种,定额补助、提取分成”的办法,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村级公益事业开展了“一事一议”的奖励试点。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采取BOT模式构建融资平台,借助上级融资公司,筹集资金5亿元,推动了以基础设施,环保、民生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建立了市乡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全面推

10、行农村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64.58万亩林地产权。推进诚信农民建设,农村信用合作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完成了市植物油厂、食品公司的改制和贵阳市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机制,组建重点产业招商工作组,依托资源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项目开展定点定向招商引资,引导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就地转化。(五)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大力实施“八有民生”行动计划,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投入加大,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8年;市职教中心、贵州工商学院启动建设,贵州电力学院正在扩建,省旅游学校已建成招生。初步

11、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全市乡(镇)、办事处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所,299个行政村39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城乡统筹新增就业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市、乡(镇)、村三级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77个,卫生技术人员123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149张,平均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8人,医疗床位2.3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1%。开工建设8.49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得以解决。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

12、保险人数4.0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1万人,启动城镇居家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体系逐步完善,参保13.2万人。摘掉全省毒情重点整治县(市)帽子,群防群治不断加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大病救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的帮扶解困体系进一步健全。城市实现电视数字化,农村电视入户9.13万户, 29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通广播,建成299个村级农家书屋,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卫城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石关村被国家文物局收录为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市文化馆、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三级馆;被贵阳市命名为文化先

13、进市(县)。人口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创建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市)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科技进步工作通过国家新一轮考核,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干部队伍逐渐壮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清镇黄粑”、“清镇酥李”取得地理标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达156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2%,达5314元。工会、妇联儿童、民政、民族、宗教、国防教育、红十字会等其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专栏1清镇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序号规划主要指标规划目标预计完成情况1生产总值(%)15152人均GDP(%)

14、14143城镇化率(%)40404总人口(万人)52.750.4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36地方财政收入(%)15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3.99空气环境质量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稳定达到二级稳定达到二级10森林覆盖率(%)38以上38.6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13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2014城市污水处理率(%)1001001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707016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59.81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基本普及9618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以上

15、9519非公经济与GDP比重(%)55552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42.5二、“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清镇在黔中地区具有独特发展优势,为“十二五”及今后全市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清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铝、煤、铁、磷、硅、重晶石、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方解石、石灰石等30余种矿藏。优势矿种有铝和煤。铝土矿远景储量5亿吨,已探明储量3.6亿吨,占全国10.15%,占全省61%,占贵阳市76%,其中:猫场矿区总面积8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整体连片优质矿床,铝土矿储量达2.16亿吨;煤炭,远景储量41亿吨,已探明储量达16亿吨;白云石储量2亿吨。清镇交通便利,境内现有湖(潮)林(歹)

16、铁路、清镇至镇宁高速、贵黄高等级公路、102、307省道,市域公路通车里程达1399公里;清镇至贵阳行政中心15公里,距龙洞堡国际机场30公里。清镇水资源总量11.14亿立方米,占贵阳市水资源总量四分之一;人均水资源量1766立方米。境内水面占全省总水面积的7%。水资源、水面积和蓄水量为全省之冠。清镇地处“避暑之都”贵阳核心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全国旅游资源6大类的全部,74种资源中的28种。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旅游条件优越。现有国家级风景区1个红枫湖,省级风景区2个百花湖、暗流河,国家亚高原训练基地2个,已具运动休闲度假雏形。三、“十二五”发展的环境(一)机遇1、世界进入后金融

17、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从财政、税收、产业、土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交通、水利、生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深度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为清镇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撑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及重点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对清镇充分发挥优势、加快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黔中经济区是国家重点经济区之一,是全省工业化带动区和城镇化核心区。对处于黔中经济区核心位置的清镇,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3、省委关于实施工业强省的若干意见和省政

18、府关于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为贵阳市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4、国家骨干交通网和清镇至金阳新区市政主干道、清镇至黔西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沪昆高速、厦蓉高速穿越市境,使清镇在黔中经济区中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交通条件。5、清镇处于贵州电网负荷中心,500千伏安“日”字型环网中心;新建总装机容量2520兆瓦的清镇电厂异地改造工程为发展以能源、矿产加工为支柱产业的清镇提供了能源支撑。6、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马术、龙舟三个竞赛项目将在清镇举行,对提升清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

