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692988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订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修订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订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订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8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算理。教学资料:例题插图、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问: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有哪些?(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二、

2、探究互动1、出示主题图。学生自由读题。指名回答: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口答算式:14415或15144(师板书)2、“14415”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3、“14415”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你用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在自己的本子上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4、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5、全班交流。师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三位数的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本子上。集体订正。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应该注意些什么?2、“想想做做”第2题。小黑板出示。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

3、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检验交流。3、“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完成表格。梨苹果橘子橙子售出数量(箱)113106243204单 价(元)24421735总 价(元)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张表格的?四、总结质疑。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五、课后作业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教学反思: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同化,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想想

4、做做”第5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料:小黑板、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二、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口算,交流答案。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3、“想想做做”第7题。(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

5、意。(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4、“想想做做”第8题。读题,理解题意。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应该怎么求?(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5“想想做做”第9题。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交流方法。530011545=53005175=12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530045=117(个)35(个)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6、教学思考题。(1)学生尝试填数。(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三、课后延伸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

6、,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教学反思: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会进行准确的估算

7、;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和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资源:投影、计算器、挂图、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都不需要精确计算,你们能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吗?(生答)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估算)揭题: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板书)二、自主探究1、师:同学小芳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读一读(出示挂图)。2、提问:要求“这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是多少元”,该怎样列式?(列出算式:48112=?)3、独立思考,估算出结果。4、小组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结果是多少?5、班内交流:怎样估算?结果是多少? 方法一:481

8、00=4800,费用要比4800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估计费用在5500元左右6、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估算的是否接近这个结果。7、比较:比较以上两个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必须先求出乘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一个是先求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另一个只需先求出一个乘数的近似数。8、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三、巩固反思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算一算,然后比一比这三组题目,说说:发现了什么?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竖式算一算;(2)提问: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估算结果和竖式计算结果接近吗?有不

9、同的估算方法吗?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先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再用线连一连;(2)集体核对。四、应用拓展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组织学生小结估算的作用:估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总结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6题和第7题。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每户一年的保洁费用是48元,这幢楼有112户,一年的保洁费用大约

10、是多少元 48112=?(元) 方法一:48100=4800,比4800元多一些。 方法二:50110=5500,是5500元左右。教学反思: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练习一(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

11、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口算和估算。2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口算下面各题。20070 13300 60900 1005040200 40800 10460 31203230 2104 25100 20500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3引导学生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二、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26014 3826

12、2 4508067189 30870 562301学生独立笔算,并用计算器验算。2让学生交流笔算方法,明确笔算的基本程序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乘数末尾有0和乘数中间有0时的计算特点。三、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24318 13134 205481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计算。2交流估算的方法。四、做练习一的第4题。1学生独立理解题意。2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五、做练习一的第5题。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六、做练习一的第6题。1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13、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乘法计算的一些规律,为学生自主优化算法提供有效的启发。3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4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资源:小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1让学生先计算。2比较:同桌交流每组中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3全班交流。二、你都能算对吗?36250 12564 1

14、99509721 40079 706041让学生先独立计算。2交流算法:启发学生对有些题目会进行简便计算。三、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一套单人课桌椅”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解答。4组织交流。四、完成练习一的第10题。1先指导学生看表,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4交流算法: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联系这两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五、完成思考题。六、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七、全课总结。1谈谈这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订正以上有错的题目。教学反思:教学完这个单元后,也留下

15、了一些困惑。如:计算课的练习量多少才算恰到好处?还有,如何才能保持学生在计算课上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 升和毫升第一课时容量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2、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教学资源: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游戏:同学们,老师知道平时你们都比较喜欢喝可乐?今天我们来场喝可乐比赛,看看谁喝可乐的速度

16、最快,好吗?(出示一大一小两杯可乐)指名两位学生参加比赛。二、师生探究1、比赛结束后提问:你觉得比赛公平吗?为什么?2、认识容量:不错,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3、体会容量的大小:那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位同学刚才比赛会输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时间长。)4、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你除了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5、及时巩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想想做做第

17、2题: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6、引出容量单位:指着其中的一个冷水壶提问:刚才通过验证,同学们已经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大,(指着大的冷水壶)那你知道这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如果我问你你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你会回答吗?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及时说明:和身高、体重一样,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单位)7、认识升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板书:升)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三、活动尝试1、建立1升

18、的概念。提问:1升究竟有多少?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2、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3、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提问: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4、及时巩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一试是否比1升大。)四、应用质疑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

19、量是用升做单位的。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教学反思: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向自然老师借来的水槽、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等;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和杯子、汤勺、饮料瓶、1升食用油等。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我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让他们准备: 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几升的容器,几百毫升的容器;几十毫升的容器,几毫升的容器。家中的锅、盆、杯、大小不同的碗等。第二课时升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

