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补助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期末报告.PDF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528182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95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部补助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期末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科技部补助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期末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部补助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期末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部补助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期末报告.PDF(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_ _ _ _ _ _ _ _ 100 年 度國 科 會計畫 結 案報告 寇健文 壹、 研究問題與 重要性 一、 研究問題 本計畫的目的是勾勒出中共面對社經變遷時 , 後極權主義的特性如何塑造中 共採取的政治路徑選項 。 本計畫想 要回答兩個相關的研究問題分別是 : 第 一、 對 中共來說, 黨內民主和基層選舉代表兩條不同的政治發展路徑。為何中 共鼓 勵 、 推 動各 種黨內民主 試點 , 卻侷 限 基層選舉 擴散的空間 呢?意義何 在?第 二 、 黨 內民主是 鞏固 黨的 領導 的工 具或民主化 的媒介?原 因何在? 本 計畫有 助於 解釋中共 政左 , 經右 , 社 (相對 ) 多元 發展

3、軌跡的成因,以及 中 共採取 的 既控制又調 適策略。 就第一個研究問題來說 , 改革開放以後 , 中共一直在尋求政治體制改革的突 破口,以便 化解社經變遷對政治體制造成的衝擊。 1除了追求行政體制改革,提 高行政效能 , 改變政府職能之外 , 中共一直在 基層選舉 和 黨內 民主 之 間 摸索最佳的策略 。 各類 政改試點曾在不同層級上 , 就 黨內民主 或 基層選舉 進行試驗 。 前者如黨代表常任制 、 鄉鎮黨委書記或基層黨支部書記公推直選 (或 公推公選) ,後者如村委會和居委會選舉、鄉鎮長直選試點。 基層選舉一 度給予外界 高度期望, 認為它們將 成為民主化 的平台。1987 年 全國

4、人大在通過的 農村村委會組織法 ,可說是基層選舉的初試啼聲。村 委會 選舉廣泛運用後 , 至少 出現兩種擴散效 果。首 先,李凡認 為村委會實施選舉之後 , 進一步引領出鄉鎮長選舉、城市居 委會選舉兩種變革。 2其次,村委 會主任以選 舉方式產生後 , 衝擊村 委會主任與村支部書記之間的權力關係 , 連帶 迫使中共調 整村支部書記的產生方式 。 有些學者 因此認為中共若持續完善基層選舉 , 這些制 度可以監督地方黨委,隨著試點層級提升,甚至成為中國全盤民主化的平台。 3近年來中共官方文件多次提到基層選舉的必要性,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納入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的範疇 。 例 如江澤民在十五大提出要 擴

5、大基層民主 , 保 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 4十六大他又強調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1楊光 , 政治 改革: 中國 模式的 難題 , 當代中國 研究 ,總第 85 期 (2004 年 4 月) ,頁 49 。 2李凡 , 中國 大陸城市 社區 基層民主 的發 展背景 ,收 錄於朱新 民編 , 中國大陸城市基層民主研 究 (台北 :遠 景基金會 ,2004 年) ,頁 23-26 。 3Bruce Gilley, Chinas Democratic Future: How It Will Happen and Where It will Lead (New York: Columbi

6、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90-91. 4江澤民, 高舉鄧小平理論為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1997 年 9 月 12 日) , 中 共中央文 獻研 究室 (編 ) , 十五大以來重 要文獻選編 ( 上) (北 京 : 人民 出版社,2000 年) ,頁 32 。 1 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 決策、民主 管理和民主監督 5胡錦濤在十七 大政治報告中,也提到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 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範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 6同時,十七大報告首度將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納入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範疇

7、 , 與人 民代表大會制度 、 共產 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並列為中國四大基本政治制 度。看起來 , 以農村村 民委員會 、 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的基 層群眾自治體系, 7已經受到中央政策的保障。然而,在 此同時,中共禁止再度 進行鄉鎮長選舉的直選試點 。 8逐漸在基層廣泛採用的公推直選未來只能平行向 全國基層組織推廣,限制了向上層組織推展的可能性。 當基層選舉被局限在基層發展之際 , 黨內民主 的試點仍然持續進行當中 。 早 在 1987 年 , 趙紫陽就在十三大的報告中提到, 以黨內民主來逐步推動人民民主 , 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條切實可行、易