19、强力的推进作用。(二)挑战实现清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挑战是:1、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清镇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同类城市相比,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市场开放、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差距;与全省经济强县(市)相比,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且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 2、来自自身发展能力的挑战。一是人才资源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难于满足;二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执行力方面,也面临挑战;三是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大多是按传统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创建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素质仍然是一个严

20、峻课题;四是财力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加快发展上也面临极大挑战。3、来自资源、生态环境的挑战。“两湖”是贵阳市人民的“水缸”,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在发展中做好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清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尽管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的有利条件胜于制约条件,发展的优势强于存在的劣势。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采取有力措施,使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主线,以“加速发展、

21、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为主战略,以“三路一区三园”为主战场,以项目建设为主阵地,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争当全省和贵阳市新一轮发展的“急先锋”、“排头兵”。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确保五年,力争四年翻番。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确保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7%;力争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22%。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确保达到22亿元、12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达到27亿元、15亿元,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在贵州省经济强县(市)、贵阳市1

22、0个区(市、县)中实现排位前移。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实施优势产业创百亿行动计划,强力推进以物流为主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进程加快。按照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与重要交通干线紧密结合的原则,规划实施“两带七星”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民受教育年限、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23、,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力争比2010年翻番,年均增长1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型格局进一步形成。专栏2清镇市“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名称单位“十二五”规划指标属性2015年预期年均增长(%)经济发展生产总值亿元20017预期性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1

24、711预期性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11020预期性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7818预期性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7317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万元3.515预期性工业总产值亿元39031预期性财政总收入亿元2218预期性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218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5325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5630预期性结构调整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601.8预期性三次产业比重8:55:37预期性社会发展全市总人口万人582.9预期性城镇化率%473.3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7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21.3约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7.1约束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0.4约束性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25、入元3000014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000015预期性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0.6约束性平均预期寿命岁740.8预期性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单位GDP能耗下降%5.385约束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100约束性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15约束性森林覆盖率%410.5约束性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6约束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90.4约束性安全生产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人0.2 约束性百万吨煤死亡率人2 约束性万车死亡率人3约束性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人3约束性三、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一)城市发展定位生态型宜居宜业宜游中等山水园林城市。(二)功能定位贵州省重要能源、铝工业和煤化工基地;黔中经济

26、区东部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西南地区重要物流节点和专业市场聚集区;省会城市饮用水源和煤气燃气供给基地;贵阳市职业技术教育聚集区;黔中畜禽、果蔬和奶制品基地;国际休闲运动度假旅游中心。(三)产业空间布局:遵循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按照“城市东进、工业西进、物流南进”的架构,科学布局产业空间。1、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1)西区:沿站街犁倭流长新店王庄卫城站街布局,建成铝工业、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50平方公里。重点实施30平方公里的铝工业园区,14.8平方公里的煤化工园区;立足增量,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能源、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和建材产业。(2)东区:地处青龙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

27、10平方公里,立足存量,做精做优,重点发展现代制药、绿色食品,承接东部转移的加工、制造业等。2、物流园区:以清镇火车站为中心,以贵黄公路为界,向整个城区以南的区域幅射,东接花溪、南接平坝,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市场,仓储,包装、加工等服务,建成幅射作用强、功能齐全的物流基地。3、职教聚集区:沿老马河两岸布局,紧连城市,以贵州省旅游学校为界,东区占地2.5平方公里,西区占地4.2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规划用地3.3平方公里,引进入驻职业院校51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6万人;到2020年,聚集区规划用地6.6平方公里,在校生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4、生态产业区带:沿湖 (红

28、枫湖、百花湖)高端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区; 沿路(沪瑞高速清镇段,厦蓉高速清镇段)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带;沿河(暗流河、鸭池河)高产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带。专栏3“三路一区三园”三路1、清镇至金阳新区市政主干道全长12公里,双向六车道,2010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 19 亿元。2、清镇至黔西高速公路总投资82亿元。3、清镇至织金铁路全长130公里,总投资43亿元。一区城市新区清镇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面积15平方公里。三园1、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西区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园,总规划面积250平方公里。立足增量,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能源、铝工业、煤化工和建材业。沿站街-犁倭-流长-新

