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整理[1].doc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12995358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整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学整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整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整理[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掌握: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 ( 场所 ) 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 ( 场所 ) 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

2、环境 、经济环境等。第2章 工业经济区位论1.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基本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A区位因子 :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B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C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No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的区位)。No2: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当节省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No3:集聚指向,

3、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 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2.了解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改进(成本学派)帕兰德: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提出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认为企业应当布局在生产的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胡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和线路运输费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他认为运输距离、方向、运输量以及其他交通条件的变化都直接影响运费,从而影响产业的区位变化。运输方式的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的运

4、费大小也不同。3.了解行为区位论中史密斯的收益空间边界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市场学派)(1) (2) (3)(1)生产一件产品的平均费用(AC)在A点,空间收入曲线(P),B是收入最大点。Ma和Mb就表示利润的边界可能。AA”之间的距离大于B”B,所以A是最佳区位。(2)AC表示所有企业的平均费用曲线,ACS和ACT分别表示经营手段和能力较高与经营手段和能力较低的企业空间费用曲线。因此优秀企业间不仅在最佳区位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同样区位空间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3)AC是空间费用曲线,在EF处受到政策影响,降到E”F”,同样GH普雷德的行为矩阵: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人的地位

5、和作用越来越成为区位分析的决定性因素,而运费、生产成本等退为次要因素。它认为,不存在行为完全合理的经济人,而且事实上也难以做出最优化的区位决策,因为人的行为必然受到他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个人素质高低的影响。Z决策者布局最合理,Y最差。但是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移,人掌握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开始向Z布局。了解1.区位论发展阶段,总结各阶段特点古典区位理论(成本、运费最低);近代区位理论(市场区位最优);现代区位理论(地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第3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掌握1.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前提条件及三原则中心地系统形成的基本原理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6、。(城市、城镇、农村聚落布局、商业中心)服务范围:衷心地攻击的额货物能够达到的最大范围。等级:中洗涤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水平。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前提条件: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

7、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

8、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49,343,。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7的中心地系统。2.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假设前提、市场网建立、经济景观)假设前提:a均质平原,运输条件相同,原料充足,均等分布b农业人口均等分布,自给自足,消费者行为相同c运费由消费者负担。居民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d假定没有新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它对产品的需求来决定e居民技术知识相同,都可得到生产机会e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利润,否则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点,它就不适

9、宜成为工业所在地。f除经济因素,其他因素都不予考虑市场网建立: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的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了解1.克氏与廖氏理论的差异(1)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廖什的六边形市场系统模型是在人口和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而克里斯塔勒只强调人口有规律的分布。(2)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是根据商品销售的上限,由上而下地布局;而廖什的理论是按照各种商品的必要的运输,即商品的下限,由下而上构建中心地的市场系统。(3)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以明显的结级系统为

10、特征,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4)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差异。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所有的商品都是从高级中心地流向低级中心地,绝对不会存在相反方向的供给,而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则相互之间不存在商品的移动。但在廖什的模型中,商品的流向则是双向的。(5)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与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而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2.中心地理论的发展:贝利和加里森模型3.零售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理论和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基本因素第5章 多部门企业区位掌握1.基本概念: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11、。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纵向一体化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了解1.企业组织扩张的动因、战略与方式企业组织扩张的动因:市场占领被作为公司空间扩

12、张的主要动力。但是,必须指出,市场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扩张的惟一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2.企业空间演变的不同模式.跨国公司发展5个阶段:阶段: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阶段:开始海外扩张。阶段:开始海外生产。阶段: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阶段: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第6章 跨国公司的空间特征掌握1.跨国投资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新产品阶段:该阶段需要较高

13、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等条件,主要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后受市场需求驱动,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成熟产品阶段:该阶段已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如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包括运输成本)高于目标国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直接投资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该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产品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此时,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

14、生产。从而,使母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折衷理论、贸易理论2.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规律:总部(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研发和生产机构R&D(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企业受利益驱动,进行跨国投资时,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决定投资国别的选择。第7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掌握1.基本概念: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

15、业结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霍夫曼比例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2.区域产业分类与结构:(一) 三次产业分类;(二) 区域产业功能分类

16、: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3.主导产业选择原则:由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4

17、雁行形态说5.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理论、梯度推移学说,并以典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进过程行分析 6.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一)城市形成与发展受区域发展水平、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计划等的约束(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城市的发展势必对区域的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形成多核心由不同等级、规模、功能的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引起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并不断改变区域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 了解1.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及中国不同区域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方向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掌握1.

