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以及其总结.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84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3.(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以及其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2.3.(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以及其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3.(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以及其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3.(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以及其总结.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内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 、 “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我们认为, “融教学做为一体”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做中学。是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

2、,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 “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何谓深层次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我们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要素: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在于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课程改革、

3、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 “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院校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体现在“工” 、 “学”自身交替上,而且体现在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标准不到位的重要方面。根据教育部在 2006 年 3 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集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精神,我们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研究人员都是来自教学和管理一线,熟悉教学情况,积累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这就为课题研究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

4、们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发展的方法,既重视实践探索,也不排除思辨研究,做到点面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同时我们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走访了本市的职业学校以及省外的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对“半工半读”进行交流探讨,另外邀请富士康、斗山等企业代表到学院进行“半工半读”专题研讨,对“半工半读”的内涵、特点、意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讨,并进行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及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一、研究意义据有关媒体“2006 年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对于

5、应聘者的简历,57.8%的企业最注重的是“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 ,其次是“专业” (44%) 、 “毕业院校” (28%) 、 “英语、计算机等水平”(21.6%) 、只有 3.5%的企业会首先关注毕业生的“在校成绩” 。这个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与经历。企业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经历提出一定要求。这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合情合理的选择。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已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学生要适应而且高职院校也要适应市场的这一要求,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就业为导向的培养

6、模式。职业院校能不能提供一种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半工半读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真正影响。半工半读是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包含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半工”形成的“工作经历”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凸现出了半工半读教育的特点。半工半读为学生建立了工学交替的方式与过程,使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体验与发现、教与学等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面对企业生产实际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半工半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为有效

7、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为扫除学生就业道路上拦路虎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二、成果主要内容创新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利益、学校利益、学生需求结合最好的一种培养模式。但该模式必须基于不同背景条件来构建,应具有多样性,因此,对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1提出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具有多样性。(1)工学交替型。是高职最普遍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与到厂工作轮换交替进

8、行,直至完成学业为止。 (2)学企合一型。即将学校办进企业,由学校企业两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变招工为招生,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进行,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进行,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同步进行,学生毕业与上岗就业同步进行。 (3 )订单培养型。订单培养型校企合作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合作模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效明显的合作办学模式。它是按照企业意图,在学生进校前先与用人单位签署用人协议,明确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然后在教学中采取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 “三个结合”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为

9、企业培养了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2提出了实现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企业相关需求,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保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如将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分期分批派往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岗位实践,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需要;采用活模块、多学期工学交替的方式组织教学,满足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的连续性需要;将企业对职业人才能力要求与个性化教学和订单培相结合,以满足企业不同岗位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实现学校服务企业,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目的。3提出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

10、建的原则及体系建立和运作的方法。4开展了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1)构建了三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在系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同步进行了方案实施试点,通过试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节约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 98%以上,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改革效果明显,学校品牌逐渐显现。 (2)探索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制订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充实了弹性学制、学分置换、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二)成

11、果创新点1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要为基本思路,研究探索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和思路。2在三个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范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3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二个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课堂教学、二分之一到企业)的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实作穿插讲解的方式边讲边练,强化学生岗位能

12、力的培养,做到 “教、学、做”一体化。4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向,调整了课程结构;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了内容;合理设置了实习的课题和进行技能的训练,以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5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大胆改革了现行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了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技能、工艺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6探索了全新的管理模式。 (1 )明确了校企双方职责。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了签订合理的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 (2)建立了相关的制度, 加强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

13、实习管理,制订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带队教师管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具体项目,建立起了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同时,积极研究了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不同,按照学校和企业所承担教学培训的实际,逐步建立了实行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三)成果应用情况构建的三个不同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系里三个专业进行了试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节约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两年,毕

14、业生就业率均达到 95%以上,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改革效果明显。又指导和带动了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以及对我院成功申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方案制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四)成果特色1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所提出的见解,对构建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2具有可操作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结构体系科学、系统,兼顾学生,学校,企业多方的利益,可操作性强。3具有可示范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构建建议及实践经验,能够起到对其他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带动推广作用,具有示范性。三、课题研究与实践

15、成果根据教育部 2006 年 14 、16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些研究与实践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又是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即是对多年来高职教育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分析与展望。在此过程中,我们结合学院整体发展的实际,重视开展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有力的推动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其它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指导和带动作用。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总之, “半工半读”教学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它涉及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使“半工半读” 教学与学校的总体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继续完善高职“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