29、店-卫城-麦格布局。东区地处青龙街道办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立足存量,做精做优,重点发展现代药业、食品、生物技术产业。2、物流园区以清镇火车站为中心,以贵黄公路为界,向城市以南辐射,南接平坝、东连花溪。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市场、仓储业等。3、职教聚集区以老马河沿岸布局,面积3.3平方公里,发展5-10所中、高级职业院校。第二篇 重点任务第三章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加快工业发展为引擎,重点抓好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能源、建材、医药食品五大产业。加快园区建设,力争2012年实现“八通一平”,把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园区建成省级工业开发区;建成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

30、区。一、实施大企业战略(一)铝及铝加工业依托中铝、广铝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以铝合金、新型铝材为重点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幅。加强技术引进,形成工艺最新、设备最优、能耗最低、污染最小的生产工艺。依托铝土资源发展磨料、耐火材料、陶瓷工业等行业。到2015年,铝及铝加工形成年产180万吨氧化铝、90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加工、5万吨高精铝板带的生产能力;磨料、耐火材料生产能力达60万吨;建成西南乃至全国的“铝城”,亚洲最大的磨料基地。(二)煤及煤化工业以煤电联营为支撑,建成面积7.66平方公里的煤及煤化工专业园区,引进和开发煤基合成草酸二甲脂、乙二醇等先进技术,形成原煤、焦炭、化肥、氯碱化

31、工和系列精细煤化工产品。实现焦炭180万吨、电石155万吨、PVC100万吨、水煤浆300万吨。“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水晶集团、华能焦化煤化工系列项目,建成贵州毕清煤化工基地的重要支点。(三)医药、食品产业1、药业:立足现有药企及中药材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加速提升现有药企的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推进自主品牌。重点打造圣济堂成为全国最大的糖尿病药品专业药企,扶持科伦药业、贵州天使医疗器械做大做强;引进大型医药企业重组;包装上市圣济堂。2、食品:以三联乳品、大发、温氏、一代食品、阿比食品为龙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食品原材料基地,做大做强传统食品,

32、做精做优特色食品,培育壮大现代食品。发挥“地标”效应,重点打造清镇黄粑特色食品,包装上市一代食品.将清镇打造成为贵州最大的特色食品和食品原料基地。(四)其他产业1、电力产业:以中国华电集团为依托,在西区加快清镇电厂异地改造一期2600兆瓦发电机组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设二期2660兆瓦发电机组;力争开发中八等区域风能发电资源。到2015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300兆瓦,为全市主导工业提供能源保障,为铝电联营、煤电联营奠定基础,创造条件。2、建材产业:以海螺、联塑、正和加气、中八园区陶瓷等行业为支撑,重点发展水泥、塑料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陶瓷、耐火材料等产品。3、冶金产业:淘汰630

33、0千伏安及以下产能电炉,新建中国五矿贵州铁合金有限公司3X60000千伏安项目,金山磨料树脂砂轮片及新建燃气竖窑项目。4、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立足承接绿色、环保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按照国家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侧重承接以服装、鞋帽加工、玩具装配、电器零部件组装、汽车部件装配,节能灯具装配、环保装备制造等,设立示范区,对承接转移的产业实施集中布局。二、实施大项目、大品牌战略实施“十大项目”,到2015年,力争“十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410亿元。努力将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能源培育为“三大百亿产业”,“十二五”期末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140亿元、110亿元以上;建材

34、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医药食品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努力将中铝、广铝、华电培育为“三个百亿元企业”,将中化水晶、海螺盘江、华能焦化、三联乳业、联塑科技、圣济堂制药培育为“六个五十亿元企业”,将科伦制药、美丰贵化、盘江民爆、兰花水泥、五矿铁合金、龙腾铁合金、鸿运铁合金、创新铁合金培育为“十亿元企业”。抓好东风电厂、红枫电厂、达众七砂、劲同矿业等一批“亿元企业”。打造“联塑”管材、三联“山花”乳品、“圣济堂”糖尿病药、达众七砂“山牌”磨料、“黔五福”食品、“阿比”牛肉干、“刘姨妈”黄粑、“海螺”水泥、“兰花”水泥、“盘江”炸药、“环盛”陶瓷、“科伦”大输液、“一代”食品等品牌。专栏4十大项目一