18、基本概念:区域、乘数原理、加速原理;前向连锁;后向连锁;经济区;经济区划乘数原理: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 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 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加速原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 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 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前向连锁是指各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供给联系;后向连锁指各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联系。经济区:学者或政府官员根据经济活动的综合空间特征划分出来的经济区域,作为政策制定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单元。经济区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

19、来;二是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2.区域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基本原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 、资源配置能力 、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一)资源禀赋(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的基本条件 。(2)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3)资金可有效完成各种资源配置。(4) 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5)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二)资源配置能力(

20、1)经济体制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2) 政府能够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3)区域内主要企业的组织水平、制度创新、技术水平以及区域内企业的规模结构等决定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的大小。(4) 经济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三)区位条件(1)区域之间的位置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发生经济联系与其它区域发生相互联力。(2)区域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好坏处的大的自然环境 。 (3)区域条件决定该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不同,获得的外部发展机会就有差异,国家对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支

21、持和直接投入也就不一样,因而对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就有大小之分(四)外部环境(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2 )区际经济关系(3)国际经济背景。3.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传统社会阶段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从事作物栽培。(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农业技术有所改进;人们开始储蓄为资本循环提供条件;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经济活动可是出现跨区域的分工与合作。(3)起飞阶段: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向工业领域加速流动;资本循环加速,并大量投入到工业集中领域;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4)成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趋缓。钢铁、机械、化学等的规模保持相当的水

22、平,劳动力仍向工业部门转移,素质逐步提高。(5)高额消费阶段:经济水平很高,物质生活丰富。需求增加;产业结构中以重工业的耐用消费品生产为主;经济活动受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方面作用。(6)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推动经济增长。4.综合经济区划目的、原则及方法目的: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特定问题而把经济特征相似的经济区划分出来,对它们采取有针对性、有差别的经济政策及其它方面的政策,消除其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促使它们健康发展,并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基本原则:区内的相似性和区外的差异性。即某个经济类型区的内部必须具有某方面经济特征或经济

23、发展问题的相似和一致,而与区外则有着明显的区别。方法:在划分经济类型区时,确定经济区边界的方法因涉及的经济问题而不同,主要是根据经济问题的特征选取相应的指标,然后,按照不同地区在这些指标上的得分进行归类,并把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连的地区划分为一个经济类型区。第9章 经济全球化掌握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2.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科技进步(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2)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得基础(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跨国公司(第一,跨

24、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第三,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四,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第五,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际经济协调3.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现象,并从地理视角分析原因人们反对经济全球化(环境、就业等原因)了解1.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产业空间区位变化经济地理学考试试题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_史志描述_、_商业地理研究_和_经济地理学研究。2、_劳动_、_自

25、然_、_资本_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观点,可从_生产关系_和_社会结构_来考察经济活动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问题。4、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_资源禀赋_、_资源配置能力_、_区位条件_和_外部环境_等四个方面。5、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_劳务_、资金、_技术_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6、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 _运费_、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7、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_罗蒙诺索夫_在他的_地理考察_笔记中首次提出

26、的。8、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_企业优势_、_内部化优势_和_区位优势_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只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2、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3、跨国公司: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和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4、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5、经济活动区位:是区位决策者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以及其他方面的满足

27、基础上确定的某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7、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等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8、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三、简答题(共40分)1、简述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6分)答:(1)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

28、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2、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8分)答: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具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题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限制。(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不仅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住宅等部门,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29、配合。(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的建设而成的。3、简述企业的主要增长动因。答:企业的主要增长动因有:(1)实现规模效益。由于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2)实现交易内部化。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3)技术优势的发挥。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该技术在企业内的使用,来获取较大的收益。(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之间生存和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和扩张。4、简述新产业区的判定标准。(8分)答:一般认为新产业区的判定准则主要基于马歇尔式新产业区概念特点,其中最主

30、要的是:(1)中小企业集聚且它们之间具有密集的联系网络。生产安排为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市场安排具有明显非正式性,亲缘关系起重要作用。(2)区域生产专业化突出。每个成员集中于一个专业化领域的生产,整体上形成一体化的生产系统。(3)当地根植性密切。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结构和影响。当地根植性是区内最终市场形成过程中,为当地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形成的。(4)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即区域内具有复杂的机构网络,这些机构网络主要以协调冲突和加强作为特点。(5)简述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10分)答:(1)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廖什的六边

31、形市场系统模型是在人口和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而克里斯塔勒只强调人口有规律的分布。(2)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是根据商品销售的上限,由上而下地布局;而廖什的理论是按照各种商品的必要的运输,即商品的下限,由下而上构建中心地的市场系统。(3)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以明显的结级系统为特征,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4)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差异。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所有的商品都是从高级中心地流向低级中心地,绝对不会存在相反方向的供给,而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则相互之间不存在商品的移动。但在廖什的模型中,商品的流向则是双向的。(5)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

32、中心地的职能与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而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四 论述题 试述如何合理区域产业结构。(16分)答: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总的来说,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他资源得到综合利用。(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只有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合理的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