8、於見效的途徑。 9近年來,黨內 民主已成為中共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2002 年十六大召開時 , 中共重提 黨內民主的必要性 , 並 將黨內民主的地位提高到 黨的生命 , 對人 民民主具有 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 10十七大政治報告進而提出 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 主的黨建方向,顯示出中共以推行黨內民主作為繼續執政的基石。 112009 年 十七屆四中全會更以 黨建 作為主軸 , 強調 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 並 在 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前提下,要完善黨內選舉制度、黨內民主決策機制。 12以目前形式來看 , 中共 已把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心轉移到黨內民主 , 基 層選舉 向上發展的空間

9、相對受到限制 , 連 鄉鎮長公推直選的試點都已經被宣佈非法 , 遑 論提高到縣長層次 。 鄉 鎮長候選人與鄉鎮黨委書記的公推直選因屬於黨內民主範 疇 ,仍 可繼 續試點 。 因 此 , 本計畫 的第一個研究問題就是中共摸索政改多年之後 , 為何決定 揚黨內民主而抑基層選舉 ?為什麼國家有能力 (capacity ) 做到路徑 轉換?在此同時 , 大陸 的基層選舉為何並未像台灣的地方選舉一樣 , 產生由地方 5江澤 民 , 全 面建設小 康社 會 , 開 創中國 特色社會 主義 事業新局 面 , 新華 月報 ( 編) , 十六大以 來黨和國家重 要文獻選編( 上) (北 京: 人民出版 社,20

10、05 年) ,頁 26 。 6 發展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大有可為, 新華網 , 2007 年 10 月 19 日 ,。 7同前 註 。 職 工代表大 會制 的起源 在 1949 年以後 , 所 實行的 民 主 管理 , 主要 制度形式 有職 工 代表會議 、 工 廠管理委 員會 、 職 工代表 大 會等 。 改革 開 放以後 , 職 代 會逐漸成 為工 人參與管 理的 重要管道 。 職 代會由一 個企 業中選舉 產生 的職工代 表組 成 , 主要職能 包括檢查 廠長 的生產計 畫和 預算 、 討論 和 決定將企 業資 金用作福 利和 獎金 、 決定 有 關管理結 構 、 報酬體系 與培 訓的變革

11、、 對 經營管理 進行 評價, 並 對上 級機關提 出有 關獎勵 、 提 升 、 批 評和撤 換 的建議 、 選 舉 經理和管 理人 員 。 見張允美 , 中國職工 代表 大會制 : 與職 工參與模 式的 政治學分 析 , 北京行政學 院學報 ,2003 年 2 月( 第 1 期), 頁 27-33 。 8盛華 仁, 依 法做好縣 鄉兩 級人大換 屆選 舉工作 , 求是,第 16 期(2006 年 ), 頁 41 。 9趙紫 陽, 沿 著有中國 特色 的社會主 義道路 前 進 (1987 年 10 月 25 日) , 中共中 央文獻研 究室 編,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上) ( 北 京:人

12、民 出版 社,1991 年 ), 頁 50-51 。 10江澤 民, 全 面建設小 康社 會,開創 中國 特色社會 主義 事業新局 面 ,頁 40 。 11胡 錦濤 , 高舉 中國 特色社會 主義 偉大旗幟 ,為 奪取全面 建設 小康社會 新勝 利而奮鬥 :在 中 國 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007 年 10 月 15 日 ), 新華網 ,。 12 中共中 央 關於加強 和改 進新形勢 下党 的建設若 干重 大問題的 決定( 2009 年 9 月 18 日), 人 民網, 。 2 到中央的制度推進效果? 就第二個研究問題來說,黨內民主作為基層選舉的替代方案 ,這些機 制 會不會