35、、华电清镇塘寨电厂一期260万千瓦机组、二期430万千瓦电铝联营项目;二、贵州广铝80万吨/年氧化铝、40万吨/年电解铝项目;三、中铝猫场矿区铝土矿开发项目、100万吨/年氧化铝、50万吨/年电解铝项目;四、中化集团100万吨/年聚氯乙烯、80万吨/年烧碱、150万吨/年电石、200万吨/年水泥项目;五、山东枣矿新店东、新店西煤矿;六、华能焦化五号、六号、七号炉及尾气综合利用、苯加氢项目建设;七、海螺盘江二期220万吨/年水泥项目;八、中天城投300万吨/年水煤浆项目;九、联塑二期大口径市政管道项目;十、三联乳品工业园。三、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标准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

36、的园区发展思路,规范、完善、整合、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特色较为鲜明、优势较为突出、布局较为合理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为重点产业招商和优势产业培育创造条件,促进项目引进落地,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集聚式发展。到2012年,力争实现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医药工业园区、东部转移产业承接区的“八通一平”(即供水、排水、供电、公路、铁路、通讯、供气、雨污管网、场地平整)。 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精细化工、总装集成等中下游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切实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淘汰落后产能,由粗放向集约转型;切实改善经济发展中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总体

37、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的薄弱环节,要素投入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型;改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高、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状况,所有制结构由以国有经济为主转向国有、民营共同发展。五、强化矿产资源就地转化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确保到2012年底前,市境内矿山企业100%依法规范开采,矿产资源及初加工产品100%就地转化(主要指煤、铝、铁),矿山按要求100%恢复植被。第四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以工业强市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交通优势凸显为契机,以物流园区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业,创建省级物流产业集聚区,努力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到2015

3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一、商贸物流业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加盟专卖等新型企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酒店餐饮、洗浴娱乐、会展培训、金融保险、中介广告等产业,建设成为生态城、消费城、娱乐城。以清镇火车站为中心,以贵黄公路为界,向整个城市以南辐射,南接平坝、东接花溪,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的清镇物流园区。打通西南环线,建成“一横三纵”园区交通网络,实现“八通一平”。全力抓好汽车、农副产品、建材三大联盟商城建设;推进冷链、危化品仓储、粮食仓储,建设国家储备专业仓储。积极推进工商企业物流需求专业化,推进物流公共平台建设。力争到2015年,商贸物流业总投

39、资达到 5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3亿元。专栏5物流业重大工程物流园区工程:投资10亿元的汽车联盟、投资3亿元的建材联盟、投资9亿元的农副产品联盟;实施投资4亿元的仓储物流、投资3亿元的煤化工专业市场及危化品仓储中心,物流与产业联动工程: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信息平台工程:投资2亿元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工程机械专业市场二、旅游业充分发挥气候、地理条件、民族风情等生态优势,以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区”、“国际休闲体育城市”为目标,突出“清凉世界,休闲天堂”的形象定位,全力发展“运动养生、休闲避暑”旅游,实施精品战略、高端战略、外向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努力使我市成为贵州和西南重要的

40、高尔夫高端服务中心、避暑休闲中心、运动养生中心和旅游集散中转地。依托国家级亚高原训练健身基地,大力发展运动休闲度假游。重点打造国际体育休闲活动中心、国际休闲娱乐中心,推进卫城古镇恢复建设,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百花湖乡温馨旅游小镇,全面完成虎山彝寨精品示范村建设。积极开发东风湖、索风湖、暗流河旅游资源,建设新的风景名胜区和热点旅游区。到2015年,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亿元,旅游营业收入达到28亿元。建成贵州省重要旅游目的地。 专栏6 运动休闲旅游重大工程国际休闲旅游城:投资33亿元的红枫湖国际体育休闲活动中心、投资20亿元的国际休闲娱乐中心、投资4亿元的东山华藏世界、投资1.2亿元的

