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75270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作者: 加入日期:06-10-25今生今世的证据 从容说课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

2、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露出物与场景的个性化,体验作者的感情。 2、把握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 文本中所表现出的物与场景的强烈个性化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在新疆那块遥远的土地上,有一群大隐之人。他们的身份可能是一名裁缝,可能是一名猎人,也可能是一名

3、农夫,他们昂扬地出行,悄悄地写书,于是成为了“住居新疆”丛书的某一个作者。刘亮程就是这众多隐士中的一个。 刘亮程说:“不易被人看见的一些文字所呈现的,是这块被猎掠无数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实。”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言语并不被外界所熟知的人,他距离矫情和做秀也更远一些。 刘亮程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啊,他又写出了怎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刘亮程的情感世界。 多媒体投影出今生今世的证据 教师精讲 一、有关作者、作品 师: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介绍一下作者、作品情况。 生:刘亮程,1962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

4、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接着,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方方、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一时间,国内文学界为之哗然。湖北今日名流杂志随即对刘亮程做了长篇专访;中央电视

5、台“读书时间”以“刘亮程和他的村庄”为题对其作了专访;书评周刊、作家文摘、新华文摘、江南等报刊也纷纷转载刊发刘亮程的散文及评论文章;在新疆压库1年多的数千册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在一个月里被订购一空。2001年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评价刘亮程的: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

6、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谁的人类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蒋子丹

7、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听录音,自行朗读体会。 师(讲解):当燥热的城市越来越难以容下远道而来的流浪者,刘亮程用他一个人的村庄庇护了众多城市人无处依附的心灵。这位总爱扛着铁锨在荒野上游荡的新疆汉,用他的文字缅怀了整个大地的童年时代。 他会因为一堆土、一棵树、一墩蒿草、半截土墙而收住脚步,他顺着大路、小路用思想挽留住一些偶然的相遇。这些微小细碎的事物,沾染着古老而新鲜的血液,他发现了它们,把这些永远不会陈旧的东西,收入了自己的村庄。在那里,阳光偏移,但仍在照耀,清风穿过,但仍在吹拂。 有人惊讶于这位闭塞大漠上成长起来的农民,有近于天才的思索和声音,但刘亮程却深信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 2、总体

8、感知课文 师:这也是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同学们,请思考一下:这篇散文和上几篇散文的写作角度一样吗? 生1: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生2: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师(补充):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

9、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3、探究文本 师(讲解):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其实,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

10、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

11、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师:现在请同学们精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2)、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4)、谁会证实以往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5)、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生1、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生2、这是本篇的关键词。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

12、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所以作者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证据啊。” 生3、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生4、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生5、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

13、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生: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

14、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课堂小结 师:对于刘亮程来说,他的这个村庄,不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处所,是他终生所要表达和描述的对象,它更多的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作家在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对于属于刘亮程这“一个人的村庄”来说,那里的灰鸟、虫子、老狗、胡杨树、逃跑的马、挣断缰绳的牛,和那唯一的一边闲逛一边在内心琢磨的扛着铁锨的人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无限的生命空间,在这里,忍耐、困苦和快乐是属于每一个沉静而卑微、孤独而深刻的灵魂的,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作家才能如此灵犀而深情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布置作业 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要写出一定的生活体验,要有一定的真情实感。也可以结合课堂上从网上检索出来的资料,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