13、產生非預期效果(unexpected consequences) ,造成 中共政權的本質轉變? 中共如何防止黨內出現由內而外的民主化力量,避免同當年蘇聯的例子再度出 現 , 最後導 致政權轉型?黎安友 (Andrew J. Nathan) 認為 中共具有威權主義的韌 性(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能以有限政治改革化解民主化的浪潮,並適應市場 經濟的發展, 13裴敏欣 (Minxin Pei )則認為 中共已從極權統治而朝向軟權威主 義(soft authoritarianism )轉折。 14這些文獻 暗示中共會 進行有限改 革,吸 納部 分由下而上的意見回饋,同時

14、避免一元化領導體系受到衝擊。 二、 重要性 前述兩個問題的答案對中國未來政治發展都極為重要。 揚黨內民主而抑基 層選舉 不僅涉及中共對政改路徑的抉擇 , 還 涉及它的國家能力 。 經 過二十多年 的基層選舉試點 , 中共 始終有能力把試點壓縮在基層範圍 , 不讓其向 上延伸 , 同 時放寬黨內民主的試點 。 比較兩岸 發展路徑之後 , 我們就 可看出中共對於政改路 徑的控制力比國民黨來得強,凸顯兩者在政權特性上應仍有所差異。 國民黨和中共看似同屬列寧式政黨 , 政權性質 相近 , 但兩 者的政治發展路徑 截然不同 。 國民黨未推動黨內民主 , 但定期舉 辦地方選舉 。 在威權時 期 , 國民黨

15、 維持強人決策模式 , 尤 其以兩蔣時期為甚 , 並 無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 。 李登輝剛 上台時 , 黨內 出現數次嚴重衝突 , 但黨內民主仍相當有限 。相 反 的, 國民黨持續 舉辦的地方選舉讓反對力量宣傳理念、動員支持者,可說是民主轉型的重要平 台。到了 1980 年代 , 國民黨政權已從硬威權主義 (hard authoritarianism)轉 為 軟 威權主義(soft authoritarianism)。 15最後,在 1996 年進行首次總統直選。台灣 轉型經驗告訴我們 , 地 方選舉因包容不同黨派之間的公開競爭 , 一旦 社會反對力 量利用這個平台集結,教育選民民主理念,將對一

16、黨統治(或一黨領導、 黨的 領導 原則) 構成挑戰 。 由此可見 , 中共 揚 黨內民主而抑基層選舉 的作法 不 但涉及政權目標 , 也代 表與國家有能力對抗社會力量 , 抑 制由下而上的制度推進 力量。 當中共希望以黨內民主 帶動 人民民主的時候 , 黨內民 主的概念內涵與政 策後果就變得很重要 。 如果黨內民主試點會衝擊中共的一元化領導原則 , 這項政 策將構成中共內部轉型的一個捷徑 。 如果不會 , 中共透過 何種緩衝機制抑制由下 而上的力量 , 就成為掌握中共如何維持 政左 , 經右 , 社 (相對) 多元 路線的 重要原因,也構成中共既控制又調適的策略的一部分。 13Andrew J

17、. Nathan,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4, no. 1 (January 2003), pp. 6-17. 14Minxin Pei, “Chinas Evolution Toward Soft Authoritarianism,” in Edward Friedman and Barrett L. McCormick eds., What if China doesnt Democratize: Implication for War and Peace (M. E. Sharpe, Inc., 2

18、000), pp. 74-98. 15Edwin A. Winckler,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no. 99 (September 1984), pp. 481-499. 3 貳、 文獻探討 在現有文獻中 , 儘管有 不少作品分別討論基層選舉和黨內民主 , 但缺 少針對 基層選舉和黨內民主的路徑選擇 相關問題的分析 。 更 重要的是 , 沒有人回答 黨內民主是鞏固 黨的領導 的工具或民主價值的載體