20、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小,并初步体会1/4升、1/2升和3/4升大约分别是多少。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并逐步学会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有几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教学难点:能较准确的估计容器里的容量大约有几升。教学资源:矿泉水空瓶、碗等各种容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1升大约有多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自己动手来做一只量杯。二、动手操作1、请同学们打开书,照着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量杯做的最精确。2、学生独立

21、操作,教师巡视辅导。3、交流:怎样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确?(强调: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在外面,否则量杯量起来就不准确了。)4、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试一试1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5、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估计碗里的水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6、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带来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少,再量一量。7、选择几个容器,让全班同学估一估,再量一量。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1(1)让学生用量杯装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根据剩下的空间估计出它们的容量。(容器不一定要和书上完全一样,可以让学生随意带些容器,然后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它们的容量。)(2

22、)集体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自己估计的容器给大家看一看,并让全班同学来猜一猜,然后由该组学生公布结果。看谁估计的较准确。2、想想做做2(1)指导学生利用第1题获得的直观经验来估计生活中常见的这几种容器的容量。(2)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3)拓展:教师出示一些容器的画面,让学生来估计,并对估计较准确的学生给予鼓励。3、想想做做3(1)准备一只电子称,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并选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中方法。(2)以组为单位让学生量出1升水,并称出它的重量。(3)集体交流操作结果。帮助学生建立1升水大约重1千克的概念。四、应用质疑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问题?2

23、、回家后估计一下你家里的各种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教学反思: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学得生动、扎实。第三课时认识毫升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

24、,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教学资源: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升)二、新知探究1、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2、讨论: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3、交流: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多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25、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4、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三、活动尝试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几滴,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毫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让学

26、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四、巩固应用1、想想做做1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下。)2、想想做做2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3、想想做做3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

27、几瓶。4、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几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五、拓展延伸1、介绍书上“你知道吗?”的小知识。2、补充介绍: 教学反思: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凭借实物,即使是成人也是如此。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有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我一定能让我的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带来的最大的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初步感知容量单位升。然后引导学生感知1升到底有多少?先认识1升的量杯;再出示棱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正方体塑料盒,倒入1升水正好装满,让学生记

28、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找出容量正好是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再次,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判断容量比1升大还是比1升小。选取一些比1升大的容器,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最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如,大瓶雪碧2.5升,大桶色拉油容量5升,一桶纯净水18.5升,一个大的汤碗容量约1升,电水壶容量约5升,一个热水瓶容量约2.5升,学校发牛奶的桶约20升左右,水盆容量10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几百升美妙的“杯琴”教学内容教科书2021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制作“杯琴”的过程中加

29、深对容量知识的体验。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增强合作意识。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教学重点感受数学美教具、学具准备:量杯,筷子,不同质料的容器若干件,相同的玻璃杯7个。教学过程:一、音乐欣赏,引入新课。1、播放教师事先录制的乐曲(用“杯琴”敲出的音乐),让学生利用乐理知识,辩别一下是什么乐器奏出的声音。2、在学生很难猜测的情况下,教师宣布答案,学生惊讶不已。3、谈话: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尝试着制作这样声音动听的“杯琴”呢?二、实验操作,体验“琴声”。1、小组合作,敲敲听听。(1)谈话:每个小组拿出几个质料不同的容器,用量杯量出同样多的水倒入容器中,用筷子敲

30、击容器,听一听声音是否相同。(2)小组活动,汇报活动结果。容器不同,即使倒入同样多的水,敲出的声音也不同。(3)谈话:每个小组拿出同样的7个杯子,倒入同样多的水,用筷子敲敲有什么发现?再倒入不同量的水,再用筷子敲敲,又有什么发现?(4)小组交流。同样的杯子倒入同样多的水,敲出的声音相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声音不同。(5)提问: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6)学习“你知道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2、二次合作,量量填填。杯的编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音阶(高或低)doremiFa soLa ci水的毫升数(1)边敲边量,杯子里水的多少与音量高低有什么关系?把水的毫升数记录在下表中。 (2)谈话

31、:水是多少毫升的杯子,敲出来的声音比较像我们音乐中的DO?你们往1号杯里倒水敲一敲,听一听,等把声音调整好以后,再倒出水量一量有多少毫升,量过以后再倒入杯中。(3)谈话:再在2号杯里加水,敲出声音RE,量量2号杯加水多少毫升。照这样依次做下去,请同学们观察并且讨论,相邻的两个杯子中的水相差多少毫升,它们的音比较准确动听和谐。(4)让操作比较快的小组展示,并且说说他们的方法。(5)根据学生介绍的方法,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确保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成功。按照顺序排列杯子,并且完成上面的表格。三、自编乐曲,体验快乐。1、尝试敲出简单的乐曲。2、小组里一起唱一唱。3、小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合作小组。第

