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fclm.docx

上传人:jix****n11 文档编号:47008602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fclm.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地理学fclm.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fclm.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fclm.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书山有路勤为径经济地理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01、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02、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包含位置、布局、分布、等方面的意义。03、 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04、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05、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06、 规模效益:是指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叫规模经济。07、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母公司)具有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公司。08、 跨国一体化:按生产过程在

2、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产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09、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个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10、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1、 霍夫曼系数:指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12、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积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展的相对稳定欢喜的网络。13、 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3、而形成的经济中心。14、 经济区: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15、 产业集群:指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合作又竞争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聚体。16、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流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匀协调发展的过程。18、 经济活动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面向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

4、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19、 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一定的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二、 填空题01、 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原因:要素投入、区域环境、交通。02、 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的要素: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03、 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的环境因子: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04、 交通的三要素:交通流、交通网、地域。05、 杜能圈层:自由式农行圈、林业圈、轮作式农行圈、谷草式农行圈、三圃式农行圈、畜牧业圈。06、 韦伯工业区位论考虑的因素有:运费、劳动力、极聚因子。07、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三阶段:运费指

5、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08、 衡量通达度的指标:通达指数、分散指数。09、 廖什市场区位论的原则:利润最大化。10、 中心地三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11、 影响零售业的区位决策的因素:消费市场情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零售业竞争对手、地价的作用。12、 零售业空间的类型划分: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临近商业街、孤立商业群。13、 企业增长的动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压力。14、 企业增长的战略:一体化扩张(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扩张。15、 企业增长的三阶段:组织变形、生产产品多样性、地域快大。16、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沃茨的市场

6、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以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17、 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18、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原因: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19、 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成本去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向20、 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选择:趋于中心地区、邻国边界区、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区。21、 跨国公司的不同组分:公司总部、公司研发机构、公司生产单位。22、 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跨国公司一体化。23、 区域产业的分类: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

7、能分类、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其他产业分类。24、 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25、 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26、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干预。27、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学说。28、 区域空间结构的要素:点、线、网络、域面。29、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区域城市对称分布。30、 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人口指标、用地指标。31、 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组成要素:创新主体、创新

8、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32、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33、 增长极是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而对区域活动产生组织作用.34、 区域增长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35、 产业集群的类型: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卫星型产业集群、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高级卫星型产业集群。 36、 产业的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极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原理、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37、 经济区的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38、 经济区的特征:组织上的同质性、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组

9、织上的层次性。39、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40、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干扰机会。41、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三、 解答题01、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答: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但也可以从企业组织的角度认识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一方面,是对过去所发生的各种区位的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总结处的规律,可以对未来经济活

10、动的区位选择提供指导。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02、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

11、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

12、、特殊的市场等。(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0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答:意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

13、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04、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答: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

14、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0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最小运费原理 答: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06、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答:()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

15、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07、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和意义答:内容:(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三

16、)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意义:()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

17、理论基础。 ()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08、企业增长的原因答:企业增长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激烈的竞争。(1)实现规模经济: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课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专业化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吗,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张,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叫规模经济。(2)实现交易内部化: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有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实现内部化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内部交易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经济意义在于,内部化可以使企业获得

18、范围经济。(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技术优势,一般来说,由于市场部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再市场交易中实现。为此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技术在企业内的使用,来获取较大利益。(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手段。09、跨国公司投资的原因答:(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由弗农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联系起来。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

19、的技术水平,良好的通信接受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在其他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其他国家。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这使得使用已有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的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

20、,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位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2)折衷理论:英国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净所有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降低风险优势。如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等,在一段时间内、这些优势应为跨国公司所独有。内部化优势:假如已经满足第一个条企业件1,那么拥有以上

21、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为外国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取得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假如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实际上,世界各国要素差别显著。各国得让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也有很大的不相同。这些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利益;当一企业拥所有权优势并在其内部利用这种优