19、的問題 。 由於現有文 獻的相關討論不 足,本 計畫進行文獻探討時 , 只分別回顧基層選舉和黨內民主的 文獻。 一、 基層 選舉的文獻 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之間 , 基層選舉曾是政改的焦點 。 基層選舉 發仞於 村委會的選舉制度改革 。在 1978 年之後 , 原有的生產大隊管委會改 制 為 村 委 會 。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 ,農 村 內部利益衝突遽增 , 諸如三農 問題 、 土地 分配等問題 , 形成中共 1987 年制訂村委會選舉法的背景 。 村委會選舉方式有兩種主要類型 , 海 選 源自吉林省梨樹縣北老壕村 , 直接將提名權交給群眾 ,是 幅度較大的改革 。 16另一種

20、主要模式是限定提名單位 , 並對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 。 17由於提名權交給 群眾的海選會產生較大的政治風險,多數基層傾向採用第二種模式。 村委會選舉法制定十年之後 , 農村 村委會選舉的效應擴散到城市居委會 。 最 早的紀錄是青島市的兩個居委會在 1998 年 進行選制改革。李凡認為青島的試點 受到農村改革的影響,許多幹部認為農村能做到的基層民主,城裡一樣能做 到 ,同時 移植農村試 行過的制度 到城市,可 以減少制度 創新的時間 。 18這說明 源自農村村委會的選制改革已經擴散到城市居委會 。 居委 會的選制改革主要包括 海選 、上級街道提名候選人、多種方式混合提名。 19村委會的選制改革同

21、時向上延伸到鄉鎮級選舉。例如 四川 省 步雲鄉在 1998 年直選鄉長,江西、湖南等省還分別派代表團前往步雲考察。又如 1999 年山西 省卓里鎮以 信任票 的方法選出鄉鎮長 , 廣 東省大鵬鎮採用 三輪兩票制 選 出鎮長 。 20這些現象顯示村級選舉向鄉鎮級延伸的動能已經出現 , 時間也約在村 委會選舉法通過十年之後。 不 過,這些 選舉試點產生擴散效果 , 帶來政治 上的不確定性 , 衝擊黨 政關係 。 這種擴散效果一方面發生在同級黨政關係上 , 另一方面則出現在上級與下級組織 之間 。 村委 會 (或居委會) 選舉改變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之間的關係 , 容易 16趙 超英 , 鬧 事、

22、海選 、變 法:村民 自治 演變的歷 史邏 輯 , 中國改 革 ,2007 年 第 6 期(2007 年 6 月 ) ,頁 54-56 。 海 選 是指村民 在 選票上 , 自 主的 填 寫 候 選人 的名字 , 再 予 以加總 。 敬鄉, 村委會 選舉 的模式有 哪兩 大類? , 黨的建設 ,1999 年第 5 期(1999 年 5 月 ), 頁 11 。 17常見 的方式 ,多是由 10 人以上的 選民 或村委會 領導 小組來推 薦, 並交由村 委會 領導小組 進行 資格審查 。 吳 琦 , 略 論村 委會選舉 中的 候選人問 題 , 安徽農業科 學 ,2009 年第 13 期(2009

23、年 7 月) ,頁 6222-6224 。 18李凡 , 中國 大陸城市 社區 基層民主 的發 展背景 , 頁 27 。 19柳金 財 , 中 國大陸城 市居 民委員會 治理 模式之探 討 , 收錄於朱 新 民編 , 中國大陸城市基層民 主研究,頁 81 。2001 年 廣 西壯族自 治區 的選舉提 名採 三種方式 ,選 舉委員會 提名 、選民代 表提 名、本人 報名 加上 10 名選 民連署, 故被 稱為多 種方 式混合提 名。 20何 包鋼、郎友 興, 步 雲困 境 : 中國 鄉鎮長直 接選 舉考察, 二十一世紀,第 64 期(2001 年 4 月) ,頁 125-136 。 4 造成民意

