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829422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依次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实力。 3.通过小数比较大小,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少年演讲竞赛的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郑强和李明两个同学“谁的得分高”。在比较9.87 和9.90哪个数大时,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联系生活阅历可以得到9.90分比9.87分高,最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位来思索,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非常位,非常位上大的那个数就

2、大,所以9.87<9.90。 其次个问题是比较三人的得分状况,张华的得分是9.96分,要比较郑强、李明、张华的成果,就需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依次排列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看清晰是按从大到小排列还是小到大排列,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的。使学生体会到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非常位,非常位上大的那个数大;非常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第3个问题“王平可能是多少分呢?”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确定其范围。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于乡镇企事业单位。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新的

3、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相互质疑,大胆进行小组合作沟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学生活泼可爱,思维敏捷,敢说敢做,既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与耿直,又有着良好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只要是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他们都会表现出深厚的学习爱好。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手大奖赛吗? 生:看过。 师:一场竞赛结束后,你最关切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谁得了第一。 生2:我一般最想知道我喜爱的那个选手得了第几名。 生3:我最想知道他们的名次状况。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我调查到在一次歌手大奖赛

4、中,郑强和李明两名选手的最终成果是这样的,请大家看!(出示图片) 郑强:9.87分;李明:9.90分。 1.提出问题。 师:依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郑强和李明谁得了冠军? 生2: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一些? 生3:他俩相差多少分? 2.大胆揣测。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他俩相差多少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再来解决,而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解决像同学们提出的郑强和李明谁的得分高,谁的得分低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谁的分高一些呢? 生1:李明的分高。 生2:我也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 生3:对!和我的看法一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

5、认为李明的分高一些,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大家自己先推断一下,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老师参加。) 汇报沟通。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都认为是9.90大一些,我们可以先看9.87和9.90的整数部分,都是“9”,没法比,我们又比下一位“9”和“8”9比8大,所以我们就认为9.90比9.87大一些。 生2:我们小组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能说的更明白,在以前我们学习整数比较大小时,都是从位比起,所以我们认为小数也是从位比起,假如位同样大,那么我们就再比下一位,就这样依次往下比。 生3:我们小组认为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应当先比较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同样大就再比较小数部分 师:同学们

6、说的都很有道理,就像大家所说的,通常我们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非常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非常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那你们认为小数与整数比较大小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独立思索后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生1:我们认为都是从位比起。 生2:整数要先数一数位数的多少,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有小数部分,不能比位数的多少。 师:大家说得棒极了!在比较小数大小时是从位比起,根据数位依次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

7、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根据数位依次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师:张华的得分是9.96分,同学们能将郑强、李明、张华的得分按依次排列起来吗? ( )>( )>( )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沟通。 (2)全班反馈。 1组:我们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非常位上两个是9,一个是8,是8的最小,再比较9.90和9.96的百分位,9.90的百分位是0,9.96的百分位是6,所以9.96,也就是(9.96 )>(9.90 )>( 9.87 ) (三)应用拓展。 1.排依次。 师:在这次竞赛中王平的

8、表现要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请大家猜一猜,评委会给王平多少分呢?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依次排列起来。 生1:我猜可能是9.95分,因为9.95比9.90大,比9.96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5>9.90。 生2:我猜可能是9.93分,9.93也比9.90大,同时也比9.96分小。学生投影展示:9.96>9.93>9.00。 生3:我猜也可能是9.905分。学生投影展示:9.96>9.905>9.90。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王平的分数还可以是多少分呢? 生4:老师,我有个不一样的答案!我认为比李明高一些,而比比张华低一些的小数有多数个。 (

9、此时大部分学生有点怀疑)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生4:我认为只要个位和非常位上都保证是“9”,然后小数非常位上的数大于0而小于6,千分位和后边的可以随意的添数,就都比9.90多,比9.96小,这样的数可以有多数个。 (众生鼓掌,同意他的想法。) 师:你的这个发觉真了不得!老师也为你的精彩表现感到骄傲! 2.找挚友。 老师举起写有“13.21”的卡片。 师:请大家在卡片上随意写一个小数,找比我大的挚友在哪里? (学生写好后,部分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比照。) 生:比您大的挚友在这里是 师:大家可以在组内玩这个找挚友的嬉戏,请小组的同学先自己写好一个小数,然后比一比谁写的大,谁写的小,并说一说你

10、是怎样比的。 (学生活动) 3.猜一猜。 师:同学们,我买了一本书是7元左右,请大家猜一猜是多少? 生1:比7.20元少吗? 师:对! 生2:比7.10元少吗? 师:不对! 生3:是7.15元吗? 师:对了! 师:你还想玩这个嬉戏吗? 生(齐):想!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玩一玩,小组的同学可以轮番当裁判。 (四)总结、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学会了正确的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和三个小数的大小,还能给他们排依次。 生2:我学会了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我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还可以,我很兴奋。 生3:我又学到了一些关于小数的学问,我感觉很欢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11、教学目标: 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量一量 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汇报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很多

12、物品,选择自己喜爱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汇报结果。 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情愿回答吗?(情愿)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赐予订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

13、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7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激励学生运用揣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安排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加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2、课堂上敏捷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特性化的学习。 课前打算: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14、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探讨)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2 + 90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2 = 400(千米) 细致视察,你能发觉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沟通:发觉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15、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安排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索运用乘法安排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探讨沟通自己的想法: 可以进行验算。 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安排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其次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相互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视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安排律 1102 + 90

16、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安排律。 ( a + b).c = a .c + b .c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驾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究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实力,培育学生的符号感。 3、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概括实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觉并

17、驾驭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详细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沟通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得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究发觉 第一环节 探究加法交换律 1、课件接着出示:“李叔叔今日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出示: 4

18、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沟通各自写出的等式,相互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视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觉?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沟通。从这些算式可以发觉: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假如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觉的这个规律呢? a+b=b+a 老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

19、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其次环节 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沟通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其次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其次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

20、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探讨。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觉。 集体沟通,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依次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假如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老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

21、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

22、馈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沟通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觉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