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108页).docx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4655969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40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10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10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10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108页).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1社戏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教材的地位。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一篇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2、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说教学目标1.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情感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

3、、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五、教法、学法教法:、诵读法,、质疑法、点拔法六:教学理念: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

4、,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份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

5、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七:学情分析:学生们喜欢读,有初步的体验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上。来品读文本。 八:教学过程(第二节内容):(第一节课解决问题2、解决字词障碍;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4、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 ) (一)导入新课:配乐同学朗读有写童年的美文。(二)整体感知:1放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2学生在预习情况,跳读课文精彩片断。 (三)师生合作探究: 你发现了文中有哪些美?1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理由?(引导:人情美)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

6、,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2 小朋友们偷豆情节:“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3 江南的美景如诗如画;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引导学生:品味美词:从色彩 气味 声音 心

7、情 动态方面品味美词。如:“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3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

8、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从以上分析,得出对难点的主题的理解)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 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所谓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理想色彩,表现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对农家小朋友真挚情谊的深深眷恋。 (四)小结:作业: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

9、2.回延安1、 说教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2、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

10、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21教育网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

11、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21cnjy3、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5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

12、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21cnjycom【讲授】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21世纪*教育网【新课鉴赏 】一、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

13、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

14、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15、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2-1-c-n-j-y【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

16、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1*cnjy*com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

17、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来源:21cnj*y.co*m】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出处:21教育名师】 4、修辞【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

18、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版权所有:21教育】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3安塞腰鼓说课稿安塞腰鼓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

19、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2教材的地位、作用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

20、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

21、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4)、重点、难点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

2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教学设计思路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

23、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3、学法指导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在

24、课堂学习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三、说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二)导入新课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我采用下面的导入设计:同学们: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人称“天下第一鼓”。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现在,让我们先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起去黄土高原领略安塞腰

25、鼓的风姿与魅力,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在贴近课文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三)学习新课因为现在的教学要求大多是要对文本感悟领会,所以就要对课文进行精读。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精神,我重点作了如下设计。1、播放范读,整体感知怎样读好,当然牵涉到一些具体方法。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读前,我通过播放课文范读的课件,创设文章情

26、境,同时用多媒体出示听读要求。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提出在听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2、反复诵读,品词析句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讲到 “各个学段的阅

27、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听了课文的范读录音之后,让学生借鉴范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出文章的好之所在。再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

28、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质疑问难-想像描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让学生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写作。将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现在我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课我在教学中弱化了字词的讲解,尝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读自悟上,并把反复诵读课文作为重点。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

29、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最后,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安塞腰鼓声中结束这篇文章的课堂学习。4灯笼说课稿 选读课1.说教材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始终,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语言精当,于传统文化中寄寓爱国之情。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散文的特点。尤其文章以灯笼为主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

30、寓的情思。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建议【教学方法】1.朗读法和点拨法。2.品味分析法。3.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学导入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二、教学步骤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知识卡片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

31、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作者档案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

32、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语基积累生字词注音=QCHZ焚身(fn)溺炕(n)神龛(kn)皎洁(jio)犬吠(fi)乡绅(shn)斡旋(w)怅惘(chngwng)锵然(qing)裴公(pi)燎原(lio)司马懿(y)熙熙然(x)夜深星阑(ln)吓(h)恐吓(xi)吓人骠(pio)骠勇(bio)黄骠马宿(s)宿舍(xi)一宿鳞(ln)鱼鳞嚷(rng)喧嚷壤(rng)土壤讼(sng)诉讼松(sng)松树烛(zh)烛

33、火 蚀(sh)腐蚀 独(d)独立褪(tu)褪色 腿(tu)腿脚焰(yn)火焰谄(chn)谄媚重点词释义庞大:表示形体、组织、数量或程度大大超过惯常的范围或标准。谈吐:指谈话时的措词和态度。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静穆:寂静肃穆。思慕:怀念;追慕。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彻夜:整夜;一夜。辉煌:光辉灿烂;(成绩等)显著;卓著。华贵:华美而贵重。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夜深星阑:夜将尽。第三部分(第12段):发表感慨。1.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2.

34、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课文导图主旨归纳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重难导悟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着

35、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2.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特色品评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

36、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读后感悟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

37、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5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说教材】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

38、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

39、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三、教学重点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

40、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四、教学难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依据: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习

41、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说教法】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的教法: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

42、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课时安排为一课时【说学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43、的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44、说教学过程设计】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一导入新课: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45、。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二新课教学1整体感知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再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2重

46、点研读: 屏幕显示:将课文对物候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这一环节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特点。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第2个目标。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采用比较品味法,将文中对物候的定义与词典中队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目的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第二步采用自主品味领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分析,而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随机予以引导。最后采用朗读品味法,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专门知识通俗化外,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吗?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既考虑了本文的特点,还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