24、或是黨意的衝突 。 為了避 免村委會主任的民意基礎高於黨支部書記的窘 境 , 黨支部 書記的選任方式隨之變化 。 換言之 , 讓村委會 主任的權力來自於民意 基礎,村支 書的權力則 授自於上級 黨委,從而 形成二元 權力結構 。 21這種黨 政之間的二元結構 , 有 可能削弱以 黨的領導 原則 。 由於鄉鎮級政府是基層國 家政權機關,其地位與城市居委會不同,如果選舉改革擴及鄉鎮長,影響更大。 這也是中共認為鄉鎮長選舉必須回歸同級人大手中 , 才符 合憲法的規定的原因之 一。 22其次 , 當村 (社區) 級 黨政組織領導幹部的民意基礎增加之後 , 這些 領導幹 部有時就面臨基層民意或上級單位指

25、導意見之間的兩難抉擇 。 同時 , 民眾經過學 習之後,很容易期望上一級政府也透過選舉產生。以 1998 年的步雲直選為例, 當時土地糾紛成為農民矛盾的來源 , 而鄉鎮級 政府正是分配村級資源的關鍵 。 這 使得農民期望民主選舉不僅限於村級 , 而且能上升到鄉鎮政府 。 23這種向上延伸 的動能讓許多學者充滿樂觀的預期 , 認為直選 往更高階層試行 , 似乎 已是 沛然 莫之能禦 的趨勢 。 在 步雲直選前夕 , 部分大 陸學者對於直選的前景充滿樂觀期 待。例如 1998 年李凡曾表示向張錦明 (推動步雲直選的幹部) 表示 , 依我的 看 法 , 中國很 快就會出現鄉鎮長直選 , 我聽從事 這

26、些工作的人講 , 許多 地方都已經 在醞釀搞直選了。 24當時的狀況 , 如果鄉鎮 級實施直選 , 則縣市級 、 地級 , 甚 至中央層級 , 可能 都將面臨直選聲浪的衝擊 。 因此 , 一旦中共無法在鄉鎮級扼住直選的發展 , 將對 黨的領導將產生嚴重衝擊。根據何包鋼等人的資料,在 1997 年 前夕,總書 記江澤民曾一度有限度的贊同進行直選試點 , 在十五大政治報告中原本有一段有 關鄉鎮選舉方面的敘述 , 但最後被刪除 。 25這讓我們相信基層民主曾是中共期待 的政改方式,但由於基於擴散效果的衡量,使得改革路徑轉至黨內民主。 二、 黨內 民主的文獻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提出要透過健全的民主

27、生活來實現民主集中制。 26然而 , 黨內 民主一直停留在政治話語 、 黨內生 活方式 , 並 未落實成為制度 。 近十 年來 , 中共 已認知黨內民主落實為制度的重要性 。 李鐵映 認為黨內民主是指 在 黨內生活中,根據黨章和黨的其他有關規定,黨員按照有關的民主程序和形式, 對黨的事務的參與 、 決 定與管理 27何包剛認為黨內民主必須是一套制度 , 確實 保障並規範 黨員的權利 義務。 28陳冬生則指出 黨內民主必 須是為一種 原則 , 21郭 正林, 中國 農村二 元權力 結構論 ,廣西民 族學 院 學報( 哲學 社 會科學 版) ,第 23 卷第 6 期(2001 年 11 月) ,頁

28、 53-61 。 22盛華 仁, 依 法做好縣 鄉兩 級人大換 屆選 舉工作 , 頁 41 。 23徐勇 , 延 伸 與擴展 : 鄉 鎮 民 主 的 啟動 與突 破 , 探索 與爭鳴 ,2009 年第 4 期(2009 年 4 月 ), 頁 24-25 。 24李 凡, 乘風而來:我所經 歷的步雲直選 (西安: 西北 大學出版 社,2003 年) ,頁 30 。 25何包 鋼、郎 友興, 步雲 困境 :中國 鄉鎮長直 接選 舉考察 , 頁 135 。 26毛澤 東, 毛澤東選集(第 二卷)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91 年 ), 頁 528-529。 27李鐵 映, 論民主(北京 : 人

