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30378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8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11社戏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 等。二、字音词义撮cub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偏僻:偏远而僻静。行hang辈:辈分。诚然:确实这样。蕴yun藻:水草。屹y i立:矗立。潺chd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船篷p6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归省xing:

2、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擂cud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絮xi叨da。: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怠dd 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三、主题概述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 “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 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1.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2. 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3.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

3、么作用?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 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 要冲破束缚和阻碍的强烈愿望。4. 关于本文的主旨,应该怎样理解?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多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达想要冲破束缚和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使生活在 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 撞开这些束缚和羁绊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 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

4、刚之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 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044灯笼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吴伯箫( 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潞安风物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烟尘记等。二、字音词义 争讼song :因争论而诉讼。皎jim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斡wb旋:调停,调解。静穆mil:安静而严肃。怅chdng惘wa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褪tui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锵qiang然:1.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2.形容书声琅琅。熙xi熙然:指一副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暖融融rong

5、:状态词,暖烘烘的。马前卒zd:封建社会称武将、官吏出征出行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指在前 边摇旗呐喊、为人捧场的人物。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三、主题概述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 方面表达了 “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 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 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欢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 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11段):文章主体。写“我”有关于灯

6、笼的一些记忆。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 烈火方能寄情。五、鉴赏品读1.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 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 文章第1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3.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这是慈母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

7、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 “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这句话单独成段,强调了它给“我”留下了 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4. 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有行好的意思。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5.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 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赏析这两句话。这两句话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李恕、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 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 达了他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6. 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

8、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 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 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 打败敌人,保卫家园。7.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灯笼寄托着祖父、母 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 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 情景,激发了作

9、者的爱国热情。055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 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物候学的创始 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 究。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二、字音词义萌mSng发:1.种子或孑包子发芽。2.比喻事物发生。次第:依次。翩pia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yti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农谚yd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 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海棠tang:落叶乔木。春季开花,花未放时深红色,开后淡红色。悬殊shu:相差很远。销声匿迹

10、: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草长莺yl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三、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 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 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 今差异。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11、。五、鉴赏品读1. 课文第1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 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 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这些生动的词语或描述具体情态,或概括总体特征,给 人以生动形象之感。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 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铺垫。2.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12、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 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 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 】五”,口 。3. “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 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 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4.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的介绍说明。5.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 两个例子呢?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说明与人们 常识相左的事实只举一个例子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6. 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 的。7.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本文主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 是:自然现象一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一物候观测对农业

14、的重要性一物候现象 来临的决定因素一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 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 清楚的认识。课后习题解答第一题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 为“物候”。第二题1. 作者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 迭,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 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 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

15、 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2. 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 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 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小,这符合 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 条理清楚。第三题举例子,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 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了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作比较,

16、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 了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 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真实、形象地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 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第四题第1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 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 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

17、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2段文字中“根 据”“长期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 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 力。第五题略。06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阿西莫夫( 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 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基地系列” “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 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二、字音词义臀切n:人体后面两股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也指高等动物

18、后肢的上端和腰相连 接的部分。骨骼ge:人和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漂移: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褶Zh&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携xi&带:随身带着。两栖qi :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彗hui星: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劫难:泛指灾难。致密:细致精密。陨yun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追溯sfi: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天衣无缝feng:喻指事物(

19、多指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三、主题概述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的沙 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 “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四、文章结构恐龙无处不有第一部分(1):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一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 影响的。第二部分(214):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 印证本文的主旨。第三部分(15):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被压扁的沙子第一部分(16):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 和“火

20、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第二部分(714):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第三部分(1517):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 “检测” 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 “撞击说”。五、鉴赏品读1. 恐龙无处不有的第1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开头提出论点,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 篇行文的逻辑基础。2.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 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这个现象证

21、明了板块构造理论。3. 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 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理由一:因为人们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 子。理由二:自然界中的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所以,那些岩层中 的斯石英证明了 6500万年以前发生过巨大的撞击。4 .作者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与斯石英的形成过程相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 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向读者说明: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 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5.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

22、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一句中 “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 一词是因为 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 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严谨性。6. 被压扁的沙子结尾段有什么作用?照应前文,对前文进行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 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 较强的说服力。7. 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 “不同科学领域之

23、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 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 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文章侧重点不同,虽然两者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板块构 造”理论,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 证据。课后习题解答第一题见鉴赏品读”第7题。第二题示例:作者在被压扁的沙子的开头便提出了问题。接下来,作者引述了 1980年的一则报道, 介绍了对大灭绝”两种不同的解释,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研究这一问题 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的形成原因之后,便重