32、三单元 三角形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5页的内容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学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3、通过动手实验和找更多的例子,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包括认识底和高)。难点:感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教学资源:与内容有关的插图,钉字板,三角板,小棒,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红

33、领巾、三角板、小红旗、房架等等。)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三角形。(板书课题)二、探究互动。1、利用一些现成的工具,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3、画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学生结合图形回答。4、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10cm、6cm、5cm、4cm的小棒,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先围一围,再在小组里交流。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讨论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发现:当其中两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就能围

34、成三角形,否则就不可能围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5、组织学生测量例题中人字梁的高度。应该测量哪条线段的长度呢?说明三角形的底和高。6、“试一试”学生独立测量。交流:量的是每个三角形的哪两条边?结果分别是几厘米?三、巩固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来画三角形。并要求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每组线段的长度关系进行独立的思考。交流,说明理由。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能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理由,感受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4、“想想做做”第4题。指导学生用三角尺画高的方法:把三角尺

35、的一条直角边紧贴三角形的底,过顶点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高,在适当的位置标上直角符号。5、“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剪法。3cm、5cm、6cm 4cm、5cm、5cm四、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三角形。问:这些物体上为什么都有三角形的结构?阅读材料,找出原因。 教学反思: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思想。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

36、教科书第26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学会按照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2、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中发现有关规律,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资源:各种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够说出三角形有那些基本的特征?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找到三角形?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二、探究互动。1、出示各种三角形。(1)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分别是什么角?(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内角)并把它们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面。(2)想一想,如果让你自己

37、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你准备分成几类?你的依据是什么?(3)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4)教师及时给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揭示各类三角形的含义。(5)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试着在集合图里表示分类的结果。出示教材的集合图。三、巩固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强调要学生“任意画”,再用三角形的直角比一比,判断自己画出的是什么三角形。2、“想想做做”第2题。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比,自己判断后再连一连。四、尝试活动。1、“想想做做”第3题。组织学生再钉子板上围出各种三角形,并结合说说各自的特征。2、“想想做做”第4题。先动手折一折,在交流自己的折法。3、“想想做做”第5题。先思考一下应该怎么剪,在书上画一画,

38、再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剪,验证自己的方法。4、“想想做做”第6题。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上的高。5、“想想做做”第7题。引导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发现: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而其他两个顶点只能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五、总结质疑。将你这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39、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3、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教学资源:量角器、剪刀、正方形和长方形、各类三角形若干、计算器等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三角形)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请问它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二、活动尝试,师生探究。1、我们曾经测量过每块三角尺的3个内角,它们各是多少度,你还记得吗?指名学生指着三角尺的内角说一说。2、我们算一算每块三角尺的3

40、个内角的和分别是多少度。你有什么发现?(两块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180度)3、大胆猜测一下,是不是其他任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也都是180度呢?4、自己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3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3个内角的和。(操作验证)5、同桌交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6、在同学们测量内角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误差,这很正常!为此我们还有一种办法来验证我们先前的猜想。指导学生用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再做一次。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刚好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说,三角性的内角和是180度。三、巩固应用。1、“试一试”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已知其中的两个内角,要求算一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3的

41、度数,与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2、“想想做做”第1题。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第3个内角,再量一量。3、“想想做做”第2题。(1)先让学生指一指拼成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是哪3个角。(2)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3)师总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3、“想想做做”第3题。可以按照图示的顺序一边操作一边求出相应图形的内角和。5、“想想做做”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用90度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比较简便。6、“想想做做”第6题。引导学生反过来推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钝角呢?7、教学思考题先让学生

42、计算填表,再根据结果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体会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四、总结质疑。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们通过撕和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角,这种转化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五、课外延伸。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反思: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课教学凸显了“提供载体,引导探究”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时,既有效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学会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实实在在,一举多得。第四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及“想想做做

4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并且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资源: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纸若干;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来说说你收获到了哪些知识吗?对,我们将三角形按照“角”的特点分成了锐角三角形、直

44、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些都是研究的三角形“角”的特点。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三条边。二、师生探究。1、让学生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看看会有什么发现?2、指名交流。揭示:像这样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两条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简要板书)3、按照书上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等腰三角形。讨论:为什么按教材上的方法剪出来的是等腰三角形?(用轴对称的知识加以解释)4、从折、剪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提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5、量一量,号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6、指导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把剪下来的等边三角形照P.36图折一折,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的3个角有什么关系?三、巩固应用。1、“想想做做”第1、2题。都是让学生先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理由。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测量加以验证。2、“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再依次说说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