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案.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7989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0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克和千克》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教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克和千克教案执教:巩义市鲁庄镇南村小学执教:巩义市鲁庄镇南村小学冯丛娜冯丛娜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 千克1000 克。2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2、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实录:(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 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 30 克。生 2:我买的

3、蛋卷 7 5 克。生 3:火腿肠一根是 45 克。生 4:我的体重是 31 千克。生 5:一袋茶叶 450 克。生 6:一袋大米是 25 千克。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 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生 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 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生 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生 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生 4:我姥爷

4、卖药材用的是天平。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师:对!这只蜗牛重1 克,1 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 1 枚 2 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生 1:1 克。生 2:2 克。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

5、们猜对了!重1克”。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1 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师:1 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 1 克的物品吗?生 l:一小块橡皮。生 2:2 粒黄豆。生 3:1 个扣子。生 4:1 个小发卡。生 5:两块石子。生 6 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 1 个就够了。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

6、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生 1:300 克生 2:比 300 克多,好象是 350 克。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 克。师:一袋盐重 500 克,那两袋呢?生:1000 克。(板书)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 1000 克重的盐。(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生:不行!重了。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学生介绍)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生:1 千克。(板书)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 1000 克,用秤称是 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 克等于 1

7、千克。师:对!也就是说 1000 个 1 克就是 1 千克。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 1 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 1 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 1 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 1 千克的重量)。师:掂过了 1 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 1:1 千克有点重。生 2:1 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 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生 4:都是 1 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师:为什么呀?生 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8、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 页第一题。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教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

9、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

10、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 1 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 2 分硬币、数学书、1 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 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 个 2 分硬币重 1 克”、“两袋盐重 1 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 2 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 1 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 1 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 1 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