24、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盼看社戏。写“我”在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突出“我” 对社戏的期盼。第二部分:(第5-30段):去看社戏。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 程。第三部分:(第31-40段):戏后余波。突出了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强调“好 豆” “好戏”,表达了 “我”对那夜经历的怀念。五、鉴赏品读1. 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在开头介绍平桥村的情况?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 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2. 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为什

25、么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气氛、感觉。3. 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一是制造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 的特点。4. 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 “我”爱平桥村,是因为那里 的人的善良可爱,同时深化了主题。5.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因为“我”所难忘的,是那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以

26、及人与人之间和 谐亲密的关系,即人情、景物、回忆。(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 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这些说明排除了 ”火山说”,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分析后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第三题1.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为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 合,这无法用”巧合”解释,而是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2. 这是俏皮话,却非无稽之谈。虽然星体撞击地球极为罕见,但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 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3. 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正是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 调

27、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4.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 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 了。这样幽默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第四题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 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第五题略。077大雁归来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利奥波德( 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被誉为美国“生态 伦理之父”。沙乡年鉴是作者

28、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 之作。二、字音词义雾霭d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缄jidn默:闭口不说话。狩shou猎:打猎。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凋dido零:草木凋谢零落。狩shbu猎:打猎。目空一切: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三、主题概述全文对大雁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大雁回归的情形,介 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以及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 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作者也呼吁人们把动物当成朋友,与它们和谐相 处。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

29、情景。第二部分(610):介绍大雁的日常生活,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 面的特点。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 和自然之美。五、鉴赏品读1. 如何理解文章第1段?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 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 悦。2.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红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 并且将主红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 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3. 如

30、何理解“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这句话中 的“目空一切” ?“目空一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 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专注的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 声不响,直达目的地。4.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描写了大雁南飞时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 停留,反衬下文大雁回归时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的对比作铺垫,让读者了解 到大雁的不同表现。5. “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它们与11月份南飞时不同 的表现。 “低语” “问好” “叫起来”写出大

31、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 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曲折地穿行” “试探性的盘旋” “向池塘滑翔”等动作描写,写出了大雁回 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6.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 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预示 着香蒲乃至万物就要摆脱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7. 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作者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点。主要运用了

32、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手法,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段描写充满 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8. 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单调枯燥的数字”指的是作者与学生发现的组成每支雁队的成员数。他们凭借 这些数字得出,雁群是一些家庭或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失去 了亲人。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对这些数字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 步引起了作者作为一名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 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9. 第9段中,作者如何描绘

33、了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雁群的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 平静,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 “发言” “谈论”,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10. 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 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 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引人 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088时间的脚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194

3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 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 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二、字音词义W: dan:用撞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烘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 腐蚀Shi: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山麓11: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龟jtin裂:裂开许多缝子。帷w4i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三、主题概述课

35、文为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地球变迁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 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包含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 灭绝的大量信息。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引出“时间”的话题,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第二部分(529):文章的主体部分。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 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最后讲化石。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五、鉴赏品读1.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诗,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 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

36、者。2.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 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3. 第14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 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4.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句中 的“大约”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 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 确,都是

37、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 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和严密。5.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 这一功能的奇特。6. 第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 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7.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 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8.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作者首

38、先设问,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之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再 做出回答,从而引出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 间的呢? ”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最后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 一角而己。”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总结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最后一段说 明了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099桃花源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 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此篇需背

39、诵。二、全文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40、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 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 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1. 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

41、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2.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 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4. 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6.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7.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三)一词多义L不复出焉(出去)皆出酒食(动词)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处

42、处志之(助词,不译)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2. 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屋)3. 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4.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遂迷(最终)5. 便得一山(看到,发现)得其船(找到)(四)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1.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2.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五)特殊句式L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省略句(1)省略主语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3、。(渔人)具答之。(2)省略宾语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3)省略介词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六)成语积累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1.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2.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 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6. 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 “乐”主要

44、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 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 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的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在“看社戏” 一节中这种 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 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 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 “钓虾” “放牛”,相对 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

45、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因此“我”对 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长大也念念不忘。课后习题解答第一题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一戏前波折一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 六一送豆第二题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了水乡 特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那声音大概 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 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沉静”说明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自 失” “弥散”写出了 “我”的陶醉

46、。文中议论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情感和主旨的 表现力。如“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并不是豆不好,而是因为不 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没有了趣味,也就没有了那种心情。表现出 了 “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第三题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五、鉴赏品读L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 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

4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 理想。3.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 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 暗腐朽社会的否定。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 源外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5.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 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6.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