41、十八坊爽都、投资1亿元的三车自驾游基地。卫城古镇:百花小镇:三、房地产业依托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开发建设,促进房地产健康、快速发展。坚持“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两轮驱动,合理调整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比例,注重引进大规模整体连片房开项目。适度开发依托秀美山水、环境优雅的高档住宅区;重点推进商务办公楼宇、工业房地产;实施小城镇房地产开发试点。力争“十二五”期间,房地产累计投资突破30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左右。四、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组建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42、和邮政快递业务。第五章夯实农业基础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高效农业,进一步实施农业“一基三化”,围绕“九大生态农业产业”,推行“六种生态农业模式”,建立“四大保障体系”,构建“三大生态区带”,打造“农业园区”,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增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一、九大生态农业产业:(一)烤烟:依托日本以及贵阳、山东、陕西卷烟企业建设现代烟草生产基地,实现特色优质烟叶产量15万担。(二)蔬菜:以香港裕东、广东伟跃、重庆世阳、贵阳青远等公司为依托,面向贵阳市和港、澳、粤、渝等泛珠三角大城市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到2015年,建成核心示范基地5万亩,带动辐

43、射蔬菜种植30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8万吨、总产值5亿元。(三)水果:以清镇农牧场为龙头,打造万亩精品葡萄,以犁倭玉冠山为基地,打造万亩“玉冠桃”。(四)茶叶:以红枫制茶厂、红枫山韵茶场等为龙头,发展无性系有机茶叶10000亩。(五)中药材:以恒霸、康源、大集、富田等企业为龙头,种植及抚育中药材10000亩,打造中药材GAP认证基地。(六)苗木:以贵州绿和美公司为龙头,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全国市场,建设以樱花、桂花为主的万亩苗木基地。(七)肉鸡:以广东温氏、广西大发、泰国正大为龙头,到2015年,建成标准化养殖园区5个、种鸡养殖及鸡苗孵化场3家、实现年产鸡苗5000万羽,年出栏肉鸡3000万羽

44、,年产值10亿元以上。 (八)奶牛:以贵阳三联乳品工业园为支撑,到 2015年达到奶牛存栏30000头,建成日处理生鲜奶1000吨、年产值40亿元的三联乳品工业园,配套发展9万亩牧草种植。(九)生猪:依托黔五福等龙头企业,到2015年,建成优质商品猪标准化基地(饲养场)25个以上,实现年出栏生猪50万头左右。二、大力推广 “六种生态农业模式”。即:养加种生态循环模式、沼气清洁能源循环模式、村寨环境净化美化生态化模式、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模式、生物技术应用模式、园区小区龙头带动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三、建立四大保障体系:建立农产品安全认证监管体系;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农村社

45、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诚信农民建设体系。四、构建“三大生态产业区带”:沿湖 (红枫湖、百花湖)高端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区。沿路(沪瑞高速清镇段,厦蓉高速清镇段)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带。沿河(暗流河、鸭池河)高产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带。五、打造“十三个农业园区”: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园区,精品水果产业园区,优质肉鸡产业园区,现代化奶牛养殖产业园区,中药材产业标准园区,有机茶产业园区,万亩商品苗木产业园区,中日合作烤烟标准化产业园区,黔五福生猪养殖基地产业园区,东太国际农业物流园区,三联乳品加工园区,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生态蓖麻种植园区。专栏7生态农业重大工程三大生态产业区带沿湖(红枫湖、百花湖)高端农

46、业、生态农业示范区;沿路(沪瑞高速清镇段,厦蓉高速清镇段)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带;沿河(暗流河、鸭池河)高产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带。十三个农业园区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园区,精品水果产业园区,优质肉鸡产业园区,现代化奶牛养殖产业园区,中药材产业标准园区,有机茶产业园区,万亩商品苗木产业园区,中日合作烤烟标准化产业园区,黔五福生猪养殖基地产业园区,东太国际农业物流园区,三联乳品加工园区,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生态蓖麻种植园区。第六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生态化、城乡一体化道路,以人口、产业、空间、集聚为导向,以建成全国最大铝工业城为目标,以工业化为基础,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交通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扩充和完善城市功能为着力点,城镇化布局按中心集聚、轴线拓展,以“两带七星”展开。“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全市总人口达58万人,城镇人口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