22、势时,他可以通过产品的出口获取利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对外投资才会发生。10、区域结构的演进理论答:(1)配第-克拉克定律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的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2)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通过对全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有了新

23、的认识。基本内容如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他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是上升的,但是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一定像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3)霍夫曼定理霍夫曼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为“霍夫曼系数”即: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的核心思想为: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此时,霍夫曼系数为

24、5.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此时,霍夫曼系数为2.5.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系数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得规模。(4)雁行形态说赤松认为,在处于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处于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引起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组建的出口浪潮。这个模式还有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

25、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另一个是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发展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1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答:理论依据: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步骤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

26、比较优势。标准1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 步骤2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标准2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 步骤3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标准3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这里,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步骤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

27、力。标准4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步骤5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标准5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 步骤6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标准6 合理的

28、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1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差异。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得让过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因外部吃鸡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中,随着经济活动的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他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 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2)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29、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农业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和是封闭性明显,区域内的居民点呈散装分布。(2)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社会变革和外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开始呈现较快的增长。(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区域经济开始进入强烈动态增长期。(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在这个时期,区域社会生产力因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而得到高度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形成,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就业、收入、消费水平磨合选择机会能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消失。1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答:(一) 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

30、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 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形成原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在集聚过程中,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将不断

31、地向优区位移动,于是就促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2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三) 空间近邻效应空间近邻效应是指

32、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14、区域增长极理论答: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

33、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与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1、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作用,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邱欢喜对周围地区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2、乘数效应 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的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3、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像

34、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综上: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15、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答(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

35、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环具有积累的效果。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

36、率低收入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 3、 卡尔多的循环累积观点 由于制度相同,全国各区域的货币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相等。而在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一步,低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16、乘数-加速原理答:1乘数原理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2、加速原理加速原

37、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3、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关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响下,经济中转站就出现了周期性变化或波动。17、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答: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

38、活动,人们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新起,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企业家阶层注解形成,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起飞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熟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后起的钢铁、接卸、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高额消费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为耐用产品的大量生产提高了条

39、件,企业竞争激烈,垄断请下去那个越来越明显,于是在经济生活中就 出现了在市场上的调节和干预并存的局面。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18、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

40、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恶化 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率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衰退.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火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涓滴效应: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等家具和社会方面给的进步因素相南方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

41、应而占据优势,原因是,北方的发杂将长期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北方的发展会城固县城市拥挤等环境问题,南方的落后则从国内市场需求方面给、限制北方的经济扩张,货架经济发展也将因南方的资源没有的到充分利用而受到损害,于是,国家将出面干预经济发展,加强北方的涓滴效应,促进南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北方经济的继续增长。(2)梯度推移学说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可以把部门分为三类,即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事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得到衰退阶段是衰退部门。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

42、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到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在我国,关于梯度推移学说有三种看法,其一,反梯度推移学说,认为,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其二,并存论。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三种。其三,主导论,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推移从不同的层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3)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基本观点:(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

43、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

44、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长。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 19、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答:(一) 依赖理论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特别是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赖程度就更深。(二) 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

45、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 20、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答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概念: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意义: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概念: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可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二是被传输客体的可传

46、输性,三是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四是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交通联系方便、通畅,则可达性好;否则,可达性差。3干扰机会概念: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由于干扰机会存在,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21、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答:(1)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知识在相同的体制环境中,各个区域才能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据比较优势

47、,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区域之间也才能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2)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应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发程度,使要素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在各区域合理流动、优化配置。(3)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区域之间产业的竞争与分工。区域之间产业的合作。区域之间产业的转移。(4)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合作。地方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协调区际经济关系,构建联动、有序的经济区域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企业跨区域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企业跨区域发展在实现本企业扩张的同时对虽涉及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刺激和推动作用,并能够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6)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主要手段包括:扩大中央在欠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对外交流的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在不发达区域布局区域意义的重点项目,引导外资投向不发达区域;增加不发达区域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