29、民出版 社,2001 年) ,頁 241 。 28He Baogan, “Intra-party Democracy: A Revisionist Perspective from Below,” in Kjeld Erik 5 例如平等原則 、 集體領 導原則 、 少 數服從多數原則 、 公開 原則等 , 使 得政治菁英 對於黨內運作的程序產生共識。 29一般來說 , 大陸學者認為黨內民主可以扮演吸 納、替 代 兩 種功能 。 林 尚立認 為黨內民主使得黨組織能夠吸納新興社會力量 , 涉及中國是否能長治久安 。 30蕭 功 秦、胡偉 則認為由於大眾民主文化尚未成熟 , 宜避免過 度的政黨競爭

30、帶來民粹 主義 。 因此 , 黨內民主 是多黨制的替代制度 , 可透過擴大差額選舉讓多元競爭在 黨內出現 。 31王貴秀也提出要由 黨內民主 的形式 , 來促進黨內的三權分立 。 32何包鋼甚至指出 , 中共 可能發展出結合傳統中國政治 、 一 黨統治 、 民 主選舉與監 督的黨內民主制度 , 未 必走向西方民主政治 。 33趙建民與張執中 、 林岡 則是從制 度性角度,去分析黨內民主的革新與 局 限 ,如中共黨內存在上下顛倒的權力關 係。 34還有一類的黨內民主文獻偏重於描述個別黨內民主試點 。 這類文獻通常集中 討論個別或少數地方黨內民主試點的經過 、 原 因與成效 。 舉例來說 , 雅安

31、市 (四 川) 、 綿 陽市 (四川) 、 如皋市 ( 江蘇) 、永福 縣 (廣西) 、 羅田縣 (湖北) 等地的 黨代會常任制、 35田陽縣(廣西)的旁聽制度 、 36紅河州 (雲南)的 鄉鎮黨委 公推直選 、 37成都市新都區的黨務公開 、 38雅安市 (四川) 的 監督 委員會 。 39Brodsgaard and Yongnian Zheng ed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for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p. 200-202. 29陳 冬生, 中國政治的民主 抉擇 : 黨內民 主與政治

32、文明 (南昌 : 江西 高校出版 社 ,2006 年) ,頁 21 。 30林 尚立, 黨內民主 : 中國 共產黨的理論 與實踐 (上 海 : 上海社 會科 學院出版 社 ,2002 年 ), 頁 250-290 。 31蕭功 秦, 黨內民主 論 的出現及 其前 景評估 , 當代中國研究, 總第 77 期(2002 年 4 月 ) , 頁 120-127 ; 胡偉, 黨內 民主與政 治發 展:開發 中國 民主化的 體制 內資源 , 復旦學報(社會 科 學版) (上 海) ,1999 年第 1 期 (1999 年 ) ,頁 6-8 。 32王貴 秀, 黨 內三權分 立是 實現黨內 民主 的重要一

33、 環 , 新聞週刊 ,2004 年 第 3 期(2004 年 1 月), 頁 33 。 33Baogan He, “Intra-party Democracy: A Revisionist Perspective from Below,” in Kjeld Erik Brodsgaard and Yongnian Zheng, ed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for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 206. 34Gang Lin, “Leadership Transition, Intra-Part

34、y Democracy,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 44, no. 2, (April 2004), pp. 266-274; 趙 建民 、張執中 , 組織內捲 與列 寧式政黨 的 調適 與變遷 : 中國 共產黨的 個案 分析 , 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 ,第 17 卷第 2 期 (2005 年 6 月) ,頁 317-320 。 35裴澤 慶 , 黨 內民主貴 在創 新 : 四川省 雅 安市黨代 表大 會常任制 的實 施與啟示 , 中共四川省委 黨校學報 ,第 1 期( 2004 年 3月 ), 頁 80 ; 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